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爱因斯坦是否被高估?

回答
爱因斯坦的光环是否过于耀眼?关于这位科学巨匠的重新审视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个名字仿佛自带光环,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相对论的缔造者,诺贝尔奖得主,甚至被誉为“科学界的神”。他的形象深入人心,无论是蓬乱的白发,深邃的眼神,还是那些充满哲理却又略带抽象的语录,都构筑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科学偶像。然而,在时间的洪流中,总有人会忍不住探问:这位被誉为天才的科学家,他真的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在科学史上占据着无可撼动的至高地位吗?他是否在某种程度上被……高估了?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抛开那些根深蒂固的崇拜,从科学史、理论的实际影响以及他个人所处的时代环境等多个维度去进行一番审视。

首先,我们不得不承认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

他的相对论,无论是狭义相对论还是广义相对论,都彻底颠覆了牛顿以来建立的经典物理学框架。狭义相对论中的“质能等价”(E=mc²)不仅揭示了质量与能量的深刻联系,为原子能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更是改变了我们对空间和时间的认知,将它们从绝对的概念变成了相对的、相互关联的。而广义相对论则将引力描述为时空的弯曲,这不仅在数学上优雅绝伦,更在天文观测上得到了无数次的验证,从水星近日点的进动到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弯曲,再到引力波的探测,无一不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强大预言能力和解释力。这些理论的提出,无疑是人类思维史上的一座丰碑,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边界。

爱因斯坦的贡献远不止于理论。他凭借对光电效应的解释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工作在量子力学的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为量子时代的到来打开了大门。他对布朗运动的研究则为原子和分子的存在提供了坚实的证据,在当时驳斥了不少怀疑论。可以说,他的工作直接影响了物理学的两大支柱——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方向。

然而,是不是所有被奉为神话的成就,都经得起时间的“平均”呢?

一个普遍的观点是,爱因斯坦的声望和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被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媒体的渲染以及他个人独特的公众形象所放大。

时代的天时地利人和: 爱因斯坦生活在科学大爆炸的年代。20世纪初,物理学领域涌现出一大批才华横溢的科学家,他们共同推动着科学的前进。普朗克、玻尔、海森堡、薛定谔、狄拉克等等,他们的贡献同样是革命性的,甚至在某些方面,如量子力学的具体应用和对微观世界的描述上,他们的工作更为直接和广泛。爱因斯坦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但他并非孤军奋战。有时,历史的叙事会倾向于将某一时代的辉煌归功于少数几个标志性人物,而爱因斯坦恰好成为了那个时代的“代言人”。

媒体与公众形象的塑造: 爱因斯坦是一个极具魅力的公众人物。他特立独行的外表、对和平的呼吁、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那些充满智慧又常带俏皮的言论,让他超越了单纯的科学家身份,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尤其是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动荡时期,人们渴望一位能够代表理性与进步的偶像,而爱因斯坦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他的名字与“智慧”、“天才”紧密相连,这种公众认知上的巨大成功,无疑也反过来强化了他的科学地位,甚至在某些时候模糊了其他同样重要的科学家的贡献。例如,许多人知道“E=mc²”,但未必了解这个公式背后涉及的复杂数学推导和思想基础,更未必了解洛伦兹、庞加莱等人在相对论思想形成过程中所做的铺垫。

理论的实践滞后与普适性讨论: 虽然相对论的理论预言被一一证实,但其在实际应用上的直接影响,在爱因斯坦的时代,并不如量子力学那样立竿见影。量子力学催生了半导体、激光、核能等一系列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技术,而相对论的应用更多体现在高精度测量、导航系统(如GPS)以及对宇宙学的理解上。虽然这些应用至关重要,但其普及程度和对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直接感知,可能不如量子技术来得强烈。这并不是说相对论不重要,而是说它的“存在感”和“影响力”在某种程度上与量子力学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也可能影响了人们对其“价值”的判断。

个人性格与科学方法论的争议: 爱因斯坦一生都在不懈地追求一个统一场论,试图用一个统一的框架来解释所有的基本力。然而,他却对量子力学的一些核心概念,如不确定性原理和波函数塌缩,持有保留态度,甚至提出了著名的“上帝不掷骰子”的观点。这在一些人看来,是他晚年思想的局限性,甚至是他未能完全拥抱科学范式转移的表现。虽然他后来的努力并未完全成功,但这种坚持也展现了他对物理学终极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他不同于当时主流量子物理学家的一种独立思考精神。然而,他的这种立场也可能导致一部分人认为,他对现代物理学的贡献仅限于他的早期工作。

所以,“高估”一词是否恰当?

