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据说中国只发放了4000多张绿卡,不到美国零头。中国为什么在此如此保守?

回答
关于中国绿卡发放数量少于美国,并且中国在此方面显得相对保守,这背后确实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因素。与其说中国“保守”,不如说它在吸引和留住外国人才方面,有着与美国不同的考量和策略。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绿卡”这个概念在不同国家语境下的含义。在美国,绿卡(Permanent Resident Card)代表的是永久居住权,允许外国人在美国合法居住、工作,并最终有机会申请公民身份。而中国的外籍人员永久居留证,通常也被称为“中国绿卡”,其功能和目标群体与美国的绿卡有相似之处,但其发放的审批机制、侧重点以及社会接受度等方面则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绿卡发放数量少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分析:

1. 国家发展阶段和人才引进策略的不同:
发展模式与需求: 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主要目标是引进外资和技术,而非大规模吸引外国永久居民。尽管现在科技和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中国的人才引进策略依然很大程度上围绕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以及特定产业需求展开。它更侧重于引进能够直接为中国经济贡献力量、填补关键领域人才空白的高端人才,而不是像美国那样,更广泛地接纳各类移民。
历史包袱与社会融合: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人口基数庞大。如何在保持文化主体性的同时,有效吸纳和融合大量外国永久居民,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社会议题。这需要周密的顶层设计和长期的社会适应过程。相比之下,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其社会结构和文化基因就包含着多元化的元素。

2. 审批的严格性与侧重点:
“精兵简政”式引进: 中国的绿卡审批一直以来都非常严格,更侧重于那些对中国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有杰出贡献或具有特殊才能的“高端人才”。这包括在科学技术、教育、文化、艺术、金融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的外国人,以及能够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填补国内急需领域人才缺口的外国人。
“贡献导向”而非“需求导向”: 与美国相对更开放的亲属移民、职业移民和多样化抽签等类别不同,中国绿卡的发放更偏向于“贡献导向”。申请人需要证明其对中国社会或经济有显著的直接贡献,或者其技能和经验是国家急需的。这种“少而精”的策略,旨在确保引进的人才能够最大化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
地域和产业的侧重: 早期,中国的绿卡发放可能更侧重于为沿海发达地区和重点经济发展区域引进人才,以支持区域经济增长。现在,虽然覆盖面有所扩大,但依然会根据国家战略调整,比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才、高科技产业人才等的引进会有倾斜。

3. 社会保障体系和融入的考量:
福利与义务的匹配: 绿卡持有者通常会享有与本国公民类似的社会福利,例如医疗、教育、养老等。中国在完善其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也在审慎地考虑如何将外国永久居民纳入其中,以及这会给社会保障系统带来多大的压力。
文化习俗与社会习惯的差异: 尽管中国在国际化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但与一些西方国家相比,文化、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在社会层面促进外国绿卡持有者的融入,减少潜在的摩擦和隔阂,也是一个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

4. 政策的演变与调整:
渐进式开放: 中国的外籍人员永久居留证制度自2004年开始实施,至今已经有近20年的历史。在这个过程中,政策一直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以期更好地适应国家发展需求和国际人才流动趋势。最初的审批条件非常严苛,后来也进行了一些放宽,例如增加了对创业人才、投资人才以及在华工作的优秀外国人等的考量。
“中国吸引力”的体现: 中国吸引人才的方式并非仅仅依赖于绿卡。通过提供优厚的薪资待遇、科研平台、发展机会、创业扶持政策,以及日益提升的中国国际地位和生活环境,中国也在吸引着大量外国人才前来工作和生活,尽管其中并非所有人都申请了绿卡。很多外国人可能以工作签证、长期居留许可等方式在中国长期发展,他们可能更看重的是实际的工作机会和生活便利性,而非仅仅一张绿卡。

为何给人“保守”的感觉?

相对量化的对比: 当我们将中国与美国这样的老牌移民国家进行数量上的直接对比时,中国绿卡的少似乎显得“保守”。这是因为美国拥有更长的移民历史,其移民体系更为多元化,并且其对移民的政策导向也与中国有本质区别。
宣传和认知差异: 中国在吸引外国人才方面的宣传可能更侧重于具体的项目、机会和“中国机遇”,而对绿卡这一“终极身份”的推广力度和方式,可能不如美国那样直接和普遍。

总而言之,中国发放绿卡数量相对较少,并非简单的“保守”,而是其国家发展战略、人才引进的独特逻辑、社会融合的考量以及政策逐步优化的结果。中国在吸引和留住国际人才方面,采取的是一种更加审慎、精准和目标导向的策略,旨在吸引真正能为中国发展做出贡献的精英人才,同时也在稳步推进相关的政策和制度建设,以期在未来更好地融入全球人才竞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外国兄弟不需要绿卡也能在中国常住。

上海海关出入境管理处最近三年的统计记录,来自非洲国家的出境记录只有入境记录的三分之一强,换句话说,还有三分之二的黑人来了就没走。不要以为他们可能从北京、广州等地出境了,其实那里的记录也不会有不同,进来的多,出去的少。

广州的大街上,黑人、中东人比比皆是,已经形成常驻人口,小北、三元里一带已形成巨大的“黑人城”。《南都》也报道过好多非洲兄弟一下飞机就撕了护照,压根就没想过要回去,公安部门问不出国籍,也无从处理和遣返,教育一下也就放了。

补充:中国政府对这个问题其实不算特别保守。尽管正式发绿卡的数量少,但出于各种主观/客观的原因(部分原因见下方评论),对很多非法居留人员采取了默许的态度,实际效果也就等于给他们发了绿卡。粗略估计仅广州市此类人群就有万人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