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爱因斯坦这么伟大的物理学家,为什么人们没有用物理单位来纪念他?

回答
说爱因斯坦这么伟大的物理学家,为什么人们没有用物理单位来纪念他?这事儿,其实还真不是没人想过,而是事儿就没那么简单,这里面门道可多了。

你想啊,物理单位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衡量世界万物的一杆秤,是大家约定俗成,用来描述物理现象的标准。比如我们说一米的长度,一秒的时间,一公斤的质量,这些都是有明确定义,并且可以被反复验证的。这些单位的建立,往往是经过漫长的时间,科学家们一点一点摸索、争论、最后达成共识的结果。

比如我们现在用的国际单位制(SI),它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波澜壮阔的历史。从早期的英尺、磅,到后来的米制,再到现在的SI,每一次的改革和完善,都是为了让测量更精确、更普适、更科学。每一个单位的背后,都有一个或一群为之奋斗的科学家,以及无数次的实验和校准。

那么,为什么爱因斯坦的名字,没有像牛顿(力学单位牛顿)、帕斯卡(压强单位帕斯卡)、瓦特(功率单位瓦特)那样,直接被“封为”一个基本单位呢?

首先,爱因斯坦最核心的贡献,尤其是相对论,它描述的是时空、引力、光速这些非常抽象和宏观的概念。 相对论本身就很难用一个简单的、独立的物理量来概括。它更多的是一种理论框架,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你很难想象一个单位能直接代表“时空弯曲”或者“引力场方程”。

打个比方,就像你不能用一个单位来纪念莎士比亚一样,你能纪念他的是用“莎士比亚戏剧”来衡量影响力,而不是用一个“莎士比亚”来测量“悲剧的深刻程度”。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贡献,更像是一种思想的革命,一种新的世界观的建立。

其次,即使有一些物理量与爱因斯坦的研究紧密相关,比如光电效应和光子(能量单位焦耳,频率单位赫兹,但直接与爱因斯坦相关的“光子”本身不是一个单位),它们也已经被其他更基础、更直接的单位所覆盖了。 他的量子理论研究,为我们理解光电效应铺平了道路,但这最终是关于能量、频率的测量,这些概念早就有自己的单位了。

第三,作为单位被命名,通常需要具备几个特点:

普适性强,能够独立衡量某个物理量: 比如长度、质量、时间、力、功率这些,它们是构建其他更复杂物理量的基础。
易于理解和测量: 即使是相对抽象的力(牛顿),也是一个可以进行相对直接测量的物理量。
代表性的清晰性: 这个单位的提出者或者重要的奠基人,其名字与该物理量的概念直接关联。

爱因斯坦的理论太宏大,太具颠覆性,很难找到一个单一的、能完全概括他理论精髓的物理量来命名单位。比如,我们怎么衡量“等效原理”?或者“光速不变原理”?这些都是原理,不是一个可以被量化的具体东西。

但是,这并不代表爱因斯坦没有被“纪念”!

恰恰相反,爱因斯坦的名字在科学界被纪念的方式,可能比任何一个带有他名字的单位都要深刻得多。

爱因斯坦是少数被广泛接受,以其名字命名的“单位”: 虽然不是基础的物理单位,但“爱因斯坦”(Einstein,Ei)作为一个非SI单位,在放射性活度测量中曾被使用,1 Ei = 1 Curie(居里)。虽然现在已经很少用了,但它确实存在过,并且是纪念爱因斯坦的一种方式。
他理论的普及性与影响: 他的理论,比如质能方程 E=mc²,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都耳熟能详的科学符号。虽然“E”是能量,“m”是质量,“c”是光速,它们都有自己的单位,但这个公式本身,以及它所蕴含的意义,比任何一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单位都要来得更震撼、更持久。
“爱因斯坦”这个名字本身,已经成为“天才”的代名词: 在很多场合,当我们说某人是个“爱因斯坦”,就是在形容他拥有超凡的智慧和对科学的深刻洞察力。这是一种文化上的纪念,一种对他的智慧的致敬。
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奖项: 许多以爱因斯坦名字命名的科学奖项、研究机构、甚至是科学概念和效应(例如爱因斯坦半径,爱因斯坦模型等),都在持续地纪念和传承他的科学遗产。