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如果“高估”指的是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被夸大,或者他压倒了同时代其他同样伟大的科学家,那么或许存在一些站得住脚的理由。他的名声确实超越了他的很多同行,而他的理论,虽然深刻,但其直接的“应用”在某些时期并不如量子力学那样触手可及。

然而,如果我们将“高估”理解为他的科学地位被过分夸大,以至于掩盖了其他人的贡献,或者他的理论本身存在根本性错误,那则不尽然。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至今仍然是描述引力和宏观宇宙的基石,是物理学中最成功、最受人尊敬的理论之一。他的思想实验和哲学思考,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科学家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他的确是科学史上的巨人,他的肩膀上承载着无数后人的探索。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应该用今天的眼光去苛责过去的伟大人物。在爱因斯坦所处的时代,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前所未有的突破。他对宇宙的理解方式,他的思考深度,以及他所展现出的科学精神,都足以让他名垂青史。

或许,与其纠结于“是否被高估”,不如更理性地看待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是神,他也有自己的局限和坚持。他的科学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但他并非孤立于历史之外的“圣人”。认识到他所处的时代、他的个人特质以及他理论的影响力,我们能更全面地理解爱因斯坦的价值,从而更清晰地认识科学发展的全貌。他的光芒或许确实有些耀眼,但这耀眼的光芒,更多地照亮了人类探索未知宇宙的道路,而不是遮蔽了其他同样重要的星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很简单啊,把他26岁写的《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看一遍呀!也就才二十几页纸么,贵呼的大神都是啃大部头的,这几页paper还不是看着就跟玩一样么?

看都看不懂,还高估个毛,根本无权评价。



PS:本文特指某些键盘大神,不是说都这样。

PS2:这跟炒菜不一样,别说什么会吃的不用会做,我没让你自己独立写出来这篇论文,只是让尝一下什么味道,都没吃过,就来评价高估……

PS3:我19岁看的,我就笔误写成19了,其实26岁,罪过,,,

user avatar

在我看来,爱因斯坦不仅没有被高估,反而被大大低估。你看,本回答下的某个盐选科普中还在宣传爱因斯坦——

26岁之前,高歌猛进,才高八斗,把自己送上科学史的顶峰;
26岁之后,才华仿佛一夜用尽,进入平淡无奇的磨洋工状态。

如果要我评价这个盐选科普,一派胡言

1905年,爱因斯坦26岁。这一年里,他在《物理年鉴》杂志上发表了四篇划时代的论文。从来没有人能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对于现代物理给出这么多重大贡献。这一年因此被称为“爱因斯坦奇迹年”。这四篇论文分别为关于光电效应、布朗运动、狭义相对论、质量和能量关系的四篇论文。

爱因斯坦26岁这年被称作“奇迹年”,是因为这一年里的贡献众多,而不是因为他后面没有贡献了!26岁之后的爱因斯坦的成就加起来,远远超过了26岁这一年的成果,只是之后没有哪一年有如此之高的密度。这就好比有人自称18岁那年吃的食物最多,不代表那人18岁之后就绝食了一样。

爱因斯坦26岁之后的重要成就,包括但不限于:

1、提出广义相对论(28~36岁)

