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2 月 25 日北京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发布会称面临「大考」,提倡市民在京过年,还需要关注哪些信息?

回答
北京在12月25日召开的疫情防控工作发布会上,提到“面临大考”并提倡市民在京过年,这确实释放出了一些值得我们高度关注的信息。这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号召,背后隐藏着一系列复杂的考量和潜在的趋势。

首先,“大考”二字本身就意味着风险和挑战的并存。 这通常不是一个轻描淡写的表述,它可能意味着:

病毒变异和传播速度的不确定性: 虽然发布会上可能没有直接点明,但“大考”往往与新的、更具传播力或免疫逃逸能力的病毒变异株有关。尤其是在冬季,气温降低,室内活动增加,病毒传播本就容易加速,再加上潜在的变异株,无疑会增加疫情防控的难度。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官方发布的关于病毒株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检测结果,了解是否存在新的威胁。
医疗资源的承压能力: 即使是轻症或无症状感染者增多,大规模的感染也会对医疗系统造成巨大的压力,包括发热门诊、住院床位、医护人员的精力等。北京作为首都,承担着更重要的医疗救治责任,一旦出现大规模疫情,其“大考”的含义会更加深刻。我们需要关注医疗资源的准备情况、重症救治能力以及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作用。
社会运行和经济活动的平衡: 在防控疫情的同时,如何尽量减少对社会经济活动的负面影响,是政府面临的另一项严峻考验。过于严厉的封锁措施会对经济造成重创,而过于放松又可能导致疫情失控。“大考”意味着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更优的平衡点,这需要非常精细化的管理和科学的决策。

其次,提倡市民“在京过年”是基于对疫情风险的研判和一种“风险最小化”的策略。 这个提倡背后蕴含的信息包括:

跨区域流动可能带来的疫情扩散风险: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人口大规模迁徙的高峰期。一旦返乡潮出现,人员的跨区域流动极有可能将病毒带到新的地区,或者将外地的病毒带回北京,造成疫情的连锁反应。尤其是在一些基层地区,医疗资源相对薄弱,一旦发生疫情,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为了保护更多人,尤其是脆弱人群: 在京过年,意味着减少了长途旅行,降低了在旅途中感染的风险,也减少了将病毒带回家乡的风险。这对于保护家中的老人、孩子以及有基础疾病的脆弱人群来说,是更为稳妥的选择。
对可能出现的局部聚集性疫情的预警: 虽然提倡在京过年,但并不排除可能会在北京市内出现一些小范围的聚集性疫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在京过年,可以更有效地进行区域性管控和排查,避免疫情进一步蔓延。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还需要关注哪些信息?以下几点尤为关键:

1. 具体的防控政策动态:
“在京过年”的具体措施和激励政策: 除了口头提倡,政府是否会出台一些具体的政策来鼓励大家留在北京过年?比如,是否会有一些针对留京人员的福利、活动或者保障措施?这会让提倡更有落地性。
区域性风险等级的变化: 需要密切关注北京市各区乃至街道、社区的风险等级变化。一旦有新的中高风险地区出现,即使只是个别区域,也会影响到我们在京的出行和活动范围。
核酸检测和健康码的最新要求: 随着形势的变化,对核酸检测的频率、阴性证明的要求以及健康码的使用场景可能会有所调整。需要及时了解最新规定,避免因信息滞后而影响正常生活。
公共场所的管控措施: 比如大型集会、演出、聚餐等活动是否会受到限制,对商场、超市、影院等场所的客流和管理要求会有哪些变化?这直接关系到我们的日常社交和消费活动。

2. 疫苗接种和药物研发的进展:
加强针的接种情况和建议: 目前官方是否会进一步推广加强针的接种?针对哪些人群有优先接种的建议?这对于提升群体免疫力至关重要。
新疫苗或特效药物的研发和应用: 关注是否有针对现有或潜在新变异株的疫苗进展,以及是否有更有效的治疗药物被批准使用。这些将是应对疫情长期挑战的重要手段。

