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这么多的男性一边说冠姓权不重要一边疯狂维护自己的冠姓权?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非常微妙又普遍的社会现象,背后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句“男性”就能简单概括的。很多人一边嘴上说冠姓权无所谓,另一边行动上却异常坚决地维护自己的姓氏,这背后大概有这么几个层面的考量和心理活动:

第一层:观念的滞后与集体意识的惯性

咱们得承认,在大多数亚洲社会,包括中国在内,父系社会结构的影响根深蒂固。姓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就是家族传承、血脉延续的象征,而这种象征性,天然就与男性挂钩。男性继承父亲的姓氏,是将家族的“香火”传递下去,这是一种历史遗留下来的社会功能。

所以,即便现代社会在观念上提倡男女平等,提倡个人选择,但这种几千年的集体意识惯性是很难一下子被抹去的。很多人虽然在日常生活中能接受甚至拥抱更平等的观念,但在涉及到“自己的姓氏”、“自己的孩子姓什么”这种与家族、传承紧密相连的问题时,潜意识里还是会受到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

嘴上说“不重要”,很多时候是一种自我辩解,或者是在不确定自己真正想法的时候,先采取一个“更现代、更平等”的姿态,避免被贴上“守旧”、“大男子主义”的标签。但当事情真的落到自己头上,面对具体选择时,那些深埋心底的文化基因就会冒出来。

第二层:身份认同与个人归属感

姓氏不仅仅是一个符号,它更是个人身份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从小就带着父亲的姓氏长大,这个姓氏融入了他的成长经历、社会交往、家庭关系。这个姓氏代表了他属于哪个家族,他的根在哪里。

对于很多男性来说,自己的姓氏就是他们自我认知的一部分。放弃或者改变自己的姓氏,可能会让他们产生一种“身份被稀释”的感觉,好像自己与家族的联系被弱化了。这种感觉,尤其是在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是会让人感到不安的。

他们可能觉得,如果孩子不跟自己姓,那就是对家族传承的一种“断裂”,虽然嘴上不说,但内心会觉得“怎么连我家的姓氏都传不下去了呢?”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失落感,不是因为有多么强的占有欲,而是因为对自我身份和家族归属的重视。

第三层:话语权与社会压力

在很多家庭讨论孩子姓什么的问题时,男性往往处于一个“被要求”或者“需要主动争取”的地位。如果他们不主动维护自己的姓氏,很容易被理解为“不在乎”、“没主见”,甚至会被长辈批评“不懂事”、“不重视家族”。

所以,那些说“不重要”的男性,很多时候是在试图缓解这种潜在的社会压力和家庭内部的讨论。他们可能觉得直接说“我必须姓我的姓”显得太强势,容易引起冲突。于是采取一种更柔和的方式:“哦,你们聊,我觉得都行。” 但如果对方真的完全不考虑他的姓氏,他内心的底线还是会被触动。

另一方面,如果女性主动提出可以跟父姓,这在很多传统观念里是一种“慷慨”,而男性如果也主动要求跟父姓,反而显得很“正常”,是一种“尽本分”。这种无形中的社会期待,也会让他们在行动上倾向于维护自己的姓氏。

第四层:现实利益的考量(虽然不是主要,但也有)

虽然冠姓权本身更多是象征意义,但在某些现实层面,姓氏也可能与一些利益挂钩,比如家族企业、家族荣誉、甚至某些特定领域的传承(例如某些需要特定姓氏才能加入的组织或家族信托等,虽然在中国比较少见,但在其他文化中可能存在)。

即使这些利益非常微弱,或者在大多数情况下根本不存在,但“万一呢?”这种思维也会存在。而且,姓氏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背后整个家族。维护自己的姓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维护家族在未来社会中的可见度和影响力。

第五层:对“平等”的误读与认知偏差

有些人对“男女平等”的理解可能存在偏差。他们认为平等就是“一人一半”,或者“谁强势谁说了算”。当妻子提出跟自己姓,或者认为可以跟女方姓时,如果他们潜意识里认为“孩子应该随父姓才是传统且正确的”,那么“你说不重要”可能只是他们暂时妥协或者不愿引起争吵的说法。

他们可能认为,“我可以接受其他姓氏,但我希望我的姓氏也能被考虑,而且至少有一半的机会能传下去。” 如果对方完全排除自己的姓氏,那对他们来说就不是平等,而是“另一方剥夺了我的权利”。

