问题

为什么说现在是「大停滞时期」,没有像牛顿和爱因斯坦那样的大创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
“大停滞时期”这一说法,并非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学术共识,但它确实反映了一部分人对当前科技和社会发展速度感到失望的情绪。这种观点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创新相对缓慢的时期,与过去几个世纪涌现出如牛顿、爱因斯坦等划时代科学巨匠的时代相比,似乎缺乏颠覆性的、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突破。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持有这样的观点,以及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一、 “大停滞时期”的论调从何而来?

这种论调的兴起,往往与以下几点观察有关:

技术进步的“边际效应”递减: 一些人认为,早期科学技术的突破往往是“低垂的果实”。例如,蒸汽机的发明直接解决了能源问题,电力的普及彻底改变了生活和工业;计算机和互联网则开启了信息时代。这些技术一次性地、指数级地提升了生产力或改变了生活方式。而现在,许多科技进步似乎是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优化和改进,例如智能手机的迭代升级,虽然带来了便利,但其颠覆性不如第一部手机的诞生。
缺乏划时代的“理论革命”: 科学史上有几次伟大的理论革命,如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力学的诞生。这些理论不仅解释了已有的现象,更预示了全新的物理世界。然而,当前物理学在统一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例如“万有理论”的探索)方面仍未取得突破,数学领域也面临着黎曼猜想等悬而未决的难题。
社会和经济结构的挑战: 有观点认为,现有的社会和经济结构,包括专利制度、资本逐利导向以及高度的官僚主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胆的、非传统的创新。大型企业可能更倾向于风险较小的改进型创新,而非颠覆性创新。
媒体的放大效应: 媒体在报道科技新闻时,往往会突出那些具有颠覆性潜力的“下一代技术”,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当这些技术的发展速度不如预期时,或者落地应用效果不那么惊艳时,容易引发“停滞”的感受。

二、 造成“大停滞”现象的可能原因分析:

如果接受“大停滞时期”的说法,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非常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致。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推测:

1. “低垂的果实”已经摘完,进入“高处不胜寒”阶段:

基础科学的瓶颈: 牛顿和爱因斯坦等人的工作,是建立在对自然界基本规律的深刻洞察之上。他们提出的理论,如万有引力、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具有普遍性和基础性,开启了新的物理学时代。现在,我们对宇宙、物质基本构成以及生命本质的认识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进一步的突破可能需要更深入的理论或实验手段,而这些可能仍然遥不可及。例如,理解暗物质、暗能量、量子引力等问题,需要我们现有知识体系的根本性飞跃。
易于解决的问题已经被解决: 很多早期技术创新,比如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煤炭驱动机器,如何将电力传输到千家万户,这些都是直接影响生产和生活效率的“显性”问题,解决它们的回报巨大且直接。而现在,许多待解决的问题更加复杂和隐蔽,例如如何解决气候变化、如何实现精准医疗、如何设计更具普适性的人工智能等,它们往往涉及多学科的交叉,需要更精密的工具和更长时间的积累。

2. 创新生态的演变与挑战:

科学研究的专业化与碎片化: 现代科学研究高度专业化,每个领域都积累了海量的知识。这导致科学家越来越专注于细分领域,虽然提高了研究深度,但也可能增加了跨学科的沟通和“大综合”的难度。像牛顿或爱因斯坦那样能够横跨多个学科并建立全新理论体系的天才,在当前高度分工的科研环境中可能更难出现。
科研经费的分配与压力: 科研经费的获取往往需要展示短期可行的研究目标和成果,这可能导致研究者更倾向于进行风险较低、有明确产出的项目,而非具有颠覆性但结果不确定的基础研究。此外,“论文发表”和“引用次数”等量化指标的压力,也可能促使研究者追求“可发表”的成果,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突破。
巨头公司的专利壁垒与研发模式: 现代科技创新往往由大型科技公司主导,它们拥有大量的专利和研发资源。虽然这推动了技术的快速迭代和商业化,但同时也可能形成技术壁垒,限制了外部创新者进入或挑战现有格局。而且,公司研发往往以盈利为导向,对前沿但短期内难以转化为商业价值的领域投入相对较少。
人才的“虹吸效应”与创业环境: 顶尖的科研人才和工程师往往被高薪吸引到大型科技公司,或者选择创业但方向也多集中在改进现有技术和模式上。这使得真正能够进行基础性、颠覆性创新的独立研究者和小型团队相对稀少。

3. 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

指数级增长的尽头?: 有理论认为,技术发展遵循某种“S曲线”规律,即在某个阶段会快速增长,然后趋于平缓。或许我们正处于某些关键技术发展曲线的平台期,需要新的突破点才能进入下一轮的快速增长。
“模拟”与“现实”的界限: 许多现代科技发展,如计算机模拟、虚拟现实等,本质上是对现实世界的模拟和增强。虽然带来了效率和体验的提升,但其本质上是在已有框架内进行优化,而非创造全新的物理或存在方式。