3. 医疗资源的实时状态和求助渠道:
发热门诊和急诊的接诊能力: 了解当前北京市各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和急诊的接诊能力是否充足,排队情况如何。在需要就医时,能选择更合适的就医地点。
社区医疗服务和居家隔离指导: 如果疫情加剧,社区医疗机构的作用会更加凸显。关注社区是否能提供充足的药物、健康咨询以及对居家隔离人员的支持。了解官方发布的居家隔离指南和求助渠道。
重症监护和特殊人群的保护: 尤其关注针对老年人、孕妇、儿童以及有基础疾病人群的医疗保障情况。

4. 信息透明度和权威信息来源:
官方发布会和新闻报道的持续关注: 北京市卫健委、疾控中心等官方机构是获取权威信息的第一来源。要避免轻信或传播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
科学的防护知识和个人责任: 在“大考”面前,科学的防护措施(如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减少不必要的聚集)仍然是最有效的自我保护手段。每个人都需要承担起个人防护的责任。
心理健康和信息获取的平衡: 持续的疫情信息可能带来焦虑。在关注必要信息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积极心态,避免过度沉浸在负面信息中。

5. 城市运行和民生保障:
生活物资的供应保障: 在提倡“在京过年”的背景下,需要确保城市的基本运行不受影响,特别是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和价格稳定,让留京过年的市民能够安心生活。
交通和公共服务的疏导: 如果春节期间仍有人员流动,需要关注公共交通的运营情况以及如何做好人流疏导和防疫工作。

总而言之,北京在12月25日的发布会信息,提示我们即将面临的挑战不容小觑。我们需要以一种审慎而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密切关注官方发布的每一个动态,做好充分的个人防护,并积极配合各项防控措施。这不仅是为了应对眼前的“大考”,更是为了我们自己和身边人的健康,也为了整个社会的平稳度过这个关键时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注意“鱼你在一起”。其中一名确诊者在该品牌某店工作被检测为阳性,很偶然地,一名点了该品牌另一家门店外卖的也被检测为阳性。

这也太巧了,反正这些店的进货来源肯定要查。

user avatar

传染源不明,必须溯源到疫情源头并加强防范。

一,最近病例情况

23日确诊病例:

某男,34岁,现住北京市顺义区,为海淀区奥北兴华科贸中心有限公司员工,因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12月22日在顺义区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当日乘坐国航CA8347航班,由北京首都机场赴宁波出差。12月23日,核酸检测报告为阳性,顺义区疾控中心即与其取得联系。经向浙江省卫生健康部门了解,12月23日,当地相关机构结合其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等结果,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现已转运至当地定点医院隔离观察。[1]

24日,北京市卫健委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通报,付某某从新冠疫情开始后至今无出京或出境史,14天内行动轨迹为家到单位,交通工具为地铁。从莲竹花园小区到奥北科技园通勤时间在1小时20分钟左右,期间可乘坐15号线转8号线。

24日确诊病例:

某男,河北籍,现住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街道,某餐馆员工,从事冷链相关工作。12月6日自天津来京,西城区12月22日对冷链从业人员开展例行新冠核酸检测,12月23日反馈其结果为阳性,由120负压救护车转运至地坛医院。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等结果,12月24日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已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对其工作和居住等场所进行消毒,并落实相关管控措施。[2]

25日确诊病例1:某女,31岁,河北籍,现住顺义区高丽营镇张喜庄村,为顶全便利店顺义区货运店员工。因该店销售冷鲜食品,按照北京市防疫要求,12月24日由公司安排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12月25日反馈结果为阳性,即由120负压救护车转至地坛医院,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等结果,当日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临床分型为轻型。

25日确诊病例2:某女,29岁,辽宁籍,现住顺义区胜利街道义宾南区,为慧与(中国)有限公司员工。因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前往顺义区医院发热门诊就诊,12月24日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12月25日由120负压救护车转至地坛医院,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等结果,当日诊断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临床分型为普通型。[3]

二.分析:

