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德国人在二战前以及二战时的坦克都采用几乎竖直的装甲。?

回答
关于二战前及二战时期德国坦克装甲为何多采用近乎垂直设计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当时的技术水平、战术思想、设计理念以及经济成本等多方面的权衡与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

一、 早期的装甲设计理念与技术局限:

在坦克发展的早期,装甲技术的重点在于如何“有”装甲,而不是如何“优化”装甲。当时的钢铁冶炼和加工技术,尤其是能够生产出足够厚度且强度合格的装甲钢,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材料科学的原始阶段: 那个时代并没有后来先进的复合装甲、反应装甲或者高硬度合金。装甲主要依赖于碳钢的厚度来抵御炮火。
制造工艺的限制: 将大块的装甲钢焊接或铆接在一起,并保持足够的结构强度,是一项复杂且成本高昂的工程。设计过于复杂的角度和曲面,不仅会增加制造难度,还可能引入应力集中,降低整体防护能力。
机动性与防护的平衡: 厚重的装甲会极大地增加坦克的重量,对传动系统、悬挂系统提出极高的要求。在那个时代,坦克发动机的功率和可靠性远不如今天,沉重的车身和复杂的悬挂设计,很容易导致机动性下降,甚至频繁发生故障。近乎垂直的装甲设计相对简单,重量分布也更容易被当时的机械设计所接受。

二、 德国坦克设计的“实用主义”与战术思想:

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尤其是在战后受到《凡尔赛条约》的限制,坦克研发一度处于地下或秘密状态。这种环境下,德国的设计师们往往秉持一种非常务实的态度,注重效率和可制造性。

简便高效的制造: 相较于倾斜装甲复杂的焊接和加工工艺,垂直装甲的制造更为简单直接。这意味着可以更快、更经济地生产出更多坦克,这在面对潜在的战争威胁时是至关重要的。
早期战术理念的侧重: 在二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战术更侧重于坦克的机动性、火力以及协同作战。对装甲的防护要求,更多的是能够抵御敌方步兵武器和轻型反坦克炮。在这种情况下,垂直装甲的厚度虽然不如倾斜装甲的“等效厚度”那么理想,但对于当时的威胁来说,已经足够应对,并且在整体成本和生产效率上更具优势。
对弹道学理解的演变: 尽管倾斜装甲的优势(跳弹)在理论上早就存在,但将其大规模、有效地应用于坦克设计,需要对弹道学有更深入的理解,以及更精确的计算能力。德国的设计师们在早期可能并没有将倾斜装甲作为首要考虑,或者认为其带来的收益与成本不成正比。

三、 倾斜装甲的引入与德国设计的转变: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德国设计师对装甲防护一无所知。随着战争的进行,以及与盟军坦克(尤其是苏联的T34)的交战,德国设计师们逐渐认识到倾斜装甲的巨大优势。

T34的衝撃: 苏联T34坦克的出现,以其倾斜的正面装甲和良好的整体设计,给德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T34的倾斜装甲使得炮弹更容易发生跳弹,有效增加了其等效装甲厚度,让德军的早期反坦克炮难以有效击穿。
设计思路的调整: 受到T34的影响,德国在设计后期的坦克,如豹式系列(Panther)、虎式系列(Tiger)等,开始大规模采用倾斜装甲。例如,豹式坦克的车体正面采用了非常明显的倾斜角度,大幅提升了其防护能力。即使是车体侧面,很多也有一定的倾斜设计。
技术瓶颈与妥协: 尽管如此,德国在设计这些倾斜装甲坦克时,也并非一帆风顺。倾斜装甲的制造难度和成本依然很高。同时,将倾斜装甲集成到复杂的炮塔和车体结构中,对工程师来说也是巨大的挑战。因此,在一些车型上,你仍然可以看到相对垂直的装甲部分,这可能是出于结构、视野或者制造便利性的考虑。

