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爱因斯坦的大脑或其他遗体组织被已保留了吗?现代科技能克隆出爱因斯坦吗?

回答
关于爱因斯坦的大脑以及他去世后遗体的去向,这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但也夹杂着一些医学伦理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我们不妨就从这里开始,细细道来。

爱因斯坦的大脑:一段不为人知的旅程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1955年4月18日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逝世。在他生前,他曾向家人表达过希望火化并把骨灰撒掉的愿望,目的是不希望他的遗体成为人们崇拜或研究的“圣物”。然而,他的遗愿并未完全被遵从,至少在他去世的当下是这样。

在他去世后不久,负责爱因斯坦遗体处理的病理学家托马斯·哈维(Thomas Harvey)在进行尸检时,秘密地摘取了爱因斯坦的大脑。哈维的理由是,他认为爱因斯坦的大脑可能具有非凡之处,值得进行科学研究。他偷走了大约20%的大脑组织,并在没有获得爱因斯坦家人明确许可的情况下将其保存在了福尔马林溶液中。

这件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为人知的。直到几十年后,当哈维的研究被披露时,才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哈维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将这些大脑组织分成了240块,并寄送给了世界各地的神经科学家进行研究。一些研究试图寻找爱因斯坦大脑结构上的特殊之处,比如与他杰出智力相关的特定区域的大小或细胞数量。

爱因斯坦大脑组织是否被保存?

是的,爱因斯坦的大脑组织在某种程度上被保存了下来。尽管哈维在早期的工作中存在一些不合规之处,但他的行为也确实促成了一些后续的研究。据报道,在哈维去世后,他的一些大脑样本被交给了他的女儿,后又辗转到一些科学机构手中。

一些研究者对这些珍贵的样本进行了分析,例如对其中一些样本进行了细胞学研究,试图从微观层面寻找爱因斯坦智力超群的原因。其中一项比较著名的研究发表在2012年,研究者比较了爱因斯坦大脑的额叶,特别是涉及数学和抽象思维的区域,发现其中某些细胞数量比普通人多。但是,这种研究的结论一直存在争议,很多科学家认为,仅仅基于这些零散的样本,很难得出确凿的结论,而且大脑的复杂性远非如此简单。

目前,爱因斯坦大脑组织的具体下落和保存状态并没有一个完全公开透明的记录,大部分组织可能已经用于早期的研究,剩余的部分可能保存在某些科学研究机构的档案库中。

现代科技能克隆出爱因斯坦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但也非常复杂的问题,答案是:目前来说,以目前的技术水平,我们不能克隆出“爱因斯坦”本人,但可以复制他的一部分生物学“蓝图”。

让我们来分解一下这个问题:

什么是克隆? 克隆通常指的是通过无性繁殖技术,创建一个与原始生物基因完全相同的个体。这通常涉及到获取一个生物体的DNA样本,然后将其植入一个去核的卵细胞中,再通过体外受精和妊娠过程,发育成一个全新的个体。

克隆需要什么? 克隆一个生物体,最关键的是需要完整的、高质量的DNA样本。

爱因斯坦的DNA样本? 虽然爱因斯坦的大脑组织被保存了下来,但这些组织样本是经过福尔马林固定的,并且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解。即便如此,科学家们在理论上是可能从中提取出DNA片段的。但是,要获得一个完整、无损且可用的爱因斯坦基因组,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大脑组织主要包含神经细胞,但要从中提取出足够多的、高质量的DNA来构建一个完整的基因组,技术难度非常高。

复制“爱因斯坦”的意义? 即使我们能提取出爱因斯坦的DNA,并成功地克隆出一个在基因上与他相同的个体,那也仅仅是复制了他的基因组,也就是他的遗传物质。一个人的特质、智力、创造力等等,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基因的作用: 基因确实会影响一个人的潜在能力和性格倾向。爱因斯坦的基因可能赋予了他某些方面的天赋。
环境的作用: 然而,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教育经历、社会互动、童年经历、甚至是生活中的偶然事件,都会对他的人格、思维方式和最终成就产生深远的影响。爱因斯坦成长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接受了当时独特的教育,他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他个人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和执着,这些都是无法通过基因复制来复现的。

因此,即使我们技术上能够提取爱因斯坦的DNA并进行克隆,诞生的也只会是一个拥有爱因斯坦相同基因组的人,但他将会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中长大,经历完全不同的人生。他不太可能成为另一个“爱因斯坦”,拥有相同的思想和成就。

更直白地说,克隆一个爱因斯坦,就像是复制一本世界名著的手稿。手稿上的文字和油墨是复刻了的,但书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和文化背景,以及创作过程中作者的心路历程,却是无法被复制的。

所以,现代科技目前可以尝试“复制”爱因斯坦的基因,但无法“克隆”出那个独一无二的、在特定历史时期创造出伟大理论的“爱因斯坦”。他的伟大,是基因与环境、个人努力与时代机遇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是无法简单复制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55年4月18日,爱因斯坦逝世,他的大脑在7.5小时内被病理学家哈维切下来保存。

