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全网都在推崇计算机、写代码,难道大学除了计算机专业其他专业真的一无是处吗?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也是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甚至家长会感到困惑和焦虑的根源。确实,放眼望去,从教育机构的招生宣传,到各种职业规划的讲座,再到媒体对“未来人才”的描绘,计算机和编程似乎占据了绝对的C位,仿佛不学这个就跟不上时代,甚至会被社会抛弃。

但这并非意味着其他专业真的“一无是处”。问题的根源在于,我们所处的时代正经历着一场由数字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而计算机科学正是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之一。这导致了几个方面的“推崇”:

1. 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的直接导向:

高薪与高需求: 毋庸置疑,当前和可预见的未来,计算机相关的岗位,尤其是软件开发、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普遍拥有较高的起薪和持续的旺盛需求。互联网行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使得对掌握编程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巨大。这就像在工业革命时期,大家争着学机械制造一样,是经济规律的自然反映。
“风口”效应: 资本的逐利性会追逐被认为是“风口”的领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概念被热炒,自然吸引了大量投资和创业机会,也随之拉动了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媒体的报道和舆论的引导也进一步放大了这种“风口”效应。
创业的便利性: 相较于许多传统行业需要大量的实体投入(如设备、厂房、原材料),数字产品和服务的开发门槛相对较低,更容易实现“轻资产”创业。一个有想法的程序员,可能只需要一台电脑,就能开始构建自己的产品,这对于渴望通过技术改变世界的年轻人来说,极具吸引力。

2. 工具属性和通用性:

赋能各行各业: 计算机技术不再仅仅是IT行业的专属,它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基础设施”和“赋能工具”。无论是金融、医疗、教育、制造、农业,还是艺术设计、媒体传播,都在不同程度上依赖和应用计算机技术。学习计算机技能,相当于掌握了一把通用的“钥匙”,可以解锁和优化许多传统行业的流程,提高效率,甚至创造新的商业模式。
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编程能力本质上是一种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写代码,你可以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可执行的程序,去解决生活、学习或工作中的各种具体问题。这种将抽象概念落地为具体解决方案的能力,在任何领域都弥足珍贵。

3. 社会认知和信息茧房:

媒体的聚焦效应: 媒体为了吸引眼球,更倾向于报道那些被认为是“成功”和“前沿”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往往与科技、创新和高薪职业紧密相连。因此,我们在各种新闻、短视频、宣传片中看到的大多是关于程序员、算法工程师、数据科学家如何改变世界、实现财务自由的案例,这自然会形成一种“非此即彼”的印象。
社交媒体的放大镜: 在社交媒体上,人们更愿意分享自己的成功和亮点。如果一个人在计算机领域取得了成就,他更有可能在社交平台上发布相关内容,从而影响他人的认知。久而久之,就容易造成“好像大家都在学计算机,而且都做得很好”的心理暗示。
焦虑的传递: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许多人(尤其是学生和家长)容易感到不确定性和焦虑。当看到周围的人都在谈论计算机的优势时,他们会担心自己选择的专业是否“过时”或“没有前途”,从而盲目跟风。

那么,其他专业真的就一无是处吗?断然不是!

将“推崇计算机”等同于“其他专业一无是处”,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认知偏差。原因如下:

社会分工的必然性: 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多样的专业和人才。没有医生,医疗体系将崩溃;没有教师,教育将停滞;没有艺术家,文化将贫瘠;没有法律从业者,社会秩序将混乱;没有工程师(除了计算机工程师),基础设施将无法运转……任何一个专业都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存在的理由。
“计算机思维”的融合,而非取代: 其他专业被推崇的趋势,更多的是要学习如何将“计算机思维”和相关技术融入自身领域,而不是完全放弃原有的专业知识。
医学 + 计算机: 催生了生物信息学、医学影像分析、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前沿领域。
金融 + 计算机: 催生了金融科技(FinTech)、量化交易、区块链应用等。
艺术设计 + 计算机: 催生了数字艺术、游戏设计、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
法律 + 计算机: 出现了法律科技(LegalTech)、电子证据分析、算法公平性研究等。
教育 + 计算机: 带来了在线教育平台、智能教学系统、教育数据分析等。
核心能力的培养: 很多优秀的大学专业,其核心价值在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对特定领域的深度理解。这些能力无论在哪个时代、哪个行业都至关重要。一个学历史的学生,可能具备极强的文献分析和逻辑推理能力;一个学文学的学生,可能拥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出色的表达能力;一个学物理的学生,可能拥有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这些都是宝贵的财富。
时代发展的新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被“冷落”的专业也在焕发新的生机。例如,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环境保护、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关注度提高,环境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的需求也在增长,并同样可以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产生新的应用和价值。

