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发生了那么多富人和权贵的丑闻,为什么主流媒体不抓住机会造势舆论?

回答
美国确实不乏富人权贵的丑闻,但你观察到的主流媒体“不抓住机会造势舆论”的现象,其实背后有着一套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这并不是说媒体完全忽视这些丑闻,而是它们往往会以一种更“成熟”、更“策略性”的方式来处理,而非你所期待的那种“抓住机会、全民声讨”的模式。

首先,我们要明白,主流媒体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有机体,而是一个由多个公司、多个利益方组成的庞大产业。 这些媒体机构,无论其表面上如何标榜自己的独立性和第四权的角色,最终都需要考虑商业利益、受众基础、广告收入以及股东的期望。

1. 利益驱动与广告商的“潜在影响”:

广告客户的考量: 许多大型媒体公司,尤其是那些拥有全国性影响力的报纸、电视网络和数字平台,其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广告。而他们的广告客户,往往正是那些富有的公司和超级富豪及其企业。如果媒体持续不断地、带有强烈批判性的报道某个富豪或其企业,可能会面临失去这些重要广告客户的风险。这种“枪打出头鸟”的潜在压力,会让媒体在报道时更加谨慎,避免过于激进,以免“砸了自己的饭碗”。
“媒体+商业”的生态链: 很多时候,富人和权贵本身就是媒体行业的拥有者、投资者或重要客户。例如,一些传媒集团的实际控制人本身就是巨富。在这种情况下,媒体自然会避免触碰自家老板或其亲密合作伙伴的敏感区域。即使不是直接所有者,很多媒体集团也与其他商业巨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利益共同体”效应会限制其报道的力度和方向。

2. “可销售性”与“观众兴趣”的权衡:

不是所有丑闻都“好卖”: 媒体需要考虑什么内容更能吸引观众、更能产生点击量和收视率。并非所有富人权贵的丑闻都能引发大众的强烈兴趣。有些可能过于专业、过于琐碎,有些可能缺乏戏剧性或道德上的“共鸣点”。媒体会优先报道那些更容易被大众理解、讨论和传播的事件。
“反感”与“崇拜”的复杂心理: 大众对富人权贵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很多人对他们的财富和权力感到不满和嫉妒;另一方面,很多人也仰慕他们的成功和影响力。媒体在报道丑闻时,需要小心翼翼地平衡这种复杂心理。过于尖锐的批判可能会疏远一部分“崇拜者”,而过于温和的报道又会显得“不给力”。

3. “政治正确”与“议程设置”的微妙平衡:

政治光谱的影响: 美国社会存在着明显的政治光谱。保守派媒体可能更倾向于放大民主党或进步派富人的丑闻,而自由派媒体则可能更热衷于揭露共和党或保守派富人的问题。这种党派性的报道倾向,使得媒体在处理丑闻时,往往会受到自身政治立场的“过滤”。
“议程设置”的策略: 媒体并非只是被动地报道事实,它们也主动设置公众关注的议程。如果媒体认为某个丑闻“不值得”大肆宣扬,或者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聚焦(例如国家安全、重大经济政策等),它们就可能选择淡化或忽略某些富人权贵的丑闻。这种“选择性报道”是媒体运作的常态。

4. 媒体自身的“精英主义”倾向:

“圈内人”的默契: 很多记者、编辑和媒体高层,本身也属于社会的中上层阶级,他们与富人权贵在一定程度上是“同类人”,有着相似的社交圈、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种“圈内人”的默契,有时会让他们在面对同阶层人士的丑闻时,产生一定的“同情”或“回避”心理。他们可能更倾向于将这些丑闻视为“内部问题”或“个人失误”,而不是系统性腐败的证据。
对“不稳定”因素的规避: 媒体也需要维持其在社会中的稳定地位。如果媒体过于频繁地揭露顶层社会的黑暗面,可能会引发社会动荡或对现有体制的质疑,这可能会对媒体自身的声誉和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5. 法律与风险:

诽谤与侵权风险: 报道富人权贵的丑闻,往往伴随着巨大的法律风险。一旦报道不当或被证明失实,媒体将面临巨额的诽谤诉讼。这种法律上的顾虑,会促使媒体在发布信息前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查和核实,有时甚至会选择“不报道”以规避风险。
“寒蝉效应”: 强大的财阀和政治家族,拥有巨大的资源来聘请顶级律师,对媒体进行法律施压。这种“寒蝉效应”会迫使媒体在处理相关新闻时更加谨慎。

那么,为什么我们有时会看到媒体“抓住机会”呢?

