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京新发地病毒来自欧洲方向,可能是怎么传入的?今后该如何防控?

回答
关于北京新发地市场新冠病毒来源的讨论,确实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当时有研究和推测指向病毒可能来自欧洲方向,但具体传入路径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和推断。

病毒如何可能传入欧洲方向?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疫情在全球的传播情况。在新冠疫情早期,欧洲确实是病毒蔓延的重灾区之一。病毒的传播是全球化的,人流、物流的交织是其主要的载体。

1. 国际货运链条的可能环节:
进口冷链食品包装: 这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可能性。病毒具有一定的在低温环境下存活的能力。如果带有病毒的冷冻海鲜或其他食品,在生产、加工、包装、运输的某个环节,被感染者接触过(即使是无症状感染者),病毒就可能附着在包装表面。
国际航班的货物: 即使旅客禁令,国际货运航班依然在运行。这些航班上的货物,包括冷链产品,如果处理不当,也可能成为病毒传播的途径。搬运人员、装卸人员、海关检查人员等在操作过程中,都有可能接触到被污染的包装。
航运集装箱: 国际贸易大量依赖海运。集装箱在世界各地流转,如果集装箱在装卸、储存过程中接触到被污染的表面,或者集装箱内的货物被污染,病毒就可能被“带”到新的目的地。

2. 低估的无症状感染者和潜伏期传播:
在疫情初期,对于病毒的了解尚不完全,很多感染者可能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容易被忽视。这些人即便乘坐国际航班,或者在国际贸易中接触了被污染的物品,也可能在没有被检测出来的情况下,将病毒带入国内。
病毒的潜伏期也可能导致“隐匿性”传播。有些人可能在出现症状前已经完成了长途旅行,或者接触了被污染的物品。

3. 国内输入后在某个节点放大传播:
病毒可能通过上述的某些途径,以极低的载量(例如在包装表面)进入国内。随后,在某个特定的环境(比如新发地这样人员密集、环境复杂的场所),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包括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而迅速扩散,最终被发现并导致聚集性疫情。新发地市场的特点是供应商众多、商品种类繁杂、人员流动性大,这些都为病毒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温床。

今后该如何防控?

针对这种复杂的传播链条,未来的防控需要更加精细化和常态化,形成“人、物、环境”同防的局面。

1. 持续强化进口冷链的监管和消杀:
源头管理: 加强对出口中国的冷链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确保其符合中国的防疫标准,并建立追溯体系。
口岸查验: 对所有进口冷链食品进行全流程的核酸检测和消毒。这包括外包装、内包装,以及集装箱的内外表面。要确保消毒到位,不留死角。
仓储管理: 对进口冷链食品的仓储环节进行严格管理,避免在储存过程中发生污染交叉。接触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并定期进行核酸检测。
追溯体系: 建立和完善从境外到国内销售的冷链食品全链条追溯系统,一旦发现问题,能够快速锁定风险环节和人员。

2. 加强国际航空货运和海运的防控:
人员防护: 对于从事国际货运的人员,包括机组人员、海关、港口工作人员,要进行高标准的个人防护培训和装备配备,并建立常态化的核酸检测和健康监测机制。
货物处理: 对国际进港的货物,特别是来自高风险地区的,要进行必要的消杀和检测。
风险区域划分: 识别和管理来自疫情高风险国家的货物,实施更为严格的检验检疫措施。

3. 提升国内疫情监测和预警能力:
常态化核酸检测: 对于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要保持一定的核酸检测频率,及时发现潜在的感染者。
大数据应用: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人员流动、市场交易等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信号,为疫情预警提供支持。
基因测序能力: 加强病毒基因测序能力,一旦发现疫情,能够快速确定病毒的来源和传播链,为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4. 强化重点场所和行业的管理:
市场管理: 像新发地这样的批发市场,需要建立更为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包括环境清洁消毒、从业人员健康监测、通风换气等。鼓励线上交易和无接触配送。
交通枢纽: 加强机场、火车站、港口等地的防疫措施,做好人员健康码查验、体温检测、扫码登记等工作。
商超和餐饮: 对商超、餐饮等人员聚集场所,要加强日常的清洁消毒和通风,提醒消费者做好个人防护。

