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军发展了履带式装甲输送车,而苏军主要发展了轮式的?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两国军队在不同历史时期、基于不同国情和军事理论选择装备的差异。简单地说,美军和苏军在发展装甲输送载具时,选择了两条看似不同的路径,背后其实各有其深刻的考量。

美军为何钟情履带式?

美军对履带式装甲输送车的偏爱,很大程度上源于其陆军装备发展的传统以及对战场适应性的重视。

早期经验与传统延续: 在二战前后,装甲车辆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履带式技术在当时被证明是实现高机动性、克服复杂地形的有效手段。美军在发展坦克和突击炮时,就普遍采用了履带式设计。作为步兵伴随和支援的载具,装甲输送车自然也倾向于沿用成熟且可靠的履带式底盘。这是一种技术路径的延续和优化,避免了重新开发一套全新的轮式重型车辆体系的成本和风险。
“大纵深作战”的理念与地形适应性: 美军的作战理念,尤其是冷战时期,强调在广阔的战线上进行大规模的机动和穿插。其主要作战想定往往包括在欧洲广袤平原,但同时也面临在朝鲜半岛、越南丛林等极端地形作战的经验。履带式车辆在泥泞、雪地、沙地以及有障碍物的地形上,相比同级别轮式车辆具有天然的优势。履带能够分散车辆重量,增加接地面积,从而降低单位压力,提高在松软地面上的通过能力。同时,履带的抓地力也更强,在越野和爬坡时表现更出色。
载重与防护的考量: 装甲输送车不仅要运送步兵,还需要携带弹药、装备,并且要为搭载的乘员提供足够的防护。履带式底盘通常能够承载更重的负荷,也更容易在车体外部设计更厚的装甲,以应对当时的各种反坦克武器威胁。例如,著名的M113装甲输送车,虽然防护能力有限,但其履带式设计赋予了它不错的越野能力和一定的两栖能力。
火力与装甲的集成需求: 随着装甲部队的发展,步兵战车(IFV)的概念逐渐兴起。IFV不仅要输送步兵,还要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和一定的反坦克能力。履带式底盘能够更好地支撑并集成重型火炮(如25毫米机炮、30毫米机炮,甚至小口径坦克炮)、反坦克导弹等武器系统,并且提供更稳定的射击平台。美军的M2布拉德利步兵战车就是履带式IFV的代表。

苏军为何侧重轮式?

与美军不同,苏军在发展装甲输送载具方面,特别是中后期,表现出了对轮式车辆的青睐。这背后同样有多方面的因素。

苏联的地缘特点与交通基础设施: 苏联幅员辽阔,但其交通基础设施,尤其是公路网,在很多地区相对不如西欧发达。然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苏军能够通过大规模建设来改善部分区域的公路状况。轮式车辆在良好或中等质量的公路上行驶,具有速度快、维护相对简单、燃油经济性更好等优点。尤其是在进行大规模铁路运输和远距离部署时,轮式车辆的便利性更加突出。
“机械化大纵深突击”的作战理论: 苏联陆军的作战理论强调通过强大的装甲集群和摩托化步兵进行快速、大纵深的突击。他们需要能够快速抵达战场、快速展开兵力,并能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大范围的机动。轮式车辆在公路上的高速性能,以及其较低的维护需求(相比履带),更符合这种快速部署和机动性的要求。
成本与生产效率的考量: 轮式车辆的制造相对比履带式车辆更简单、成本更低。履带、负重轮等部件的制造和维护都更加复杂。在苏联庞大的军队规模下,以较低的单价和更高的生产效率制造大量的轮式装甲输送载具,可以快速形成作战规模。BTR系列(如BTR60、BTR70、BTR80)就是苏军大规模装备的轮式装甲输送车,它们凭借产量大、成本相对低廉的优势,广泛装备于苏军及其盟友军队。
早期轮式技术的成熟: 虽然履带式车辆在早期展现出越野优势,但轮式车辆技术也在不断进步。苏军在发展卡车、装甲侦察车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轮式车辆制造经验。这些经验可以被移植到装甲输送车的设计上。例如,采用多轮驱动(如8轮驱动)的轮式装甲输送车,在具备一定越野能力的同时,也能在公路上获得良好的速度和经济性。
“两栖作战”的早期设计: 许多苏军的轮式装甲输送车,如BTR60、BTR80,都具备一定的两栖能力,能够在水中进行漂浮和推进。这在苏联广阔的水网地区(如河流、湖泊)作战时具有重要意义。

两者并非绝对对立,而是侧重点不同:

需要强调的是,这并非意味着美军就完全没有轮式装甲输送车,苏军也没有履带式装甲输送车。

美军也装备了少量的轮式装甲车,例如“斯瑞克”(Stryker)系列,其设计初衷就是为了满足快速部署和在相对良好基础设施区域作战的需求。但其主力步兵输送和伴随作战的载具,仍然是履带式的步兵战车和一些特种履带式车辆。
苏军也发展和装备过履带式装甲输送车,例如BMP系列步兵战车就是优秀的履带式步兵战车。但从“装甲输送车”这个类别来看,苏军发展轮式载具的倾向更为明显和成功。

