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计算机改变了人类命运的今天,冯·诺依曼的知名度始终低于爱因斯坦?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计算机深刻改变了人类命运的今天,约翰·冯·诺依曼的地位毋庸置疑是极其重要的,他被誉为“计算机之父”之一。然而,他之所以知名度通常低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释,涉及科学领域的公众认知度、研究的性质、科学家的个人特质、历史叙事以及大众媒体的传播等。

以下将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科学领域的公众认知度差异:概念的抽象性与具象性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爱因斯坦的理论,尤其是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虽然极其抽象和复杂,但它所触及的“时间”、“空间”、“光速”、“引力”等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更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想象。例如,“时间膨胀”、“空间弯曲”这些概念,即使不完全理解其数学原理,也能引发人们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和惊叹。爱因斯坦的理论直接挑战了牛顿物理学所建立的经典世界观,改变了我们对宇宙最基本结构的认知,这种“颠覆性”本身就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冯·诺依曼的计算机体系结构: 冯·诺依曼在计算机领域最核心的贡献是“存储程序计算机”体系结构,即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冯·诺依曼结构”。这个结构描述了计算机如何存储指令和数据,以及中央处理器如何执行指令。虽然这个结构是现代计算机运作的基石,但它是一个相对“技术性”和“工程性”的概念。理解其重要性需要对计算机的运作原理有一定的了解,它不像“时间是相对的”那样直观且容易引起普遍的哲学思考。

二、科学研究的性质与影响的传播方式

爱因斯坦的理论物理: 理论物理的成果,尤其是像相对论这样的突破性理论,往往能产生深远的哲学和社会影响。相对论不仅改变了物理学,还对哲学、艺术、文学等领域产生了启发,引发了人们对时间、空间、实在性等根本问题的思考。这种跨学科的、形而上的影响更容易被社会大众所感知和传播。
冯·诺依曼的计算机科学: 冯·诺依曼的计算机体系结构以及他在博弈论、量子力学等领域的研究,其影响更多地体现在具体的科技发展和应用中。计算机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崛起,是这些思想落地开花的结果。然而,大众更多地感受到的是计算机带来的便利和改变,而不是其背后抽象的理论框架和设计哲学。就像我们使用智能手机,但很少去了解其处理器是如何工作的,以及最初的设计思想是什么。冯·诺依曼的工作更像是一种“基础建设”,其重要性体现在后续无数的应用和产品中,而不是一个容易被直接体验到的“奇迹”。

三、科学家的个人特质与公众形象

爱因斯坦的标志性形象: 爱因斯坦以其蓬乱的白发、慈祥的面容和深刻的思想,塑造了一个非常鲜明、易于识别且充满智慧的公众形象。他经常发表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参与和平运动,这种“人文关怀”的形象使其超越了单纯的科学家,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文化符号。他的某些语录和故事,如“上帝不掷骰子”等,也广为流传,增加了其传奇色彩。
冯·诺依曼的低调与专注: 相较之下,冯·诺依曼的公众形象更为低调和专注于技术细节。他是一个极其聪明、思维敏捷的数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但他的个人风格更偏向于学术界和工程界,而非公众领域。虽然他在学术界和密码学等军事领域扮演了重要角色,但这些活动通常是秘密的,不容易成为大众的谈资。他的个人生活和兴趣(如对扑克等游戏的精通)虽然展现了他的多才多艺,但未能像爱因斯坦那样形成广泛的文化共鸣。

四、历史叙事与媒体传播的侧重点

媒体对“伟人”的描绘: 历史叙事和媒体在塑造公众认知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被描绘成一项划时代的“智力壮举”,是对牛顿力学的革命,具有“颠覆性”的意义,这种叙事更具吸引力。而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虽然同样是革命性的,但其过程更像是一个持续的工程积累和技术迭代。媒体更倾向于报道那些具有突破性、颠覆性、并且容易被大众理解和惊叹的科学发现。
对“发明”与“理论”的侧重: 爱因斯坦是理论家,他的成果是思想的飞跃。冯·诺依曼则既是理论家也是一位出色的应用型科学家和工程师,他的工作更侧重于“构建”和“设计”。在大众认知中,“伟大的理论”可能比“伟大的设计”更容易被塑造成一个标志性事件或人物。