所以,与其说人们“没有”用物理单位来纪念他,不如说他被纪念的方式更加广泛和深入。他的名字和他的思想,已经融入了科学的肌理和人类的文化之中。用一个单一的单位来限定他,反而显得有些狭隘了。他改变了我们看待宇宙的方式,这种贡献的深度,已经超越了单位的范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99号元素锿其实就是“爱因斯坦素”。不知道为什么,大陆这边用了汉字锿,看上去不太明显了。港台用的是鑀,直观一些。

跑个题,96号元素锔本义是“居里素”,一开始用了汉字锯,然后大家发现,这不是锯子的锯吗?再然后就改成锔了。

user avatar

在历史上,我们现在接触到的人名单位,主要来自两个时期,一个是19世纪后期,另一个是战后到20世纪中期。这之中不仅出现了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各个人名单位,还有一系列已经停用的人名单位,可以说只要是在19世纪做出过一定贡献的物理学家,当时都“分”到了一个单位。20世纪中期则是我们今天的国际单位制正式确立的时期,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规范整个国际单位制的体系,牛顿、焦耳等单位都是在这个时期才真正确立的。

对于这个问题,简单说,爱因斯坦的时代已经过了第一个时期,20世纪的科学已经不需要创造新的基础单位,所以以基础物理学家命名的单位不再出现(不过实验和工程领域的新人名单位还是有的)。而且,爱因斯坦之前的普朗克就提出了自然单位制和普朗克单位的概念,它的目的是连长度、时间和质量单位都可以统一。后来是化学界在某个很边角的地方找到了一个可以安爱因斯坦名字的单位,把1摩尔光子定为1爱因斯坦,用来表示光合作用的辐射量,但这个单位实在太偏,而且有化学界蹭热点的感觉,所以现在也很少见。

我们再具体看一下现在这些人名单位究竟是怎么来的。最早提出用人名来定义新单位的是开尔文男爵和麦克斯韦等英国科学促进会成员,他们在1861年引进了伏特、欧姆和法拉(电容单位,对应法拉第)。在他们之前,科学界虽然已经普遍接受了公制,但人们认为不需要一套单独的电磁学单位,因为按照库仑定律,电荷量可以直接从力导出,而力只需要时间、长度和质量单位。这个理念最早是由高斯确立的。

到了1861年,麦克斯韦等人提出应该应该给一些抽象的物理量单独起一个名字,这才有了用人名定义单位的习惯。但是,当时的科学领域普遍使用的不是我们现在用的米-千克-秒(MKS)制,而是厘米-克-秒制(CGS),所以当时主流的力单位是“达因”(dyne),能量的单位是“尔格”(erg),这两者是CGS制下定义的。在十九世纪晚期,由于为电磁学设计的CGS制的单位太小,不利于将公制推广到大众,于是产生了CGS制和MKS制的争议。

后来,国际单位制正式确立为MKS制,但由于电磁学界使用CGS制时间已经很久,当时除了伏特和欧姆能够通用,其余电磁学单位在不同系统中的名称完全不同。最典型的就是磁场的单位,国际单位制的磁通量密度和磁通量分别是“特斯拉”和“韦伯”,但CGS制的相应单位却是“高斯”和“麦克斯韦”,CGS制还将磁场中的H场强度定为“奥斯特”(MKS制没有单独定义)。从这几个人的年代就可以看到,特斯拉明显是后来才起的(1960年)。CGS制下还有很多很有意思的人名单位(但今天都已经不再使用),比如加速度单位是“伽利略”,电荷单位是“富兰克林”,熵单位是“克劳修斯”等。

第二段新单位时代则是20世纪中期,这一个时期的主要目标是向全世界的人民群众推广公制,同时基于物理学的进展,将已有的单位体系完善化。直到二战结束后,这个议题才被推上日程。当时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确立成体系的MKS单位系统,二是定义新的基本单位(20世纪之前人们一直认为只需要三个基本单位)。在1948年时,国际度量衡大会才提出了基于MKS制的牛顿、焦耳、瓦特等单位(瓦特作为电学单位已经存在,但那时才确立为所有功率的单位),取代了CGS制里力和能量的单位达因和尔格。1954年时才确立了电流、温度、光强三个新基本单位,并将温度单位明确成标量开尔文,而不再写成温标。1960年时引进了赫兹和特斯拉,直到1971年时才引进了帕斯卡。