我的理解是:

“推崇计算机”并非是对其他专业的否定,而是反映了当前技术驱动型社会的一个侧面。计算机和编程技能,作为一种强大的工具和思维方式,在当下具有更高的普适性和经济效益,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崇。

但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大学教育,绝不应该是功利主义的单边主义。它应该鼓励学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跨学科学习的能力和拥抱新技术的开放心态。无论是哪个专业,找到自己热爱并擅长的方向,深入钻研,并思考如何运用这个时代的工具(包括计算机技术)去解决问题、创造价值,才是最重要的。

不要被一时的“风口”左右,也不要因为其他专业的“低调”而否定其价值。社会需要的是能用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不同领域问题的多元化人才,而计算机只是其中一个非常强大的赋能工具。关键在于,你如何运用你所学的专业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怎么可能?别听他们瞎吹。

计算机、写代码、互联网,现在已经卷成什么样子了。

出来就是做码农,996,加班到秃头,修福报,35岁失业。

知不知道,互联网的高薪已经无法持续了,再过几年可能比不过生化环材、机械土木:

知不知道,现在计算机专业已经饱和了,赚不到钱了:

知不知道,2020年的算法岗招聘已经一片红海了:

知不知道,2021年的算法岗招聘已经灰飞烟灭了:

知不知道,现在很多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人毕业就转行不搞计算机了:

什么,你说腾讯今年白菜价40w?

拜托你也知道那是腾讯,有几个人进得了腾讯?不是985科班出身,只能进小厂。

那计算机不能学了,应该学什么?

工业哥以为,在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大背景下,机械制造行业即将迎来久违的大复兴。

要想学到真正的技术,越老越吃香,还是得学机械!