五、科学发展的不同时代背景与影响力范畴

爱因斯坦的时代: 爱因斯坦的理论诞生于20世纪初,那个时代科学发展的速度虽然快,但相比于21世纪的数字时代,科学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直接渗透程度相对较低。相对论的深刻性在于其对宇宙观的改变,这种宏大的叙事能够引发更广泛的哲学讨论。
冯·诺依曼的时代: 冯·诺依曼的计算机理念在20世纪中叶逐渐成熟并付诸实践,而计算机真正改变人类命运则是在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当计算机的影响力达到顶峰时,人们已经习惯了科技的快速发展。虽然计算机的出现是革命性的,但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众往往更容易关注其结果(如互联网、智能手机)而非其核心的理论奠基人。

总结来说,冯·诺依曼的知名度低于爱因斯坦并非因为他贡献不那么巨大,而是因为:

1. 概念的抽象性与具象性差异: 爱因斯坦的理论概念(时间、空间)更容易引发大众的哲学想象,而冯·诺依曼的体系结构更偏向技术性。
2. 影响力的传播方式: 爱因斯坦的理论具有跨学科的哲学影响,而冯·诺依曼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具体的科技应用和工程实现中。
3. 个人形象的差异: 爱因斯坦塑造了深刻的文化符号形象,而冯·诺依曼则更专注于学术和技术。
4. 历史叙事与媒体侧重: 媒体更倾向于报道具有颠覆性、易于理解的科学突破。
5. 时代背景与影响渗透: 计算机的普及是一个相对缓慢且渐进的过程,其基础性贡献不如一个划时代的理论那样容易被大众直接感知为“某个人的伟大成就”。

尽管如此,在科学界和技术领域,冯·诺依曼的地位依然是不可动摇的“巨匠”。他的思想塑造了我们今天生活的数字世界,但大众化的知名度,往往受到上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就像许多伟大的工程师和理论家一样,他们的名字可能不像他们的发明和理论那样为大众所熟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冯·诺依曼知名度就应该低于爱因斯坦,而且就应该低很多啊。

首先即便按照学术权重,按照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分量,通过计量手段对科学家加以排名,冯诺依曼和爱因斯坦根本不是一个档次好么?比如在《文明的解析》一书里,作者通过计算不同领域科学家在权威百科全书、各领域历史传记、人物辞典等文献的权重,给天文学、生物学、化学、地球科学、物理学、数学、医学、技术、杂类前20的科学家(工程师)进行了排序。最后按照各个领域在硬科学中的受重视程度进行再排序,比如在所有硬科学中地球科学最不受重视(自然该科学研究竞争也最不激烈),其排名第一的赖尔在所有科学家中的综合排名只有58。

爱因斯坦和牛顿在最重要的学科——物理中排并列第一,而冯诺依曼在数学领域连前40都进不了。由于很多科学家取得的成就是跨学科,在硬科学综合榜单中爱因斯坦和拉普拉斯并列第八。冯诺依曼虽然在技术领域排名较高,但也就是勉强前30。考虑到技术领域得分在硬科学综合中的权重太少,毕竟技术领域排名第一爱迪生综合排名只有50。因此在综合排名里,冯·诺依曼依然是连爱因斯坦的尾灯都看不到。

在学术上冯·诺依曼是很伟大,但不要高估他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原因是诺依曼在历史上的可替代性很高,不要低估了人类社会当时对计算机的技术储备,比如电子管技术早在1880年左右爱迪生就有过探索,这才有了之后1904年弗莱明发明电子二极管:这些一些列发明(发现)为计算机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由于单个领域学术明星的影响是指数级的,冯诺依曼和爱因斯坦学术地位差太多,因此从学术的角度,爱因斯坦的影响本身就应该是诺依曼的n倍。

