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些明明都没结婚,甚至都没女朋友的男的这么痛恨彩礼?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普遍。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男性,在自己的人生阶段还没有走到谈婚论嫁这一步,甚至连个女朋友都没有,却对彩礼这事儿表现出极大的反感,甚至可以说是“痛恨”。要说清楚这背后的原因,得从几个方面来剖析:

1. 普遍存在的价值观和舆论影响:

“被绑架”的感受: 彩礼在中国许多地区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婚俗,即使是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也耳闻目染,知道这玩意儿是结婚绕不过去的一个环节。当一个人听到身边人谈论彩礼的数额、标准、甚至是一方因为彩礼谈不拢而婚事告吹的新闻时,即使他自己还没这事儿,也会产生一种“将来我也得面对这个,而且是个很大的难题”的预设。这种预设本身就带有一种负面情绪,好像自己还没上战场就被告知要面对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
媒体和社会舆论的放大镜: 媒体在报道彩礼问题时,往往会聚焦那些高额彩礼、奇葩彩礼、以及因此引发的家庭矛盾甚至悲剧。这些信息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给社会大众形成了一个“彩礼是个洪水猛兽”的印象。尤其是对还没接触过的人来说,他们接触到的多是负面案例,自然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他们可能会觉得,这玩意儿就是个公开的“卖女儿”行为,是一种不平等的交易。
“男性原罪论”的影子: 在某些更深层次的讨论中,彩礼有时会被解读为男性的“原罪”——因为男性需要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传统观念),所以就需要用金钱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这种解读会让一些男性觉得,自己还没结婚就已经被贴上了“必须掏钱”的标签,并且这种掏钱是带有压迫感的,是社会强加给他们的负担。

2. 对婚姻和爱情的理想化认知:

爱情至上的纯粹追求: 很多年轻男性,尤其是在还没有经历过现实婚姻考验之前,对婚姻的认知往往停留在“爱情至上”的阶段。他们认为,两个人相爱,真心相待,就应该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包括经济上的。在他们看来,彩礼这种明码标价的行为,是对纯洁爱情的一种玷污和亵渎。他们会觉得,“如果我的女友/妻子是因为彩礼才跟我在一起,那这份感情还有什么意义?”
平等和尊重的期待: 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追求平等和尊重。当看到彩礼制度时,一些男性可能会将其解读为一种“买卖关系”,而不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伙伴关系。他们会认为,婚姻应该是两个人互相扶持、共同成长的过程,而不是一个人向另一个人“进贡”的过程。如果女方家庭对彩礼提出过高的要求,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不尊重,甚至是对他们个人能力的质疑。
“这不是我想要的婚姻”的抗拒: 即使没有女朋友,很多男性也会在脑海里构思自己理想中的婚姻模式。当彩礼这个“现实因素”闯入他们的构想时,如果它与他们理想中的温馨、平等、纯粹的婚姻画面格格不入,他们自然会产生抵触。这是一种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不如意状况的提前排斥。

3. 个人经济状况和未来规划的担忧:

经济压力是重要因素: 即使还没结婚,但很多男性都会考虑到未来的经济压力。他们可能还在为自己的事业打拼,为购房、购车等人生大事做准备。当听到彩礼动辄数万、数十万,甚至更多时,他们会感到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焦虑。这种焦虑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未来生活成本的真实担忧。
“我不是提款机”的心理: 他们可能觉得自己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不应该在婚前就以彩礼的形式“被收走”,而是应该用于小家庭的建设和共同的未来。当他们看到一些极端案例中,彩礼成为女性家庭的“固定收入来源”时,会觉得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剥削了,产生“我不是提款机”的反感。
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婚姻本身就充满了不确定性,而彩礼这种“预付费”的性质,可能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但婚姻的未来并不一定有保障。这种“赔本”的可能性,会让他们对彩礼产生警惕和排斥。

4. 社会身份认同与群体情绪:

