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最权威的世界大学排名是什么?泰晤士报、U.S. News、交大学术排名,哪个对学生择校的参考价值最大?

回答


在全球范围内,世界大学排名是学生、家长和学者选择高校的重要参考工具,但不同排名机构的侧重点和方法论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泰晤士高等教育(THE)、U.S. News和软科(ARWU)(即“交大排名”)的详细分析,以及它们对学生择校的参考价值:



一、排名机构的背景与核心指标
1. 泰晤士高等教育(THE)
发布机构: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THE)
核心指标:
教学(30%):包括师生比例、课程多样性、学生满意度等。
研究(30%):引用次数、论文数量、诺贝尔奖获得者等。
国际视野(15%):国际学生比例、外国学者比例。
工业联系(10%):企业合作、产学研项目。
学术影响力(10%):学术机构的全球影响力。
特点:
以学术质量和研究实力为核心,强调高校的教学与研究能力。
采用专家评估和数据统计结合的方式,覆盖全球大学。
更注重长期学术声誉,而非短期就业数据。

2. U.S. News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
发布机构:美国U.S. News & World Report(主要面向美国高校)
核心指标:
学术声誉(30%):来自教授和学生的评价。
就业率(20%):毕业生就业率(主要针对美国学生)。
校友网络(15%):校友网络和行业联系。
财务资源(15%):学校预算、捐赠收入。
学术产出(10%):论文数量、引用次数。
特点:
美国本土导向,主要覆盖美国高校(如哈佛、斯坦福等)。
强调就业率和校友网络,对美国学生择校更具参考价值。
数据来源依赖主观评价和美国本土数据,可能对国际学生适用性有限。

3. 软科(ARWU)(“交大排名”)
发布机构:中国上海交通大学
核心指标:
学术产出(40%):论文数量、引用次数、高被引论文。
诺贝尔奖/菲尔兹奖(20%):获得者数量。
国际合作(15%):国际合作项目、外国学者比例。
师资力量(15%):院士、教授数量。
校友贡献(10%):校友在学术界或行业的影响力。
特点:
以学术产出和师资力量为核心,强调科研实力和学术影响力。
数据来源主要为论文数据和国际奖项,可能对科研导向的学生更相关。
偏向亚洲高校(如清华、北大、东京大学等),但覆盖全球。



二、对学生择校的参考价值分析
1. 择校目标与需求
学术研究导向:
THE:更全面反映学术质量(教学、研究、国际视野)。
ARWU:强调科研产出和师资力量,适合希望进入顶尖研究机构的学生。
U.S. News:对科研相关排名贡献较小,可能不适合学术型学生。

就业与职业发展:
U.S. News:就业率和校友网络对美国学生更关键,但对国际学生参考价值有限。
THE:较少关注就业数据,但部分指标(如工业联系)间接反映就业潜力。
ARWU:侧重科研成果,可能与未来职业发展关联度较低,但对学术型学生更相关。

国际视野与多元文化:
THE:国际学生比例、国际合作等指标更明确。
ARWU:国际合作占比较低,可能对多元文化环境的重视不足。

课程与专业匹配:
所有排名均未直接反映专业课程设置,需结合学校官网、专业排名(如QS、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by Subject)等信息。

2. 择校地区与国家
美国学生:
U.S. News是主要参考,但需注意其仅覆盖美国大学。
THE和ARWU对美国高校的排名可能不全面,但可作为补充。

国际学生:
THE和ARWU更全面,适合评估全球高校的综合实力。
U.S. News对非美国学生参考价值较低,除非考虑美国高校的就业数据。

3. 排名的局限性
THE:
强调教学质量,但可能低估某些研究型大学的就业潜力。
对非英语国家学生可能更友好(如中国、印度高校)。

ARWU:
依赖论文数量和引用次数,可能忽略教学质量(如部分英美大学)。
对非英语国家学生可能更具吸引力(如亚洲高校)。

U.S. News:
仅限美国高校,且数据依赖美国本土评价,对国际学生参考有限。



三、综合建议
| 学生需求 | 推荐排名 | 理由 |
||||
| 学术研究/博士申请 | THE 或 ARWU | 两者均强调科研实力和学术声誉,但THE更注重教学,ARWU更强调论文产出。 |
| 美国学生/就业导向 | U.S. News | 聚焦美国高校的就业率和校友网络,但仅适用于美国学生。 |
| 国际学生/全球视野 | THE | 全面反映教学、研究和国际视野,适合评估全球高校综合能力。 |
| 亚洲高校/科研导向 | ARWU | 强调论文数量和师资力量,适合评估亚洲高校的科研实力。 |