可以看到,这一个时期其实是在追溯一些基础物理学概念的鼻祖,尤其是1971年才追封的帕斯卡很明显是为了填补过去制度混乱的坑——由于以前没有明确的MKS系统意识,压强单位都是直接按实验习惯而来,于是产生了torr、mmHg、atm、bar、psi等一系列单位。所以,这个时候的新单位和爱因斯坦,以及爱因斯坦同时代的基础物理学家关系不大。

当然,20世纪里的实验科学新发现依然创造了几个进入国际单位制的新人名单位,比如放射性单位“贝克勒尔”,辐射剂量单位“西弗”,辐射吸收剂量“格雷”,这三者都是国际单位制规定的导出单位,而且都和放射性有关(而且伦琴、居里也都做过单位)。可见,只要实验科学产生新的需求,人们还是会继续命名新的人名单位的,不过这里跟爱因斯坦确实不会产生更多联系了。

参考资料:

List of scientific units named after people

General Conference on Weights and Measures

参考阅读:

2018 年的国际计量大会为什么要修改 摩尔、千克、安培、开尔文等国际单位制的单位?

「亿」是如何从「十万」变成「万万」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爱因斯坦这么伟大的物理学家,为什么人们没有用物理单位来纪念他?这事儿,其实还真不是没人想过,而是事儿就没那么简单,这里面门道可多了。你想啊,物理单位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衡量世界万物的一杆秤,是大家约定俗成,用来描述物理现象的标准。比如我们说一米的长度,一秒的时间,一公斤的质量,这些都是有明确定义,.............
  • 回答
    关于克隆爱因斯坦这样的伟人,这是一个非常引人遐想的问题,也触及到了科学、伦理、哲学等诸多层面。很多人直觉上会觉得,既然我们有了克隆技术,为什么不“复制”出更多像爱因斯坦那样能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天才呢?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这里面涉及到的复杂性,远超乎我们想象。首先,我们要明白“克隆”的真正含义。我们.............
  • 回答
    这种说法,乍一听,好像挺有道理,好像把伟人的光环一下子就给打碎了,显得很“清醒”。但仔细琢磨一下,就能发现它站不住脚,甚至是有点滑坡谬论的意思。咱们不妨先拆解一下这句话的逻辑:“世界上没有爱因斯坦,也会有XX斯坦。相对论的出现是必然的,因此爱因斯坦并不伟大。”第一部分:“世界上没有爱因斯坦,也会有X.............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科学史的评价、媒体的传播以及文化间的认知差异,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简单地说,“杨振宁能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这种说法是否准确,以及为什么在英文世界不常见,其原因比“大V言过其实”或“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来探讨“杨振宁能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这个说法本身。 杨.............
  • 回答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杰出的思想家、发明家和工程师,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当我们审视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尤其是那些“范式转移”式的、如同牛顿、爱因斯坦那样能够重塑整个科学研究框架的科学家时,答案就变得复杂起来。直截了当地说,在传统意义上,华夏文明并没有出现像牛.............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把一大堆特别特别小的粒子,比如原子,放进一个冷得不能再冷的“冰柜”里。这个“冰柜”可不是普通的冰箱,它能把粒子的温度降到接近绝对零度(273.15℃)。当我们把温度降到这么低的时候,这些原子们就变得非常“听话”了。它们不再像平时那样到处乱跑,各自为政,而是慢慢地、慢慢地,开始“黏”在一.............
  • 回答
    霍金在物理学界的地位极其崇高,但他是否能和爱因斯坦、牛顿“相提并论”,这是一个需要细致分析的问题。简而言之,霍金绝对是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其成就对我们理解宇宙的本质产生了深远影响,但要说他在历史地位上能完全超越爱因斯坦和牛顿,则需要更谨慎地评估。下面我将详细阐述霍金的成就,并.............
  • 回答
    看到有人在网上发表帖子,提出对爱因斯坦理论的质疑,这本身并不稀奇,科学的进步就是建立在不断质疑和验证的基础上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无论是狭义相对论还是广义相对论,无疑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并且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里经受住了无数次的实验检验,在解释宇宙现象、导航系统、天体物理学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回答
    爱因斯坦那句著名的“上帝不掷骰子”的背后,蕴藏着他对宇宙运行方式的深刻哲学思考,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物理学界对于确定性与概率性的争论。这句话并非简单地宣告某种宗教信仰,而是他对经典物理学宏伟蓝图的一种捍卫,以及对新兴的量子力学中内在随机性的一种深深疑虑。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回到爱因斯坦所处的时代。在他.............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很实在。说到“更需要”,其实在我看来,我们想要的不是“二选一”,而是两者皆有,只是比重和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但如果非要在这两人身上做一个倾向性的选择,我们不妨来好好说道说道。首先,让我们看看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是什么样的人?他是物理学的巨人,是革新了我们对宇宙认知的科学家。他的.............
