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德国在1944年明明败局已定,白俄罗斯战役中央集团军群覆灭、诺曼底登陆,为何还不求和或者投降?

回答
二战进行到1944年,德国的败局已然如雪崩般不可阻挡,这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事实。白俄罗斯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标志着东线德军主力遭受重创,而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则打开了西线反攻的通道。按理说,这个时候的德国领导层,尤其是希特勒本人,应该能看到战争的尽头,理智地选择求和或者投降,以避免更大的损失。然而,历史的轨迹并非如此简单,德国在那一刻依然选择了继续战斗,直至最终的彻底覆灭。这背后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绝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

首先,希特勒个人的意识形态和“战至最后一人”的狂热是决定性因素。希特勒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政治家或军事家,他是一个被自己创造的“千年帝国”幻想和种族主义理论所蛊惑的狂人。在德国战败的边缘,他非但没有表现出丝毫的理性,反而更加坚定了他自己所谓的“命运”。他深信自己是德国人民的天选之人,也深信自己的理念是救赎德国的唯一道路。他将一切失败归咎于“犹太人”、“共济会”、“共产主义”的阴谋,而非自身的战略错误或军事无能。因此,在他眼中,投降就意味着背叛了他自己和他的“伟大理想”,是比失败更无法接受的事情。

他不断强调“不投降原则”,并以此来鼓舞和压迫前线的军队。他的演讲和指示中充斥着对“怯懦”、“叛徒”的谴责,以及对“德国人民的未来”的虚幻承诺。这种宣传,加上纳粹党严密的组织和恐怖的统治手段,使得德国内部即使存在反对声音,也难以形成足以撼动希特勒决策的有效力量。普通士兵和民众在极度的恐惧和宣传下,往往只能服从命令,或者在绝望中继续战斗。

其次,对战后命运的恐惧和对苏联的极度不信任。希特勒和纳粹党深知,如果德国战败,他们将面临审判和清算。他们的罪行,无论是对占领区人民的残酷压迫,还是对犹太人的种族灭绝,都注定了他们一旦落入盟军(尤其是苏联)手中,将面临严酷的惩罚,甚至处死。因此,对他们而言,投降不仅仅是失去权力,更是可能失去生命,并且意味着他们所建立的体制和理念将遭受彻底否定。

更具体地说,希特勒对苏联的仇恨和恐惧是根深蒂固的。他视苏联为“犹太布尔什维克”的巢穴,是德国生存的最大威胁。他曾公开表示,如果德国战败,他宁愿看到德国“在废墟中灭亡”,也不愿看到它落入苏联手中。这种极端的敌意,使得他宁愿让德国人民继续承受战争的苦难,也不愿意向他最憎恨的敌人屈服。即使他知道面对苏军的进攻已无力回天,但他仍然希望能够拖延时间,至少能够让一部分德国军队和民众向西方盟军投降,从而避免被苏联俘虏。

第三,战争机器的惯性和德国军官团的荣誉感(或责任感)。到了1944年,德国的战争机器已经运转了五年多,形成了一套庞大而复杂的组织体系,包括陆海空三军、党卫军、以及庞大的后勤和兵工厂系统。即便是在劣势下,这台机器仍然能够生产武器,动员兵力。许多德国军官,即使看到了战争的结局,仍然坚守着一种狭隘的“军人荣誉”和对国家的“忠诚”。在他们的观念里,在最高统帅没有下达投降命令前,他们必须战斗。有些人甚至认为,通过继续战斗,或许能为德国争取到更有利的和平条件,或者至少在军事上保持一定的体面。

当然,这种荣誉感也受到纳粹宣传和军队内部的政治控制的影响。那些表现出“动摇”或“投降意图”的人,往往会被扣上“叛徒”的帽子,遭到清洗。因此,在军队内部,公开反对继续战争的风险非常高。