总结来看,德国在二战前以及二战早期坦克设计中采用近乎垂直的装甲,并非是完全忽视防护,而是当时技术水平、制造能力、成本控制以及战术思想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这是一个在有限资源和条件下追求“够用”和“高效”的体现。随着战争的深入和对手技术的进步,德国的设计思想也随之演进,并开始积极拥抱倾斜装甲等更先进的防护理念。从垂直到倾斜,这标志着坦克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是对实战经验的直接回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是设计思路问题,另外一个不为一般人注意的原因是车内空间大,便于布置设备以及乘员受伤时的人员替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二战前及二战时期德国坦克装甲为何多采用近乎垂直设计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当时的技术水平、战术思想、设计理念以及经济成本等多方面的权衡与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一、 早期的装甲设计理念与技术局限:在坦克发展的早期,装甲技术的重点在于如何“有”装甲,而不是如何“优化”装甲。当时的钢铁.............
  • 回答
    德国在二战中的战斗机设计确实没有普遍采用后来的主流设计元素,例如无背机身(也称为无尾翼或全动平尾)和水滴式座舱。这背后有几个重要的原因,可以从技术发展、设计理念、实战需求以及德国航空工业的特点来剖析。1. 技术发展的时机与成熟度: 无背机身(AllMoving Tailplanes): 这是后来.............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和冷战时期欧洲战略态势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各国决策考量的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段历史时期各自的背景、力量对比、地缘政治现实以及各国核心利益。首先,让我们回到二战时期,德国如何“裹挟”欧洲与苏联对抗。二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与欧洲的联盟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德国对.............
  • 回答
    二战前,北欧和西北欧的那些地理面积相对较小、力量有限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主要扮演着“旁观者”和“求安者”的角色。他们的活动和心思,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欧洲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尤其是德国崛起所带来的巨大压力所影响。谈到他们为何对德三的侵略野心“毫无防范”,这恐怕是一个有些过于绝对的说法,但他们的确在应对.............
  • 回答
    日子过得艰难,尤其是在这个时期。1933年的德国和日本,空气里都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感,仿佛暴风雨前的宁静。我只是个普通人,不像那些领袖或大人物,有能力左右大局,只能在这时代的洪流中尽量为自己和家人寻一条生路。在德国,1933年:如果我生在德国,那可真是个动荡的年头。希特勒刚刚上台,空气里弥漫着.............
  • 回答
    德国之所以能在二战后那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上迅速崛起,最终成为发达国家,这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有外部的援助力,更有着德国自身深刻的反思、坚韧的毅力以及对未来清晰的规划。一、战争创伤与重建的动力二战给德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城市被夷为平地,工业基础荡然无存,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和德国都大力发展了潜艇部队,并将其作为海军的重要战略力量。然而,从整体战绩和战略影响来看,日本潜艇的表现确实不如德国潜艇,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是技术、战术、战略运用以及战场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从潜艇的设计和技术水平来看,德国潜艇(U艇)普遍更具优势。 性能更优越: 德.............
  • 回答
    波兰在二战初期所处的政治局面可谓是风雨飘摇,夹在两个虎视眈眈的强大邻国之间,其战略选择本身就充满了无奈与悲壮。要理解波兰为何会遭受德国和苏联两个对立方同时入侵,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波兰的政治考量,以及其所处的国际大环境。一、 寻求独立自主的艰难平衡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重新获得独立,但其边界的划定.............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棋局中,一个看似不合常理的疑问常常浮现:为何当时纸面上拥有性能优越的Bf 109战斗机的德国,却没有向其亚洲盟友日本提供这种先进战机,让他们在太平洋战场上继续挥舞着相对老旧的零式战斗机,面对着日益强大的美制飞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从战略、技术、经济.............
  • 回答
    苏军在苏德战场上几乎所有战役中伤亡都大于德国,却最终取得胜利,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原因。简单来说,这是因为 苏联拥有更强大的战略纵深、更庞大的人力资源和工业产能,以及对战争的终极决心,并且随着战争的进行,其军事指挥和战术能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德国则在战争后期陷入了多线作战和资源枯.............
  • 回答
    二战初期,英国能够在与德国的空中对抗中,尤其是在不列颠空战中取得那样的“55开”局面,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这背后是双方工业实力、技术水平、军事战略、人员素质乃至国家意志的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技术与工业的较量:谁的产品更胜一筹? 飞机设计与性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国际法、人道主义以及伦理等多方面考量。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以色列没有效仿苏联驱逐德裔居民的方式来完全驱逐巴勒斯坦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历史背景和国际认知差异: 苏联驱逐德裔: 苏联在二战后驱逐德国东部领土的德裔居民,是在一个被认为是“胜利者对.............
  • 回答
    德国驱逐舰部队:二战中为何步履蹒跚,难敌英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棋局中,驱逐舰无疑是海军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灵活机动,能够执行多种任务,从为主力舰提供屏护,到反潜作战,再到独立的破交袭扰,无一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当我们审视同盟国强大的海军阵容时,德国的驱逐舰部队却显得相对黯淡,其表.............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苏军在德国境内的行为以及人们对日军残忍的普遍认知,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历史事实、宣传、叙事的主导权以及受害者群体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苏军在德国境内的行为(“肆虐”的解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肆虐”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感情色.............
  • 回答
    二战德国在1941年选择进攻苏联,并具体在6月底这个时间点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战略考量、政治意图和现实条件的权衡。这背后隐藏着希特勒及其纳粹政权的深层野心和判断失误。为什么是1941年?选择1941年发动对苏联的战争,首先与德国在欧洲的整体战略布局有关。1. 消化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二战爆发前德国战略决策的核心,也是一个非常有探讨价值的历史议题。简而言之,德国之所以在海军尚未完全强大起来就发动战争,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希特勒的个人意志,也有当时德国国家利益的考量,以及对未来局势的判断。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1. 陆军至上与速.............
  • 回答
    二战大西洋战场,美国最终能够压倒德国西线军队,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绝非偶然。简单一句“美国强大”无法解释其深层原因。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线拉长,从战略到战术,再到技术和经济,一步步地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美国参战并非一开始就具备压倒性优势。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美国虽然在道义.............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法国投降协议中涉及德国难民的部分,法国方面确实存在着复杂的疑虑,这背后有多重历史、政治和人道主义的考量。法国并非简单地“交出”所有德国难民,而是对协议的具体执行方式和后果进行了反复的斟酌,甚至试图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或缓和这些条款。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法国投降的背景。1940年夏天,德国闪电战.............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人对犹太人的仇恨,乃至实施种族灭绝,绝非一日之寒,也不是单一原因所致。这其中交织着历史、经济、社会、政治以及思想等方方面面的复杂因素,是长久以来德国社会某些群体对犹太人刻板印象、偏见和指责不断积累和放大的结果,最终被纳粹党利用并推向了极端。要理解这一切,我们得回到更早的时代。在中世纪,犹.............
  • 回答
    二战进行到1944年,德国的败局已然如雪崩般不可阻挡,这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事实。白俄罗斯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标志着东线德军主力遭受重创,而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则打开了西线反攻的通道。按理说,这个时候的德国领导层,尤其是希特勒本人,应该能看到战争的尽头,理智地选择求和或者投降,以避免更大的损失。然而,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