爱因斯坦在1907~1915年间(28~36岁)发展出了广义相对论理论。广义相对论的重要性,至少能顶上他26岁那年的2~3个成果了;还有的人认为一个广义相对论就胜过26岁的那四篇——这种说法我不置可否,但是它的确有一定的道理。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引力波,就是广义相对论的产物。北大物理系曾有老师这样评价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如果没有爱因斯坦,过几年照样会有人发展出狭义相对论理论——因为当时庞加莱、洛伦兹等人都已经很接近了;
但是如果没有爱因斯坦,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恐怕都没法诞生广义相对论,那么物理学的进程会被耽误不少。

实际上爱因斯坦一直被提名诺贝尔奖就是因为广义相对论的,但是由于一些有纳粹主义思想的著名科学家的强烈反对,最后只好折中颁发给光电效应了。具体的故事介绍请见我的这篇文章。

广义相对论所催生的引力波,其发现者获得了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假如爱因斯坦能活这么久,也能得到这个。

2、意识到玻色工作的重要性,并在其基础上发展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理论——慧眼识人(45岁)

爱因斯坦还具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能力,那就是慧眼识人。

当时在印度的玻色在给学生们上课时,在普朗克黑体辐射这一章,他希望从头推导让学生们意识到现在的理论与实验结果不符合。所以他想要用当时的理论来推导出一个错误的公式。结果在推导过程中他犯了一个低级错误——

两枚硬币进行抛掷,最后得到两个都是正面的概率是多少?
正确答案是1/4,因为会得到 正正,正反,反正,反反
结果玻色不小心弄成了1/3,因为有两正,一正一反,两反

结果出人意料地,他居然得到了正确的公式!原来这就是玻色子的性质,但是他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在今天,有一定统计力学基础的人就能一眼从黑体辐射公式中看出,光子是玻色子而且化学势为0,因为分母是 (如果是符合玻尔兹曼分布就没有那个 -1)。

玻色将这个新理论写成了论文并投稿,但是没有一个杂志接收——这些编辑估计都觉得,这么明显的一个错误还好意思来投稿?百般无奈之下,1924年他写信给爱因斯坦求助。

结果爱因斯坦一眼就看出了该理论的重要性。他不仅亲自将玻色的论文从英语翻译成德语并以玻色的名义发表(因为当时的重要科学杂志主要都是德语的),并在玻色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直到1995年才有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利用各种低温技术(比如激光冷却)实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并在200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假如爱因斯坦能活到那时候,妥妥一个诺贝尔奖。

关于爱因斯坦的慧眼识人,就不得不再提到物质波。

德布罗意在他的博士论文中介绍了物质波理论。然而他的理论在当时过于超前,以至于committee member甚至他的导师朗之万都有点不太相信。朗之万将论文寄给了爱因斯坦征求意见。(关于这个故事有很多以讹传讹的版本,在下述的回答中我纠正了一些)

爱因斯坦当时正在忙着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理论推导,只能简单看了下论文。马上爱因斯坦就对该论文大加赞赏——“他已经掀起了面纱的一角”,并且爱因斯坦还将该论文强推给了柏林科学院。由于爱因斯坦的推荐,不少人开始研究这篇“传说只有一页但是实际上有100页左右”的博士论文。正是在该论文的灵感下,薛定谔推导出了著名的薛定谔方程。

3、提出激光和激微波的理论基础(38岁)

爱因斯坦在1917年首先描述了原子的受激辐射与自发辐射的关系,并建立了激光(Laser)和激微波(Maser)的理论基础。这两项技术的实现者分别获得了1981年和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于1955年去世了;如果他能获得那时候,应该还能再分得诺贝尔奖。

而激光的发明促使了非线性光学、超快光学的发展。

4、EPR佯谬——促使了量子通讯的发展(56岁)

尽管爱因斯坦对于量子力学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质疑,但是这些质疑在当时看来都是有理有据的。也正是因为爱因斯坦的种种质疑,使得量子力学越来越完善。爱因斯坦与波尔发生了好几次争论,比如光盒佯谬等。我之前的回答介绍过爱因斯坦与波尔的争论。