四、注意事项
1. 排名的主观性:所有排名均存在主观判断(如专家评价),需结合学校官网、学科排名(如QS、Web of Science)等信息。
2. 排名的时效性:排名数据通常每一年更新,需关注最新版本(如THE 2024、ARWU 2024)。
3. 排名的局限性:排名无法完全反映学校的专业课程、地理位置、学费、文化环境等因素,需结合个人需求综合判断。



五、结论
最权威的排名:THE(泰晤士高等教育)和ARWU(软科)在学术质量、研究实力和全球覆盖方面更具权威性,尤其适合国际学生。
学生择校参考:
学术型学生:优先参考THE和ARWU,关注科研产出和师资力量。
就业导向学生:若目标为美国高校,可参考U.S. News,但需注意其局限性。
综合评估:结合排名、学校官网、专业排名(如QS)、校友反馈等多维度信息,做出更科学的决策。

最终,排名只是择校的参考工具,学生需根据自身目标(如学术研究、就业、国际视野等)和学校实际条件(如课程设置、实习机会)综合判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0 世界大学排名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目标是到2020年,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但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谁有资格评判一所大学的一流与否?难有定论。不过,由若干国际机构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正在垄断对于「一流」的解读权利。

究竟哪些大学排名更科学?哪些大学排名比较「水」?本文将概要介绍有关情况,与各位读者共同探讨。

#1 大学排名的历史

对于高等院校进行量化评定的做法,远比「大学排名」更历史悠久。早在1870年,美国的教育部门就开始发布关于高等院校的统计数据,使大学间的量化对比成为可能[1]。1900年,英国人Alick Maclean发表了一本叫「我们在哪找牛人」(Where We Get Our Best Men)的著作,统计了各大学培养出的「杰出人才」的绝对值并进行排名[2],这可能是最早的大学排名之一。

1983年,U.S. News开始发布美国的最佳大学排行榜。排行榜最初的依据完全是各大学校长的评判,但随后引入了更多的指标。

在互联网上,有人指责国际大学排名是欧美教育机构对中国大学的压迫和阴谋。然而,上海交通大学实际上是最早发布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世界大学排名机构——这一世界排名正是「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也称软科排名。可以说,软科排名是世界大学排名竞争的滥觞。

#2 QS:声誉至上

Quacquarelli Symonds(夸夸雷利·西蒙兹)是英国一家专门负责教育及升学就业的国际高等教育咨询公司,成立于1990年。自2004年起,QS与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 )共同发布世界大学排名,也称为QS-THE排名。自2010年后,双方各自单飞,分别发布自己的世界大学排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QS排名和THE排名。

QS排名最大的特点是「声誉」占比极高,其中,学术声誉和全球雇主声誉两项的总和占到了全部指标比重的50%。那么,声誉该如何判定呢?QS采用的方式是——向「业内人士」发问卷,数以万计的问卷。

QS的学术声誉调查和全球雇主声誉调查恐怕是该领域规模最大的、数据量最多的调查之一,以此为基础而产生的排名拥有非常极端的利弊。从积极角度看,这样的调查非常直接地提供了「同行」的观点,反映了学术界和企业界中坚力量对大学实力的认可程度。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过于主观的判定标准使QS的排名受到了许多人的质疑。

实际上,「同行评议」是学术界的常态,也是许多「小圈子」的常态。例如,法律、金融等行业的绝大多数排行榜,都将「声誉」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如果学术圈内人都普遍认可大学A优于大学B,那么不就说明大学A更具有「影响力」吗?

