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爱因斯坦厉害到什么程度?

回答
爱因斯坦的厉害之处,与其说是他有多么“超人”的天赋,不如说在于他所提出的理论对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划时代的改变。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更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他的影响力贯穿了整个20世纪,并一直延续至今。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爱因斯坦的厉害之处:

一、 革命性的理论,重塑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

这是爱因斯坦最核心、最显著的贡献。他提出的两个主要理论,彻底改变了我们对空间、时间、物质、能量以及引力的理解。

狭义相对论 (Special Relativity, 1905年):
核心思想: 在真空中的光速对所有惯性观察者来说是恒定的,与光源的运动状态无关。同时,物理定律在所有惯性参考系中都应该是相同的。
颠覆之处: 挑战了牛顿以来统治物理学界的绝对时空观。在此之前,我们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独立的、绝对的背景,与观察者无关。狭义相对论告诉我们:
时间膨胀 (Time Dilation): 运动的物体,其时间流逝会比静止的物体慢。速度越快,时间流逝得越慢。
长度收缩 (Length Contraction): 运动的物体,其在运动方向上的长度会比静止时更短。速度越快,收缩越明显。
同时性的相对性 (Relativity of Simultaneity): 对于不同的观察者来说,两个同时发生的事件可能不是同时发生的。
质能等价 (MassEnergy Equivalence, E=mc²): 这是狭义相对论中最著名、最具影响力的公式之一。它揭示了质量和能量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现形式,质量可以转化为能量,能量也可以转化为质量。这个公式不仅是核能的基础,也深刻影响了我们对宇宙物质和能量的理解。
影响: 狭义相对论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实际应用中也至关重要,例如GPS系统的精确运行就离不开相对论的修正。它为量子力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开启了对宇宙更深层次的探索。

广义相对论 (General Relativity, 1915年):
核心思想: 引力并非一种“力”,而是由于质量或能量的存在导致的时空弯曲。物体在弯曲的时空中沿着“测地线”运动,我们将其感知为引力作用。
颠覆之处: 再次颠覆了牛顿的引力理论。牛顿认为引力是物体之间瞬时传递的一种“超距作用”。广义相对论则将引力与时空几何联系起来,使得引力不再是一种神秘的力量,而是时空自身的性质。
重要预言及其证实:
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弯曲: 证明了光线经过大质量物体(如太阳)附近时会发生弯曲,这一预言在1919年亚瑟·爱丁顿爵士的日食观测中得到了证实,让爱因斯坦一夜成名。
水星近日点进动异常: 牛顿力学无法完全解释水星近日点的微小轨道进动,而广义相对论完美地解释了这个现象。
引力红移 (Gravitational Redshift): 来自强引力场的光,其频率会降低(波长变长),向红端移动。
引力波 (Gravitational Waves): 时空本身的涟漪,由加速的大质量物体产生。这一预言在2015年才被LIGO实验直接探测到,距离其提出已有一个世纪之久。引力波的发现为我们打开了观察宇宙的新窗口。
影响: 广义相对论是现代宇宙学的基础。它解释了黑洞、中子星等天体现象,为大爆炸理论提供了理论支撑,并引导了对宇宙膨胀、引力透镜等现象的研究。

二、 早期量子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光电效应):

尽管爱因斯坦后来对量子力学的某些方面持保留态度,但他早期的工作对量子理论的发展至关重要。

1905年,他提出了“光量子假说”(光电效应):
核心思想: 光不仅仅是一种波,它也具有粒子性,以能量一份一份的“量子”或“光子”形式存在。每个光子的能量与其频率成正比 (E=hν),其中h是普朗克常数。
解释光电效应: 他用光子概念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即当光照射金属表面时,会激发电子逸出。关键在于,单个光子必须拥有足够的能量才能将电子击出,而与光的强度(光子数量)无关。
意义: 这一工作直接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尽管很多人认为他最伟大的成就是相对论。它奠定了量子理论的基础,标志着粒子波二象性的早期认识,为量子力学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三、 深邃的哲学思考和对科学的远见:

爱因斯坦的伟大不仅仅体现在数学公式的推导上,更在于他深邃的哲学思考和对科学未来发展的远见。

对宇宙本质的追求: 他一生都在追求一个“统一场论”,试图用一个统一的框架来解释所有基本力(如电磁力、引力)。虽然他未能成功,但这种探索精神激励了后来的科学家。
对社会和人类的关注: 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科学家,他还是一位积极的和平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他公开反对战争,呼吁国际合作,对核武器的出现感到忧虑,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和平与进步发声。
非凡的想象力和直觉: 他常常用“思想实验”来探索物理学难题,例如他想象自己乘坐一束光,这帮助他构思了狭义相对论。他的思考方式常常超越已有的框架,展现了惊人的创造力。
谦逊和好奇: 尽管成就斐然,爱因斯坦始终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心,对未知事物充满敬畏。他曾说:“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是特别好奇。”