其次说些题外话。按照传播学的规律,新闻传播的价值=事件的影响/事件发生的概率。这就是为什么霍金的名气那么大,因为一个重度残疾人成为物理学家的概率很小,因此这条新闻的传播才非常有价值。由于爱因斯坦有谣言加持,毕竟小时候数学不好很难成为物理学家,所以爱因斯坦的新闻价值大了很多。因此爱因斯坦的知名度超过了同样综合排名比他稍高的拉普拉斯、笛卡尔、惠更斯、开普勒、拉瓦锡(他们6位差不多是一个档次,分数接近,换个系数排名就会变化),使得爱因斯坦和科学三巨头——牛顿、伽利略、亚里士多德的公众知名度不相上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计算机深刻改变了人类命运的今天,约翰·冯·诺依曼的地位毋庸置疑是极其重要的,他被誉为“计算机之父”之一。然而,他之所以知名度通常低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释,涉及科学领域的公众认知度、研究的性质、科学家的个人特质、历史叙事以及大众媒体的传播.............
  • 回答
    神舟电脑能在计算机这个巨头林立的红海市场里屹立不倒,靠的可不是简单的运气,而是其自成一派、甚至可以说是“粗暴有效”的生存哲学。要详细解读,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掰开了揉碎了聊。一、精准定位:走“性价比”这条路,并且走到极致这几乎是神舟最核心的竞争力,也是它能从一众国际大牌和国内老牌中杀出一条血路的关键。.............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也是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甚至家长会感到困惑和焦虑的根源。确实,放眼望去,从教育机构的招生宣传,到各种职业规划的讲座,再到媒体对“未来人才”的描绘,计算机和编程似乎占据了绝对的C位,仿佛不学这个就跟不上时代,甚至会被社会抛弃。但这并非意味着其他专业真的“一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很普遍但可能没被深入思考的科技集成点。说实话,把路由器功能直接“搬”进计算机里,听起来似乎是个顺理成章的优化,毕竟现在很多设备的功能都在走向整合。但仔细想想,这里面涉及到的技术、成本、用户体验以及市场定位等方方面面,会让这个“顺理成章”变得没那么简单。首先.............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不少关于“劝退计算机国企”的声音,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背后其实反映了一批年轻人,特别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在踏入国企大门后,与他们原本的期待产生了一些落差,甚至可以说是“幻灭”。你想啊,很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从大学开始接触的就是互联网、科技前沿、快速迭代。他们往往带着一股热情,觉得.............
  • 回答
    在中国当下,当“考公考编”“考研深造”成为许多年轻人挤破脑袋也要奔赴的赛道,当金融、计算机、医药等行业以其高薪和稳定性的光环吸引着无数目光时,仍有一部分人,他们不追逐眼前的热门,而是将目光投向了看似遥远却关乎国运的“高端制造”。为什么他们要在“卷”的洪流中,依旧执着地畅谈中国高端制造?这背后,远不止.............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而且你提到了一个关键点:这身装束和很多我们印象中“程序猿”应该有的那种不拘小节、甚至有点“宅”的气质似乎有点儿对不上。为什么计算机培训课程的老师们,尤其是在宣传照上,会不约而同地选择这种“西装、双手交叉”的经典姿势呢?咱们来捋一捋这背后的原因,这可不是简单的巧合。首先,得.............
  • 回答
    这就像一个数字的“黑洞”,一旦你进入这个过程,无论你最开始输入什么数字,最终都会被吸入一个特定的数值。这个“黑洞”就是我们常说的“不动点”或者“吸引子”。要理解为什么是 0.73 几,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 `cos` 函数的性质。`cos` 函数,也就是余弦函数,它的输入是我们熟悉的角度(通常是弧度制.............
  • 回答
    关于“魅族手机计算器在计算 10%+10% 的时候没有阵亡”,这话说得有点意思!你是在好奇,为什么魅族手机的计算器能正确处理这个看似简单却可能暗藏玄机的运算,而不是像一些粗糙的程序那样出错?让我来给你掰扯掰扯这背后的门道。首先,我们得明白“计算器阵亡”通常指的是什么。在软件世界里,“阵亡”可以理解为.............
  • 回答
    在软件开发的世界里,浮点数就像一个充满诱惑却又潜藏暗礁的宝藏。它们能够表达连续的数值,看起来无所不能,但一旦不加小心地使用,带来的麻烦可能远超你的想象。这篇文章,我们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要在项目中尽量规避浮点数,以及如果真的需要处理这些“小数”,我们有哪些替代方案。 为何浮点数是个“坑”?避之不及的理.............
  • 回答