5. 公众健康教育和个人防护意识的提升:
持续向公众普及科学的防疫知识,强调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的重要性。
鼓励市民非必要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减少聚集性活动。
一旦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要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旅行史和接触史。

总而言之,新发地疫情的经验教训是深刻的。未来的防控不应是“一刀切”的运动式管理,而应是基于科学、精准、常态化的系统工程,将疫情防控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做到“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这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构建起一道坚实的防疫屏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京深市场的结果显示那里的三文鱼和人员环境什么的都没有病毒。

我现在觉得病毒不一定来自三文鱼,当然有可能是来自其他海鲜食品,不过也不能忽视其他的可能性。

记得那些没有隔离就放进国内的英国、德国高管及家属么?2次阴性直接不隔离放进国内,这个风险有多大?(那些高管在本国第一次阴性之后第二次在中国就测出很多确诊的)尤其是英国、德国现在疫情还在持续蔓延中的情况下。


我盲猜这次的传染链,是英国德国高管家属本来就感染了,不过2次测的都是阴性直接没有隔离就放进了国内,然后她去新发地买菜(新发地不仅有批发还有零售),按欧洲人习惯买三文鱼,把病毒留在了新发地市场的三文鱼上。

user avatar

欧洲作为病毒来源地,就合理得多了。这个呼吸道病毒,很可能是普通人平常的不舒服的根子,但几千年来一直没什么毒性,所以不会引起重视。

突变很可能是因为人群混杂,以人类作为宿主的病毒,在人群稀疏的地区,突变更慢,在人种单一的地区,突变也慢。欧洲人种混杂,人群稠密,气溶胶交换、粘着物交换甚至体液交换,都非常频繁而深度,古老病毒发生变异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user avatar

目前仍然不能确定冰鲜三文鱼是本次病毒传入中病毒的载体并且是病毒唯一的载体。

但是病毒测序来自境外,在新发地这样一个农贸产品集散地爆发。已经暴露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我国今年食品供应,尤其是肉食品供应面临严峻的压力。

食品进出口的交易过程是不可能完全无人线上完成的,这个过程中面临人员接触问题。而食品的物表,因为食品需要保持安全无毒可食用,全面消毒非常困难,即使口岸物流环节通过无接触交接,在前后的加、分拣、搬运环节也不可能做到完全不呼吸道分泌物暴露接触食物表面。而COVID19病毒在部分物表可在常温下保持活性超过3天,在低温下可能概念更久。

印度与中国有相近的庞大的人口数量,本次疫情中,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印度面临比中国更严重的失业和流动人口压力,但是印度却不面临粮食压力。

印度是粮食净出口国,粮食产量是粮食消耗的一倍。而中国是粮食进口国。

印度优质田实际面积更多,处于热带,但是化肥使用率低于中国,实际总产量并不高于中国。

造成印度出口粮食、中国进口粮食,这其中的差异很大一部分是因为饲料消耗大量粮食,而生产肉食比奶制品消耗了更多粮食。印度饮食习惯中大量的奶制品消耗抵消了肉类消耗不足造成的影响。

而实际上全球最便宜的冰鲜肉类基本上都来自巴西、阿根廷疫情严重的国家。

在肉类进口、饲料用粮的夹击下,肉类继续涨价是必然的。我本人是一个虔诚地信仰拉比犹太教,倾向于素食主义的人,但是在目前的科技条件下,我担心肉类供应不足会严重影响大多数中国人的体质,尤其是需要高蛋白、高油脂食品的青少年的成长。