1.部分病例源头不明

24日病例和25日病例1,大概率和冷链相关。而23日的病例如何感染的有点匪夷所思。

北京的疫情呈现出多点开花、来源不明、互无联系的特点。

2.25日确诊病例可能有传播性几天了

25日病例1为轻型,病例2为普通型。

两人都有症状了,轻型症状的人至少在3天前有传染性,普通型是由轻型发展来的,可能在5-7天前就有传染性。

3.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社区传播

最近三天四个病例中,两个病例搞不清楚是哪里感染的,也没有冷链接触史,没去过外地,他们可能是本地感染的。

需要加强排查。

三.防控措施

1.出行加强防护,戴口罩。

2.冷链物资在定点企业做熟灭毒后再流通。

3.汲取浦东机场疫情教训,加强普通进口货物消杀。

由于天气变冷,普通进口货物表面温度接近冷链温度,普通的货物集装器也可以成为传播媒介。

4.汲取多地教训,加强隔离点管理。

5.高度警惕新型毒株的动物传人可能。

最早的两株,一株来自2020年9月20日的肯特,另一株来自2020年9月21日的大伦敦区。到2020年12月初,英国持续检测到B.1.1.7谱系感染,截至12月15日,B.1.1.7谱系共上传了1623个基因组序列,其中519个在大伦敦区,555个在肯特,545个在英国其他地区(包括苏格兰和威尔士),还有4个在其他国家。

在B.1.1.7谱系S蛋白的突变中,最值得注意的突变位点是RBD(受体结合区域)中的关键氨基酸突变N501Y,这个位点尤其重要。今年7月30日,中国科学家周育森等人发表在 Science 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适应和感染野生型小鼠,正是因为有了这个 N501Y突变。该突变大大增加了RBD与受体ACE2的亲和力,能使本来不感染小鼠的新冠病毒毒株变得能够感染小鼠。[4]

这次突变后,完全可以形成病人-->老鼠-->人的传播链条。而冬季气温下降,老鼠从室外逐渐转向室内活动,和人接触概率加大。所以,疫情溯源需要考虑动物的因素,做好捕捉和监测。


6.做好传染病医院、隔离点的灭鼠以及动物隔离措施

(1)加强灭鼠。

(2)采用防鼠板等措施禁止流浪动物出入,尤其注意地下管廊。

(3)控制食物运入数量,剩饭剩菜立即运走无害化处理,避免剩余食物吸引流浪动物的可能性。

参考

  1. ^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12/24/c_1126899891.htm
  2. ^ https://news.sina.com.cn/c/2020-12-25/doc-iiznctke8371451.shtml
  3. ^ https://www.takefoto.cn/viewnews-2365915.html
  4. ^新突变可以感染鼠 https://t.cj.sina.com.cn/articles/view/1410335182/541001ce01900r72w
user avatar

北京这场大考,也是全国的大考。

题目很明了:春节前的人员流出+春节后的人员流入,两个过程结束后北京不发生重大疫情,不用全市进入战时状态,这就算是大考过关了。

知识点和解题方法,这一年已经学了几回了。这次大考也没有新的考点,只不过题量会大一些,无论是回老家过年,还是出去旅游,靠提倡在京过年并不能让所有人都留在北京,必要的人口流动不可避免。当然,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一些省份春节期间爆发了疫情,北京也只能对这些地区的返京人群进行限制,节后流入并不是北京能说了算的,还需要全国所有地区一起努力。当然,对其他地区而言,题目也是类似的,只不过有些是“节前流出+节后流入”,有些是“节前流入+节后流出”。

同时,我认为这场大考的结果并不是“过关”与“不过关”二选一,而是“一次过关”与“补考过关”二选一。一次过关当然更好。今年经济复苏已经做得不错,春节的大考一次通过,意味着明年的经济可以“二档起步”,十四五能开好局,大家也能多赚钱。一次无法通过,也不是满盘皆输。没一次考过,无非是回到2020年的二三月份,况且方舱医院的经验我们有了,小汤山也修缮了,还有疫苗随时加入战斗,总会比今年好。

我想,现在唯一的风险,就是对待考试的态度。毕竟也和疫情斗争了一年,会有人感到疲劳、厌烦、麻痹大意。越是这个时候,越需要咬紧牙关,总不能辛苦学一年,临阵松劲吧?

今天是12月26日,考研第一天,祝考研学子、北京城还有中国逢考必过,顺利过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