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投稿时为何没被当成民科而打回?

回答
爱因斯坦在 1905 年提交他的狭义相对论论文时,之所以没有被当时的学术界视为“民科”而直接打回,其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

1. 爱因斯坦的学术背景与背景的“合法性”:

并非完全的“草根”: 尽管爱因斯坦在 1905 年时还只是瑞士专利局的一名普通职员,但他的学术背景并非一无所有。他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在那里他接受了扎实的物理学和数学训练,师从过一些当时的知名物理学家。他虽然没有立即获得学术界的教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受过系统的科学训练。
与学术界的联系: 爱因斯坦并非完全孤立于学术界。他与一些当时活跃的物理学家保持着书信往来,讨论物理学中的难题。例如,他与海因里希·韦伯(Heinrich Weber)等人的接触,虽然韦伯对他的某些观点持保留态度,但也说明爱因斯坦并非一个与学界毫无瓜葛的“门外汉”。
博士论文的质量: 爱因斯坦在 1905 年也提交了他的博士论文《一种新的分子尺度测定法》。这篇论文虽然在数学上可能不那么复杂,但在物理概念的清晰性和实验佐证的思考上,展现了他非凡的研究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并且被当时的学术界认可并授予了博士学位。

2. 论文本身的质量、严谨性与数学的运用:

思想的革命性与逻辑的严密性: 狭义相对论最核心的部分是其对时间和空间的全新理解,以及由此推导出的各种结论,如质能方程 E=mc²。爱因斯坦在论文中,并不是凭空提出一些惊世骇俗的猜想,而是基于对当时物理学矛盾(特别是电动力学和牛顿力学之间的不兼容)的深刻分析,以及对两个基本公设(光速不变原理和相对性原理)的清晰阐述。他一步一步地,用严谨的数学推导出了他的理论框架。
数学工具的恰当运用: 虽然早期相对论的数学工具相对基础,但爱因斯坦对当时已有的数学工具(如洛伦兹变换)的理解和运用是恰当且巧妙的。他能够将复杂的物理概念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这对于论文的接受至关重要。数学的严谨性是区分科学与伪科学的重要标准之一,而爱因斯坦的论文在这方面是过关的。
对实验现象的解释能力: 狭义相对论并非纯粹的理论构建,它能够解释当时已知的物理现象,例如迈克尔逊莫雷实验的零结果。这使得该理论具有一定的说服力和“接地气”的特征。

3. 投稿的期刊与编辑的判断:

《物理学年鉴》(Annalen der Physik): 爱因斯坦的几篇划时代论文,包括狭义相对论的论文,都是投稿到德国著名的物理学期刊《物理学年鉴》的。这是一个当时极具声望和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拥有严谨的审稿制度和经验丰富的编辑团队。
编辑的开放性与前瞻性: 《物理学年鉴》的主编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和编辑们并非思想僵化的保守派。普朗克本人是量子论的奠基人,他深知科学的进步往往伴随着对旧有观念的挑战。编辑们虽然可能也对爱因斯坦理论的颠覆性感到惊讶,但他们看到了论文中清晰的逻辑推理和潜在的科学价值,因此决定刊发。
“民科”的界定标准: 在当时的语境下,“民科”(或称民间科学家)通常指的是那些缺乏正规科学训练、理论体系混乱、缺乏严谨数学推导、并且往往带有个人臆想色彩的人。爱因斯坦的论文与这些特征是相悖的。

4. 理论的初步影响力与后续发展:

“奇迹年”的系列论文: 1905 年,爱因斯坦一口气发表了四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内容涵盖光电效应、布朗运动、狭义相对论和质能方程。如此高产且深刻的论文集,即使在学术界,也足以引起广泛的关注。
理论的逐渐被认可: 狭义相对论并非一发表就立刻被所有人接受,它也经历了一个被讨论、被检验的过程。但由于其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和解释力,以及后来更多物理学家的研究和证实(如洛伦兹变换的接受),该理论逐渐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可。