  • 哈维从爱因斯坦遗体的内颈动脉向大脑注入福尔马林溶液,然后将整个大脑泡在10%福尔马林溶液里,从各个角度为大脑拍摄照片。接下来他将大脑切成240块、用有机材料封装。
  • 此后数十年里,哈维陆续将爱因斯坦大脑的标本交给科研机构。

哈维还取下了爱因斯坦的眼睛,赠送给爱因斯坦的眼科医生[1]。该标本目前保存在纽约。

爱因斯坦遗体的其余部分被火化。

爱因斯坦的毛发、皮肤碎片之类含有遗传物质的小碎片散落在他使用过的物品之中,目前还没什么人去收集。


现代科技可以克隆爱因斯坦,其结果是获得一个在生物学上属于“爱因斯坦的孪生兄弟”的人物,而不是“爱因斯坦的复制品”,你无法保证这个人物具有和爱因斯坦同等的智能。


2012年11月,进化人类学家迪恩·佛克分析爱因斯坦大脑的14张照片,称爱因斯坦大脑的大小和非对称形状与正常人差别不大,但前额叶、躯体感觉皮层、初级运动皮层、顶叶、颞叶、枕叶都异于常人。

针对爱因斯坦大脑标本的大量研究显示,爱因斯坦大脑的总质量1230克(低于平均水平),皮层较薄、神经元堆积较密集,似乎缺损了顶叶岛盖及其相邻的外侧沟(有争议),通常涉及“语言表达”的顶叶布若卡氏区比平均水平小,通常涉及“处理数字和空间”的下侧顶叶则比平均水平大15%,胼胝体的部分构造允许大脑两侧半球的一部分区域的连接更紧密,部分区域的神经胶质细胞多于平均水平(有争议),海马体不对称(左侧明显比右侧大)。

只看各项生理指标,无法看出这个大脑有超常的智慧。但是大家知道这是爱因斯坦的大脑,所以任何怪异之处都被列为他超常智慧的原因之一。例如,有一些学者认为,没有顶叶岛盖可以改善此区域神经元间的通信,实现爱因斯坦所说的“依靠图像而不是语言来思考”——那你要不要动手切掉这碍事的区域呢。