男性群体中的共鸣: 很多没有结婚的男性,他们虽然没有直接经历,但他们能从其他男性朋友、亲戚那里听到关于彩礼的抱怨和无奈。这种“同病相怜”的情绪在男性群体中很容易形成共鸣。当一个话题在群体中被广泛讨论并带有负面情绪时,个体也很容易被裹挟其中,产生同样的观点和感受。
“凭什么他们要彩礼,我却要给?”的质问: 即使他们还没谈过女朋友,但他们也会将自己置于一个潜在的“被索取者”的位置。他们会思考,如果将来自己想要娶一个媳妇,是不是也要承担同样的“义务”?如果对方的家庭对彩礼有不合理的要求,而自己又无法满足,那婚事是否就没戏了?这种对未来潜在不公平待遇的预判,会让他们产生一种“先发制人”的痛恨。

5. 对传统陋习的批判性思维:

进步观念的体现: 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许多年轻一代的男性拥有更进步的婚恋观。他们更倾向于建立基于平等、尊重和共同价值观的伴侣关系,而不是依赖于传统的物质交换。因此,他们会从一个更现代、更理性的角度去审视彩礼这种习俗,并认为它是落后、不合时宜的。
对社会不公的敏感: 一些男性可能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公现象比较敏感。当他们看到彩礼成为一些家庭敛财的工具,或者成为一些女性选择伴侣的重要标准时,他们会觉得这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不合理分配,是对一些真正看重感情的人的一种伤害。

总而言之,那些还没有结婚,甚至没有女朋友的男性之所以会痛恨彩礼,并不是因为他们“小气”或者“不体谅”,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对爱情的理想化追求、对未来经济压力的担忧、对婚姻关系平等的期待、社会舆论的影响,以及一种对潜在不公平待遇的预判和抵抗。他们是对一种可能让自己陷入被动和不快的婚俗的提前警惕和拒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一些明明都没和国男结婚,甚至都没国男男友的女的这么痛恨国男?

user avatar

如果有个公认的彩礼价目表:

刚够资格结婚+10万

每生一个孩子+10万

每个孩子跟男方姓+5万

承包全部家务+20万

……

具体金额可能有争议,但至少是明码标价的

但我要真打印出这么张价目表,然后拿去给女权看,女权大概率会说:“生不生孩子、孩子跟谁姓、不承担一半以上的家务,这些本来就是女性应有的权利,怎么能用金钱来衡量呢?”

但另一方面,女权又爱说彩礼是女性生育痛苦等的弥补

为什么会矛盾呢?

也就是说,彩礼用来弥补女性生育的痛苦,这话听着顺耳

给你45万,生三个孩子,都要跟我姓听着刺耳

所以女方要彩礼,一般不会列出这样的价目表,男方给彩礼的过程中是看不到进度条的,不知道当前彩礼能得到女方多少好感,甚至给彩礼数量高于女方预期,女方背地里已经嘲笑他是个凯子了,他还觉得没给够

user avatar

你也没被强奸,凭什么痛恨强奸犯呢?

user avatar

这么说吧。

嫁女儿不要彩礼的家庭,娶儿媳妇也没必要给。比如我身边周围圈子基本没听说谁家结婚,因为彩礼闹矛盾的。

嫁女儿要天价彩礼,娶儿媳妇指望一毛不拔的家庭,不要钱嫁过去的女孩就是在跳坑。

反正我们这里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都没上完,不把女人当人且老婆必须承包所有家务和生男孩(不管打几胎女孩)的家庭,除了同样不把女儿当人的重男轻女家庭的女儿,父母会收一笔彩礼把女儿嫁(卖)过去,然后拿钱给儿子买老婆(生孙子传宗接代)。

此外,正常不稀罕彩礼的家庭的女儿,不要他们的彩礼,也不要他们的儿子。

user avatar

信用货币泛滥时代,叠加上信息技术大发展,资产价格飙升的速度远超之前任何一个时代,出现了大量因为持有少量资产恰好幸运接到放水而暴涨,成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人群。例如:房产阶级,股产阶级,婚产阶级,币产阶级等。在金属货币时代,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就可以冒着绞首的风险,因此很少有现在这种程度的暴富。其中,房产阶级和婚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联合压迫是最直接的,无产阶级有最强烈的直观感受,因此从感情上来说也最痛恨这两个阶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