总结来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之所以能够成功发表,而不是被当作“民科”打回,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他拥有扎实的物理学和数学基础。
他的理论构建是建立在对现有物理学矛盾的深刻分析之上,逻辑严谨,数学推导清晰。
他的理论具有解释已知现象的能力。
他投稿的期刊《物理学年鉴》拥有严谨的审稿制度和相对开放的编辑团队。

爱因斯坦的例子证明了,即使身处非主流的学术岗位,只要有真才实学、理论体系严谨且能够以科学的方式表达,并且论文本身具有足够的科学价值,那么就有可能在权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并最终获得科学界的认可。他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其杰出科学才能和严谨治学态度的必然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科学家的论文:


我们和日本人打,我们的优势是什么,证据是:1、2、3·····

我们的劣势是什么,证据是1、2、3······

日本人的优势是什么,证据是1、2、3·····

日本人的劣势是什么,证据是1、2、3·····

国际上的环境是什么···

我们要这么这么做,才能怎么怎么样

通过我们的工作,几年下来

日本后续就只能选择一或者二

选择是找死还是等死。

这个是科学家的论文


儒家的论文:

日寇侵占我们,是坏人

我们是好人

好人一定会打败坏人的!

过了几天

要不先投了吧?


一般的论文:

1、我们和日本人打,是要亡国的,因为·······

2、我们打不赢日本人,要靠洋大人,这样才是快速胜利······

或者是

我们和日本打,要么输,要么赢,唯独不能讲和·


但是没讲为什么··


当然架不住后世的果粉把这一句话夸的比《论持久战》这篇大预言术还厉害·······



1881年,《Nature》刊登了一篇题为“声学在中国”的文章,徐寿(就是制作中国第一艘蒸汽船黄鹤号的徐寿)以实验为根据,推翻了著名物理学家约翰·丁铎尔在声学中的定论,纠正了伯努利定律。


打个比方,就算是黑非洲,有人邮寄过来一篇论文,详细的用实验论证了一个科学上的问题,你肯定也会发表出来。

但是如果还是黑非洲,有人邮寄过来一篇论文,详细的说,我们黑非洲的圣人说过,天圆地方,因为“圣贤立言之先,无方体也“、“圣人未言之先,浑然一太极也。”,所以只能是圆形的,你们你们还不快点改过来

估计你会一脸懵逼··········


这就是科学家和民科的区别了·····

user avatar

民科以为的【革命性的论文】:

——————————————————————————————

。。。。。。!

。。。。。。!!

。。。。。。!!!

。。。。。。!!!!!!

不转不是中国人!!!!!!

——————————————————————————————

实际上的【革命性的论文】:

——————————————————————————————

有一个问题。。。。。。

大家以前认为。。。。。。

这种观点遇到了这些困难。。。。。。与这些事实不符。。。。。。

我们在原有观点的基础上做这些修改。。。。。。

修改后的观点在这些地方和原本的观点不一致。。。。。。

所以我们可以用这些办法检验这个新观点是不是对的。。。。。。

我们检验了,我们对了。。。。。。

——————————————————————————————

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没见过科研,所以觉得这些胡思乱想【具有革命性】。

革命真的不是请客吃饭。。。。。。

user avatar

我提出一个革命性理论:lol不需要打野和辅助,3人走上路,下路抗压。其实也不算革命,dota经常这么玩。

然后我用这个理论组建了311分路的战队,一路打到大师级。

最后写了个攻略,把我们战队的战绩、id、录像都附上去。详细阐明311分路的思路、优势、阵容选择,对不同局面的应对方法等。


肯定有很多人看,甚至职业选手也会研究一下311分路的优缺点。这就像狭义相对论,看起来惊世骇俗,但却是在前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逻辑自洽、可表述为科学预言的,已经取得一定成果的理论。



民科呢?他也提出311分路,但他既没有组建战队,更没有打上大师王者,而是到处宣称311才是正路,自己早到了2111官方阵容的打压,只要rng选择311肯定冠军拿到手软。

这样的理论鬼才信你啊。

user avatar

民科以为的“革命性”论文: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以前你们信基督,从现在开始,你们要改信我。