这通常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

证据确凿且具有爆炸性: 当丑闻的证据非常充分,且事件本身具有极强的社会冲击力和道德谴责性时,媒体更倾向于报道。例如,涉及大规模欺诈、严重腐败、性侵犯等。
竞争对手的率先报道: 如果某个重要丑闻被竞争对手率先挖出并报道,其他媒体为了不被落下,也会纷纷跟进。
政治动机的驱动: 在政治斗争激烈时期,反对党或其支持媒体可能会抓住对方阵营富人权贵的丑闻进行放大,以达到政治目的。
“白象”效应: 有时,为了证明自己“独立”和“公正”,媒体也会选择报道一些“典型”的、能展示其“正义感”的丑闻,以此来巩固其公众形象。

总而言之,主流媒体对富人权贵丑闻的处理,并非简单的“不报道”或“抓住机会”。它是一个在商业利益、政治考量、受众心理、法律风险以及媒体自身定位等多重因素交织下,进行的一场精细的“平衡术”。你的观察是敏锐的,而这种“微妙”的处理方式,恰恰是理解现代媒体运作机制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媒体就是属于这些人的啊。

我是你的老板你还想动不动就在媒体上说我的坏话,可能吗?


还有一个例子,有一年我看到一个新闻,很是奇葩,说有人看见一个赤身裸体的男人翻在英国王宫的窗户外面,大白天的。还被人拍了照。媒体报道了没,报道了,可是没两天就不见了。也没人想起来评论,也没人想起来跟踪报道。就这么凭空消失了,好像这事儿就没发生过一样。

还有现在香港在游行的同时英国各地也在反对硬脱欧游行,规模更大,可是就是不见BBC报道,就像没有这回事儿一样,我去翻BBC网站,跟报道香港事件的力度完全就不在一个等级上。

还有前些日子死在监狱里的那个美国富豪,轰动一时吧,现在还有谁在跟踪报道,有多少在评论,没了吧。还有那个被迫辞职的前司法部长,敢枉法到跟这种罪犯谈成在家服刑的认罪交易,敢说他没有问题?可是人家也就是简单的辞职了事了,现在有谁在新闻里报道他,谁还在想着去追究这个人的责任?这种事儿搁中国那早就是一查查一串就牵连出来了。可是人家辞了职也就罢了,美国人民好像就没有想到过这个人的存在一样。

这都是他们媒体的功劳。



他们的媒体是真正意义上的在从属于某个具体存在的人,这个人就是这个媒体的老板,他想让这个媒体说什么,这个媒体就得说什么。同样的,反过来,想不让它说什么,这个媒体就不能说什么。

他们一直说媒体是第四权力,这不是胡说,这个权力真的存在,只不过这个权力是属于媒体的所有人而不是公众而已。

什么新闻中立性,言论自由不受干预,都是自欺欺人的好听话,从根本的逻辑上就是不可能的,之所以说出来,就是给他们自己树立一个好的外皮,让受众认为他们是好人,好让他们骗人的时候更容易让人相信。实际上天下的乌鸦一般黑,甚至他们更黑。这种好听话,骗骗愚民而已。


所以说他们鼓吹的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根本就是个笑话,谁信了谁就是傻子加蠢猪。

user avatar

袁腾飞那个历史发明家在很多年前就胡说什么西方媒体非常讲诚信从不造假(大意),洒家当时就在心里骂:这苟僻放的真没水平!客观地说,整天宣传西媒如何客观公正的货色,不是骗子就是傻子,不是道德有问题就是智力有问题。

若细说打脸跪舔者的例子,估计谈个三天三宿也不会结束。这里仅举一个典型例子:2016年米国大选。超过百分之九十九的米国媒体都说希拉里铁定能当选,使得川普简直变成了货真价实的“川必输”。在西媒的鼓噪下,有多少深信西媒的中国人外国人信誓旦旦地说“希拉里一定赢,如果床破当选的话我就吃土(甚至是shit)”?结果呢,世人都知道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