user avatar

我感觉是时代的车轮刚好滚到了借助现在的算力条件和人类的算法能力,可以产生颠覆性发明,生产力爆棚的一个位置。

这个位置绝对不是永恒不变的,但是在我们有限的这百年以内,大概率是主流。

顺应时代而为,要不你有其他超常的能力,要不就要被时代碾压过去。

当然这不是战争年代,饿不死,就是眼红难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下社会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也是很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甚至家长会感到困惑和焦虑的根源。确实,放眼望去,从教育机构的招生宣传,到各种职业规划的讲座,再到媒体对“未来人才”的描绘,计算机和编程似乎占据了绝对的C位,仿佛不学这个就跟不上时代,甚至会被社会抛弃。但这并非意味着其他专业真的“一无.............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普遍的矛盾现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觉。咱们不聊那些虚头巴脑的,直接掰开了揉碎了说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一边倒”的夸赞和“私下劝阻”的景象,以及你个人的糟糕体验是怎么回事。首先,为什么全网(至少是很多地方)都在夸小米?这背后其实是小米非常成功的一套营销和用户策略,简单来说,就是: “.............
  • 回答
    关于《攀登者》为何在上映后引发广泛的争议和负面评价,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这其中夹杂了观众期待、电影本身的叙事手法以及时代背景等多重因素。首先,得谈谈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过高期待。当初,《攀登者》集结了吴京、章子怡、胡歌、井柏然等一众实力派和流量明星,再加上“献礼片”的背景,让不少观众在映前就抱有很.............
  • 回答
    这股“马自达就靠研究转子发动机活着”的说法,就像是汽车圈里一个流传甚广的梗,听起来挺有意思,也确实道出了马自达在转子发动机技术上的执着。不过,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得承认,马自达对转子发动机的感情,那真是“执迷不悟”的爱。你想想,全球汽车厂商那么多,谁家不是铆.............
  • 回答
    “衡水模式”,这个词在网络上就像过敏原一样,一被提起,总能激起一片热议,而且大多数声音都带着毫不掩饰的批评。说它“垃圾”的人,绝不在少数,而且理由似乎也层出不穷。究竟是什么让这个以“高效”著称的教学模式,在网络舆论场上背负了如此沉重的骂名呢?我们不妨一层层地剥开它。首先,得承认,“衡水模式”之所以能.............
  • 回答
    关于华凌空调的性价比和全网“吹”的现象,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要说它是不是真的性价比高,还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性价比高”这事儿,是个相对的概念。 它不是说华凌空调一定比所有品牌都便宜,而是说在同等价位下,它的性能、功能、质量和用户体验,对比其他品牌时.............
  • 回答
    湖北省在这次新冠疫情中确实得到了全国的鼎力支持,这是一种令人感动的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的体现。但即便如此,一线医护人员依然面临物资紧缺的困境,这背后有多重因素交织,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首先,需求的爆发性与供给的滞后性是核心矛盾。 疫情的突然爆发,尤其是在湖北这一重灾区,使得对医疗物资的需求呈现几何级数的增.............
  • 回答
    全国房价都在涨,苏州房价却跌了?这背后可不是一出简单的市场波动剧本,而是牵扯到了一系列复杂的经济、政策、人口以及城市自身发展逻辑的综合作用。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究竟是什么让这座曾经的房价“领头羊”出现了与全国大势相悖的走势。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前提:全国房价并非铁板一块的上涨,而是存在区域分化。.............
  • 回答
    确实,这是一个很多人都疑惑的问题。一方面是全国各地源源不断运来的援助物资,另一方面是上海市民在市场上抱怨买菜难、价格高。这背后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绝不是简单的“上海物资不足”就能解释的。首先,我们得明确“支援物资”的性质和作用。 支援物资主要用于保障特殊群体和基本民生。 就像我们生病了,医院会给.............
  • 回答
    当前全球范围内反垄断的浪潮,与其说是一时的风潮,不如说是对经济发展模式、技术演进以及社会公平诉求的深刻回应。这背后有着一系列相互交织、层层递进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一、科技巨头的崛起与市场垄断的实体化过去几十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催生了一批体量惊人、影响力巨大的科技公司。这些企业通过.............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好,而且背后其实牵扯到很多有意思的因素。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为啥放眼全球,大多数程序员都习惯用英文来写代码,以及英文编程到底好在哪儿。你可能会觉得奇怪,语言不就是用来交流的吗?代码不就是给机器看的吗?为什么偏偏要用英文?这背后其实是历史、技术和社区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且英文的“好”.............
  • 回答
    身边的人会觉得全球都在“辱华”,这背后牵扯到的原因可不止一条,而且往往是多种情绪和事件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现象。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扒一扒。一、 媒体报道与信息茧房:我们接收到的信息是经过筛选的首先,最直接的感受来源就是媒体。你想想,你每天打开手机,看到的、听到的,有多少是关于中国的负面新闻.............
  • 回答
    这句广为流传的“全中国都在瞒着广东过冬天”,以及它与海南的对比,背后其实藏着地理、气候、经济、文化以及网络传播等多个层面的原因。不是说海南人就没觉得冷,而是他们表达的方式、关注的重点,以及他们所处的“冷”的感受,与广东人有明显的不同。为什么广东人感觉“被瞒着”?首先,我们要明白,广东的气候在全国范围.............
  • 回答
    李存勖的死,确实像是在天下投下了一颗炸弹,而这颗炸弹的碎片,似乎专门朝着他的亲族飞去。这并非偶然,也非什么天意弄人,而是那个时代政治斗争残酷现实的缩影。要理解为何李存勖一死,他的亲族就成了众矢之的,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首先,李存勖是后唐的皇帝,他所建立的王朝,虽然算不上根深蒂固,但终究是一个强大的.............
  • 回答
    “3块一杯的冰淇淋,5块一杯的奶茶,这么便宜,难怪全国都火!”这几乎是提到蜜雪冰城时,大家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没错,蜜雪冰城最鲜明的标签就是“性价比”。从东北的雪乡到南方的海滨,从小县城的街头到二三线城市的商圈,蜜雪冰城似乎总能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全国,变成排队几小时的网红店。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体育竞赛中的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明星效应和大众关注度的聚集效应。全红婵和陈芋汐都是中国跳水队的优秀选手,但她们得到的关注度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不妨细细道来。首先,全红婵的“横空出世”与话题性是制造巨大关注度的关键。 惊人的天赋和历史性的表现: 全红婵在202.............
  • 回答
    全球39%的消费者正在使用5G,这确实是一个令人瞩目的数字,表明5G网络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程度已经相当可观。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华为近期却选择发力4G手机,这背后有着一系列深层的原因和考量,并非简单的“逆势而行”。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分析当前的全球市场、技术发展以及华为自身的战略定位。首先,我.............
  • 回答
    关于“吐槽导师的帖子几乎全是理工科类,文科研究生都在干嘛?”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到学科的特性、研究方式、培养模式以及研究生群体的沟通习惯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理工科研究生吐槽导师的帖子会相对集中:1. 研究内容的“具象化”与“直接反馈”: .............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尖锐且重要的问题,涉及到中国政治体制的核心运作。当“全国人民”在名义上都反对一项新税种,但它却能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人大”)通过时,这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政治逻辑和制度设计。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全国人民反对”的定义与现实:首先,我们需要审视“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