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国发动了那么多战争没看到呼吁和平的人,俄对乌战争以后冒出来那么谴责俄同情乌的和平主义者呢?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几个关键点:美国历史上的军事行动、公众舆论的形成、以及俄乌战争引发的特殊反应。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将这些元素一一拆解,并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首先,关于美国发动战争的“呼吁和平的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美国自建国以来,参与了多次大规模战争,从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到一战、二战,再到冷战时期的代理人战争,以及后来的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在这些战争期间,并非没有呼吁和平的声音。事实上,美国国内一直存在着强大的反战运动和和平主义者。

历史上的反战运动: 越南战争时期,美国国内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反战运动,抗议者走上街头,呼喊“Make Love, Not War”(制造爱,而非战争)的口号,动员了大量的学生、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这些运动对当时的美国政府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也深刻影响了美国社会对战争的看法。
持久的和平主义传统: 美国也有深厚的和平主义传统,尤其是在一些宗教团体(如贵格会、门诺会)和左翼政治光谱中,对战争的反对是其核心价值观的一部分。他们在每一次冲突中都会发声,通过游说、示威、撰写文章、提供法律援助等方式来反对战争。
信息传播的限制: 然而,相较于今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早期信息传播的渠道相对有限。反战的声音虽然存在,但可能并没有像现在这样即时、广泛地触及全球每一个角落。此外,在战争初期,尤其是在“爱国主义”情绪高涨的时期,反战声音往往会被压制,甚至被扣上“不爱国”的帽子,这使得他们的呼声在公众视野中相对不那么显眼。

那么,为什么俄乌战争之后,“谴责俄同情乌的和平主义者”似乎“冒出来”得如此之多,并且声音如此响亮呢?这背后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1. 战争性质和地缘政治背景的差异:
俄乌战争的直接性与侵略性: 俄乌战争被广泛定性为俄罗斯对一个主权国家的无端侵略。这种侵略行为直接挑战了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和国家主权原则。对于许多国家和民众而言,这种公开的、大规模的军事侵略比美国历史上的一些冲突(尽管其合理性也备受争议)更具视觉冲击力和道德上的紧迫感。
美国过往战争的复杂性: 美国参与的许多战争,虽然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和反战声浪,但往往带有更复杂的背景和叙事。例如,冷战时期的代理人战争,或是在反恐战争框架下的军事行动,其合法性叙事和外部观察视角可能更加多元。美国国内的反战者往往是针对“美国政府的政策”进行批判,而对于其他国家的侵略行为,他们的立场可能会更加直接。

2. 信息传播技术的爆炸性进步:
社交媒体的放大效应: 这是最显著的差异点。今天,社交媒体平台(如Twitter/X, Facebook, Instagram, TikTok等)成为了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俄乌战争的图像、视频、个人故事以惊人的速度和广度传播,直观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性。普通民众可以轻易地接触到前线信息、难民的经历、国际社会对战争的反应。
内容生成和互动性: 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发布内容、表达观点、参与讨论。这使得同情乌克兰、谴责俄罗斯的和平主义声音能够迅速汇聚、形成群体效应,并被全球范围内的用户看到和传播。这种互动性和参与感是过去难以想象的。
信息的可视化: 现代媒体技术使得战争的画面更加直观和情感化。普通民众通过手机就能看到被毁的城市、流离失所的人们,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极大地激发了同情心和对和平的渴望。

3. “和平主义”概念的演变与定义:
“不以暴制暴” vs. “反对一切战争”: 在美国历史上的反战运动中,确实存在着坚定的和平主义者,他们反对一切形式的暴力冲突,即使是对抗侵略。然而,在俄乌战争的语境下,许多人所表达的“和平主义”可能更多地体现在对战争本身的厌恶,以及希望通过外交和制裁等手段来结束冲突,同时也支持受害者进行自卫。
对“和平”的不同理解: 当一个国家遭受侵略时,支持受侵略方进行自卫,并呼吁停止侵略者使用武力,这在一些人看来与完全反对一切形式的军事行动(包括自卫)是不同的。因此,“和平主义者”在俄乌战争的语境下,更多地表现为对和平的强烈追求,以及对侵略行为的谴责。