总结来说:

美军对履带式装甲输送车的偏爱,更多是对高强度战场环境下的地形适应性、载重能力、火力集成性和传统技术路径的延续的考量。而苏军对轮式装甲输送车的侧重,则更倾向于大规模生产、快速部署、公路机动性、成本效益以及对苏联特定地缘环境和作战理论的适应。

这两种发展路径都各有优劣,反映了不同国家在军事装备发展上的战略选择和智慧。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装甲车辆的设计也在不断融合,例如一些新型的轮式车辆也在努力提升越野能力,而一些履带式车辆也在寻求更低的维护成本和更高的公路速度,未来的发展趋势会更加多元化和集成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目是“为什么美军发展了履带式装甲输送车,而苏军主要发展了轮式的?”

美军LAV-25:???

美军斯崔克:???

苏军BTR-50:???

苏军MT-LB:???

苏军BTR-D系列:???

当然,也有可能是美苏及其盟邦的M113、BTR-60/70/80不仅自己大量装备参战,还大量出口至第三世界。导致他们在冷战的西方新闻报道(特别是电视)中出场太多,给人印象过于深刻——从而有了题主的这一问,我个人倒也不是不能理解。

可话又说回来了,如果说“在冷战期间苏军主要发展和生产轮式BTR、美军主要生产M113”恐怕也不能算错。毕竟相比较于我上面提到的那些“另类”,M113足足7万的产量可谓是碾压。此外例如MV-LB设计的初衷是火炮牵引车,BTR-D也以供应伞兵为主……

简单点来说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开始苏联开始大批生产BMP步兵战车,为随同坦克作战的步兵提供了一种能够跟上坦克步伐,有越野能力的履带式步兵战车。那么摩托化步兵所装备的装甲运输车自然就不能抢占履带式战斗车的产能与预算,不能再给全力生产坦克、步兵战车和其他履带载具的生产厂家施加更大压力。

因此利用现有的载重卡车厂商(如高尔基汽车厂)和生产设备,使用军民通用技术、压低预算成本、减少使用花销自然就促使苏联为摩托化步兵师装备的装甲输送车辆选择了轮式布局。

至于美军的M113其产量巨大……我觉得单纯就是美国体制问题导致步兵战车长期难产,使得美军被迫拿M113同时填充装输和——步战的生态位。

例如美军内部对苏评估文件中,与苏联BMP对标比较的就是M113。

而美国电影《五角大楼的战争》就对此事中暴露出来的美国“体酿恶,这国怎”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

不过话又说回来,除了硬吞体酿恶的毒果,守到1983年才能等来M2之外。美国人想要炮塔、要大炮、还能带兵……

那最好的办法就是——

我Day到了!