然而,这样的评价模式很可能不仅反映了声誉,也反映了成见。人们倾向于对自己更熟悉的院校给出更高的评价——非英语国家大学、新大学、非综合性院校等就可能因此而吃亏。

最后,师生比例、国际教职工和国际学生比例意味着在QS看来,一名院士和一名普通讲师权重相同,而「国际」是唯一的加分项。这些都是QS受到诟病的主要原因。

但是,QS仍然是世界上最知名、最受认可的国际排名之一。国际教职工和国际学生较多意味着更强的国际吸引力,师生比例意味着生均教师资源,学术声誉意味着学术共同体的同行认可,全球雇主声誉意味着欧美大型企业的录用偏好——可以说,QS就是一份直观反映全球大学「声誉」的排行榜,既不用高估,也不应低估。而且,考虑到QS是世界各国HR最喜欢的排名(或许没有)之一,而就业始终是学生的重要目标——多参考QS排名,恐怕没错。

QS排名主要指标 比重
学术声誉 40%
全球雇主声誉 10%
师生比例 20%
每位教职工的论文引用数 20%
国际教职工比例 5%
国际学生比例 5%

#3 THE:一脉相承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又称Times排名或THE排名,是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自和QS和平分手后发布的世界大学排名,先后与路透社和爱思唯尔合作。

与QS相比,THE排名保留了声誉调查的部分,但相对较少,且更为细化。具体而言,教学声誉和研究声誉的权重之和为36%,国际化程度权重为7.5%,且细分为国际教职员/国际学生/国际科研合作三项。论文引用指标为30%,大于QS排名。较为有趣的是,THE排名还引入了大学收入、工业收入(产学研结合)和研究收入这三项经济指标,用以反映学校的综合资源。

从某种意义上说,THE和QS一脉相承,继承了QS的优点和缺点,也有所革新和改进。从整体设计上看,THE的评价指标比QS更为多元和科学,但调查数据量相对较小。

QS2021排名 THE2021排名
麻省理工学院 牛津大学
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大学
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
加州理工学院 加州理工学院
牛津大学 麻省理工学院
苏黎世联邦理工大学 剑桥大学
剑桥大学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帝国理工学院 耶鲁大学
芝加哥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
伦敦大学学院 芝加哥大学

#4 USNWR:客观公正

U.S. News & World Report是一本美国杂志,早在1987年就开始发表美国大学排名。2014年10月,U.S. News首次发布「全球最佳大学排名」,并每年更新。

相较于以声誉为主要评价指标的QS和THE排名,U.S. News排名更关注客观数据。尤其具有开创性的是,U.S. News将普通论文和高被引论文区分开来,使被更多人引用的论文具有更高的权重。

不过,即使是标榜客观公正的USNWR也有25%的权重源自研究声誉,并被细分为全球声誉和地区声誉,分别由全球学术界和所在区域(大洲)学术界进行评价(各12.5%)。这一区分是基于「研究者对于所在区域的大学有更多的了解」,然而,在实际结果中,英国和美国以外的国家的大学在排行榜中有相当的劣势,前二十五名仅有多伦多大学(并列17)和墨尔本大学(25)两所学校来自美国和英国以外的国家

U.S. News关注学术和数据的特点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它不反应学生的就业能力和非学术能力,也不考虑学生的非学术职业发展。此外,其排名虽然考虑了高质量学术论文的权重,但对于质量的判断只能利用「引用量」这一数据,且忽视了非期刊论文的学术成果。美国计算机研究协会(Computer Research Association)曾特别针对U.S. News发表声明,谴责其关于计算机科学的排名方法。在声明中,计算机研究协会强调「任何有CS研究知识的人都会把这个排名当屁放,但是其他人会被严重误导」(anyone with knowledge of CS research will see these rankings for what they are — nonsense — and ignore them. But others may be seriously misled),措辞不可谓不强烈[3]。此外,在2021年全球数学专业排名中,曲阜师范大学力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摘得中国区桂冠,也引发了舆论的普遍质疑

但是,对于追求学术培养的许多学生来说,U.S. News无疑是值得参考的排名之一。

#5 ARWU:数据说话

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于2003年由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首次发布,是世界范围内首个综合性的全球大学排名。2009年开始,ARWU改由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即“上海软科”)发布。可以说,这个排名的诞生首先源自利用科研经费完成的学术成果,又逐渐发展为一家教育咨询机构。因此,现在的四大国际大学排名实质上都由商业机构运营。