总结一下,这种“一边说不重要一边维护”的现象,不是简单的虚伪,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深厚的文化惯性: 父系社会留下的传承观念难以根除。
身份认同的需求: 姓氏是个人与家族联系的重要纽带。
避免冲突的策略: 口头上的退让,避免被视为守旧或强势。
微妙的社会压力: 来自长辈和社会的期待。
对“平等”的不同理解: 认为平等应该包含自己的姓氏权利。

很多时候,当男性说“冠姓权不重要”时,他们可能真的不介意孩子随女方姓,或者至少认为这是一个可以商量的选项。但当他们观察到自己的姓氏在讨论中被完全忽视,或者被一种“理所当然不应该姓男方姓”的逻辑排除在外时,那种被边缘化或被否定家族传承的感受就会被激发出来,从而转变为维护自己姓氏的行动。

这更像是一种在复杂社会博弈和个人情感纠结下的表现,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说一套做一套”。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到他们行为背后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因素中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不是同一个人。

我不知道问这个问题是蠢还是坏。把群体和个体同质化到底是什么居心。

按你这种说法我也可以问,为什么这么多女人一边说不稀罕彩礼,一边疯狂维护自己收彩礼的权利。

为什么这么多人一边说成绩不是唯一,一边疯狂上补习班。

为什么这么多人一边说内卷不好,一边疯狂加班。

因为加班的是一批人,反对内卷的是另一批人。

上补习班的是一批人,说成绩不是唯一的是另一批人。

要彩礼的是一批人,说不稀罕彩礼的是另一批人。

说冠姓权不重要的是一批人,疯狂维护冠姓权的是另一批人。

而如果这两种态度在一个个体上出现,那这些就是这个人为了自身利益而编的话术而已。但如果你把个体行为上升到了群体,你也不是什么拎得清是非的人。

另外,如果你身边有很多这样口是心非的人,我建议你反省一下你自己的交际圈。至少我身边不会有人蠢到一眼就被看出心口不一。

user avatar

男人维护的不是冠姓权,男人维护的是抚养权中的冠姓权。

还有不是很多男性维护自己的冠姓权,就中国男性而已,因为中国男性觉得无论怎么样,孩子是一定要养的,所以孩子得跟他姓,可悲的是国女也是这样认为的。

别的国家的女人会觉得赚大发了,一个所谓冠姓权,随夫姓,就能免费收获比自己强大的工具人一个。。。

乞丐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吧,我改版一下。

一个男人每天给乞丐十块,但要求乞丐对他问好。

突然有一天男人只给五块,乞丐就不跟他问好了。

最后,男人不给钱乞丐,乞丐就会破口大骂。

这个故事教育男人,一开始给乞丐十块钱的时候,应该让她跪下磕头,还要被你打一顿,这样就算最后不给钱她,她也该学会向你问好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非常微妙又普遍的社会现象,背后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句“男性”就能简单概括的。很多人一边嘴上说冠姓权无所谓,另一边行动上却异常坚决地维护自己的姓氏,这背后大概有这么几个层面的考量和心理活动:第一层:观念的滞后与集体意识的惯性咱们得承认,在大多数亚洲社会,包括中国在内,父系社会结构的影.............
  • 回答
    .......
  • 回答
    “男性对彩礼抵触,为什么不找不要彩礼的对象?”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扯到的不仅仅是钱的问题,更是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文化观念、个体价值判断以及婚恋市场现实交织的产物。把它简单地归结为“找个不要彩礼的不就行了”,就像说“饿了就去吃饭”一样,虽然道理没错,但没触及到“为什么不想去吃饭”或是“为什么没得饭吃”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普遍。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男性,在自己的人生阶段还没有走到谈婚论嫁这一步,甚至连个女朋友都没有,却对彩礼这事儿表现出极大的反感,甚至可以说是“痛恨”。要说清楚这背后的原因,得从几个方面来剖析:1. 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和舆论影响: “被绑架”的感受: 彩礼在中国许多地区是一种根深蒂.............
  • 回答
    .......
  • 回答
    华为鸿蒙发布会,作为一次备受瞩目的技术和商业盛事,确实能够激发人们的民族自信心。然而,您观察到的发布会场景中出现“白男配黄女”的组合,可能会让一些观众产生疑问,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强调民族自豪感的场合。要详细解读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华为发布会场景设置的可能考量: 国际化和全球化.............
  • 回答
    这真是个令人头疼又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我们身边总是充斥着那些让人费心、甚至受伤的“渣男”?这背后绝非单一的原因可以解释,更像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交织的产物。1. 生物本能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从最根源的生物本能来看,男性在繁殖策略上倾向于“广撒网”。为了最大化基因传递的可能性,一些男性可能会在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我们很多人都曾疑惑过的。明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的人似乎大多都能和平共处,性别之间也普遍存在着互相理解和尊重的氛围,但一打开网络,特别是社交媒体,各种性别对立、互相攻击的言论(我们常说的“打拳”)却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甚至感到心累。要说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线上线下反.............