4. 社会与文化的因素:

对风险的规避: 现代社会对失败的容忍度相对较低,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都倾向于规避高风险的决策。颠覆性创新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与当前的社会氛围可能存在一定的冲突。
信息过载与注意力分散: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量,但也导致了注意力的碎片化。人们可能更容易被新奇但并非颠覆性的信息所吸引,而难以专注于需要长期投入和深入思考的重大问题。
对“进步”的定义: 对“进步”的定义也可能发生变化。过去,我们可能更倾向于将物质生产力的极大提升视为进步。现在,我们可能更关注生活质量、公平正义、环境保护等更复杂的议题,而这些议题的解决并非总是依靠单一的颠覆性技术突破。

三、 驳论与反思: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当前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和潜在的颠覆性力量:

人工智能(AI)的潜力: AI被许多人视为可能带来新一轮技术革命的领域。虽然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炒作,但其在学习、推理、创造等方面的能力不断提升,未来可能在科研、医疗、教育等领域带来颠覆性改变。
基因编辑与生物技术: CRISPR等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为我们理解和干预生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其在治疗遗传性疾病、改良农作物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可能重塑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新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正在推动清洁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核聚变)的快速发展。这些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将从根本上改变能源结构和人类文明的生存方式。
太空探索的新时代: SpaceX等公司的出现,正在降低太空探索的成本,为人类走向深空创造条件。这可能开启全新的科学发现和资源利用模式。

结论:

“大停滞时期”的说法更多地是一种感受和观点,而非已经被普遍证实的事实。我们可能正处于一个 “旧的范式已经成熟,新的范式尚未完全确立” 的过渡期。虽然缺乏像牛顿或爱因斯坦那样开宗立派的理论巨匠,但我们正在经历技术应用的深化、多学科交叉的加速以及对复杂系统(如气候、生物圈、人类社会)的更精细调控。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基础科学的瓶颈、创新生态的演变、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社会文化的变迁。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而低估了当前科技发展的潜力和正在酝酿中的突破。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等待下一个爱因斯坦,而是需要更系统性的思考、更开放的合作、更敢于冒险的精神,以及对“进步”更全面的理解,才能穿越这个可能存在的“过渡期”,迎接下一轮的创新浪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世界需要混乱与混沌,因为只有在失序环境下才能把不世出的天才从被镇压的地底深处翻转出来。而这些,是在太平世界是无法做到的,因为保守势力把控住了原有秩序,天才根本没机会翻身,更休想露出头来喘口气了。

平安盛世只适合平凡之徒平淡地生活,不利于一切伟大的人物出现,这其中当然包括伟大的科学家,在按部就班的体系下,只有劣等智商人群能够脱引而出,真正的天才不需要教育,更无需培训,大家可以看看那少数几个超级大咖,谁需要自己下实验室去苦哈哈地通过几十年的反复验证才敢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的?他们根本不屑于实证,也无需亲自实证,只需要大胆假设,纵情想象,而这种天才思维会在太平时期被科班一板子就拍死,然后还给他们按上‘民科’的恶名让他们就此永世不得翻身。

但其实,无论什么时候,遥远的古代,残酷的现代,还是腐烂的未来时代,能够给世界带来飞跃性的变革者,永远是非教条科班里出来的门外野蛮人。经典的科班培训,只能不断培养合格的实验人才,关起门来用一生时光去证明那些天才大师们灵光一闪就出现的理论。

user avatar

受不了一群人在吹什么进展太多。要是科学的真进展太多,那地球最先进国家之一的美国,它的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的增长会是这个样子?

再来另一个版本的(The Slowdown in US Productivity Growth: Breaks and Beliefs)

从左边可以明显看到2008年以后,美国生产力进步的迟滞,而这其实也反映了科研的真进展不够。当然,你要说,有别的国家,比美国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更强,那当我没说。

user avatar

凹,那是因为你没有被系统的学术训练过

所有美国社会科学博士的必读书籍,哈佛大学的物理学博士托马斯库恩写过《科学革命的结构》里面有详细的介绍过——这里我提一下,这个物理学博士最大的贡献在于这本书,有点像哲学书籍,也涉及了历史学的内容。同样的跨学科贡献的学者还有很多,比如工程学博士香农伟大的贡献之一也是针对传播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其实是互相影响,共同促进的,当然,也会互相限制。