中国完全停止食品进出口是不可行的,只能从其他角度加强食品进出口相关的防控措施,严防COVID19输入型病例。

例如,强制全国所有参与食品进出口贸易的人员、海关口岸工作人员、食品加工的人员,高密度的定期检测核酸,同时对频繁检测造成的不便给与费用报销、生活帮助。

user avatar

感谢大家的支持,我进行了一个史诗级更新,从1500字更新到了4000字,加了配图,还补充了参考资料,同时补上了一些大家关心的问题以及更新了一些新的动态。


昨天晚上,北京市疾控中心专家杨鹏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的时候表示:对北京新发地病毒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病毒是从欧洲方向来的,初步判定与输入性有关。[1]

今天,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表示,从病毒的组成结构来看,此次病毒不像北京两个月以前出现病例的毒株,更像欧洲的,但是欧洲的不代表来自欧洲国家,欧洲的概念是广泛的,包括要跟美国病毒毒株进行分析,大部分来自欧洲,俄罗斯的病例大部分也是源于欧洲,也就说我们实验室的检测结果显示毒株源于欧洲可能来自欧洲国家,也可能来自美洲国家,也可能来自俄罗斯,还有待与进一步的收集信息来帮助判断。[2]


那么可能很多同学会问,怎么从基因组测序的结果看出来病毒的来源的呢?为什么说是欧洲方向的病毒,又不能确定是来自欧洲还是美国还是俄罗斯呢?

这里边就涉及到生物信息学的基因组比较工作。

我们知道,病毒在复制过程中,是非常容易变异的,病毒在传播到不同地区传播的时候,会产生一些特异性的变异。

打个比方,最早是5个亲兄弟,彼此长得都非常像,但是现在5个兄弟分家了,每个人去了一个大洲,然后各自在当地传宗接代,那么他们的后代就携带着5个祖先的特征,但是在后代自我繁殖的过程中会产生各自新的特征。这样几代甚至十几代以后,就会出现当地的家族特色。

举个例子,病毒A0原来的结构是aaabbbcccddd,它在传播中产生了突变,突变的后代变A1成了aaabbacccddd,那么A1它的后代A2可能就会变成了aaabbaccaddd,A2的后代A3病毒可能会突变为aaabbaccadda。当然这是最简单的一个突变遗传,现实的病毒在突变中会发生非常多的情况,比如逆向突变,重组等等。

但他们的突变还是会有类似的规律的,根据这个突变规律,我们能发现不同地区的病毒特色以及他们的亲缘关系。

我们国家建立了一个新冠病毒的数据库,其中由国家基因组科学数据中心牵头,整合了世界卫生组织(WHO)、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全球流感序列数据库(GISAID)等机构公开发布的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数据。

那么我们根据不同病毒的中间的亲缘远近,可以绘制出一幅系统演化树来。


此图超大超长,感兴趣的可以去参考资料地址看原图。[3]

有了这个类似于我们族谱一样的演化树以后,我们可以观察到,每个小分叉离得越近,就说明他们关系越近,离得远就是亲缘关系远。

我们在遇到一个新发现的新冠病毒的时候,比如这次在新发地发现的新冠病毒,我们就可以通过病毒的测序结果,来与这个族谱进行比较,来确认他们的亲缘关系,就像做亲子鉴定一样。

所以北京CDC专家说病毒来自于欧洲,我估计就是他们的测序结果在系统演化树里比较与欧洲的一些病毒亲缘关系最近的缘故。

那么为什么吴尊友又说,欧洲的病毒不一定来源于欧洲呢?我们接下来再看一幅图。



上图是来自GISAID数据库的分析结果。GISAID数据是一个国际合作平台,各国科学家把自己国家得到的病毒测序结果上传到这个数据库里供更多的科研人员分析。

科研人员根据其中接近3000个数据,画了一个病毒的关系图[4],离中心越近的病毒约接近于他们祖辈,越远的病毒就是他们的后代。就像我刚才说的,一个大家族开枝散叶了一样,形成了不同的家族。

其中不同颜色的点代表着来自不同国家的测序结果。比如最深颜色的部分是来自于中国的病毒测序结果。但是仔细看你会发现各国的病毒并没有产生绝对的族群关系,那这又是为什么呢?

