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洋新军为何要装备奥制曼利夏步枪?

回答
关于北洋新军为何装备奥制曼利夏步枪,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它牵扯到晚清中国军队装备革新的复杂脉络,以及当时国际军火市场的动态。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说起,一点点捋清楚。

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北洋新军装备的步枪并非全是奥地利曼利夏,它是一个逐步更新、兼容并蓄的过程。但曼利夏步枪,特别是其早期型号,确实是北洋新军早期和中期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时代背景:军备革新与“师夷长技以制夷”

晚清时期,清政府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惨败后,深刻认识到军事落后是国家衰败的根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喊了很久,但真正付诸行动、且成效显著的,当属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他们主张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也需要更新军队的装备和训练模式。

北洋新军,也就是后来我们熟知的北洋陆军,是李鸿章一手创建的,它代表了晚清军队近代化改革的最高成就。从最初的淮军基础上,逐步引入西式军事制度、训练方法,当然,最核心的就是西式武器装备。

二、武器装备选择的考量因素:

当时中国作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武器装备的选择上,有几个非常关键的考量因素:

1. 性能与价格的平衡: 新式步枪的性能至关重要,关系到士兵的战斗力。但同时,政府的财力有限,不可能一味追求最高端、最昂贵的武器。性价比是一个非常实际的考量。
2. 供应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军械的生产和供应是否稳定,能否及时获得备件和弹药,直接关系到军队的作战能力。选择有长期合作历史、信誉良好的军火商很重要。
3. 技术成熟度与易用性: 军械的复杂程度,以及士兵能否在相对短时间内掌握操作和维护,也是一个重要考量。过于复杂的技术可能导致后勤维护困难。
4. 政治因素与国际关系: 武器的来源国,往往与中国的对外关系息息相关。选择某个国家的武器,可能也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该国的影响。同时,不同的国家在武器出口政策上也有差异。

三、曼利夏步枪的“适时出现”

奥地利斯太尔·曼利夏(SteyrMannlicher)公司在19世纪末期推出的曼利夏步枪系列,在国际军火市场上颇具竞争力,其中以曼利夏M1886、M1888、M1890以及后来的M1895等型号最为著名。

那么,为什么北洋新军会选择它呢?

技术先进与性能优越:
弹仓供弹(漏夹供弹): 这是曼利夏步枪相对于早期单发步枪,以及一些老式后装滑膛枪的巨大进步。曼利夏步枪采用的是一种独特的“漏夹”供弹方式,也就是将几发子弹固定在漏夹上,然后从上方装入弹仓。这种设计大大提高了射速,并且结构相对简单可靠。比如,M1886是11毫米口径,使用漏夹;M1888和M1890则转向了更现代的8毫米口径,并且同样采用漏夹。
无烟火药与尖头弹: 曼利夏步枪普遍使用了当时较为先进的无烟火药和尖头弹(spitzer bullet)。无烟火药的出现是步枪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解决了有烟火药带来的枪膛污垢和烟雾遮蔽视线的问题,使得射击更远、更精确,射速也更快。尖头弹则拥有更好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射程更远,弹道更平直。
精确度与可靠性: 曼利夏步枪的制造工艺精良,射击精度和可靠性在当时是受到普遍认可的。对于需要快速建立有效火力的军队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吸引力。

价格合理且供应相对稳定:
与当时一些更前沿、更昂贵的武器相比,奥地利的曼利夏步枪在价格上可能更具优势,更能满足清政府有限的军费预算。
奥地利作为当时一个相对独立的国家,在军火出口方面,可能比英法德等老牌强国更愿意与中国开展生意,并且供应渠道相对畅通。清政府在引进武器装备时,也常常需要平衡来自不同列强的关系,选择奥地利作为武器供应国,可能也是一种策略。

兼容性与训练上的考虑:
在北洋新军的装备过程中,也曾引进过其他国家的武器,比如德国的毛瑟步枪。但曼利夏步枪在结构上的一些特点,以及其相对较低的维护要求,可能也让它在当时的训练条件下更容易被士兵掌握。
而且,一旦形成稳定的弹药供应,更换整套武器系统的成本和难度都非常高,所以即使后期有更先进的武器出现,早期装备的曼利夏步枪也可能继续服役相当一段时间。

四、具体的型号和装备情况:

北洋新军早期装备的曼利夏步枪,比较有代表性的可能是:

曼利夏M1886步枪: 这是较早的型号,口径为11毫米。虽然在技术上稍显老旧,但其作为新式步枪的代表,也曾被北洋新军装备。不过,其口径和弹药与后来的型号有所不同。
曼利夏M1888/M1890卡宾枪和步枪: 这些型号采用了更现代的8毫米口径,并且弹药性能更好。特别是M1890,它采用了更短的枪管和更轻便的设计,作为卡宾枪很适合骑兵等兵种使用。北洋新军的军官和士兵都装备过这些型号的曼利夏步枪。