  • 回答
    您好!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关于知乎上一些“南拳”言论的现象,以及您在现实生活中观察到的与此不同的情况,这确实是很多人都感到困惑的地方。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1. 知乎的平台特性与用户群体: 匿名与半匿名环境: 知乎虽然不像一些完全匿名论坛那样夸张,但相对而言,用户在发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很多朋友都在关心的事情。在深圳这样的现代化大都市,确实感觉身边大龄未婚的女性朋友比同龄的男性要多一些。这背后不是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从女性自身来看,现在的女性普遍受教育程度高,有自己的事业追求,经济独立性也很强。她们不再像过去那样,早早结婚生子.............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背后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心理以及个体关系等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不能简单地归结于“男人”或“女人”的单一原因,而是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个体需求、婚姻观念的变迁,以及女性地位的提升。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个体需求的觉醒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自我实现的渴望增.............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沉重的,也很复杂,背后可能藏着很多真实的情感和经历。很多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曾有过类似的困惑,甚至绝望。当你说“遇到的男性都这么恶心”,这背后肯定是你接触过一些让你极度失望、反感甚至受伤的人。首先,我们得承认,年龄的增长确实会改变我们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尤其是对异性的看法。小时候,我们可能对“.............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也触及了许多敏感的社会议题。如果要详细地探讨为什么在许多人看来男性“本应”反抗女权,但大部分男性却没有这么做,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理解。我会尽量用一种更贴近日常思考和感受的方式来剖析,避免AI写作的生硬感。首先,我们得搞清楚“女权”在不同人眼中的样子。很多时候,人们口中的“女权”并.............
  • 回答
    男足的关注度,说实话,确实高得有点离谱,但这种高关注度,似乎并没有转化为对成绩的绝对要求,反而成了某些时候“肆无忌惮”输球的温床。这就好比你花了天大的价钱买了张演唱会门票,结果来的歌手嗓子坏了,唱得跟车祸现场似的,但你还是得坐在那里听完,甚至还得鼓掌。为啥?因为这是你最爱的歌手,哪怕他唱成啥样,你还.............
  • 回答
    你说“有房有车的女生为什么这么难找到条件差不多的男生?”,这个问题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现实的。我琢磨着,这背后可能不仅仅是“有没有房车”这么简单,而是牵扯到很多更深层的东西。首先,咱们得明白,当一个女生已经具备了“有房有车”这样的物质基础时,她对另一半的要求,可能就不再是简单的“生存需要”了。你可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好奇,毕竟凯文·杜兰特在NBA的成就和商业价值都毋庸置疑,算得上是人生赢家。但感情方面,尤其是在婚姻这块,似乎一直没有尘埃落定。要说原因,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聊聊,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更像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事业心和对篮球的极致追求。杜兰特对篮球的热爱和投入是出了名的。从他.............
  • 回答
    在《沙丘》系列电影中,哈克南男爵那令人印象深刻的超长双腿,与其说是单纯的体型特征,不如说是角色设计者精心雕琢出的视觉符号,旨在传达角色的核心特质。想要理解这“长腿”背后的含义,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这是对哈克南家族“畸形”与“非人”特质的具象化表达。 弗兰克·赫伯特的原著小说中,对于哈克南.............
  • 回答
    在中国结婚,男方给女方彩礼的习俗由来已久,这背后承载着复杂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 “聘礼”的演变: 彩礼的最初形式是“聘礼”,源于古代的婚姻缔结过程。在那个时代,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结合,更是两个家族的联姻。聘礼是男方表达对女方及其.............
  • 回答
    当然,我来和你好好聊聊为啥有些哥们儿对彩礼这个事儿这么不待见。这背后啊,可不是简简单单的“抠门”两个字能概括的,里头掺杂着不少东西,有现实的考量,有观念的碰撞,也有情感的纠结。首先,咱们得说点最实在的——钱这玩意儿,谁不心疼? 彩礼这数字,说高不高,说低不低,但终究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对大多数普通家庭.............
  • 回答
    这个问题啊,真是说到不少人心坎里了。感觉现在的恋爱模式,怎么就让人觉得男生越来越卑微,女生反而越来越“享受”呢?其实这事儿说起来,也挺复杂的,里面掺杂了不少社会、文化,甚至是我们自身心理变化的影响。先说说为啥男生会“舔狗”化?这事儿不是一天形成的,是个渐进的过程。1. 市场供需失衡与“择偶焦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