  • 回答
    爱因斯坦关于科研的那句话,我一直觉得说得特别精辟,它像是给所有投身于科学探索的人,尤其是那些在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上摸索的人,点亮了一盏灯。我想他大概是想表达,科研这东西,真的很难,特别难。它不是你埋头苦读几本书,就能瞬间顿悟,然后灵感迸发的。恰恰相反,大部分时间,你都在和自己的无知较劲,和那些看似牢不.............
  • 回答
    “大停滞时期”这一说法,并非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学术共识,但它确实反映了一部分人对当前科技和社会发展速度感到失望的情绪。这种观点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创新相对缓慢的时期,与过去几个世纪涌现出如牛顿、爱因斯坦等划时代科学巨匠的时代相比,似乎缺乏颠覆性的、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突破。那么,为什么会有人持有这样.............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什么在公众认知里,海森堡、玻尔、薛定谔这些伟大的量子力学奠基人的名声,似乎不如爱因斯坦那样响亮?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面的原因,并非简单能一句两句说清,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聊聊:一、理论的普适性与大众的接受度 爱因斯坦的光芒:相对论的直观吸引力 .............
  • 回答
    爱因斯坦的厉害之处,与其说是他有多么“超人”的天赋,不如说在于他所提出的理论对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划时代的改变。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更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他的影响力贯穿了整个20世纪,并一直延续至今。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爱因斯坦的厉害之处:一、 革命性的理论,重塑了我.............
  • 回答
    爱因斯坦先生当年选择美国而非苏联,这背后牵扯着历史的大背景、他个人的理想抱负以及当时两个国家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绝非简单的“二选一”,而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理性抉择。首先,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上世纪初,特别是1933年。此时的德国,希特勒已经上台,纳粹党极力推行种族主义政策,将犹太人视为眼中钉。爱因.............
  • 回答
    关于爱因斯坦和牛顿是否被“严重高估”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讨论,因为它触及了科学评价、历史视角以及我们对“天才”定义的理解。简而言之,大多数科学界和历史学家普遍认为,爱因斯坦和牛顿的贡献是极其重要且颠覆性的,远非“严重高估”。他们的理论至今仍是现代科学的基石,并且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
  • 回答
    爱因斯坦的理论,特别是他的相对论,不仅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理解,还做出了一些在当时看来非常惊人,事后被实验证实了的预测。这些预测不仅巩固了他的科学地位,也为我们揭示了宇宙深层的奥秘。以下是一些爱因斯坦最惊人的预测,并会尽量详细地讲述: 爱因斯坦的惊人预测: 1. 光线在引力场中会弯曲(光线偏折) .............
  • 回答
    爱因斯坦的光环是否过于耀眼?关于这位科学巨匠的重新审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个名字仿佛自带光环,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相对论的缔造者,诺贝尔奖得主,甚至被誉为“科学界的神”。他的形象深入人心,无论是蓬乱的白发,深邃的眼神,还是那些充满哲理却又略带抽象的语录,都构筑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科学偶像。然而,.............
  • 回答
    爱因斯坦的宗教观,与其说是对某个具体教派的信仰,不如说是一种深刻的、贯穿其一生对宇宙奥秘的敬畏和探索。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有神论者,也不信奉人格化的、会干预人间事务的神。他的宗教感,更多地体现在他对宇宙规律的惊叹、对自然和谐之美的沉醉,以及对人类理性认知能力的肯定。“宇宙宗教感”:对秩序与和谐的惊叹爱.............
  • 回答
    关于爱因斯坦小时候成绩到底差不差这个问题,坊间流传着一些说法,甚至有些故事被反复引用,但细究起来,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 nuanced(细致入微)。并非他所有科目都烂到“没法看”,也不是他后来成了伟大的科学家就一概抹杀了童年的不顺遂。首先,我们得承认,爱因斯坦在德国的教育体系里确实经历了一些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