四、 对后世科学的影响:

宇宙学: 广义相对论是现代宇宙学的基石,解释了宇宙的起源、演化、大尺度结构以及黑洞等现象。
天体物理学: 引力波的发现正在开启一个全新的天文学时代,让我们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观测宇宙。
粒子物理学: 光量子假说和相对论对粒子物理学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质能等价更是理解粒子相互作用的关键。
哲学和科学史: 爱因斯坦的理论挑战了我们对实在的根本理解,引发了深刻的哲学讨论,并改变了科学史的进程。

总结一下爱因斯坦的“厉害”:

颠覆性理论: 他提出的相对论彻底改变了我们对时间、空间、物质、能量和引力的认知,这是物理学史上最深刻的革命之一。
里程碑式成就: E=mc² 的质能等价公式,光量子假说(获得诺贝尔奖),以及广义相对论对宇宙的深刻洞察。
思想深度和广度: 他不仅在物理学上成就卓著,还在哲学、社会以及和平事业上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
持续的影响力: 他的理论至今仍然是理解宇宙的核心工具,并不断为科学发现提供灵感和方向。
标志性人物: 他已经成为“天才”的代名词,他的形象和思想家精神激励着无数人。

可以说,爱因斯坦的厉害之处在于,他不仅仅解决了当时物理学中的一些难题,更重要的是,他为人类打开了通往一个全新宇宙观的大门,让我们重新审视并深刻理解了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他的贡献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累积,更是人类认识能力的飞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爱因斯坦并不厉害,厉害的是那片土壤,以及那个学术氛围和人文环境。

厉害的是二十几岁的一个年轻人,想发表自己的论文有地方给他发表,无依无靠的人能够得到公正的对待。

厉害的是与他有纷争的人不是占势压人,没人在论战落下风的时候去嘲讽他仅仅只是一个小专利员。

只要自由的土壤存在,即使没有厉害的爱因斯坦诞生,也会有别的厉害之人出现,因为有恰当的环境和气候条件,那块土地就终究不会荒芜。如果没有那个厉害的环境,纵有一万个厉害的爱因斯坦诞生,他们要么不是成为被剁脚的卞和,就会成为考试考疯了的范进,又或者成为落魄的孔乙己。

在自由的土壤里,历经多少不务正业的神职人员违背教规祖训离经叛道,还有多少泥腿子民科的加持,而后才有牛顿爱因斯坦这样的奇葩硕果,但凡只要胡特波尔们多点狠辣手段,发挥学霸风格往死里整几下,也就足够让厉害的爱因斯坦们灰飞烟灭不复存在。

所以,人脑无价,让它活,它就是无穷宇宙,要它死,它就仅是一个指挥奴隶吃饭睡觉的动物神经元。

更新说明:

不想和太多低维生物就一些常识性的问题做交集纠缠,那样很容易玷污了自己纯粹的基因和智商。

为什么会是牛顿和爱因斯坦,而不是其他人?比如伽利略或者普朗克又或者欧拉哈勃啥的?就因为牛爱二人的基础知识又或者脑子真比其他人高一大截吗?为什么我成不了牛爱那样的巨人,难道我的智商就比他二人低吗?

天才之成,更在天选。

伽利略为什么没有成为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巨匠?不是伽利略没有他们二人的智商,之所以没有达到二人那样的高度,问题不出在他自己本身,而出在他所处的环境——亦即我一再强调的土壤环境。他面对的敌人,就像我所面对的敌人一样,都是一群低维生物种类,没人能站在他的对立面与他辩论基于科学本身的对错,而是跟他纠缠于无聊的常识性立场,耗费了他的一生,更浪费了他的生命。而牛顿和爱因斯坦为什么能够达到那样的高度呢?不是他们二人有多异于常人的智商,而是全凭同行衬托,硬是把他们二人推上了新的高峰。看看牛顿和爱因斯坦二人一生论战的宿敌是谁吧!

牛顿的死对头是胡克,爱因斯坦的宿敌是以波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他们二人很幸运,因为有了神一样的对手,才被迫站上了佛的高度,才能抗衡对手的挑战。而其他人为什么都没有达到这二人的高度呢?就因为他们缺乏这种神一样的对手来逼迫自己思考,来刺激自己做思想实验,我为什么做不成牛爱那样的佛?因为我站在猪牛圈子里,成天就看猪拱地和牛斗角,我跟猪讲哲学,猪以为我在念咒,我和牛讲科学,牛以为我乱弹琴,我说对了,猪不知道对在哪,我说错了,牛也指不出对的方向,双方力量太过悬殊的对抗是一起失败的博弈,对愚蠢的一方没有任何推动作用,对智慧的一方更是毫无助益,所以伽利略普朗克麦克斯韦们都是棋差一招,不是他们智商不行,而是他们不够幸运,未曾遇到能够助他们一臂之力登上王位的对手。