尽管软科排名由中国团队独立开发,中国大学并未在软科排名上占任何便宜——实际上,由于软科排名对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高度追求,中国的大学甚至可能在排名中吃了不小的亏。

软科排名主要指标 比重
校友获得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数 10%
教职员获得诺贝尔奖/菲尔兹奖数 10%
高被引学者数 20%
《科学》和《自然》发文数 20%
SCIE/SSCI论文发表数 20%
上述数据和全职教员之比 10%

软科世界排名有着浓郁的中国特色,对诺贝尔奖、高被引、Nature和Science杂志、SCI论文的追求始终如一。

软科排名的主要特点是其客观性。与其他三大主流世界大学排名相比,软科是唯一不掺杂任何主观成分的排名。更进一步讲,所有数据几乎都可以轻易收集——诺贝尔奖/菲尔兹奖的获奖者是公开数据,高被引学者是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每年发布的公开名单。《科学》和《自然》两本期刊的发文数极其有限,SCIE和SSCI的论文发表数则可以通过Web of Science简单获得——而Web of Science恰恰还是科睿唯安的旗下公司。可以说,一个本科生可能都可以通过网络爬虫技术和一定的数据分析生成与软科排名结果相差不多的「硬科排名」。

这可能恰恰是软科优势和劣势无法分割的特质——因其唯数据主义的排名逻辑,任何人都可以轻松检验其排名结果,而不会有因为商业利益而产生的公正性质疑;然而,一个如此简单就可以获得的排名,又能否真正反映一个大学的综合能力呢?许多学者曾指出软科排名的方法存在本质问题,指数选择也缺乏依据[4]。例如,Nature和Science并不是覆盖所有领域的顶级刊物,而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也仅仅覆盖了很少学科,文科和社会科学颗粒无收。在极端情况下,拥有大量诺贝尔获奖者的院校即使在过去一年的时间内毫无建树,也可以躺在功劳簿上享受排行榜前列的待遇。

#6 国内排行:深不可测

1987年9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赵红州研究员、蒋国华教授等发表了中国第一个大学排名。此后,许多个人、机构、院校都开始发布各种各样的大学排名。知名的排行榜包括武书连中国大学排行榜、校友会排行榜、软科中国大学排名等。

但是,许多国内排行榜透明度低、评选依据不明、评选结果难以获得普遍认可,一些知名排行榜甚至被教育部门点名批评。

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采用了「星级制」,是近年知名度和影响力较高的排名之一。但是,所谓校友会网,实质主体是「深圳艾瑞深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这是一个注册资本仅有30万元人民币的小微企业,官方邮箱是126邮箱,却每年发布数十个各类大学排名——不知道研究团队是否撑得住。

软科排名声称依托软科自主研发的高等教育评价专利技术和“大学360度数据监测平台”的数据支持,设置十个评价模块,细分30个评价维度,使用百余项评价指标,涉及数百个评价变量——这也是中国国内大学排行榜的典型特征之一:变量繁多。变量越多越好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如果完全采用客观数据,文科类院校、语言类院校显然会在榜单上处于不利地位。但是,「主观评价」在国内大学排行中又遭到排斥(一方面会被怀疑不客观,另一方面愿意参与此类同行评议的学术界人士较少)。因此,与其他国际排名不同,中国的大学排行喜欢引入「高考成绩」或「生源质量」作为重要指标。例如,软科中国大学的生源质量占80分,而国际期刊论文质量+国际期刊顶尖论文+论文被引总次数+博士点数+硕士点数才仅有50分。考虑到中国特色的统一高考制度,「生源质量」至少可以为大学的录取难度提供一定的评价——但是,这意味着在这些排行榜的设计者看来,越难考的大学是越好的。实际上,这是把「同行评议」变成了「家长和考生评议」。

总而言之,国内大学排行榜虽然已经有超过20年的历史,但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都有待进一步发展,客观性和有效性也未能获得普遍认可。

