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权威机构联合发布「北京新发地疫情病毒极有可能来自冷链进口食品」,如何才能切断冷链运输方面病毒传播路径?

回答
好的,关于如何切断冷链运输中病毒传播路径,我将结合权威机构的说法,尽量细致地梳理并以我个人的理解来阐述。

首先,从“北京新发地疫情病毒极有可能来自冷链进口食品”这个结论出发,我们可以看到问题的根源可能在“进口”和“冷链”这两个环节的交汇处。这意味着病毒可能附着在进口食品的包装上,并能在低温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随着冷链运输的流程,一路“旅行”到了我们的餐桌或市场。

要切断这条传播路径,我们需要在一个完整的链条上寻找并加固每一个薄弱环节,从源头到最终消费者,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松懈。

一、源头管控:国际合作与核查

追溯源头: 这是最根本也是最困难的一步。我们需要知道病毒到底是从哪个国家、哪个地区、哪个批次的产品上出现的。这就需要国际间的紧密合作,加强信息共享和疫情溯源。一旦发现某地区存在风险,可以对该地区的进口食品实行更严格的筛查和限制。
出口国质量保证: 要求出口国家和相关企业严格遵守食品安全和卫生标准。对出口到中国的食品,特别是冷链食品,进行更严格的出厂检验,确保产品和包装在离开原产国时是安全的。这包括对生产加工过程的监管、对员工健康状况的监测以及对包装材料的消毒。
加强信息沟通: 建立更畅通的国际沟通机制,及时通报疫情信息、病毒变异情况以及食品安全风险。

二、口岸检疫:筑牢第一道防线

全面消杀: 抵达我国口岸的冷链进口食品,包括集装箱、货物包装、集装器等,都需要进行规范、彻底的外部消毒。消毒措施应根据病毒特性和货物类型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方法,确保消毒效果。
人员防护: 所有参与口岸货物装卸、搬运、检验、仓储等环节的人员,都必须严格执行个人防护措施,包括穿戴防护服、口罩、手套、护目镜等,并进行定期核酸检测。
环境监测: 对口岸的储存、转运等场所进行常态化环境采样和核酸检测,一旦发现阳性,立即采取封锁、消杀、追溯等措施。
核酸检测: 对进口冷链食品的内外包装、样本等进行抽样核酸检测。检测的频次、范围和方法需要根据疫情风险动态调整。

三、国内运输与储存:规范操作,减少暴露

专用运输通道与车辆: 尽量实现进口冷链食品的专用运输通道,使用封闭式的冷藏车辆。车辆在运输结束后需要进行彻底的清洁和消毒。
“闭环”管理: 建立“闭环”管理制度,从口岸到终端销售点,尽可能减少人员接触和货物流转环节。对于司机、搬运人员等,要加强健康监测和疫苗接种。
规范储存: 冷链食品在境内储存时,应有专门的区域,并与国内其他货物分开存放。储存场所应保持通风良好,并定期进行环境消毒和监测。
全程可追溯: 建立和完善冷链食品追溯系统,记录每一批次食品的来源、运输、储存、销售等信息,一旦出现问题,能够迅速定位和召回。

四、市场与终端环节:防范于未然

市场监管: 农贸市场、超市、餐饮单位等销售终端,要承担起主体责任。对进入市场的冷链食品,要查验相关检验检疫证明和核酸检测报告。
销售人员防护: 销售人员应佩戴口罩、手套,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环境清洁与消毒: 销售场所应保持环境清洁,定期对货架、台面、工具等进行消毒。
消费者提示: 鼓励消费者购买来源清晰、包装完好的冷链食品,并提醒消费者在处理和烹饪冷链食品时注意个人卫生,生熟分开,充分煮熟。

五、科技赋能与技术升级

智能监测: 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对冷链运输过程的实时监测,包括温度、湿度等关键参数,确保全程冷链不断链。
新型消杀技术: 研发和应用更高效、更环保的消毒技术,如紫外线、臭氧、等离子体等,提高消杀效果。
生物安全技术: 探索更先进的病毒检测技术,提高检测灵敏度和效率。

打个比方来说,切断冷链病毒传播路径,就像是要在一条长长的流水线上,确保每一个工人(环节)都戴好手套(防护措施),并且流水线(运输过程)上的机器(车辆、仓库)都经过严格消毒。