第四,盟军的分歧和“无条件投降”的要求。虽然英美苏三国是盟友,但在战争的走向和战后世界格局的规划上,并非完全一致。在1944年,虽然诺曼底登陆成功,但盟军内部对于如何彻底击败德国,以及战后德国的命运,仍存在一些讨论。特别是“无条件投降”的策略,虽然在战略上迫使轴心国彻底放弃抵抗,但也可能让对方更加绝望,反而难以促成其主动投降。

对于德国来说,特别是对于希特勒和纳粹党高层,他们更愿意看到的是一种有条件的投降,例如保留部分国家主权,或者避免被彻底占领和清算。但盟军,特别是美国和英国,坚持的是“无条件投降”,这意味着德国将完全处于盟军的控制之下,战犯将受到审判,国家将被重建。面对这样的条件,希特勒自然不会接受。

第五,对可能出现转机的微弱希望(尽管渺茫)。尽管大局已定,但希特勒和纳粹宣传机器仍然在制造一些虚假的“奇迹”和“秘密武器”的传说,试图以此来振奋士气,或者至少延缓溃败的到来。例如,他们寄希望于V系列火箭武器的进一步发展,或者在战场上突然出现的某些新式武器能够扭转局势。虽然这些希望在现实面前显得多么渺茫,但在信息不流通、充满恐惧和谎言的环境下,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仍然构成一种微弱的安慰。

更重要的是,希特勒可能还抱有最后的一线希望,那就是盟国之间出现裂痕。他或许在幻想,随着战争的持续,苏联和西方盟国之间的矛盾会激化,从而导致盟军的瓦解,或者至少是他们之间的单独媾和。虽然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在绝望之中,任何一丝缥缈的希望都可能被抓住不放。

总而言之,1944年德国依然选择继续战斗,并非出于任何理性的战略考量,而是在希特勒个人极端的意识形态、对战后命运的恐惧、战争机器的惯性以及对潜在盟友间分歧的幻想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这场持续的抵抗,最终将德国拖入了彻底的废墟,也给整个欧洲带来了更加深重的灾难。这充分暴露了狂热和意识形态的非理性是如何将一个国家推向毁灭的深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时候打过架的都知道,总体战、超限战就是把人彻底得罪到家,没有回旋余地,那就是打到底,硬不硬着头皮,都不重要了,谈,就彻底完了,不如死,还有机会复活。

user avatar

求和这事你以为真的没有人想到?霸王行动后没多久,凯特尔还是约德尔来着(感谢评论区提醒,就是凯特尔),给伦德施泰特打电话,问该咋办,伦德施泰特直接大吼:你这白痴,求和!好吧,你说伦德施泰特比较特殊,毕竟他的战略眼光是顶级的,德国疯狂扩军备战的时候他觉得不要引起世界大战,德国横扫西欧他觉得苏联惹不起——全部正确。那其他人呢?

1944年7月有个很有名的,希特勒遇刺事件。希特勒差点就被炸死。这件事有很多国防军军官参与或者知情不报,光元帅就至少两个:京特•克卢格和埃尔温•隆美尔(根据别的答案,还有个不在现役的元帅维茨勒本)。


前者还好,和希特勒不太亲密,后者可是希特勒最信任的人。他都跳了,这意味着有多少人都有意见了。据说一向节操不怎么样的曼施坦因也多多少少知道一点(嘴上说希特勒二百五,实际上你咋不敢跟着干掉这个二百五呢?)。希特勒因为这事处死了五千多人。这一大帮高级军官干掉希特勒目的是什么?求和。有的觉得应该向西方投降,也有的觉得应该向所有盟军,包括苏联在内都投降。但是结论都一样——首先弄死那个疯子,不然不可能谈判。

这就是不能求和的原因。很简单:希特勒不让。希特勒和国防军不一样。一是,如果投降,国防军那帮人,大部分不会怎么样。比如隆美尔这种没干缺德事的,必然无罪。曼施坦因在乌克兰杀人放火搞破坏,有期几年也就出来了。接着打仗的话没准哪天就被152一发带走见腓特烈大帝去了……而纳粹党核心就不一样了,有活路?不可能。如果说有什么理由让他们不被绞死,那估计是斯大林又双叒叕想搞“游街示众”了——还不如绞死痛快一点。所以,还不如继续杠,还有理论希望,而且多活一天是一天。