4. 国际社会和媒体的集体叙事:
西方媒体的主导性: 在这场战争中,西方媒体在报道和解读上占据了较大的话语权。它们将乌克兰描绘成一个无辜的受害者,将俄罗斯描绘成一个侵略者,这种叙事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全球公众舆论。
国际组织和盟友的立场: 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以及北约、欧盟等西方国家集团,在谴责俄罗斯侵略方面形成了相对一致的立场。这为全球范围内的同情乌克兰、反对俄罗斯的叙事提供了强大的背书。

5. 对普世价值的强调:
民主与自由的对抗: 俄乌战争被许多西方国家和民众视为民主阵营与威权主义的对抗,是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人民自决权的重要一役。这种将战争置于“普世价值”的框架下,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道义感和行动力。

总结来说,不是美国发动战争时没有和平主义者,而是他们的声音在过去可能因为传播媒介、信息控制、以及社会舆论的压力而显得不那么突出。而俄乌战争之所以让“谴责俄同情乌的和平主义者”显得格外醒目,是由于:

战争的性质和可见的侵略性。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放大了声音和信息传播。
公众对“和平”的理解更加侧重于反对侵略和渴望停火,而非绝对的非暴力。
国际社会和媒体的主流叙事将这场战争与普世价值紧密联系。

因此,并不是“冒出来”了新的人群,而是既存的声音在新的技术和地缘政治环境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并且他们的关注点和表达方式也与过去有所侧重,以应对眼前这场被广泛视为对国际秩序和基本人道原则的直接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呼不呼吁和平从来就不是目的,借呼吁和平之机行党同阀异之实才是最重要的。简单的说谴责俄罗斯的不是因为战争不和平,而是因为你是俄罗斯。反战不是目的,反俄罗斯才是目的。过去的十年中,俄罗斯遭受了西方世界7000多次制裁,所以反俄罗斯一直是西方形成共同利益体的一个基础假设。

同时一个很多人都不愿说出的原因,是因为反俄罗斯相对来说代价比较低。虽然现在欧盟和俄罗斯因为天然气和小麦的问题不可开交,欧盟貌似要蒙受很大的损失,但即便这样这点损失和反对美国比起来,那还是小得多了。相比来说,如果都以公平的和平这条标准来衡量,那么你跳起来反对美国将会承担大的多的代价。但反对俄罗斯代价小很多,同时还算是纳了给美国的投名状,搞不好美国还会给点支援。