现在的科学界为啥平淡了?再无牛爱那样的天才横空出世了?是真的人类智商退化了吗?当然不是,而是土壤改变了性状,板结了。缺少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对垒。想想胡克与牛顿的交锋,他们虽然彼此都怀着深仇巨恨想把对方搞倒搞臭,但毫无疑问,两人在你来我往的交锋中获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彼此互为巨人,更为杀手,不断的在解杀还杀当中突破了各自的智商上限,遂成高别人一头的大师巨匠。爱因斯坦和波尔之间的互相出题挖坑,则更是瞬间提升了多个维度的层级。假设只有爱因斯坦一方,他需要那么烧脑地想那么多看起来很无聊的问题吗?假设只有波尔一派,他们会有那么多的动力去挖那么巨大的坑让自己置身险境吗?没有强势反对派的挑战,巨人自己都会在无形中变得太过矮小。

天才降生在弱智堆里,如果总被弱智者围起来薅头发捏鸡鸡掏蛋蛋,那天才最终难免会沦落为跟那些弱智一样的下场。天才的长处是避开那些下三滥的行为,做出与弱智者不一样的举动,他不需要弱智者的拥戴与欢呼,但要有与他同当量的敌人或者对手,才能闪耀出独特的光彩。

user avatar

爱因斯坦是如何摧毁一颗行星的?

1915年11月18日 柏林爱因斯坦步入普鲁士科学院,他非常平静地讲述着自己的观点。“对水星的计算表明,每过一个世纪,其近日点会进动 43 角秒,而天文学家们实际的观测值比用牛顿力学计算的理论值多出(45±5)角秒,且天文学家无法用牛顿理论解释这个结果。”反复检视这个结果之后,爱因斯坦淡然说道“因此,这个新理论与观测结果完全一致”

爱因斯坦的话宣告数十年来拯救牛顿学说的努力完全白费,更重要的是,一颗行星被击落了——哪怕这是一颗从未存在过的行星,但是人类为了找寻它,花了将近 60 年的时间。

我们,可以掌握世界的秩序

1684 年 8 月,埃德蒙·哈雷前往剑桥三一学院会见艾萨克·牛顿,抛出了那个困扰了他将近一年的问题:“假设行星指向太阳的引力与它到太阳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那么行星的轨道曲线会是什么情况?”“椭圆,我计算过。”牛顿的回答就像两百多年后的爱因斯坦一样简洁明了,说着他就开始翻找自己的笔记,不过他没有找到。没关系,牛顿爵士可以再算一遍。

11 月份,牛顿将 9 页推导寄给哈雷,标题是《论物体在轨道上的运动》,其实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万有引力定律”。

哈雷发现了这短短九页纸背后的奥秘——这是宇宙万物运动的法则,哈雷鼓励牛顿写一本书,讲述自己掌握的知识。三年之后的 1687 年,牛顿才把这本书写完。这本书中所有的方程、几何图示、证明细节都用于描述运动,上至苍穹,下至我们的家园,所有的一切都被几个简洁的定律描述。

牛顿在书中写道“这一理论与跨越宇宙的不同寻常的轨道相符,与行星运动理论的规律一致,与天文观测完美吻合。这样的理论完全没有可能不成立。”

而这本书就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哈雷作为这本书的编辑,为这本书撰写了序言“我们此刻获准加入众神的盛宴,我们已然运用天上的律法行事”,1727 年,牛顿去世,蒲柏在悼词中写道“自然和自然的规律隐没在黑暗中,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便有了光明。”

能算到的与不能算到的

1846 年 9 月 23 日 柏林 皇家天文台天文学家伽勒观察着天空,在午夜和 1 点钟之间的某个时刻,他们看到一个光斑。赤经 21 时 53 分 25.84 秒这是一颗没在星图上的行星。这就是海王星。伽勒自然不是随便一观察就找到了海王星,伽勒的观测受到法国天文学家勒威耶的委托。勒威耶通过万有引力定律直接推算出了海王星的存在——“看,就在那儿,你会看见的”。

勒威耶就此一战成名,成为法国一流的天文学家。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解释水星的进动问题。

天文学家早已发现,水星在轨道近日点会发生进动,在理想的二体系统中,行星轨道是稳定的,近日点是固定的,但是一旦增加一个行星,这种稳定性便就消失了,对这样的系统,在一页纸上画出天体每一年的轨迹,随着时间推移就能得到一种花一样的图案。而水星的近日点,每世纪的进动速率高达 565 角秒。