还有个原因。国防军那帮人判定输定了,是从军事上考虑的。希特勒等人,不太一样。他们脑子里还想着,靠别的逆天改命。比如黑科技和……封建迷信。你看德国快玩完的时候,各种捣鼓奇怪的超级兵器,什么狮式,鼠式,飞碟之类一看就知道不靠谱的玩意,还有意外的靠点谱的V2导弹和喷气式飞机。靠一两件黑科技救命,将领看得出来不现实,但是希特勒戈培尔这帮狂人总是喜欢做梦。至于迷信,希特勒等人在战争中精神状态好,靠磕药,到了1945年他们已经是一定程度的病态了。什么靠优等血统,靠祖先神灵保佑之类的鬼话,以前是骗人的,现在拿来骗自己,甚至还玩占星术。罗斯福总统的去世,更是让他有了谜之自信——半仙算的四月转折,真的诶。

一方面,投降也会死。一方面希特勒等人已经有点魔怔了,精神有点不正常。外加希特勒死要面子,谈判是不可能谈判的,投降是不可能投降的,只能继续死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进行到1944年,德国的败局已然如雪崩般不可阻挡,这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事实。白俄罗斯中央集团军群的覆灭,标志着东线德军主力遭受重创,而诺曼底登陆的成功则打开了西线反攻的通道。按理说,这个时候的德国领导层,尤其是希特勒本人,应该能看到战争的尽头,理智地选择求和或者投降,以避免更大的损失。然而,历.............
  • 回答
    要聊聊希特勒如果在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后还能保住性命,德军在哪些方面需要扭转乾坤,这可真是个引人深思的“如果”题。要知道,到了1944年中期,德国的败局已显,但要说完全没戏,倒也未必到了那种绝境。如果希特勒运气好到逆天,或者某些关键节点能走出不同的棋局,或许他能在一段时间内延续统治,甚至为自己争.............
  • 回答
    二战德国若在击败法国后选择休养生息,而非发动巴巴罗萨战役与苏联开战,那么战争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假设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德国战略选择可能带来的不同后果的推演。让我们来细致地探讨一下这个“如果”的可能性和影响。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休养生息”的含义。这大概意味着德国会巩固其在西欧.............
  • 回答
    二战后期,德国在东线装甲部队确实出现过几次局部性的兵力集中和技术优势,但这些优势未能转化为扭转整个战局颓势的关键因素,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一、技术优势的局限性与付出高昂的代价不可否认,到战争后期,德国的虎式、虎王等重型坦克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上,相比苏军的T3.............
  • 回答
    德国在二战时期的武器装备,放到今天来看,依然能让人惊叹其设计理念和技术水平。很多人提到德国的武器,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虎式坦克、V2火箭这些响当当的名字,但实际上,德军在整个二战期间,几乎在所有军工领域都展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装甲力量:陆战之王?谈到德国的装甲力量,虎式和豹式坦克绝对.............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确实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统性的平民虐杀。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残酷性和规模令人发指:1. 犹太人大屠杀(Holocaust):这是德国纳粹政权对欧洲犹太人进行的系统性、国家主导的迫害和屠杀,是二战期间最臭名昭著的平民虐杀事件。 背景与目的: 纳粹党以种族主义为核心意.............
  • 回答
    二战德国在1941年选择进攻苏联,并具体在6月底这个时间点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战略考量、政治意图和现实条件的权衡。这背后隐藏着希特勒及其纳粹政权的深层野心和判断失误。为什么是1941年?选择1941年发动对苏联的战争,首先与德国在欧洲的整体战略布局有关。1. 消化战.............
  • 回答
    德国在二战中的战斗机设计确实没有普遍采用后来的主流设计元素,例如无背机身(也称为无尾翼或全动平尾)和水滴式座舱。这背后有几个重要的原因,可以从技术发展、设计理念、实战需求以及德国航空工业的特点来剖析。1. 技术发展的时机与成熟度: 无背机身(AllMoving Tailplanes): 这是后来.............
  • 回答
    说到德国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命运,用“悲剧”二字形容,真是一点也不为过。这并非是夸大其词,而是历史的残酷写照。从辉煌的开端到凄凉的落幕,德国海军的历程充满了雄心壮志、战略失误,最终导向了毁灭。要讲清楚这份悲剧,我们得一点点剥开历史的脉络。一战:日德兰海战——胜利的黄昏一战爆发前,德国海军风头正劲。.............
  • 回答