所以为什么同样是发动战争,美国不受谴责,俄罗斯受谴责?答案很简单,因为反对俄罗斯才是目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几个关键点:美国历史上的军事行动、公众舆论的形成、以及俄乌战争引发的特殊反应。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将这些元素一一拆解,并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首先,关于美国发动战争的“呼吁和平的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美国自建国以来,参与了多次大规模战争,从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到一战、二战.............
  • 回答
    美国确实不乏富人权贵的丑闻,但你观察到的主流媒体“不抓住机会造势舆论”的现象,其实背后有着一套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这并不是说媒体完全忽视这些丑闻,而是它们往往会以一种更“成熟”、更“策略性”的方式来处理,而非你所期待的那种“抓住机会、全民声讨”的模式。首先,我们要明白,主流媒体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有机.............
  • 回答
    关于美国对中国存在的敌意,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很难简单归结为单一原因。将这种敌意完全归咎于“害怕中国发展太快”固然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但背后牵扯着更深层次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地缘战略等多方面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掰开揉碎了分析:一、 经济层面的竞争与挑战: .............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美国在1783年独立后,不是踏上启蒙思想与自由主义的道路,而是选择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哲学根基——儒家思想。这就像是给这个新生的国家注入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基因,其演变轨迹将彻底改写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美国。首先,政治结构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熟悉的联邦制、三权分立、以及强调个人权利的宪法,.............
  • 回答
    说实话,我有点纠结要不要回答你这个问题。因为“电影里的爱情”这几个字,就像一个自带滤镜的魔法棒,一下子就拉高了期待值,也把现实中的种种不确定性都筛掉了一层。你有提到《恋恋笔记本》和《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这两部电影确实太深入人心了。特别是《恋恋笔记本》,那份跨越阶级、跨越时间、即便失忆也要一遍遍找回.............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背后牵扯着很多复杂的因素,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谁输谁赢。美国当年发动这两场战争的目的和过程都不一样,加上阿富汗和伊拉克这两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差异很大,所以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先说说阿富汗,塔利班卷土重来的事情。美国当年在“9·11”事件后打阿富汗,主要目标是铲除基地组织和惩罚包.............
  • 回答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美国对其情报中关于中国陆基机动式洲际弹道导弹(ICBM)发射区域认知变化的原因。历史背景与早期认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际社会对中国战略核力量的认识,包括其洲际弹道导弹的部署方式,都相对有限。中国战略武器的发展一直保持着较高的保密性,这使得外部情报机构的分析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早期.............
  • 回答
    关于美国上半年因枪击事件死亡人数的问题,您提到的“八千多平民”这个数字可能需要进一步核实,因为不同机构的统计口径和时间段可能略有差异。然而,美国确实面临着严重的枪支暴力问题,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问题。您提出的疑问,即“美国政府还能像无事发生一样风平浪静”,这是一种常见的观察和感受,但并非完全准确。事.............
  • 回答
    关于中国绿卡发放数量少于美国,并且中国在此方面显得相对保守,这背后确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因素。与其说中国“保守”,不如说它在吸引和留住外国人才方面,有着与美国不同的考量和策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绿卡”这个概念在不同国家语境下的含义。在美国,绿卡(Permanent Resident Card)代表的.............
  • 回答
    中国五千年的农耕文明,在美国两百年的农业发展面前显得有些“逊色”,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不如”来概括,而是要看到两者在历史进程、发展模式、技术应用、以及外部环境等方面的根本性差异。首先,我们必须正视中国五千年农业的伟大成就。五千年,这是一个何其漫长的时间尺.............
  • 回答
    苏联和美国在航空母舰发展道路上的差异,以及后期苏联航母设计受到美国影响的原因,是冷战时期海军战略、技术水平和国家目标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苏联与美国航母发展道路不同的根源:要理解两者为何选择不同的道路,我们必须先回到冷战初期两国各自的海军战略和地理环境。美国的战略考量.............
  • 回答
    美国医疗体系的先进性与新冠肺炎造成大量死亡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尽管美国在医疗技术、药物研发、专业人才等方面拥有世界领先的优势,但疫情的爆发和蔓延触及了其医疗体系的多个薄弱环节,并叠加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多种因素。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医疗体系.............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两国军队在不同历史时期、基于不同国情和军事理论选择装备的差异。简单地说,美军和苏军在发展装甲输送载具时,选择了两条看似不同的路径,背后其实各有其深刻的考量。美军为何钟情履带式?美军对履带式装甲输送车的偏爱,很大程度上源于其陆军装备发展的传统以及对战场适应性的重视。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大家普遍关心但可能不太容易说清楚的经济现象。简单来说,咱们虽然印了不少钱,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没怎么“疯涨”或“疯跌”,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原因在运作,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印钞行为就能解释的。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发行海量人民币货币”这个说法,在经济学上通常指的是货币.............
  • 回答
    .......
  • 回答
    2023年10月27日,一个本该与往常没什么不同的星期五,世界却在极短的时间内被推入了深渊。俄国,这个名字在中国人眼中早已与历史和地缘政治紧密相连的国家,在这一天,以一种最极端、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方式,打破了全球脆弱的和平。三枚核弹,带着毁灭性的能量,划破了天空,直指美国本土。序幕:难以置信的瞬间与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切入点很有意思,确实,提到日本的航空发动机,大家第一反应通常是“依赖进口”,特别是美国。但一说起火箭发动机,画风就变了,日本的表现相当亮眼,甚至可以说是“独立自主”的典范。这其中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捋清楚,保证不生硬、不套路。首先,我们得区分“航空发动机”和“火箭发动机”,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
  • 回答
    “美国发动的战争难道一定正义吗?”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国家利益、国际法、道德伦理以及历史叙事的交叉点。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概括,而是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多重因素和不同视角。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美国在建国之初就带有某种“天赋使命”的色彩,这种信念在一定程度.............
  • 回答
    乌克兰、俄罗斯和美国之间的关系复杂且充满历史背景,近年来因俄乌冲突而更加紧张。以下是对这一问题的详细解释,涵盖历史、冲突起因、关键事件及各方立场: 一、历史背景:乌克兰的“颜色革命”与俄罗斯的反应1. 2014年乌克兰危机 亲俄政权与亲欧政权的冲突: 2013年,乌克兰时任总统.............
  • 回答
    美国不直接对中国发动热战,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战略考量,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以下将从政治、经济、军事、国际关系以及国内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核武器的震慑作用(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 MAD)这是最核心也最根本的原因。 核门槛极高: 中国和美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