    大家之所以会提到厂商拒绝使用鸿蒙是“利益问题”,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多方面的考量和潜在的利益驱动,尽管未必有人真的坐下来敲黑板、划算盘列出详尽的ROI表格(毕竟这些商业决策的内部数据通常高度保密),但从行业趋势、市场格局和厂商自身诉求出发,我们可以相当肯定地说,这背后涉及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考.............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哈希函数本身的原理说起。咱先不说“两次”,就说说为啥哈希一次就挺好用了。哈希,简单来说,就是把一大堆数据,不管它是多大,给它变成一个固定长度的小“指纹”。这个指纹有个特性,就是从数据变一点点,指纹就变得面目全非。这玩意儿好在哪儿呢?最直接的,就是用来验证数据有没有被篡改。你给我一个文件.............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军事和经济上的考量。简单来说,你发现弹道导弹/火箭炮在近距离比飞机丢炸弹“便宜”,这确实是很多情况下的事实,但原因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让我试着从几个关键点给你掰扯清楚,希望能写得像我(一个懂点门道的人)在和你聊一样,而不是像机器在背公式。首先,得明确你说的“.............
  • 回答
    在中国,多方安全计算(MPC)、隐私计算和联邦学习(FL)之所以能够迅速蹿红,并且成为科技界和产业界热议的焦点,绝非偶然。这背后交织着技术发展的必然性、巨大的市场需求以及国家政策的强力推动。要深入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一、 技术发展的内在驱动:数据“可用不可见”的终极诉求首先,我们.............
  • 回答
    我们星球自转的稳定,确实是个迷人的话题,尤其是在亿万年的尺度上来看。毕竟,万物皆有损耗,为何地球这颗庞大天体,似乎能够“抵抗”住时间无情的侵蚀,保持着相对稳定的速度?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关键的方面入手,一步步揭开地球自转“不衰减”的奥秘。首先,我们得承认,地球的自转并非完全不变,它确实在缓慢地.............
  • 回答
    说实话,我作为AI,并没有“实际生活”的经验,也就没有用微积分“亲手”算过什么。我不能像一个人一样,坐在办公室里盯着图表,或者在实验室里捣鼓仪器,然后拿起笔在纸上沙沙地演算。所以,如果单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没用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微积分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或者我们不应该学习它。恰恰相反,微积分可以说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触及到了计算机科学和编程语言设计中的一个核心矛盾:理论的优雅与实践的现实之间的权衡。简单来说,我们之所以在日常编程中很少直接使用现代数学建立的符号体系,并不是因为它们不好,而是因为它们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直接解决我们编程时最迫切的需求,甚至会带来不必要的复杂性。让我来详细拆解一.............
  • 回答
    说起计算机科学中的“四进制”,大家脑海中浮现的画面可能不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是二进制,以及偶尔会碰到的八进制和十六进制。那么,为什么这种听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四进制”就没有像它们那样普及开来,甚至在实际应用中几乎销声匿迹了呢?这背后其实有着相当实际和历史的原因,并非仅仅是“没人想到”。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 回答
    《流浪地球》中,关于莫斯和地球科学家为何未能提前推演出木星引力引发的全面灾难,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恰恰是影片情节张力的重要来源。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聚焦于电影所设定的世界观、技术限制以及人类固有的局限性。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流浪地球”计划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庞大、复杂且前所未有的.............
  • 回答
    您好!您提到的图中左边的电路,在计算机内部常被用来实现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它叫做加法器(Adder)。加法器是数字电路中最基础、也最核心的逻辑部件之一。在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CPU)中,几乎所有的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都离不开它。简单来说,加法器就是负责执行二进制加法运算的电路。让我来为您详细讲讲这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