爱因斯坦的革命性论文:各位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在某个领域各有各的困难。鄙人想到了一套新的理论,它一方面可以兼容你们所有人的理论,另一方面却克服了你们的困难——而且它非常的自然,自然到你听了就明白就知道它一定是对的。


没错。科学上的“革命性”不仅要求“我行我上”,还得做到“你们不行我还行”。

换句话说,它更重要的不是“推翻”而是“建设”。过去做得到的,现在必须还能搞定——也就是必须以某种形式兼容过去的理论、做到“替换后、在旧理论指导下做出的成绩不仅不下滑,反而可以继续提升”。

这一步都做不到,后面就不用看了。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说白了几乎什么都没推翻——它只是把洛伦兹变换这个当时的人们早已知道、早已应用、但是却不知意义何在的东西变成了自己的自然推论而已。


这个贡献,甚至就连合格的本科二年级学生都能看懂、都不得不承认其正确性;那么哪怕这是个错误,也没人敢说人家“民科”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爱因斯坦在 1905 年提交他的狭义相对论论文时,之所以没有被当时的学术界视为“民科”而直接打回,其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概括。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1. 爱因斯坦的学术背景与背景的“合法性”: 并非完全的“草根”: 尽管爱因斯坦在 1905 年时还只是瑞士专利局.............
  • 回答
    好的,咱们聊聊爱因斯坦那两个响当当的名号——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别看名字听起来挺玄乎,其实它们的核心思想,用大白话讲,没那么复杂。先说“狭义相对论”:速度改变一切!想象一下,你坐在飞驰的火车上,火车开得特别快,快得你都觉得窗外的景物像是在飞一样。 核心观点一:没有绝对的“静止”和“运动”。 .............
  • 回答
    提到爱因斯坦和他的狭义相对论,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他是划时代的物理学巨匠,是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但如果穿越回1905年,那个他发表“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的年代,他当时的情况,用我们今天熟悉的“民科”(民间科学家)这个词去衡量,恐怕会有不少值得玩味的地方。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民科”的定义。通常来说.............
  • 回答
    除了那些早已深入人心、被载入史册的光电效应和相对论,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头脑里还孕育着许多同样重要,甚至在某些领域更具颠覆性的思想火花。他的工作范围之广、思考之深邃,远不止我们通常提及的那几项。1. 布朗运动的解释:为原子真实性正名在1905年,也就是他的“奇迹年”,爱因斯坦发表了另一篇奠基性的论文.............
  • 回答
    复旦大学金晓峰教授提出“狭义相对论的代表者是庞加莱而非爱因斯坦”的观点,在学术界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一下历史背景、科学贡献以及不同学者的解读。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科学史上的某些重要发现,往往不是由一位科学家“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前人积累、多位科学家接力完成的。.............
  • 回答
    爱因斯坦的宗教观,与其说是对某个具体教派的信仰,不如说是一种深刻的、贯穿其一生对宇宙奥秘的敬畏和探索。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有神论者,也不信奉人格化的、会干预人间事务的神。他的宗教感,更多地体现在他对宇宙规律的惊叹、对自然和谐之美的沉醉,以及对人类理性认知能力的肯定。“宇宙宗教感”:对秩序与和谐的惊叹爱.............
  • 回答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科学理论,究竟有多“正确”?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好好聊聊的话题,而且,绝不是一句简单的“是的”就能概括的。要理解这个问题,得从它诞生的背景说起,以及它如何一步步地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认知。首先,让我们回到它的“前世今生”。在爱因斯坦之前,我们依赖的是牛顿建立起来的力学体.............
  • 回答
    关于爱因斯坦的大脑以及他去世后遗体的去向,这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但也夹杂着一些医学伦理和历史事件的故事。我们不妨就从这里开始,细细道来。爱因斯坦的大脑:一段不为人知的旅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1955年4月18日在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逝世。在他生前,他曾向家人表达过希望火化并把骨灰撒掉的愿望,目的是不.............