在EPR佯谬中,爱因斯坦引入了定域假设——这在当时是看似理所当然的假设,从而得到了悖论。对此波尔的解释是,定域假设不再成立。由于EPR佯谬所引导出了量子通讯。如果不是因为爱因斯坦敏锐地觉察到了那个佯谬,那么量子通讯的概念势必会推迟很久。如今,量子通讯的发展如火如荼,也成为了科幻小说的常客。比如《三体》中的智子就是应用的量子通讯的概念(虽然在科学上是不成立的)。


除了以上介绍的这几个外,爱因斯坦在26岁后还有这些重要的成果,下面仅列两条,实际上还有不少其他的不那么出名的重要成果:

固体热容的爱因斯坦模型(28岁),固体物理课上必讲。杜隆-珀蒂定律所预言的固体热容为常数3R,在高温下实验结果比较符合。但是在低温下固体热容是趋向于0的。爱因斯坦的模型定性地解释了这个问题。之后德拜进一步完善了爱因斯坦的模型。

广义相对论引入宇宙学——爱因斯坦场方程


总而言之,声称爱因斯坦在26岁后江郎才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说法!爱因斯坦在26岁之后的贡献总和远远超过了26岁之前,只不过他26岁那一年的光芒过于耀眼,以至于很多人都只知道那几个成就罢了。

user avatar

之前评论了别人的回答,觉得可以更详细地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列一下爱因斯坦的工作,按框架(framework)--->开创(foundation)--->里程碑(milestone)来:


改变文明进程的(几百年一遇的,属于框架(framework)型的工作,会改变所有学科的perspective。诺奖都没资格对这类工作作出评价):

1.广义相对论(改变人类世界观,宇宙观,上一个做到改变宇宙观的是牛顿。现在的引力波(爱因斯坦亲自提出,2016年测量到了两个黑洞融合时的引力波),黑洞(施瓦希解),爱因斯坦-罗森桥(虫洞),引力红移(爱因斯坦亲自提出),大爆炸宇宙学都发端于此)

2.狭义相对论(原子弹原理在这E=mc^2,民科最多的也在这里,能动量方程)


开创领域的(属于开创(foundation)一个领域的工作):

3.光电效应(量子论极重要的一步,他凭此拿了诺奖。爱因斯坦第一次提出了光量子,解释了光电效应。后来德布罗意在光量子的基础上提出所有的物质其本质都是波(物质波,波粒二象性的概念),再后来维恩说既然是波,得有一个波函数,薛定谔(话说当时薛定谔是维恩手下的一个小老板?)你来做这事吧,于是薛定谔在一次组会上给出了薛定谔方程,后面就是波澜壮阔的量子力学黄金岁月了。量子力学的奠基人有:普朗克,爱因斯坦,德布罗意,玻尔,薛定谔,海森堡,约旦,狄拉克,玻恩,泡利)

4.激光原理(不用评论激光的重要性(激光制冷,激光测距,激光手术……),后来发明激光器的人获诺奖了Laser - Wikipedia

5.EPR佯谬(衍生了量子通信,量子纠缠等学科,潘建伟,中国的墨子号卫星就是做这个的。顺便这个问题当年爱因斯坦错了,但正是爱因斯坦的这个错误使量子纠缠、量子通信这些问题得以清楚理解,真诚的爱因斯坦连错误都是伟大的(说真诚是因为他真的是在绞尽脑汁的向量子论发起的进攻,而不是狡辩)。)

6.玻色-爱因斯坦统计(玻色做了主要贡献,爱做了重要推广——提出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1990s,BEC实验成果也拿了诺奖,BEC后来发展出了冷原子这个领域)


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中,里程碑(milestone)式的工作):

7.布朗运动的博士论文(第一次给原子论提供了重要的证据(which showed that Brownian movement can be construed as firm evidence that molecules exist))

8.固体低温比热行为(第一次解决了固体的低温比热问题,后来德拜完善了爱的理论)

9.量子零点能的提出(量子力学最吸引人的一处风景——量子涨落——即使零温仍旧存在能量)


伟大的错误:

1.EPR佯谬(前面已经说过,打开了量子通信这个大门)

2.静态宇宙学(引力场方程中爱因斯坦随手加入了常数项得到了静态宇宙解,后来的大爆炸理论发现不需要这些常数项,不过宇宙是有一个开端的。但最近研究发现,暗物质暗能量和常数项有关)