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她改变了苏联”(SheChangedSoviet)。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更新的最大动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两国军队在不同历史时期、基于不同国情和军事理论选择装备的差异。简单地说,美军和苏军在发展装甲输送载具时,选择了两条看似不同的路径,背后其实各有其深刻的考量。美军为何钟情履带式?美军对履带式装甲输送车的偏爱,很大程度上源于其陆军装备发展的传统以及对战场适应性的重视。 .............
  • 回答
    中国五千年的农耕文明,在美国两百年的农业发展面前显得有些“逊色”,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不如”来概括,而是要看到两者在历史进程、发展模式、技术应用、以及外部环境等方面的根本性差异。首先,我们必须正视中国五千年农业的伟大成就。五千年,这是一个何其漫长的时间尺.............
  • 回答
    苏联和美国在航空母舰发展道路上的差异,以及后期苏联航母设计受到美国影响的原因,是冷战时期海军战略、技术水平和国家目标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苏联与美国航母发展道路不同的根源:要理解两者为何选择不同的道路,我们必须先回到冷战初期两国各自的海军战略和地理环境。美国的战略考量.............
  • 回答
    关于美国对中国存在的敌意,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很难简单归结为单一原因。将这种敌意完全归咎于“害怕中国发展太快”固然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但背后牵扯着更深层次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地缘战略等多方面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掰开揉碎了分析:一、 经济层面的竞争与挑战: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几个关键点:美国历史上的军事行动、公众舆论的形成、以及俄乌战争引发的特殊反应。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将这些元素一一拆解,并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首先,关于美国发动战争的“呼吁和平的人”。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美国自建国以来,参与了多次大规模战争,从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到一战、二战.............
  • 回答
    美国确实不乏富人权贵的丑闻,但你观察到的主流媒体“不抓住机会造势舆论”的现象,其实背后有着一套复杂且多层次的原因。这并不是说媒体完全忽视这些丑闻,而是它们往往会以一种更“成熟”、更“策略性”的方式来处理,而非你所期待的那种“抓住机会、全民声讨”的模式。首先,我们要明白,主流媒体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有机.............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大家普遍关心但可能不太容易说清楚的经济现象。简单来说,咱们虽然印了不少钱,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没怎么“疯涨”或“疯跌”,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原因在运作,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印钞行为就能解释的。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发行海量人民币货币”这个说法,在经济学上通常指的是货币.............
  • 回答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美国对其情报中关于中国陆基机动式洲际弹道导弹(ICBM)发射区域认知变化的原因。历史背景与早期认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际社会对中国战略核力量的认识,包括其洲际弹道导弹的部署方式,都相对有限。中国战略武器的发展一直保持着较高的保密性,这使得外部情报机构的分析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早期.............
  • 回答
    关于美国上半年因枪击事件死亡人数的问题,您提到的“八千多平民”这个数字可能需要进一步核实,因为不同机构的统计口径和时间段可能略有差异。然而,美国确实面临着严重的枪支暴力问题,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问题。您提出的疑问,即“美国政府还能像无事发生一样风平浪静”,这是一种常见的观察和感受,但并非完全准确。事.............
  • 回答
    关于中国绿卡发放数量少于美国,并且中国在此方面显得相对保守,这背后确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因素。与其说中国“保守”,不如说它在吸引和留住外国人才方面,有着与美国不同的考量和策略。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绿卡”这个概念在不同国家语境下的含义。在美国,绿卡(Permanent Resident Card)代表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背后牵扯着很多复杂的因素,不能简单地说谁对谁错,谁输谁赢。美国当年发动这两场战争的目的和过程都不一样,加上阿富汗和伊拉克这两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差异很大,所以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先说说阿富汗,塔利班卷土重来的事情。美国当年在“9·11”事件后打阿富汗,主要目标是铲除基地组织和惩罚包.............
  • 回答
    美国医疗体系的先进性与新冠肺炎造成大量死亡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尽管美国在医疗技术、药物研发、专业人才等方面拥有世界领先的优势,但疫情的爆发和蔓延触及了其医疗体系的多个薄弱环节,并叠加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多种因素。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医疗体系.............
  • 回答
    .......
  • 回答
    解放军的单兵作战装备与美军相比,确实在一些方面存在差距,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不如”或“没发展好”就能概括。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历史、技术、体制、需求以及战略等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历史起点与发展路径的差异解放军的现代化转型起步相对较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军队的建设是以“.............
  • 回答
    DDG1000:一艘超前还是“点错科技树”的驱逐舰?当提及美国海军新一代水面舰艇的代表,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DDG1000)无疑是那个最醒目、也最具争议性的名字。这艘外观极具科幻感、技术高度集成化的巨舰,自诞生之初就伴随着“点错了科技树”的质疑。那么,DDG1000究竟是海军发展的一步妙棋,还是一个.............
  • 回答
    最近,美国所有在世的国防部长联名发表了一份措辞严厉的声明,直指“美军卷入选举纠纷将把美国带入危险境地”。这份不同寻常的联合发声,背后释放出的信号是多层次、极具深意的。首先,这标志着美国军方领导层对当前政治局势的高度警惕和担忧,尤其是对可能出现的、以军事力量干预国内政治进程的潜在威胁。 通常情况下,前.............
  • 回答
    截至我所知晓的最新信息(我无法实时更新),美国目前的新冠疫情处于一个相对复杂且动态的阶段。以下是一个详细的概述:1. 总体趋势与感染情况: 变异株是主导: 和全球许多地区一样,美国目前疫情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不断出现的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尤其是奥密克戎(Omicron)的各种亚型(如XBB系列、JN.............
  • 回答
    美国国务卿近期访问卡塔尔,将目光聚焦于阿富汗问题,这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战略性外交动作,其背后透露出的信号和对阿富汗未来局势的预测,值得我们细致梳理。这次访问传递了哪些关键信号?首先,美国的持续关注与不放弃。 尽管美国已经从阿富汗撤军,但国务卿的到访表明,华盛顿并未因此完全置身事外。相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如果国内采取和美国相似的抗疫策略,我们得先梳理一下美国的那些“相似”之处具体指的是哪些方面,然后才能推演可能的结果。首先,得明白美国采取的策略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时间、病毒变异、疫苗接种情况以及政治气候等因素不断调整的。但如果以其在疫情早期到中期(比如2020年2022.............
  • 回答
    在美国推进高铁项目确实比许多国家都要艰难,但将其归结为“技术不如德国日本”则有些片面了。问题要复杂得多,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技术水平只是其中一环,甚至不是最关键的一环。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一、 先天的地理与人口分布劣势: 地广人稀的挑战: 美国国土面积巨大,但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相比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