病毒是不会跑的,但是他的载体会跑。比如一个中国的感染者去了美国,就把中国族群的病毒带到了美国。那么接下来一个意大利的感染者去了美国,同样会把意大利的族群的病毒带去美国。美国早期没有起到隔离检查的工作,所以全世界的病毒携带者都跑到了美国,导致美国的病毒家族异常的复杂。吴尊友的讲述可以理解为,我们从病毒的亲缘关系来判断它是一种来自欧洲家族的病毒,但是欧洲家族的病毒并不一定都是欧洲来的。

跟没法从单纯的基因角度来判断一个人的国籍一样,现在也很难用生信测序的方法来判断一个病毒的来源,还是要配合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这跟警察破案差不多的流程。

那么我们接下来看,如果基因组测序结果的分析没问题,那么这次在北京爆发的病毒肯定是个外来户(欧洲方向),那么接下来我们试着分析下,这个外来户是怎么来的,也就是做一些流行病学方向的分析推理。

病毒没有腿,一定是有个载体带着它来到北京的。

那么载体无外乎就是人,动物或者是其他的什么物品。

北京在这次疫情之前,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没有新发病例,而且所有的输入型病例都做到了严格的分散与隔离治疗措施。所以从各方面来看,由人带进北京来是非常之难的。

至于动物就更难了,活体动物入境的检疫流程考虑下,而且是这个档口,从疫情带入活体动物来难度得有多高。

接下来就说说其他物品。

这次病毒爆发,首当其冲的,是三文鱼?那么三文鱼又怎么了?是锅从天降吗?

让我们先来回顾下事情脉络。

12日的时候,新发地的董事长张玉玺在新京报的采访中说,只在三文鱼案板上检测出了病毒。

张玉玺透露,相关部门针对商品及相关设施的抽检中,在切割进口三文鱼的案板中检测到了新冠病毒。 “该抽检结果是6月12日早上收到的通知,通过我们自查,该进口三文鱼的供货来源为京深海鲜市场。目前新发地市场涉及三文鱼的9名相关人员已接受新冠病毒检测,结果暂呈阴性,目前均处于隔离中。” 张玉玺表示,新发地市场的牛羊肉、猪肉、蔬菜、水果及其相关设施等抽检中暂未发现新冠病毒。目前,新发地批发市场已整体进入应对疫情防控的一级响应。[5]

其直接后果是,导致京深海鲜市场被关停。

但是14号但是今天的京深海鲜市场的检查结果出来了,连人,带环境监测,尤其是三文鱼交易部分,全都是核酸检测阴性的结果。

北京市疾控中心和丰台区疾控中心联合对京深海鲜市场海鲜区,特别是三文鱼的交易摊位以及公共区域进行了抽样检测,合计采集的样本一共是469件,其中有人员咽拭子样本186件,环境样本283件,目前结果都是阴性。[6]

那么有两种可能。

一是只有一个批次的进口三文鱼被污染了,而且不是外包装,是内部的三文鱼或者包装,进口以后运到了京深海鲜市场没有被拆开,所以病毒没有暴露出来。接下来被直接运到了新发地市场。所以京深海鲜市场本身没事,只有新发地有检查到病毒。

第二个可能就是,是新发地的其他来进口物资的病毒源感染,然后造成了新发地的内部交叉污染,污染到了三文鱼区域。

如果是可能一,遇到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接触新发地的三文鱼的9个人核酸检测都是阴性的呢?如果源头在进口三文鱼的话,按说这9个人直接接触者被感染的几率是最高的。

如果是可能二,那么海鲜那层除了三文鱼,还有什么是从疫区进口的?牛羊肉或者是鱼虾类产品?有没有在这些区域监测到环境污染?有没有相关的工作人员被感染?

