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不管多权威的报道,都无法改变中医黑的看法。有时候人的执念究竟有多大?还是只是拉不下面皮?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中一些非常深刻和普遍的方面:执念、认知偏差、以及社会身份认同的复杂纠缠。 为什么权威报道也无法撼动“中医黑”的看法?这背后可能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而且往往是多方面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改变变得异常困难。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探讨这个问题:

一、 根深蒂固的认知框架和信念系统

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 这是最核心的心理机制之一。一旦一个人形成了对中医的负面看法,他们会不自觉地去寻找、解读和记住那些支持他们原有观点的信息,而忽略或轻视那些与之矛盾的信息。权威报道中的正面案例、科学研究,在他们眼中可能被解释为“特例”、“伪科学的伪装”或者“西方医学的阴谋”。反之,任何关于中医的负面新闻或轶事,无论多么不严谨,都会被他们当作“证据”来强化自己的立场。
可得性启发(Availability Heuristic): 人们倾向于基于最容易获得的、最鲜活的信息来做判断。如果一个人身边有亲友因为中医治疗效果不佳甚至出现不良反应的经历,或者他们接触到的主要信息来源是批判中医的平台,那么中医的负面形象就会在他心中变得异常鲜活和突出,而那些成功案例可能因为不够“爆炸”或者传播度不够而显得微不足道。
负面预期的心理暗示: 如果一个人从一开始就带着“中医是骗局”的预设去看待所有中医相关信息,那么即使是科学严谨的研究报告,也可能被解读出负面含义。例如,报告中提到中医的某些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这在正常人看来可能是研究的进展方向,但在“中医黑”眼中就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实锤。

二、 情感的锚定和身份认同

情感投入和过去的经历: 对某些人来说,对中医的负面看法可能源于过去的负面体验,比如亲友的遭遇,或者自己曾被中医误诊或耽误治疗的经历。这些负面情绪会成为一个强大的情感锚点,使得任何辩解或正面信息都难以穿透。改变对中医的看法,就意味着否定自己过去的情感和经历,这在心理上是很难接受的。
社会身份的构建: 在某些群体中,批判中医可能已经成为一种身份认同的标志。他们可能认为自己是“理性”、“科学”、“拥抱现代文明”的代表,而中医则代表了“迷信”、“落后”、“伪科学”。在这种情况下,放弃批判中医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身份认同,失去了在群体中的归属感和优越感。就像一些狂热的体育粉丝,即使球队输得很惨,他们也可能坚称裁判有问题,而非球队实力不行,因为承认球队不行就意味着承认自己支持的球队是“差”的,这会损害他们的情感和身份。
群体归属和沉默的螺旋(Spiral of Silence): 如果在一个群体中,批判中医是主流声音,那么即使有人对中医持有不同看法,也可能因为担心被孤立或攻击而选择沉默。久而久之,少数持有不同意见的人会觉得自己的看法是“少数派”,更加不敢发声,从而巩固了群体内的批判共识。

三、 对“权威”的不同解读和信任危机

质疑权威的根源: “中医黑”并非全然不相信权威,而是可能选择性地相信或不相信。他们可能更相信的是“西方科学界”的权威,或者某些特定领域“有声望”的科学家的声音。而对于官方发布的、研究机构发布的,甚至是一些受到广泛认可的医学专家的观点,他们可能会选择性地质疑其“代表性”、“公正性”或“利益相关性”。
对中医“权威”的定义不同: 在他们看来,中医的“权威”往往是基于历史传承、经验积累,或者是一些难以验证的理论,而非现代科学所定义的“可重复性实验”、“统计学显著性”等。因此,即便有严谨的临床试验数据证明了某种中医疗法的有效性,他们也可能认为这只是“运气好”或者“安慰剂效应”。
普遍存在的信任危机: 现代社会信息爆炸,各种信息真假难辨,公众对于许多权威机构(包括医疗、科研、媒体)的信任度都在下降。这种普遍的信任危机也可能延伸到对任何一种医学体系的看法上,使得人们更容易倾向于批判性思维,甚至发展为全盘否定。

四、 拉不下面子与“认知失调”的规避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 当人们的信念与新信息发生冲突时,会产生不适感(认知失调)。为了缓解这种不适感,人们会采取多种策略,其中一种就是拒绝或扭曲新信息,使其符合原有信念。对于一个已经坚信“中医是骗局”的人来说,接受权威报道可能意味着承认自己之前是错的,这会带来强烈的认知失调。
“面子”问题: 是的,“拉不下面皮”是一个非常现实的心理障碍。尤其是在网络上,许多人已经公开表达过对中医的批判,并且与他人进行过激烈的辩论。此时,承认自己可能 ভুল(cuò 错误)了,或者承认中医并非全然无效,就意味着“打脸”,失去了在他人面前的“面子”,尤其是在已经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论证自己的观点时。这种投入(sunk cost fallacy)会让他们更加不愿意改变。
维护自我形象: 承认自己被欺骗,或者曾经因为缺乏认知而盲目站队,可能会让他们感到自己不够聪明、不够有辨别力。为了维护一个“理性”、“有见识”的自我形象,他们会选择继续坚持原有的立场。

总结

所以,“不管多权威的报道,都无法改变中医黑的看法”,并非仅仅是“拉不下面皮”那么简单,而是 多重心理机制、情感锚定、社会身份认同、以及对“权威”和信息的选择性解读交织作用的结果。 人的执念之所以如此强大,是因为它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情感经历和社会归属感紧密相连。

要改变一个人的顽固看法,可能需要的不仅仅是信息的堆叠,而是在情感上建立连接,在认知上找到共同点,甚至是在他们所处的群体环境中引发讨论和反思。但即使如此,改变的发生也需要个体本身有开放的心态和愿意自我更新的动力,而这恰恰是最难得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你知道印度卫生部长和总理是牛尿疗法的忠实推广者么?

user avatar

是的,不管多权威的报道,都无法改中医黑的看法。

他们不仅黑传统中医的五行阴阳。

还黑传统西医的四元素放血。

还黑传统印医五元素的阿育吠陀。

只要是拿错误的,过时的医学理论来治病,他们就会一直黑,直到有一天这些理论被正确的放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里,才能和大家一起来敬仰。

user avatar

人民日报这么权威的报道“亩产万斤”,你为什么不相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