随着北洋新军的发展壮大,并且在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对装备更新的需求更加迫切,他们也开始大量引进德国的毛瑟步枪,特别是毛瑟98式步枪。毛瑟步枪在很多方面比曼利夏步枪更加先进,比如采用的毛瑟式闭锁机构,使得枪机更加坚固可靠。

因此,曼利夏步枪更多的是北洋新军在早期和中期作为主力步枪之一,在军队的近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代表了当时中国军队在武器装备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为后来的进一步升级换代奠定了基础。

总结来说,北洋新军装备奥制曼利夏步枪,是当时历史条件下,在性能、价格、供应和技术成熟度等多方面因素权衡后的结果。它并非是唯一一款装备,而是新军武器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标志着中国军队摆脱冷兵器时代,迈向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希望这样的解释能够满足你对这个问题的详细了解。这个话题背后,其实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军工技术引进、装备革新以及国家命运纠葛的一个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北洋新军不是一直都装备曼利夏步枪,曼利夏主要是六镇成军之初装备,属于一次装备,没有继续进口补充。后期六镇新军开始用毛瑟M1907(G98的6.8毫米出口型号)、光绪33年式(M1907国产版)、宣统三年式(装备数量很少,转天就该叫“元年式”了)、及其他6.8毫米日械步枪替换了曼利夏。

2,进口曼利夏并不是清政府的政府行为,是袁世凯的个人行为,虽然枪款是清政府拨付,但是购枪型号并没有经过陆军部和兵工署的厘定,是袁世凯个人通过德国退伍军人汉纳根的洋行购得。

3,究其原因,当时的兵工系统,是北曼利夏,南毛瑟,实际上这个“北”,还包括江南制造总局(下文简称江南局)。南方系是汉阳兵工厂(下文简称汉局)及其他南方兵工厂。江南局的得意之作是在曼利夏M1888基础之上参考南夏步枪和新利步枪制造的快利步枪,快利枪后来被天津机械局(津局)和北洋兵工厂大量生产,通过甲午战争大量装备了北方军队。汉局仿制的是88式委员会步枪也就是著名的汉阳造,产品主要装备南方军队。相比较而言,曼利夏M88射速快,可靠性也高于88委员会。但是因为工业基础原因,导致快利步枪有重大缺点是“密闭不严,火由隙出,致伤兵丁”,但是北方军队有训练/作战使用快利步枪的传统,对直动枪机步枪有丰富的使用经验和传统,所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按照使用习惯北方军队更倾向于进口曼利夏步枪。特别指出,曼利夏/快利步枪虽然是8毫米口径,但是可以直接使用88委员会步枪的7.92毫米圆头弹,所以即便是南北双方军队因为使用习惯不同导致了“北曼利夏、南委员会”的局面,但是战时弹药是可以通用的。

4,在装备曼利夏之后不久,1903年,代理两江总督张之洞会晤直隶总督袁世凯,双方分别代表了军工系统的南方系和北方系,张之洞提出,拟定全国步枪应采用6.8×57毫米尖头枪弹,弹头质量9.01克,弹头直径7.04毫米,初速650米/秒。张之洞认为尖头弹威力远大于国内在使用的圆头弹,所以下一步国内必须改用尖头弹,同时“七九口径之利是对人马杀伤力大,之害是穿透力小,增加穿透力要增加装药,枪重随之增加。六五口径之利是穿透力大,弹头轻,之害是杀伤力小。兼顾杀伤力和穿透力的6.8口径最好。”

这次会晤在中国兵工史上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袁世凯表示完全支持张之洞的想法,几年后国内开始大量进口毛瑟M1907 6.8毫米步枪(M1898的6.8毫米版本)替换现有枪支,同时国内兵工厂开始准备仿制,陆军部和兵工署大力支持,仿制成功后定名光绪三十三年式,该枪一改国械的粗陋,用料考究,加工精良,丝毫不逊于原版毛瑟M1907。三十三年式大量生产用来替换南北陆军的曼利夏和委员会步枪,并继续改进,诞生了宣统三年式步枪,同年发生了辛亥革命。。。满清王朝覆灭,宣统三年式改名民国元年式,在袁世凯的主导下继续大量生产,替换国内各种口径的步枪。

若干年后兵工署发现6.8毫米的初速低,威力似有不足,当时国内化学工业薄弱,无力提供更优秀的无烟火药,所以经过讨论,制式口径又改回了7.92毫米,并开始着手仿制毛瑟M1898步枪,结果袁世凯一死,军阀混战,没人管国械设计生产了,还没来得及完全停产的汉阳造反而活的最久,这是后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