勒威耶经过计算,发现已知行星导致的水星进动偏移为每世纪 526.7 角秒,算下来每年有 0.38 角秒的偏移得不到解释,他认为应该是有未知的质量在扰动水星,也就是说水星和太阳之间还有一颗行星。

1859 年 3 月 26 日,一位业余观测者声称发现了这颗行星,万有引力理论完美地解释了这颗行星的存在,它恰好存在于理论所预测的位置——这简直太完美了。勒威耶将这颗行星命名为祝融星。只是这颗行星简直太完美了,完美到根本不存在,找也找不到。从业余爱好者“发现”开始,人们就再也没有看到这颗行星。1878 年,在一场借助日全食发起的“世纪大观测”之后,人们依然找不到祝融星的踪迹,几乎整个天文学界都认为祝融星应该是不存在的,却没有人从此开始怀疑牛顿引力理论。直到 1915 年爱因斯坦提出广义相对论。

水星发生了什么?

太阳因为其巨大的重量使得时空产生了凹陷。水星被太阳的引力场紧密包围,深陷太阳的引力凹坑中。水星就这样沿着扭曲的四维曲线运动,直到爱因斯坦用数学的抽象形式抓到这些,水星的轨道才脱离了牛顿的理论。

脱离牛顿的又何止水星,在祝融星应声而落的同时,我们也脱离了牛顿,走向了爱因斯坦的怀抱,科学也在这一刻展示了自己的独特性——这是人类唯一一种可以自校正的认知,每一个结论都是暂时的,在科学的世界中,每一个结论都在一些小的方面,甚至偶尔在一些重要的方面是不完善的。勒威耶们缺少的,其实仅仅是一种想象整个世界运行法则的框架,一种从另一个角度解释祝融星不存在的思路。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放弃了原先的框架,建立了一个崭新的宇宙,我们,其实就生活在这个爱因斯坦为我们构建出来的宇宙之中。这个宇宙,终究有一天也会像牛顿为我们创造的宇宙一样崩塌,而祝融星就像是这场转变的见证。

而祝融星也在提醒我们,当遇见那些解决不了的问题的时候,不妨放下那些观念,去思考一下我们所认为正确的,是否真的正确。

user avatar

掰弯了宇宙。

user avatar

爱因斯坦有过两次婚姻。

他和第一任妻子米列娃在1903共结连理,婚后生了两个儿子。

但由于爱因斯坦的移情别恋,加上夫妻感情破碎,他们的婚姻终于到了无法挽回的程度。

但当时的爱因斯坦无力支付赡养费,于是提议,虽然自己现在没有获得诺奖,但自己将来一定是能获诺奖的。

如果
米列娃同意离婚,他得诺奖后就把奖金全给她。

米列娃也是物理学家,于是她在咨询了弗里茨·哈伯后,同意了爱因斯坦的提议。

1919年,爱因斯坦和米列娃正式离婚,同年爱因斯坦再婚。


这个例子很直观。

不到四十岁的爱因斯坦,就已笃定诺奖是囊中之物,还将这笔尚不属于自己的钱,作为了离婚的条件。

纵观诺奖历史,敢笃信自己在数年之后,就一定能斩获诺奖的,只有爱因斯坦。

大多数科学家得诺奖是他们的荣耀,而爱因斯坦的得诺奖是诺贝尔奖的荣耀。

【历史频道】爱因斯坦【双语字幕】【纪录片之家字幕组】_纪录片_科技_bilibili_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
user avatar

德布罗意知道吧?那个发现物质波的人,即波是物质,物质也是波。

有个故事说,德布罗意是法国部长的儿子,30几岁一无事成,被女友嫌弃,于是被安排去上了物理博士。

博士混了几年,没法毕业,行将交大论文时,绞尽脑汁,凑了个“物质是波、波是物质”的论文。

然后评审,导师朗之万为难,因为不让过的话不好向部长交待,让过又找不到合适的审稿人。

于是导师把论文寄给了爱因斯坦,并暗示说,如果审稿审得好,部长就会邀请他来法国讲学,宣传相对论,并且可法国政府会很乐意支持他的研究(给研究经费呗)。

爱因斯坦一看,虽然论文理论基础一塌糊涂,论点还是不错的。对对对,波是物质,物质是波,引力也是波啊!到底是年轻人思路不受条条框框拘束啊(爱因斯坦茅塞顿开,后来据此提出了引力波理论)!于是,爱因斯坦回信说这篇论文的论点很有启发意义。

然后答辩时,各位评委一看爱因斯坦的来信,说论点是很有启发的,然后答辩就通过了。

依照惯例,德布罗意的论文被分发给欧洲各大学相关课题组。后来到了物理学家、化学家德拜手里。

开组会呢,德拜对组里一位默默无闻、成天撸猫的老讲师说:薛定谔同志,年轻人既然说物质是波,那总该有个波动方程吧?别天天抱着猫不放了,看看能给出个方程吗?