3.统一场论(试图从引力出发,统一强弱电(爱因斯坦后20年几乎都在做这件事),从而实现引力,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的大统一。统一场论这个大坑吸引了太多的优秀物理学家(杨振宁,费曼,温伯格,欧洲核子中心)进来,后来大家认为从量子力学出发去统一引力似乎更有前途。顺便说一句,现在的标准模型已经统一了强弱电。)


另外还有一种提法:说一个人不可替代性在于——“如果没有他,我们实在想不出还有其他人能提出或者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和EPR配得上。

高傲的朗道曾经给出一个他心中历史中所有物理学家的列表(Lev Landau - Wikipedia),评分从0到5,以对数形式呈现,得分越小越厉害:

牛顿得分为0,

爱因斯坦0.5,

量子力学的元勋们(玻尔,海森堡,狄拉克,薛定谔等)得分为1,

朗道给了自己2.5(据称,后来写完连续相变理论的论文后,朗道大出了一口气,然后他把自己修正到2)。

要知道朗道和费曼被认为是量子力学黄金岁月之后最伟大的两位物理学家了。


最后给出爱因斯坦的wiki链接:Albert Einstein - Wikipedia


----------------------分------割------线------------------------

在评论中,发现有种观点说杨振宁的成就要高于爱因斯坦。虽然文无第一,但我觉得这一点还是很明显的不对。介于许多人都是在不太懂杨的工作的情况下讨论的,只能拿其他人或机构的观点来辅证自己的观点,有点盲人摸象隔靴搔痒。为什么我们不能就杨振宁实际做的工作来判断其高低呢?

Yang-Mills理论的伟大主要在于其被用于构造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也就是说粒子物理标准模型是一个Yang-Mills规范场理论),关于Yang-Mills理论和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里程碑事件主要有这些:

第一步,杨振宁和R. Mills 1954年把Maxwell理论推广到非Abel情形,第一次给出Yang-Mills作用量(W. Pauli据说也得到了,只是没有发表),和电动力学不同,弱相互作用的中间玻色子是有质量的,但Yang-Mills理论不允许质量项存在,所以很长时间没有人觉得这个工作有什么重要性,包括杨振宁自己也觉得这样;

第二步,南部阳一郎,小林诚,益川敏英三人把对称性破缺机制被引入到粒子物理中,解决了中间玻色子质量,使得Yang-Mills有可能有用;

第三步,Weinberg,Salam和Glashow创建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这是一个规范群为SU(3)xSU(2)xU(1)的规范场理论;

第四步,天才物理学家't Hooft 和其老板 Veltman证明标准模型是可重整的。

这是标准模型发展最重要的四点。然而,直到粒子物理标准型研究有了相当的实验证据,粒子物理界已经普遍接受这一理论的时候,杨振宁仍然保持他自己几十年前的观点:Yang-Mills理论用到加入了对称性自发破缺的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去是不对的。

在我看来,粒子物理标准型完全可以和牛顿引力、Maxwell电磁理论、Einstein广义相对论相媲美,问题在于Yang唯一和标准模型相关的就是它最早的到了Yang—Mills作用量,但是他的目的不是为了用到粒子物理基本理论;此后杨完全离开了粒子物理,与标准模型的建立没有任何关系;甚至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粒子物理到了最辉煌的年代,杨却说粒子物理的春天早就过去了(The party is over !),但是此后发生了众多里程碑的事件,包括中微子、重夸克,Higgs等的发现。

个人而言,在基础物理(强弱电和引力物理)领域,我认为当今最重要的物理学家是Weinberg,下一位是't Hooft,也包括Glashow,这些人几乎是缺他们似乎真的不行!