#7 总结:各取所需

本质上看,任何排名都是基于特定逻辑和方法进行的带有「不可避免偏见」的评价活动,这些偏见既包括源自同行评议的主观偏见,也包括因为指标选择而产生的客观偏见。因此,一个包罗万象、完美无缺的评价体系是在逻辑上不可能存在的。

所以,固然我们可以讨论哪些排名体系或指标更加科学,但这都需要基于需求和目的。例如,如果你的目的是进入特定的企业,那么直接找这个企业的target school list;如果计划考取的企事业单位要求QS排名前N名,那么就参考QS排名即可。至于我们应该选择更「好」的大学,还是更「难」考取的大学,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参考文献:

[1] Meredith, M. (2004) ‘Why Do Universities Compete in the Ratings Game?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the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College Rankings’,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45(5), pp. 443–461. doi: 10.1023/B:RIHE.0000032324.46716.f4.
[2] Myers, L. and Robe, J. (2009) College Rankings. History, Criticism and Reform, Center for College Affordability and Productivity.
[3] CRA (2017) CRA Statement on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Rankings of Computer Science Universities, CRA Bulletin.
[4] Billaut, J.-C., Bouyssou, D. and Vincke, P. (2010) ‘Should you believe in the Shanghai ranking?’, Scientometrics, 84(1), pp. 237–263. doi: 10.1007/s11192-009-0115-x.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全球范围内,世界大学排名是学生、家长和学者选择高校的重要参考工具,但不同排名机构的侧重点和方法论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泰晤士高等教育(THE)、U.S. News和软科(ARWU)(即“交大排名”)的详细分析,以及它们对学生择校的参考价值: 一、排名机构的背景与核心指标1. 泰晤士高等教育(THE).............
  • 回答
    在探讨“四大世界大学排名”哪个最权威之前,我们得先明确一下,我们通常所说的“四大”指的是哪几个?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认可且影响力巨大的大学排名机构主要有:1. QS (Quacquarelli Symonds)2. THE (Times Higher Education)3. ARWU (Ac.............
  • 回答
    要说当下研究罗马帝国历史的“最新、最权威、最高水平”的著作,直接锁定一本就有些武断了,因为学术界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且多元的过程,而且“权威”和“最高水平”也往往是相对的,会随着时间推移、新证据的出现以及学者们新视角的提出而发生变化。但是,如果一定要寻找一个在国际学术界具有极高声望,被公认为研究古罗马历.............
  • 回答
    2015年,中国的高等教育格局风起云涌,各大高校都在不断进步和发展。要说“最权威”的大学排行榜,这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不同的排行榜采用的标准和侧重点不尽相同,最终得出的结果也会有所差异。不过,我们可以参考一些在当时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排行榜,来了解2015年中国大学的整体实力和发展趋势.............
  • 回答
    .......
  • 回答
    要确定“国际经贸目前最权威的专家”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原因有很多: 权威性是多维度的: “权威”可以体现在学术研究的深度和影响力、政策建议的实际效果、在国际组织中的领导力、在媒体上的发言权重,或者在特定领域的专业深度等方面。没有一个单一的标准可以衡量所有这些维度。 学科的广泛性: 国际经贸.............
  • 回答
    .......
  • 回答