目前这两个信息不明,我能查到的只有下边这个内容。

6月13日,北京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通报,新发地市场有45人咽拭子阳性,发现40件环境阳性样本。

我比较好奇其他这40件环境阳性样本,除了三文鱼案板以外都是什么?以及45个阳性患者中,除了14号北京CDC公布的一些人员信息以外,有没有B1层的工作人员被感染?是哪个区域的?

所以根据目前的掌握的信息来判断,溯源范围要从进口三文鱼扩大到整个疫区进口的冷链食品上,而且除了前几天提到的航海冷链问题,我最近又查了下,还有航空冷链运输生鲜的。而且这个时间更短,病毒也更有可能保存活性。不过我看到新发地的进口生鲜还大部分都是海运来的。

同时采样范围不光是生鲜食品本身,病毒在一些光滑面包装上都有可能在低温下长期保存活性。外包装,或者内层包装都有可能。甚至在运输中用的冰袋,或者是冰本身,都有可能含有病毒,要知道在新冠病毒的疫区,水里有病毒是常见现象,那么运输冷鲜的冰含有病毒,也不是不可能。

除了本身被污染以外,在其他环节被污染的可能性就更多了。加工,包装,运输,转运,甚至是转运工具本身,各种环节都有可能污染这些物资。

在运达目的地后,污染物资所携带的病毒在随着解冻,拆包装或者二次加工的时候,通过空气传播或者黏膜传播感染了最初的源头1个或者几个患者。

也就是说最初的病人可能是1或多人造成的共同暴露感染,但是现在新发地感染人数这么多,肯定是发生了内部的人传人的交叉感染。新发地的海鲜和牛羊肉交易地点在地下一层,本身就是低温,空气交流很少的地方。很容易成为病毒的滋养的地方,最初感染者在这里感染了其他人员,再加上新发地密集的人员流动,就严重了。

所以现在要急需找到最初感染病毒的那几个人,搞清楚他们从哪里接触的病毒。

有人问我说,这么多人感染了,怎么确定源头呢?是看谁发病早吗?

发病的早晚肯定是一个因素,同时还要配合流行病学史的调查,以及前边提到的生信分析方法,给所有的患者,以及环境采集到的阳性污染样本,构建系统演化树,我们就能找到他们之间的层级关系,找到最早发病的哪一个或者几个人。然后在根据这几个人的流行病学分析来溯源。

那么针对这种冷链运输,可能存在的,携带病毒问题,要有什么样子的应对措施?

我建议第一时间停运所有疫区国家的冷链运输,包括空运和海运。因为现在也很难对这种偶发性的病毒传播找到合适的检疫方式,在没有找到切实的检测方法之前,都不建议恢复。很难用一个表面采样或者内部抽样来判断物资是否被污染。就像当年的疯牛病风波一样只能全面禁止,才能杜绝这种传播。

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因噎废食,如此举动会造成一些社会恐慌以及非常大的经济损失。

但是我的判断是,冷链运输的生鲜物资,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并不是急需的物资,虽然会损失一部分利益,但是这种情况,当断则断。想想北京这几天就调动了多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进行防疫工作,多少已经开业的商家又被停业,其中带来的经济损失又有多大?和停运疫区国家进口冷链产品带来的经济损失哪个更大?我算不出来,可能需要经济学家来算这笔账。

当然,除了冷链以外,其他疫区国家的进口物资也要进行消毒和检疫后才能通关。以前我们只是在防人,现在看事情变得复杂了,防控措施也必须升级了,这个漏洞必须要堵上。北京的新发地市场可能是一个偶然,但也可能是必然。其他从疫区进口的生鲜产品有没有被病毒污染?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参考