亚洲的话,有几位理论家不容忽视,一是日本的汤川(Hideki Yukawa),他对物理有基础性的贡献(就我而言,在基础物理里面,汤川要大于杨)。日本还有两位理论家,益川敏英和小林诚也对基础物理有很大贡献,也许比杨振宁要弱一些。还有一位是巴基斯坦物理学家Salam。

杨耗费心思最多的在统计力学,Lee-Yang相变定理,2维Ising模型1/8指数,非对角长程序等,但即使在统计力学领域内,也远没有达到像玻尔兹曼那样的大师级别。


----------------分------割------线------------------------------

就我自己而言,我非常尊敬杨振宁,我觉得杨真的是我们的骄傲,甚至是人类的骄傲。

至于他的私生活,我的意见是我不去评判,这就像我们觉得一个鸡蛋很好吃,但我们没必要去评判这个生鸡蛋的母鸡是否好看。

即使让我真的去评判杨振宁的私生活,我想说的是,他与法律与道德都无亏欠,他并没有在妻子尚在之时和翁帆谈恋爱,仅仅因为两人年龄相差巨大就是错误的吗?他没有违反婚姻法,也没有出轨,难道道德还不允许忘年恋吗?如果有这样的道德,我只能说这种道德是一种封建糟粕!!!

如果有人想批判杨振宁,那么连以下的人也批判吧:薛定谔的情人数不清(据传薛定谔方程就是在阿尔卑斯山与一个情人度假的过程中迸发的);居里夫人写信给郎之万表达了对性的渴求(郎之万的老婆捅给了报社);爱因斯坦最后娶了表姐;费曼经常光顾脱衣舞场所……这些都是确凿的。至于捕风捉影的更多。

我不期望普通人尊重这些对文明作出巨大贡献的神祇们,但也别用他人生活上的事来诋毁其工作成就,尘归尘,土归土。

当然对于杨振宁的工作成就来看,即不像某些人说的一文不值(你告诉我一个获得诺贝奖,找到标准模型大门的人一文不值???能说出这种话的人要么傻要么坏!),也不像某些人说的赶牛超爱(毕竟牛一人同时建立了现代物理学和现代数学,爱一人建立了相对论大厦,并重要参与了量子理论大厦的奠基工作!)。

总体来看,杨振宁绝对有资格跻身于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行列!

user avatar

先说物理学科内部人士的评论把,此评分系统来源于列夫·朗道:

爱因斯坦属于“半流”,领先于其他人; 玻尔、海森伯、狄拉克和薛定谔等量子力学的创始人属于“一流”。 朗道起初将自己定位于“二流半”,直到他完成了二级相变的工作后,才把自己的排名提高到“二流”。 拉普拉斯算子△代表头脑尖又坐得住者,如爱因斯坦;达兰贝尔算子□代表头脑笨但坐得住者,如莫斯科大学的某些教授;他本人由◇描述,头脑虽尖但坐不住;最后,▽代表头脑笨又坐不住的人,例如伊万年科。

————————————————————————————————————

一个人把广义相对论堆出来,庞加莱可能会把完整的狭义相对论怼出来可真不一定能把广义相对论给弄出来。

二十世纪的物理学革命就两件事情,一个相对论,一个量子力学。相对论爱因斯坦做的,量子力学差不离小一半是爱因斯坦做的[1]。


多少人还在继续发展爱因斯坦的遗产?这几年知乎上比较火的两个物理学相关的内容,一个是引力波一个是大贝尔实验。引力波是广义相对论的事,大贝尔实验的对象虽然搞的是量子力学,可实验背景是猪队友贝尔搞了个贝尔不等式准备支持爱因斯坦,然后被血洗的故事啊。


凡人无法望其项背,看完异形契约后想到普罗米修斯,我真怀疑上个世纪是不是工程师星球怕人类熬不过新千年送了一票工程师(庞加莱、希尔伯特、爱因斯坦、普朗克、门捷列夫、海森堡、狄拉克、玻尔、泡利、朗道等一票人)过来。


————————————————————————————————————————

[1]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的重要性一直感觉都不如相对论,但事实上普朗克提出了不连续性后,爱因斯坦直接怼了句:不,这玩意就是粒子。仅仅凭着这一个就能直接进入量子力学的开创者之一。