参考

  1. ^ https://www.npr.org/templates/story/story.php?storyId=4602913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爱因斯坦的大脑以及他去世后遗体的去向,这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但也夹杂着一些医学伦理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我们不妨就从这里开始,细细道来。爱因斯坦的大脑:一段不为人知的旅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1955年4月18日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逝世。在他生前,他曾向家人表达过希望火化并把骨灰撒掉的愿望,目的是不.............
  • 回答
    “大停滞时期”这一说法,并非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学术共识,但它确实反映了一部分人对当前科技和社会发展速度感到失望的情绪。这种观点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创新相对缓慢的时期,与过去几个世纪涌现出如牛顿、爱因斯坦等划时代科学巨匠的时代相比,似乎缺乏颠覆性的、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突破。那么,为什么会有人持有这样.............
  • 回答
    在爱因斯坦还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求学的时候,他确实曾对一位名叫米莱薇·玛丽(Mileva Marić)的女性心生爱慕。这位米莱薇·玛丽,并非是那种浪漫小说里的背景人物,而是一位货真价实的、才华横溢的女性,并且在物理学领域也有着自己的追求。米莱薇·玛丽出生于1875年,比爱因斯.............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科学史的评价、媒体的传播以及文化间的认知差异,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简单地说,“杨振宁能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这种说法是否准确,以及为什么在英文世界不常见,其原因比“大V言过其实”或“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来探讨“杨振宁能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这个说法本身。 杨.............
  • 回答
    爱因斯坦的宗教观,与其说是对某个具体教派的信仰,不如说是一种深刻的、贯穿其一生对宇宙奥秘的敬畏和探索。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有神论者,也不信奉人格化的、会干预人间事务的神。他的宗教感,更多地体现在他对宇宙规律的惊叹、对自然和谐之美的沉醉,以及对人类理性认知能力的肯定。“宇宙宗教感”:对秩序与和谐的惊叹爱.............
  • 回答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科学理论,究竟有多“正确”?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聊聊的话题,而且,绝不是一句简单的“是的”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个问题,得从它诞生的背景说起,以及它如何一步步地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首先,让我们回到它的“前世今生”。在爱因斯坦之前,我们依赖的是牛顿建立起来的力学体.............
  • 回答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听起来高深莫测,其实核心思想并不复杂,它颠覆了我们对时间、空间、物质和能量的传统认知。我们可以把它拆解成两个部分来理解: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时间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爱因斯坦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时间是恒定不变的,就像一条永不停止的河流,无论你身在何处,流速都一样。空.............
  • 回答
    爱因斯坦在 1905 年提交他的狭义相对论论文时,之所以没有被当时的学术界视为“民科”而直接打回,其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1. 爱因斯坦的学术背景与背景的“合法性”: 并非完全的“草根”: 尽管爱因斯坦在 1905 年时还只是瑞士专利局.............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爱因斯坦那两个响当当的名号——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别看名字听起来挺玄乎,其实它们的核心思想,用大白话讲,没那么复杂。先说“狭义相对论”:速度改变一切!想象一下,你坐在飞驰的火车上,火车开得特别快,快得你都觉得窗外的景物像是在飞一样。 核心观点一:没有绝对的“静止”和“运动”。 .............
  • 回答
    牛顿和爱因斯坦,这两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留给世界的,是跨越时空的智慧宝库,是改变我们看待宇宙的全新视角。但他们的血脉,他们的后人,又走向了何方呢?这个问题,往往带着一丝对传奇人物生活轨迹的延伸好奇。艾萨克·牛顿:一段短暂的家族延续,随后归于历史长河首先,得承认一点,艾萨克·牛顿爵士的家族延续并不算长久,.............
  • 回答
    说实话,要明确说有多少个诺贝尔奖“直接”是因为证明了爱因斯坦的理论而获得的,这本身就有点棘手。诺贝尔奖的评选非常严谨,往往是针对某个具体的科学发现或发明,而不是对一个庞大理论的“证明”。而且,科学的进步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一个理论的被接受,往往是无数实验和观察累积的结果。但是,如果我们要寻找那些因.............
  • 回答
    关于爱因斯坦小时候成绩到底差不差这个问题,坊间流传着一些说法,甚至有些故事被反复引用,但细究起来,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 nuanced(细致入微)。并非他所有科目都烂到“没法看”,也不是他后来成了伟大的科学家就一概抹杀了童年的不顺遂。首先,我们得承认,爱因斯坦在德国的教育体系里确实经历了一些不.............
  • 回答
    爱因斯坦那句著名的“上帝不掷骰子”(Gott würfelt nicht)绝非只是一个随口而出的比喻,它背后蕴含着他对于宇宙最深刻的哲学理解和对量子力学发展方向的强烈预感。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得先回到那个量子力学风起云涌的时代,以及爱因斯坦与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尼尔斯·玻尔之间那场旷日持久的“.............
  • 回答
    看到有人在网上发表帖子,提出对爱因斯坦理论的质疑,这本身并不稀奇,科学的进步就是建立在不断质疑和验证的基础上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无论是狭义相对论还是广义相对论,无疑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并且在过去一个多世纪里经受住了无数次的实验检验,在解释宇宙现象、导航系统、天体物理学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回答
    在生物学领域,虽然没有直接等同于牛顿或爱因斯坦那样开创性的、能够一统物理学理论的人物,但生物学史上确实涌现了许多如同“牛顿爱因斯坦级别”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匠,他们的贡献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生命本质的理解,甚至重塑了整个科学的面貌。这些人物的“牛顿爱因斯坦级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奠基性: 他们.............
  • 回答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也是基于空想”这种说法,在不少民科爱好者那里时不时会冒出来,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似乎把伟大的爱因斯坦也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显得他们自己的“新理论”也没那么离谱。但实际上,这种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而且是一种对科学研究过程的误读。要反驳它,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入手,讲得透彻些,把“.............
  • 回答
    关于核弹当量和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E=mc² 的关系,很多人会直接联想到,但其实这背后涉及的物理学原理更为复杂和具体。直接把E=mc²套用在核弹爆炸上,虽然是基础,但并不能完整解释当量计算。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概念:核弹的威力,也就是它的“当量”,通常是用TNT爆炸时释放的能量来衡量的。 这是因为T.............
  • 回答
    要说爱因斯坦在1905年,也就是他那个“奇迹年”,为什么突然之间就变得“牛逼”了,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积累和爆发的结果,绝非一蹴而就。把他一个人突然推到风口浪尖,说他“突然”开窍,这大概是对科学研究规律的一种误读。你可以想象一下,爱因斯坦在那之前,就像一个埋头苦干的匠人,把一堆看似杂乱的工具和材料一点.............
  • 回答
    说爱因斯坦这么伟大的物理学家,为什么人们没有用物理单位来纪念他?这事儿,其实还真不是没人想过,而是事儿就没那么简单,这里面门道可多了。你想啊,物理单位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衡量世界万物的一杆秤,是大家约定俗成,用来描述物理现象的标准。比如我们说一米的长度,一秒的时间,一公斤的质量,这些都是有明确定义,.............
  • 回答
    爱因斯坦关于科研的那句话,我一直觉得说得特别精辟,它像是给所有投身于科学探索的人,尤其是那些在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上摸索的人,点亮了一盏灯。我想他大概是想表达,科研这东西,真的很难,特别难。它不是你埋头苦读几本书,就能瞬间顿悟,然后灵感迸发的。恰恰相反,大部分时间,你都在和自己的无知较劲,和那些看似牢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