    要说国内最权威、最有价值的乐评杂志,以及了解音乐资讯的最佳平台,这确实是个值得好好聊聊的话题。音乐的领域太广阔了,而且每个人的口味和关注点又不同,所以“最”这个词很难一概而论,但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剖析,找到最贴近你需求的答案。关于“最权威最有价值的乐评杂志”:首先得明确,“权威”和“价值”这两个词.............
  • 回答
    .......
  • 回答
    《权力的游戏》是一部充满复杂人物和错综复杂剧情的作品,要从中挑选出最喜欢的人物并非易事。然而,如果非要选择一个,我最欣赏的人物一定是 提利昂·兰尼斯特 (Tyrion Lannister)。提利昂之所以让我如此着迷,在于他身上所具备的 非凡的智慧、不屈不挠的精神、对弱者的同情心,以及在极端逆境中展现.............
  • 回答
    明代中期,朝堂之上风云变幻,能屹立不倒并善终的重臣屈指可数。而陆炳,这位权势滔天的锦衣卫首领,却能在风暴中心安然度过,甚至得以保全家族,这其中的缘由,绝非偶然,而是他深谙官场之道、审时度势的绝佳体现。首先,陆炳的崛起本身就带着几分传奇色彩。他出身不凡,是明代名将陆松的儿子。作为前朝名臣之后,这层身份.............
  • 回答
    要说《冰与火之歌》里谁最有权谋,这个问题就像在问维斯特洛大陆上哪个家族的纹章最耀眼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而且都说得头头是道。但若真要刨根问底,找出那个将权谋玩弄于股掌之间、让无数人甘愿成为棋子,甚至能左右王国命运的人,我心头浮现的,依旧是那个以狮子为象征,却常藏身于黑暗之中的男人——泰温·兰尼.............
  • 回答
    电视剧《权力的游戏》是一部史诗级的作品,但任何一部长篇巨制都难免存在一些让观众无法接受的“败笔”。对于我来说,最让我无法忍受的败笔,无疑是第七季和第八季,尤其是第八季的剧情和角色发展,与前几季建立起来的严谨逻辑和人物弧光形成了巨大的断层。如果一定要挑一个最核心的败笔,那应该是“仓促的结局”以及由此引.............
  • 回答
    要说《权力的游戏》里最搞笑的一幕,我脑子里第一个冒出来的,绝不是那些血腥厮杀或是政治博弈,而是那个有点儿傻气、又特别实在的胖揍山姆(Samwell Tarly)!具体是哪一集,我记不太清了,大概是早期,山姆刚到绝境长城,还是个典型的书生模样,体型庞大,又有些笨拙。他加入守夜人,虽然心里想着要承担责任.............
  • 回答
    要说《权力的游戏》我最喜欢的海报或截图,这绝对是一个值得仔细琢磨的问题。毕竟这部剧集留下的视觉冲击力实在太强了,从壮丽的雪景到阴森的地牢,再到金碧辉煌的君临城,每一帧都仿佛精心雕琢。如果非要挑一张最喜欢的,我会选择那张“Winter is Coming”的经典海报,就是那张 Jon Snow 站在绝.............
  • 回答
    在《权力的游戏》这部改编自乔治·R·R·马丁宏大史诗《冰与火之歌》的电视剧中,许多角色的塑造都或多或少地偏离了原著。这其中既有出于剧情推进和荧屏呈现的必要调整,也有一些是因为演员的出色演绎而赋予了角色新的生命,但也有一些角色的改编让原著粉丝们感到不适应,甚至认为他们“最不贴合于原著”。以下是一些在改.............
  • 回答
    在《权力的游戏》这个宏大的史诗中,要选一个最喜欢的家族确实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因为每个家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复杂的历史以及令人难忘的人物。然而,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个,那么我最喜欢的家族是——史塔克家族 (House Stark)。让我详细讲述为何如此:1. 坚定的道德准则与北境的品格:史塔克家族的核.............
  • 回答
    在《权力的游戏》这部充满残酷与政治斗争的史诗巨作中,要选出“最可怜的人”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几乎每一个主要角色都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苦难和不幸。然而,如果一定要选择一位,我会认为席恩·葛雷乔伊(Theon Greyjoy)是最令人感到心痛和同情的角色之一。他的悲惨经历贯穿始终,展现了一个人从骄傲.............
  • 回答
    如果我说了算,《权力的游戏》里谁能坐上铁王座?这个问题在我脑海里盘旋了无数遍,看完剧集,也读完小说,我对“权力”和“统治”的理解也一点点在变化。要说最想,这真不是个容易的答案,毕竟我们见证了太多人的野心与陨落,太多次的失策与牺牲。不过,如果真要让我选一个,而且是带着“我说了算”的底气,我心中的天平会.............
  • 回答
    哈哈,你想知道夜王最后的下场是吧?这可是《权力的游戏》里最吊人胃口的一段了!我来给你好好捋一捋,让你看得明明白白。那场大战,简直是绝了!你还记得那场史诗般的“临冬城之战”吗?那真不是一般的打斗,是生死存亡的较量。整个临冬城内外,那是人山人海,龙火、刀剑、冰箭,场面一度失控。维斯特洛大陆上的所有主要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