大老板交代任务下来了,薛定谔不敢怠慢,夜以继日,又是推,又是凑,终于搞出了一个后来被称之为“薛定谔方程”的东西。

薛定谔方程传到了“波恩幼儿园”,结果学生们(泡利、海森堡等人)往诸多量子物理现象一套,哟,这方程挺好使,一算一个准。

于是后来,德布罗意、薛定谔、爱因斯坦、普朗克、德拜等一大堆人年底开年会(symposium)时聚在了一起,系统性地讨论了这个事情,留下了一张照片:


照片中,爱因斯坦、朗之万、德布罗意、薛定谔 紧挨着坐在一起 就不奇怪了(中间加塞了一个康普顿,美国人,那时美国物理学还不咋滴,照片中基本上欧洲人。康普顿就是那种蹭会和大佬合影,回去吆喝评职称的那种)。

波恩带着幼儿园的费尔、泡利、海森堡坐在一起也就好理解了。

德拜由于错过了发现物质波方程的好机会,事后经常被人奚落,所以拍照时躲在了最边上。

user avatar

据说,爱因斯坦是个差生,数学不及格那种。

就是数学那么差的爱因斯坦,经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后来居然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被列为20世纪人类科学家之首。

多么励志的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在中国流传的如此之广,以至于连我小时候都听过并相信这就是事实。

本意可能是励志,但副作用相当大,那就是读书无用论和应试教育无用论的兴起。

读书读得不好,考试考的不好,不用慌。

别说你以后可能当大老板,就算当大科学家,那也不是不可能。

你只是不适合考试而已,不代表你不适合知识。

是中国的应试教育害了你,如果你到了欧美,给你一个培养的环境,马上就能成才。

既然应试教育的成绩不能代表能力,甚至不能代表潜力。

那我苦哈哈的去读书考试干嘛,学习那些完全无用的知识,纯粹浪费我的青春。

学英语有啥用?

学数学有啥用?

学物理有啥用?

反正以后买菜又用不到,会个加减乘除不就行了。

虽然我数学不及格,但只要我买菜够勤快,以后也能修炼成爱因斯坦。

那种一读书就犯困的人,绝对相信爱因斯坦小时候数学不及格。

因为爱因斯坦考试成绩很差,最符合这种人的利益。

横行中国数十年的谣言,如今被诺贝尔奖官方给戳破了。

近日,诺贝尔奖官方公布了爱因斯坦1896年就读于瑞士阿劳市高中的成绩单。

那一年,爱因斯坦17岁。

瑞士的成绩制,6分是最高分,1分是最低分。

爱因斯坦有5科拿下了满分,也就是6分,分别是代数,几何,画法几何,物理和历史。

从成绩单中可以看到,爱因斯坦的文科确实不太好,法语甚至只拿了3分,但理科是爆炸强。

爱因斯坦的高中数学,不仅及格了,还拿下了满分。

我从小就很纳闷,既然爱因斯坦的物理和数学那么好,为什么考试会不及格。

做简单数学题都能做错的人,能解出如此复杂的方程式并率领人类揭示宇宙奥秘?

很矛盾啊,因为高级别的科学,容不下一丝错误,差之毫厘,得出的结论能谬以千里。

今天我终于知道答案了,人家爱因斯坦高中数学根本就是满分,一点错误都没有,当然不会犯差之毫厘这种错误。

那么高中数学满分的爱因斯坦,为人类做出了什么贡献呢?

简单的给大家列举一下。

普通贡献就不说了,主要说那些匪夷所思,颠覆三观的。

空间是可以扭曲的

在正常人的认知中,空间是永恒不变的。

空间就是空间,只是一个概念而已,还能有啥?