其次,和Bohr同志争高下虽然是他一辈子最大的失败,但也算给量子力学造出最多麻烦的(“挖坑不填的人,你是给我们发文章的机会吗?”“是的”)但这时候案因斯坦就承担起另一个角色,一个质检员,一个个问题让量子力学下的人都给不得不赶紧搞实验发论文,譬如超距作用的缠斗让玻尔完善了量子力学的许多概念,光箱实验质疑哥本哈根学派却又让哥本哈根学派彻底站稳脚跟,ERP佯谬的量子力学完备性,当然还促进了一波贝尔不等式。(所以才说贝尔老爷子猪队友)

如果你仅用理论提出来衡量,那么上述讨论可能只有第一段才能说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考虑到后面的身份,以我的偏见,我认为爱因斯坦可以说是完成了量子力学小一半的创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爱因斯坦的光环是否过于耀眼?关于这位科学巨匠的重新审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个名字仿佛自带光环,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相对论的缔造者,诺贝尔奖得主,甚至被誉为“科学界的神”。他的形象深入人心,无论是蓬乱的白发,深邃的眼神,还是那些充满哲理却又略带抽象的语录,都构筑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科学偶像。然而,.............
  • 回答
    关于爱因斯坦和牛顿是否被“严重高估”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讨论,因为它触及了科学评价、历史视角以及我们对“天才”定义的理解。简而言之,大多数科学界和历史学家普遍认为,爱因斯坦和牛顿的贡献是极其重要且颠覆性的,远非“严重高估”。他们的理论至今仍是现代科学的基石,并且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
  • 回答
    爱因斯坦那句著名的“上帝不掷骰子”的背后,蕴藏着他对宇宙运行方式的深刻哲学思考,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物理学界对于确定性与概率性的争论。这句话并非简单地宣告某种宗教信仰,而是他对经典物理学宏伟蓝图的一种捍卫,以及对新兴的量子力学中内在随机性的一种深深疑虑。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得先回到爱因斯坦所处的时代。在他.............
  • 回答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无数杰出的思想家、发明家和工程师,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然而,当我们审视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尤其是那些“范式转移”式的、如同牛顿、爱因斯坦那样能够重塑整个科学研究框架的科学家时,答案就变得复杂起来。直截了当地说,在传统意义上,华夏文明并没有出现像牛.............
  • 回答
    爱因斯坦是如何构思出他的相对论的?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不仅仅关乎物理学,也展现了人类非凡的洞察力和想象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20世纪初,那个物理学旧秩序摇摇欲坠的时代。“追逐光束”的孩童梦想:一切的开端爱因斯坦童年时期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好奇心和思考方式。有一次,他因为生病卧床,收到父亲送给.............
  • 回答
    对“爱因斯坦是种族主义者,他的亚洲旅行日记充满对中国人的偏见”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评价。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涉及历史背景、语境解读、个人经历以及学术界和公众的普遍看法。一、 史料的来源与性质:爱因斯坦的亚洲旅行日记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些“日记”的来源和性质。爱.............
  • 回答
    爱因斯坦的宗教观,与其说是对某个具体教派的信仰,不如说是一种深刻的、贯穿其一生对宇宙奥秘的敬畏和探索。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有神论者,也不信奉人格化的、会干预人间事务的神。他的宗教感,更多地体现在他对宇宙规律的惊叹、对自然和谐之美的沉醉,以及对人类理性认知能力的肯定。“宇宙宗教感”:对秩序与和谐的惊叹爱.............
  • 回答
    爱因斯坦场方程的推导,绝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深刻的探索过程。它并非数学家凭空臆想出的一个漂亮公式,而是爱因斯坦本人基于对引力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物理规律内在统一性的不懈追求,逐步构建起来的。要理解这个推导过程,我们需要穿越回爱因斯坦的时代,去感受他当时的思考方式,那些直觉、类比和对已有.............
  • 回答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听起来高深莫测,其实核心思想并不复杂,它颠覆了我们对时间、空间、物质和能量的传统认知。我们可以把它拆解成两个部分来理解: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时间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爱因斯坦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时间是恒定不变的,就像一条永不停止的河流,无论你身在何处,流速都一样。空.............