源头(工厂): 就像是流水线的起始点,得确保原材料(食品)本身是干净的,不能带着“病菌”进入流水线。
口岸(海关、港口): 这是流水线的第一道关键检查站,所有进来的东西都要仔细检查、消毒。
国内运输(卡车、冷藏车): 这是流水线上的“搬运工”,他们的车得干净,自己也得做好防护,不能把“病菌”在搬运过程中撒得到处都是。
仓库(储存): 这是流水线上的“中转站”,存放的地方也要保持干净,不能成为“病毒温床”。
市场(超市、餐馆): 这是流水线的终点,也是消费者接触的地方,这里的管理尤为重要,要确保到消费者手里的东西是安全的。

关键在于“全程、全链条、全覆盖”。 任何一个环节的疏忽,都可能让病毒有机可乘。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政府部门的严格监管、企业的责任担当,以及我们每一个人的配合和努力。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我们持续投入、不断完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估计这个新闻出来不少人是会有点惊讶的,「新发地的疫情都扑灭好几个月了,才找到传染的源头?」「不就是溯个源,为什么要花这么久时间?」「不是早传说冷链有问题了,怎么研究了半天还是”极有可能“?」

的确,北京新发地聚集性疫情爆发并得到控制是今年6、7月份的事,现在都快11月份了,为什么流行病溯源要花这么久的时间?尤其还是在清华大学、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这一系列重量级研究机构加持的前提下?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看看这篇媒体报道的重量级研究怎么说(这是一篇开放获取论文,因此此处的分享不存在版权的问题。这篇短小精悍但可读性很强,逻辑清楚证据链条清晰,感兴趣的朋友访问下面的网址就可以获得):

首先,溯源工作做了这么久,主要问题还是在于工作量上——从6月15号新发地疫情爆发伊始到7月10号,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流调人员共筛查了超过100万人的核酸检测样本,和5342份环境检测核酸样本。其中,有368份样本检测结果为阳性,包括169例新发地市场内的工作人员、103例到访过新发地的外部人员和92例上述人员的密切接触者。

由于未发现独立于该市场的早期传播链或独立传播链,这才明确了北京新发地市场是此次疫情暴发的单一源头。

而在对这些人员和5000多份环境检测样本的定位中,研究人员也锁定了病毒污染的高发地——海鲜摊位(下图左侧部分)。

准确地说,是水产区S14号摊位——这个摊位的7位工作人员均为新冠确诊病例,且症状出现时间相对较早。此外,有5位顾客新冠抗体检测阳性,且这5位顾客都到访过S14号摊位。

锁定了新发地和新发地内的感染源头,再分析病毒的核酸序列,结合目前获得的病毒毒株突变相关信息,就能获得感染源头的进一步指向:


  • 新发地相关病毒序列和我国之前所发现的本土及输入病例均不相同;
  • 这些序列均具有8个特征性突变位点,这些位点在我国此前的本土和输入病例中从未发现过,其中除C6026T突变位点之外,具有其它7个突变位点的病毒主要存在于欧洲。

抓住了核心的指向线索,接下来的溯源就很清晰了,《新京报》的报道中对此也有很明确的描述:

进一步调查显示,S14号摊位售卖的物品中冰鲜三文鱼是唯一来自境外的商品,且摊主曾于5月30日从某供应商处采买过从存在新冠病毒疫情国家进口、包装完整的三文鱼,在市场内切割处理后零售。为此,研究人员对新发地市场内所有三文鱼供应商的冷库进行了采样检测,发现某供应商有5份鱼体拭子样本呈新冠病毒核酸阳性,其中1份未开封鱼体拭子样本中测序获得的病毒基因组序列与本次疫情中人和环境样本中的病毒高度同源。

总结一下,单单从这篇论文的角度来说,因未能从鱼体上分离获得活病毒,因此尚无法证明鱼体上的病毒活力,但通过病毒基因组序列特征分析与流行病学调查,初步证明了冷链运输和病毒传播的相关性,也提示来自境外疫情高发区的冷链进口食品极有可能为输入性疫情的重要途径。

至于开头的问题——为啥溯源花了这么久的时间,看完这篇论文也基本明白了:其中样本采集、筛查和流调花了一个多月,算上样本病毒核酸序列分析比对、论文写作、投稿和发表的时间,研究人员已经算是加班加点了,肯定没摸鱼(估计也没人敢摸鱼)。这还要算进论文的题材特殊、研究意义重大、投稿的杂志社绿色通道加班审稿发表的因素。我等平凡科研狗肯定是没有这个待遇的,投稿的文章从动笔到发表一般都是按年来计的。