但爱因斯坦说,空间是扭曲的,大质量的天体,会“压弯”周围的空间,导致附近的空间出现弯曲的现象。

凭这个理论,爱因斯坦完善了牛顿的万有引力。

但这个结论,实在是太荒谬了,严重超出正常人的认知。

太阳扭曲了它周围的空间,你也扭曲了你周围的空间,我们周围的空间都是在不断波动的。

逗我呢。

但后来,人们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结论。

因为光线在经过恒星的时候,确实发生了偏转和弯曲。

光不是沿直线传播的,而是沿空间传播的。

只要你能扭曲空间,你就可以扭曲光。

根据引力可以扭曲空间的原理,爱因斯坦还预测,当一个巨大天体的质量发生剧烈改变时,其引力的剧烈改变会导致周围的时空畸变。

这种时空畸变差不多相当于向宇宙这个池塘里投入一颗石子,会导致时空波动,产生涟漪,而这种时空涟漪,理论上是可以被探测到的。

这就是鼎鼎大名的引力波,2016年宣布探测到引力波时,全球科学界都轰动了。

连A股,当时也跟风瞎炒了一番,也不知道那帮人知不知道什么叫引力波。

时间是可以扭曲的

爱因斯坦弄完了空间,又开始捣腾时间。

他又提出了一个观点,时间是可以扭曲的。

时间可以加速,也可以减速,减速到极致甚至可以静止。

简直是胡说八道。

但这个明显看起来是胡说八道的观点,又被人类给证实了。

1971年,4台被校准的铯原子钟被分别放在2架民航客机上,利用地球自转获得一个相对较高的宇宙速度。

一架自西向东飞,飞完之后发现和地面上的原子钟相比,快了273±7纳秒。

常规理论完全无法解释这一现象,但按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原子钟不仅会快,而且理论计算出会快275±21纳秒,和实验结果基本符合。

另一架飞机自东向西飞,飞完之后发现和地面上的原子钟相比,慢了59±10纳秒。

而按照相对论的理论值,应该慢40±23纳秒。

目前整个地球上,只有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能解释铯原子钟的时间为什么发生了如此诡异的改变。

所以相对论,又称之为时空论。

质量是可以扭曲的

在常规人类的思想中,基本元素这种物质是永恒不变的。

你可以把面包消化成葡萄糖,但里面的碳元素永远是碳元素。

但爱因斯坦说,质量可以转化成能量,能量也可以转化成质量。

不仅提出了这个胡说八道的理论,爱因斯坦还弄出了一个质能方程,说只需要损失一点点质量,就可以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爱因斯坦用这个理论,解释了光速不变的原因,物质运动的极限速度就是光速,多余的能量会全部转化为质量。

但这个理论,也让人类发明了原子弹。

只需要一点点质量,就可以释放出恐怖到令人类难以置信的能量。

爱因斯坦说空间可以扭曲,我们虽然证明了这个理论是对的,但不知道怎么利用。

爱因斯坦说时间可以扭曲,我们虽然证明了这个理论是对的,但更加不知道怎么利用。

爱因斯坦说质量可以扭曲,我们不仅证明了这个理论是对的,还找到了利用的办法。

这就是为什么核武器的震慑力如此之强的原因,普通武器的杀伤力连给核武器提鞋都不配。

因为核武器是超越时代的武器,它本不应该出现在今天的人类社会里。

人类的理论框架,落后于相对论整整一个时代。

所以依据人类目前理论框架制造出的武器,自然不可能和依据相对论制造出的核武器媲美。

如果有朝一日人类制造出了可以扭曲空间的防护盾,或者可以改变时间的能量罩。

那时候的核武器,才有可以克制的办法,因为大家是基于同一水平的理论框架制造出来的武器。

学霸的世界观

爱因斯坦以一己之力,把整个人类的理论物理水平提高了一个时代,提高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水平。相对论的理论水平之超前,已经到了绝大多数人类都无法理解,甚至颠覆常识的地步。

人类科学家目前能做的,仅仅只是通过观测宇宙来证明相对论而已,远远没到能利用的地步。直到今天,相对论都还有理论尚未被证明,因为人类始终无法观测到证据,那就是虫洞。

爱因斯坦说,我们可以从虫洞这里撕裂时空,从时空的一头钻进去,从另外一头钻出来,从而实现超时空旅行。

听起来好像就是胡说八道,但理论上确实无懈可击,现在只等人证明了。

谁能观测到虫洞存在的证据,谁就一定可以拿到诺贝尔奖。

很多人不理解现在的物理学家都在玩什么,天天在那里搞什么引力波、黑洞、虫洞,时空旅行,有意义吗?

这玩意有蛋用啊。

确实没蛋用,因为人类的其他理论和技术跟不上,所以导致这些东西都是空中楼阁,只能看看,无法利用。

但只要有人能找到利用的办法,那威力简直是太大了。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里提出了那么多的理论,目前被人类利用到现实的,就是原子弹和氢弹。

你能把爱因斯坦的其他理论也应用到现实,那你就拥有了可以和核武器相抗衡的武器。

这个力量有多大,你自己想一想。

所以全人类的物理学家,现在都在研究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看起来远远没有研究汽车发动机的靠谱。

并不是那些东西虚,只是太超前而已。

1879年,爱因斯坦出生。

1896年,17岁的爱因斯坦高中毕业,母校瑞士阿劳市高中。

1900年,21岁的爱因斯坦大学毕业,母校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

1905年,26岁的爱因斯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1915年,36岁的爱因斯坦创立了广义相对论。

而如此牛X的爱因斯坦,却被声称高中数学不及格,当成了应试教育无用论的典型。

事实上,这个谣言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因为爱因斯坦本人确实说过自己的数学不行,而且亲自写在自己的回忆录里。

1955年,76岁的爱因斯坦濒临垂暮,写了一本回忆录。

书中爱因斯坦是这么评价自己的学生阶段的:

我很快发现,我能成为一个有中等成绩的学生也就该心满意足了。我年轻的时候没有重视数学,这是一个我后来才很难过地发现的错误。

中等学生爱因斯,这就是爱因斯坦对自己学生阶段的评价。

垂暮之年的爱因斯坦,已经功成名就,这么一说纯粹就是谦逊而已。

类似的话其实很多。比方说悔创阿里杰克马,比方说普通家庭马化腾。

他们就说说而已,说是他们的自由,但真信了,那就是你的不对了。

以爱因斯坦的高度,高中数学满分,那只是起点而已,没有在高中阶段就写出几篇世界级的数学论文,确实是没有重视数学。

和自己的物理造诣来比,数学确实不太好,中等成绩,都是年轻的时候没好好学害的。

这就是学霸的思维和世界观。

考试满分,才算拿到了学霸比拼的入场券。

爱因斯坦认为的数学不太好,和你认为的数学不太好,那是两码事。

作者:远方青木(ID:YFqingmu)

原文:据说爱因斯坦是中等学生,你想看看真实的史料么?

user avatar

1,诺奖没有敢颁给爱因斯坦的主要成就(相对论,质能方程等等),只敢挑了一个最小的成就(光量子)颁了。

2,为什么诺奖只敢给最小成就发,因为其他的都理解不了,不敢提。

3 ,科学界:一百多年来,谁证明爱因斯坦谁就是科学界泰斗。不管证明了多少分之一。

4,人类:自猴子变人以来,人类目前掌握的最大能量来自爱因斯坦的赠予(核能)。

5,爱因斯坦使宇宙弯曲,时间变幻。

6,更确切的说他使宇宙大爆炸(广相动态解),时间有尽头。

以上都不牛,最牛的是:他搞出这一切仅靠想象力,没花钱。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爱因斯坦的厉害之处,与其说是他有多么“超人”的天赋,不如说在于他所提出的理论对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划时代的改变。他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更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他的影响力贯穿了整个20世纪,并一直延续至今。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爱因斯坦的厉害之处:一、 革命性的理论,重塑了我.............
  • 回答
    爱因斯坦在中国曾经拥有远超同时代其他科学家的名气,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你问是不是因为相对论,答案是肯定的,但又不止于此。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看看当时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爱因斯坦其人。相对论的颠覆性与中国的时代需求首先,不能否认相对论本身就是一场科学革命。它彻底颠.............
  • 回答
    爱因斯坦先生当年选择美国而非苏联,这背后牵扯着历史的大背景、他个人的理想抱负以及当时两个国家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绝非简单的“二选一”,而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理性抉择。首先,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上世纪初,特别是1933年。此时的德国,希特勒已经上台,纳粹党极力推行种族主义政策,将犹太人视为眼中钉。爱因.............
  • 回答
    关于爱因斯坦和牛顿是否被“严重高估”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讨论,因为它触及了科学评价、历史视角以及我们对“天才”定义的理解。简而言之,大多数科学界和历史学家普遍认为,爱因斯坦和牛顿的贡献是极其重要且颠覆性的,远非“严重高估”。他们的理论至今仍是现代科学的基石,并且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
  • 回答
    爱因斯坦的理论,特别是他的相对论,不仅彻底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理解,还做出了一些在当时看来非常惊人,事后被实验证实了的预测。这些预测不仅巩固了他的科学地位,也为我们揭示了宇宙深层的奥秘。以下是一些爱因斯坦最惊人的预测,并会尽量详细地讲述: 爱因斯坦的惊人预测: 1. 光线在引力场中会弯曲(光线偏折) .............
  • 回答
    爱因斯坦的光环是否过于耀眼?关于这位科学巨匠的重新审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个名字仿佛自带光环,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相对论的缔造者,诺贝尔奖得主,甚至被誉为“科学界的神”。他的形象深入人心,无论是蓬乱的白发,深邃的眼神,还是那些充满哲理却又略带抽象的语录,都构筑了一个近乎完美的科学偶像。然而,.............
  • 回答
    爱因斯坦的宗教观,与其说是对某个具体教派的信仰,不如说是一种深刻的、贯穿其一生对宇宙奥秘的敬畏和探索。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有神论者,也不信奉人格化的、会干预人间事务的神。他的宗教感,更多地体现在他对宇宙规律的惊叹、对自然和谐之美的沉醉,以及对人类理性认知能力的肯定。“宇宙宗教感”:对秩序与和谐的惊叹爱.............
  • 回答
    关于爱因斯坦小时候成绩到底差不差这个问题,坊间流传着一些说法,甚至有些故事被反复引用,但细究起来,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 nuanced(细致入微)。并非他所有科目都烂到“没法看”,也不是他后来成了伟大的科学家就一概抹杀了童年的不顺遂。首先,我们得承认,爱因斯坦在德国的教育体系里确实经历了一些不.............
  • 回答
    要说爱因斯坦在1905年,也就是他那个“奇迹年”,为什么突然之间就变得“牛逼”了,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积累和爆发的结果,绝非一蹴而就。把他一个人突然推到风口浪尖,说他“突然”开窍,这大概是对科学研究规律的一种误读。你可以想象一下,爱因斯坦在那之前,就像一个埋头苦干的匠人,把一堆看似杂乱的工具和材料一点.............