    二战初期,英国能够在与德国的空中对抗中,尤其是在不列颠空战中取得那样的“55开”局面,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复杂交织的结果。这背后是双方工业实力、技术水平、军事战略、人员素质乃至国家意志的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技术与工业的较量:谁的产品更胜一筹? 飞机设计与性能.............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国在东线战场是否掌握过制空权,以及何时失去,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因为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德国空军(Luftwaffe)在战争初期确实展现出了强大的空中优势,但这种优势在东线战场并非牢不可破,并且随着战局的发展而逐渐被削弱直至丧失。德国空军在.............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如”命题,它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截然不同的二战历史图景。如果德国在1938年放弃了其扩张欧洲的野心,反而选择与中国结盟对抗日本,并以此为契机与中国一道“夹击”苏联,那么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和最终结局,几乎可以肯定是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19.............
  • 回答
    想探讨德国海军如果走“潜艇至上”路线,二战结局是否会好一些,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毕竟,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这两艘巨舰确实给英国带来了不少麻烦,但如果把那些耗费巨资、建造周期长的大型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资源,全部押注在潜艇上,并且辅以灵活的轻巡洋舰和驱逐舰,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因此偏移呢?德意志海军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假设性问题。如果法国在二战中与德国“死拼到底”,其战后在联合国的地位,尤其是是否能成为“五常”(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点:1. “死拼到底”的定义与含义: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死拼到底”具体指的是什么。在历史.............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二战爆发前德国战略决策的核心,也是一个非常有探讨价值的历史议题。简而言之,德国之所以在海军尚未完全强大起来就发动战争,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既有希特勒的个人意志,也有当时德国国家利益的考量,以及对未来局势的判断。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1. 陆军至上与速.............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苏军在德国境内的行为以及人们对日军残忍的普遍认知,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到历史事实、宣传、叙事的主导权以及受害者群体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苏军在德国境内的行为(“肆虐”的解读)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肆虐”这个词本身带有很强的感情色.............
  • 回答
    德国驱逐舰部队:二战中为何步履蹒跚,难敌英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棋局中,驱逐舰无疑是海军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灵活机动,能够执行多种任务,从为主力舰提供屏护,到反潜作战,再到独立的破交袭扰,无一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当我们审视同盟国强大的海军阵容时,德国的驱逐舰部队却显得相对黯淡,其表.............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棋局中,一个看似不合常理的疑问常常浮现:为何当时纸面上拥有性能优越的Bf 109战斗机的德国,却没有向其亚洲盟友日本提供这种先进战机,让他们在太平洋战场上继续挥舞着相对老旧的零式战斗机,面对着日益强大的美制飞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从战略、技术、经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和冷战时期欧洲战略态势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各国决策考量的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段历史时期各自的背景、力量对比、地缘政治现实以及各国核心利益。首先,让我们回到二战时期,德国如何“裹挟”欧洲与苏联对抗。二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与欧洲的联盟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德国对.............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如果遭遇了灾难性的失败,并且战线被牢牢地钉在乌克兰境内,这无疑会彻底改写历史的进程。其影响之深远,将触及政治、军事、经济乃至文化等各个层面,甚至可能重塑战后世界的格局。让我们试着描绘一下这个充满变数的历史节点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军事层面:如果德军在苏德战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