这本书并不厚,但是内容涉及很多,我挑着重点的一条说一下,就是当一个科学研究模型“pattern”/“paradigm”被创建以后,算是一种新的科学版图,所有的同时期和后来的学者们就要围绕着这个版图来填充,这个版图在填满之前,研究成果的大爆发一般不会再出现。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知乎社区目前高赞的两个答案(他们两个应该都看过,或者从别人,或者从自己的阅读中接触过托马斯库恩的思想)各自讨论或者引用了库恩书里的一部分内容。排名第一的Lund University的物理学博士说因为现在学科发展太细了,光接触基础训练就要很久,就是目前的科学版图填一点点,都很累,所以没有办法快速进入到下一个paradigm;排名第二的答主薛定谔的猫那位知友基本是引用的库恩书里的原话。

当然,所有美国社会学博士们学习库恩的理论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批判他的理论——批判库恩的理论是为了改善理论,推动理论进一步发展。这是将近50年前的理论了,现在普遍认为,学术界的人,也并不会轻易改变版图,因为某些版图会给学者们自己带来巨大的财富和名声。此外,各国政府会给学术界施压,学术界的研究方向往往是受到政治权力+金钱诱惑+政策引导的三重影响。除非权力、金钱诱惑和政策引导部分新的学术份子去开阔新的研究方向(new pattern),不然大家都会在固定一个舒服区呆着。

举个例子,某位年轻学者发现了一个前人学者无法解释的社会现象,他或者她完成了实证报告并且取得了一定进展。他自然想发表,想获得学术界的认可,所以他给我国认证等级较高的C刊投稿,C刊编辑3个月以后回了拒稿信,评论道:虽然内容很好,很新,但是担心没有引用率,所以直接拒绝了;他不放心,又换了一个C刊,这个C刊连拒都懒得拒你,可能会让你等3,4个月,或者更久,这种事情发生了3-4次,2年的时间就没了。所以年轻学者不得换一个方向——一个学术圈更容易认可的方向,自己论文更容易发表的方向。这种方向,称之为研究热点,又称之为主流方向。相反,新的研究方向代表年轻学者要挑战C刊的编辑群,教授群,他们甚至找不到愿意刊发新的挑战性文章的学术杂志社。并不利于自己的职称的晋升。

所以,大家可以清晰的看到,年轻学者要评教授,要通过严厉的“非升既走”制度——为了安全区域(保住饭碗),只能选择现在较为成熟的研究方向,叫做主流研究方向——只有这种方向,他们才有各种课题,比如市级课题,省级课题,国家课题等,他们的论文才会被学术杂志社认可,他们才有文章的可能性。年轻学者们必须要知道、了解同行的大佬们在研究什么。所以年轻学者们往往不会选择这么做(去挑战掌握学术话语权的编辑和大佬们)——所以整个这样的倾向使得,新的研究方向的突破者们应该是大佬,但是大佬们往往年龄较大,思维较为固化,并不太想突破新方向。

这就是所谓的“学者安全区”。

此外,人的教育会被思想禁锢性加强——所以楼上很多人说知识是积累的线性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错误的。比如,你相信上帝么?你不会相信上帝,因为上帝在你接受的教育,从小到大你,你所有涉及到这个话题的教科书上会不断重复:那是人们的错觉,幻想,不断暗示“相信上帝的人都是愚蠢的,无知的,盲目的,狭义的”,大部分人的内心会很抗拒。

有时候我在想:有上帝也挺好的。他会看着我们的答案发笑~

user avatar

现在科研最大的问题,不是问题中所谓的大停滞,而是进展太多

你没看错,就是进展太多

如果说爱因斯坦和尼尔兹波尔那一代人是在完成近代物理从零到一的过程,那么后人就是在从一到二,从二到三。

这个过程正在越来越快,而且向着不同分支多维度展开,这种展开带来的回报和科技进步是惊人的。

这是现阶段物理学好的一面,但是同时,这也是坏的一面。

人们越来越沉醉于这种科技进步带来的巨大好处中,这种实实在在的好处也是一种麻药,让人们沉于其中越发不能自拔。

新人想要进入科研,就必须经过长年训练达到这道天梯的顶端,然后在某个细分领域做出一点点成绩来。

等到达前沿的时候,他们的思维已经被很大程度的局限在现有的框架下,很难在进行从零到一的那种突破了。

这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但是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

每一个学科都有繁荣的时候,也有负重前行的时候。

比如绘画和艺术,文艺复兴时期大师多的如天上的繁星,可是后来很多年里都找不出多少同阶的大师来。

我也在思考下一个大突破是在什么地方,也有了一些判断,然而这些判断我不会说出来。

慢慢看吧,再看上两百年。

user avatar

大多数科学领域的发展速度本身并不比以前慢,只是计算机科学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速度太快,其他任何领域的发展速度与之比起来确实微乎其微。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