  • 回答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听起来高深莫测,其实核心思想并不复杂,它颠覆了我们对时间、空间、物质和能量的传统认知。我们可以把它拆解成两个部分来理解: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时间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爱因斯坦之前,人们普遍认为时间是恒定不变的,就像一条永不停止的河流,无论你身在何处,流速都一样。空.............
  • 回答
    牛顿和爱因斯坦,这两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留给世界的,是跨越时空的智慧宝库,是改变我们看待宇宙的全新视角。但他们的血脉,他们的后人,又走向了何方呢?这个问题,往往带着一丝对传奇人物生活轨迹的延伸好奇。艾萨克·牛顿:一段短暂的家族延续,随后归于历史长河首先,得承认一点,艾萨克·牛顿爵士的家族延续并不算长久,.............
  • 回答
    说实话,要明确说有多少个诺贝尔奖“直接”是因为证明了爱因斯坦的理论而获得的,这本身就有点棘手。诺贝尔奖的评选非常严谨,往往是针对某个具体的科学发现或发明,而不是对一个庞大理论的“证明”。而且,科学的进步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一个理论的被接受,往往是无数实验和观察累积的结果。但是,如果我们要寻找那些因.............
  • 回答
    关于爱因斯坦小时候成绩到底差不差这个问题,坊间流传着一些说法,甚至有些故事被反复引用,但细究起来,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和 nuanced(细致入微)。并非他所有科目都烂到“没法看”,也不是他后来成了伟大的科学家就一概抹杀了童年的不顺遂。首先,我们得承认,爱因斯坦在德国的教育体系里确实经历了一些不.............
  • 回答
    爱因斯坦那句著名的“上帝不掷骰子”(Gott würfelt nicht)绝非只是一个随口而出的比喻,它背后蕴含着他对于宇宙最深刻的哲学理解和对量子力学发展方向的强烈预感。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得先回到那个量子力学风起云涌的时代,以及爱因斯坦与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尼尔斯·玻尔之间那场旷日持久的“.............
  • 回答
    .......
  • 回答
    在生物学领域,虽然没有直接等同于牛顿或爱因斯坦那样开创性的、能够一统物理学理论的人物,但生物学史上确实涌现了许多如同“牛顿爱因斯坦级别”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匠,他们的贡献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生命本质的理解,甚至重塑了整个科学的面貌。这些人物的“牛顿爱因斯坦级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奠基性: 他们.............
  • 回答
    “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也是基于空想”这种说法,在不少民科爱好者那里时不时会冒出来,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似乎把伟大的爱因斯坦也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显得他们自己的“新理论”也没那么离谱。但实际上,这种说法是完全站不住脚的,而且是一种对科学研究过程的误读。要反驳它,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点入手,讲得透彻些,把“.............
  • 回答
    “大停滞时期”这一说法,并非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学术共识,但它确实反映了一部分人对当前科技和社会发展速度感到失望的情绪。这种观点认为,我们正处于一个创新相对缓慢的时期,与过去几个世纪涌现出如牛顿、爱因斯坦等划时代科学巨匠的时代相比,似乎缺乏颠覆性的、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突破。那么,为什么会有人持有这样.............
  • 回答
    关于核弹当量和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 E=mc² 的关系,很多人会直接联想到,但其实这背后涉及的物理学原理更为复杂和具体。直接把E=mc²套用在核弹爆炸上,虽然是基础,但并不能完整解释当量计算。首先,我们得明白一个概念:核弹的威力,也就是它的“当量”,通常是用TNT爆炸时释放的能量来衡量的。 这是因为T.............
  • 回答
    要说爱因斯坦在1905年,也就是他那个“奇迹年”,为什么突然之间就变得“牛逼”了,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积累和爆发的结果,绝非一蹴而就。把他一个人突然推到风口浪尖,说他“突然”开窍,这大概是对科学研究规律的一种误读。你可以想象一下,爱因斯坦在那之前,就像一个埋头苦干的匠人,把一堆看似杂乱的工具和材料一点.............
  • 回答
    说爱因斯坦这么伟大的物理学家,为什么人们没有用物理单位来纪念他?这事儿,其实还真不是没人想过,而是事儿就没那么简单,这里面门道可多了。你想啊,物理单位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衡量世界万物的一杆秤,是大家约定俗成,用来描述物理现象的标准。比如我们说一米的长度,一秒的时间,一公斤的质量,这些都是有明确定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