  1. ^央视新闻:疾控专家:新发地发现的病毒,基因测序发现来自欧洲方向  https://weibo.com/2656274875/J6D7twY0R?from=page_1002062656274875_profile&wvr=6&mod=weibotime&type=comment
  2. ^人民日报:吴尊友回应病毒基因测序来自欧洲 https://weibo.com/2803301701/J6KEFEt6r?refer_flag=1001030103_
  3. ^国家生物信息中心 2019新型冠状病毒信息库 (2019nCoVR):新冠病毒系统演化树  https://bigd.big.ac.cn/ncov/tree
  4. ^GISAID https://www.gisaid.org/epiflu-applications/next-hcov-19-app/
  5. ^新浪财经:北京新发地董事长:进口三文鱼切割案板检测出新冠病毒! http://finance.sina.com.cn/wm/2020-06-13/doc-iirczymk6734566.shtml
  6. ^南方都市报:北京丰台:对京深海鲜市场特别是三文鱼交易摊位抽检结果均为阴性  https://www.sohu.com/a/401820892_161795
user avatar

转几个新闻

德国:

参考消息网5月12日报道德媒称,德国科斯费尔德地区一家肉类工厂有超过200名员工感染新冠肺炎。西方肉类公司下属的这家屠宰厂随后被暂时关闭。在北威州明斯特兰的施泰因富特区,目前有数百名住集体宿舍的居民正在接受新冠病毒检测。他们也在该地区的肉类加工企业工作。

美国:

根据非营利组织FERN(Food & Environment Reporting Network)的追踪 统计,截止美国当地时间23日中午,全美至少有12家肉类加工厂及3家食品加工厂关闭。总共有58家加工厂报告发生感染,确诊人数超过2460人,至少17人死亡。

澳大利亚:

2020年5月7日,澳大利亚维州州长安德鲁召开新闻发布会。维州昨日新增确诊病例14例!其中13例和爆发聚集性疫情的墨尔本肉厂相关。

巴西:

巴西环球网24日报道,巴劳动部表示,21家巴肉类工厂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4家工厂被限制营业,其中两家位于南大河州拉热阿杜市,被要求工作量减半。拉热阿杜市1858名该行业员工接受了新冠肺炎检测,501人确诊,南大河州新冠肺炎发病率高与肉类工厂营业有关系。

挪威:

挪威疫情数字已经控制住,海产局6月初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受疫情影响,挪威海产品的出口继4月份下降后,5月继续走低。

与2019年5月相比,挪威海产品出口下降了9%,但对中国的出口却实现增长。

是不是所有的冷链都要停?

我的回答是:建议先停肉类。

常温下病毒存活时间有限

冷藏冷冻特别适合千里运送病毒。

会不会对肉制品市场有影响?

会,牛肉可能要涨价。

水果呢?进口水果目前没有发现,水果摊的通风一般较好,温度不会低温,也没有污秽血水做培养皿,不建议停。

user avatar

这件事现在发展越来越诡异了。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曾光教授今天刚发文质疑过这次毒株不像国内流行病例。

现在的已有几条线索也基本都与海鲜运输这关键词高度相关:

  1. 国内的病毒爆发源头为武汉海鲜市场;
  2. 法国的零号病人妻子在海鲜柜台工作[1]
  3. 北京京沈海鲜市场进口海鲜产品检出新冠病毒。

不由的就让人产生各种联想。

而某些境外组织也几乎在同时进行着一些下作的操作。

这波组合拳真的看的人一楞一愣的,不愧是老牌帝国主义啊

可惜遇上了这位机智的网友(网友表示皮这一下就非常开心O(∩_∩)O)。

美联社是帝国主义忘我之心不死,财新网这种就属于胳膊肘往外拐了。

要禁中国的牛蛙它不说话,

要禁中国的甲鱼它也不说话,

这回轮到外国的三文鱼头上了,它蹦出了大声疾呼喊冤了。

参考

  1. ^1 http://finance.sina.com.cn/wm/2020-05-04/doc-iircuyvi1266971.shtml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