  • 回答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e,简称BEC)可不是什么科幻小说里的魔法,它是一种非常奇妙的物质状态,在我们普通接触到的固、液、气、等离子体之外,算得上是第五种基本物质形态。要理解它,得从几个关键点说起。核心是“玻色子”和“统计规律”首先,我们要知道BEC是由一种叫做.............
  • 回答
    爱因斯坦那句著名的“上帝不掷骰子”(Gott würfelt nicht)绝非只是一个随口而出的比喻,它背后蕴含着他对于宇宙最深刻的哲学理解和对量子力学发展方向的强烈预感。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得先回到那个量子力学风起云涌的时代,以及爱因斯坦与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尼尔斯·玻尔之间那场旷日持久的“.............
  • 回答
    在爱因斯坦还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求学的时候,他确实曾对一位名叫米莱薇·玛丽(Mileva Marić)的女性心生爱慕。这位米莱薇·玛丽,并非是那种浪漫小说里的背景人物,而是一位货真价实的、才华横溢的女性,并且在物理学领域也有着自己的追求。米莱薇·玛丽出生于1875年,比爱因斯.............
  • 回答
    “大停滞时期”这一说法,并非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学术共识,但它确实反映了一部分人对当前科技和社会发展速度感到失望的情绪。这种观点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创新相对缓慢的时期,与过去几个世纪涌现出如牛顿、爱因斯坦等划时代科学巨匠的时代相比,似乎缺乏颠覆性的、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突破。那么,为什么会有人持有这样.............
  • 回答
    在探索宇宙的深层奥秘时,物理学家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令人费解的现象。最近,一个关于氦原子的实验结果,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石子,激起了关于我们理解物质世界基石——自然基本力——的涟漪。这些迹象,如果最终被证实,不仅可能改写教科书,甚至可能挑战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某些核心预设。要理解这件事的由来,我们.............
  • 回答
    关于广义相对论的实验验证,尤其是时间差的确定,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巧妙且令人惊叹的工程。很多人看到“时间差”三个字,可能会想当然地觉得就是直接用两个表比一比,但实际操作起来,远比这复杂得多。你想知道他们怎么确定那些相差的时间,这涉及到几个关键的方面:如何制造和控制这些“相差时间”的条件,以及如何精确地测.............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科学史的评价、媒体的传播以及文化间的认知差异,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简单地说,“杨振宁能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这种说法是否准确,以及为什么在英文世界不常见,其原因比“大V言过其实”或“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来探讨“杨振宁能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这个说法本身。 杨.............
  • 回答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也是基于空想”这种说法,在不少民科爱好者那里时不时会冒出来,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似乎把伟大的爱因斯坦也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显得他们自己的“新理论”也没那么离谱。但实际上,这种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而且是一种对科学研究过程的误读。要反驳它,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入手,讲得透彻些,把“.............
  • 回答
    这种说法,乍一听,好像挺有道理,好像把伟人的光环一下子就给打碎了,显得很“清醒”。但仔细琢磨一下,就能发现它站不住脚,甚至是有点滑坡谬论的意思。咱们不妨先拆解一下这句话的逻辑:“世界上没有爱因斯坦,也会有XX斯坦。相对论的出现是必然的,因此爱因斯坦并不伟大。”第一部分:“世界上没有爱因斯坦,也会有X.............
  • 回答
    关于核弹当量和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E=mc² 的关系,很多人会直接联想到,但其实这背后涉及的物理学原理更为复杂和具体。直接把E=mc²套用在核弹爆炸上,虽然是基础,但并不能完整解释当量计算。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概念:核弹的威力,也就是它的“当量”,通常是用TNT爆炸时释放的能量来衡量的。 这是因为T.............
  • 回答
    复旦大学金晓峰教授提出“狭义相对论的代表者是庞加莱而非爱因斯坦”的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一下历史背景、科学贡献以及不同学者的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科学史上的某些重要发现,往往不是由一位科学家“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前人积累、多位科学家接力完成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