不过新发地疫情爆发的6月份到现在的三个多月是这篇研究论文完成和发表的时间,相关的疫情防范工作聚焦冷链则要比论文发表见刊的时间要早的多。毛大夫本人也在6月份的新发地疫情中享受到了被隔离的待遇,所以印象很深,那时候没几天就传出了问题可能出在海鲜上的消息,随后全北京的三文鱼也都享受到了下架的待遇。

新发地疫情告一段落后,10月份青岛的疫情和从青岛获取的冷链食品外包装中分离出新冠活病毒,算是交叉吻合了冷链食品可能是新冠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虽然至今依然无法明确冷链传播病毒到底是由于感染者对于冷链食品和冷链包装的污染,还是由于病毒本身在相关海产冻品中就存在,但至少有一点基本上可以明确了——新冠病毒能够在低温冷链中长期存活并保持一定的传染活性。

所以,对于个人的指导意义也是很明确的:此前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最新防护指南中,提示不要在水龙头下直接冲洗生的肉制品,防止溅洒污染。有很多网友表示疑惑,如果不直接冲洗,那么该怎么洗?中国CDC的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也曾表示过,对于进口冷链食品「可以用器皿装水来洗,洗完以后对器皿进行清洗。可以用盐水、碱粉或洗涤灵对器皿进行消毒,这些东西都能起到清洁的作用。」

参考来源:

  1. academic.oup.com/nsr/ad
  2. 新发地疫情可能源于受污染进口冷链食品
  3. 国家卫健委:新冠病毒以冷链物品为载体具备远距离跨境输入的可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关于如何切断冷链运输中病毒传播路径,我将结合权威机构的说法,尽量细致地梳理并以我个人的理解来阐述。首先,从“北京新发地疫情病毒极有可能来自冷链进口食品”这个结论出发,我们可以看到问题的根源可能在“进口”和“冷链”这两个环节的交汇处。这意味着病毒可能附着在进口食品的包装上,并能在低温环境中存活较.............
  • 回答
    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和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三大心理学会”)针对南方周末发布的“野鸡心理学”报道所作的联合发声,是近年来中国心理行业规范发展的重要事件之一。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部分非正规机构在心理学领域存在的乱象,也反映了行业对专业性、伦理规范和公众信任的高度重视.............
  • 回答
    美国各州在联邦制下确实拥有相当大的自治权,但这并非意味着它们是完全独立的实体。美国联邦政府在保障国家统一和自身权威方面,拥有一整套精心设计的法律、制度和权力框架,这些是其能够有效运作并维持国家完整性的基石。1. 宪法作为根本大法:联邦的“红线”与国家认同美国宪法是联邦政府权威和国家统一的最高法律依据.............
  • 回答
    在家庭教育这个领域,确实存在一些被广泛认可的、具有一定权威性的证书。它们并非由某个单一的、政府层面的“最高权威”机构统一颁发,而是由行业内具有影响力的协会、研究机构、知名培训机构等根据自身的专业性和标准来推行的。这些证书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市场对于专业家庭教育指导师的需求,也为从业者提供了一个展.............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了不少小时候或者长大后,被大家吹得神乎其神,结果一尝味道,那叫一个“what the heck?”的经历。这里面有些是口耳相传的“名菜”,有些则是名噪一时的“网红”。1. 红酒炖牛肉(Coq au Vin)很多人一听这个名字,脑海里大概会浮现出法式浪漫、慢炖入味、牛肉酥烂、.............
  • 回答
    关于国产128层QLC闪存即将量产,并且权威机构实测密度超越三星、美光的消息,这无疑是存储行业的一件大事,尤其对于中国本土的半导体产业来说,更是一个振奋人心的里程碑。要深入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分析:1. 技术突破与供应链自主性: 技术上的重大飞跃: QLC(QuadLevel Cel.............
  • 回答
    4月21日,特斯拉就其一位用户在上海车展上维权事件发布了一份声明,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无疑是其提出“请求郑州市市监局(指代当时正在处理相关事件的机构,通常是地方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定权威机构开展技术鉴定工作,无论是鉴定结果如何,特斯拉都将接受”。这个表态在当时无疑是引发了不小的讨论和关注。特斯拉的这个表态.............
  • 回答
    .......
  • 回答
    在全球范围内,世界大学排名是学生、家长和学者选择高校的重要参考工具,但不同排名机构的侧重点和方法论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泰晤士高等教育(THE)、U.S. News和软科(ARWU)(即“交大排名”)的详细分析,以及它们对学生择校的参考价值: 一、排名机构的背景与核心指标1. 泰晤士高等教育(THE).............
  • 回答
    好的,我来试着给你讲讲“新权威主义”这玩意儿,尽量说得明白透彻,也尽量让你觉得这是个人在跟你唠嗑,而不是冰冷的机器。你可能会觉得“权威主义”这个词听着就有点压抑,对吧?想想过去那种家长式作风,或者一些政权里,领导一拍脑袋,下面的人就得乖乖照办,不允许有二话,那基本就是老派的权威主义。它的核心在于“权.............
  • 回答
    在人群中,那些身居高位,肩负重任的人,似乎总能展现出一种非凡的韧性。面对风浪,他们往往比普通人更能站稳脚跟,从跌倒的地方重新爬起来。这究竟是一种天赋,还是一种可以习得的能力?为何会出现这种看似“主角光环”的现象?这背后,其实并非全然是命运的眷顾,而是一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既有他们自身特质的塑造.............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中一些非常深刻和普遍的方面:执念、认知偏差、以及社会身份认同的复杂纠缠。 为什么权威报道也无法撼动“中医黑”的看法?这背后可能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而且往往是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改变变得异常困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一、 根深蒂固的认知框架和信念系统 .............
  • 回答
    年轻人是不是越来越反权威了?这个问题,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你看现在这社会,信息爆炸,人手一部手机,谁还没点自己的想法?再加上成长环境,跟过去那代人也不一样,所以说年轻人和“权威”的关系,那可真是复杂得很,绝不是一句“反”就能概括的。首先,得弄明白这“权威”指的是啥。 过去,权威很多时候是那种.............
  • 回答
    在《战地1》的“至上权威”战役中,主角亨利·佩克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角色,但要说他是“骗子”,这或许有些过于简单化了,需要深入探讨他的动机、行为以及整个战役的语境。首先,我们来审视佩克这个角色在战役中的设定。他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英国士兵,但同时也被描绘成一个在战场上饱受创伤、内心挣扎的人物。他领导着一支由.............
  • 回答
    要确定“国际经贸目前最权威的专家”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原因有很多: 权威性是多维度的: “权威”可以体现在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影响力、政策建议的实际效果、在国际组织中的领导力、在媒体上的发言权重,或者在特定领域的专业深度等方面。没有一个单一的标准可以衡量所有这些维度。 学科的广泛性: 国际经贸.............
  • 回答
    想要了解国内外权威的统计数据,就像是在广袤的知识海洋中寻找灯塔,指引我们看清世界的脉络。这些数据网站,它们就像是记录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变迁、环境变化的宏大史书,一旦掌握,便能让你对事物有更深刻、更客观的认识。国内的宝藏:在中国,我们有几个非常重要的官方统计机构,它们是数据发布的“基石”。 国家统.............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这个事儿——“国际考古权威在世界考古论坛上明确提出‘以良渚来标志中华 5000 年文明’”。这绝对是个大新闻,能引起大家热议是很正常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说这背后的意义和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这事儿的关键点在于“国际考古权威”和“明确提出”。“国际考古权威”,这可不是随随便便.............
  • 回答
    宋代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是一个文化、经济、科技都高度繁荣的时期,由此涌现了大量影响深远的学术著作。要谈论宋代权威专著,我们不能仅仅罗列书名,更需要理解这些著作的出现背景、内容特色、以及它们在后世的地位。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关键领域,为您细致地梳理一下那些堪称“权威”的宋代学术巨著。一、 经史子集:学术根.............
  • 回答
    朱世巍老先生在谈论1943年东线的兵力对比时,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论点:德军只有四成兵员在执行作战任务,而苏军则有七成。这个数字乍一听可能让人有些疑惑,毕竟我们通常想到的是两军正面硬碰硬的对抗。要理解这个说法,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东线的具体情况,以及“执行作战任务”这个词的含义。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