  • 回答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科学理论,究竟有多“正确”?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聊聊的话题,而且,绝不是一句简单的“是的”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个问题,得从它诞生的背景说起,以及它如何一步步地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首先,让我们回到它的“前世今生”。在爱因斯坦之前,我们依赖的是牛顿建立起来的力学体.............
  • 回答
    爱因斯坦场方程的推导,绝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深刻的探索过程。它并非数学家凭空臆想出的一个漂亮公式,而是爱因斯坦本人基于对引力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物理规律内在统一性的不懈追求,逐步构建起来的。要理解这个推导过程,我们需要穿越回爱因斯坦的时代,去感受他当时的思考方式,那些直觉、类比和对已有.............
  • 回答
    说爱因斯坦这么伟大的物理学家,为什么人们没有用物理单位来纪念他?这事儿,其实还真不是没人想过,而是事儿就没那么简单,这里面门道可多了。你想啊,物理单位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衡量世界万物的一杆秤,是大家约定俗成,用来描述物理现象的标准。比如我们说一米的长度,一秒的时间,一公斤的质量,这些都是有明确定义,.............
  • 回答
    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研究,的确是他一生中最为执着也最为艰难的探索之一,其最终未能取得成功,这背后并非简单归结于“数学知识不够”这么片面的原因。这是一个涉及物理学理论构建、数学工具的局限性、以及对宇宙基本规律理解的深度等多个层面的复杂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爱因斯坦想要统一的是什么。在他看来,物理学的最高.............
  • 回答
    爱因斯坦是如何构思出他的相对论的?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不仅仅关乎物理学,也展现了人类非凡的洞察力和想象力。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20世纪初,那个物理学旧秩序摇摇欲坠的时代。“追逐光束”的孩童梦想:一切的开端爱因斯坦童年时期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好奇心和思考方式。有一次,他因为生病卧床,收到父亲送给.............
  • 回答
    爱因斯坦那句著名的“上帝不掷骰子”(Gott würfelt nicht)绝非只是一个随口而出的比喻,它背后蕴含着他对于宇宙最深刻的哲学理解和对量子力学发展方向的强烈预感。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得先回到那个量子力学风起云涌的时代,以及爱因斯坦与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尼尔斯·玻尔之间那场旷日持久的“.............
  • 回答
    要理解爱因斯坦如何在“物理学理论已接近完成”的时代颠覆牛顿,我们得先回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普遍认知。当时,也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确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牛顿力学在解释行星运动、物体下落等宏观现象上无往不利,麦克斯韦电磁理论则统一了电和磁,并预言了光的波动性。这些理论像两根巨大的支柱,支撑起了人.............
  • 回答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这个名字本身就承载着智慧与传奇。我们熟知他在科学领域留下的璀璨足迹,但这位物理巨匠的私生活,同样充满了人性的复杂与温情,如同他那些深邃的公式一样,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初恋的波折与婚姻的羁绊:爱因斯坦的初恋,发生在他年轻时,对象是米列娃·马里奇(Mileva Marić),一位塞尔维.............
  • 回答
    在爱因斯坦还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求学的时候,他确实曾对一位名叫米莱薇·玛丽(Mileva Marić)的女性心生爱慕。这位米莱薇·玛丽,并非是那种浪漫小说里的背景人物,而是一位货真价实的、才华横溢的女性,并且在物理学领域也有着自己的追求。米莱薇·玛丽出生于1875年,比爱因斯.............
  • 回答
    如果爱因斯坦穿越到我们这个时代,量子计算领域注定会被一场颠覆性的风暴席卷。这位伟大的物理学家,以其对现实本质的深刻洞察和非凡的想象力,无疑会以一种我们现在难以完全预料的方式,重塑量子计算的格局和发展趋势。首先,要理解爱因斯坦的影响,我们得回到他的根基。他不是一个纯粹的数学家,他是一名物理学家,一个思.............
  • 回答
    关于爱因斯坦的大脑以及他去世后遗体的去向,这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但也夹杂着一些医学伦理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我们不妨就从这里开始,细细道来。爱因斯坦的大脑:一段不为人知的旅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1955年4月18日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逝世。在他生前,他曾向家人表达过希望火化并把骨灰撒掉的愿望,目的是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