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历代经常听说据长江而守的,但很少有据黄河而守的例子?

回答
中国历史上,“凭长江而守”的战略构想确实比“依黄河而守”更为常见且深入人心。这背后,并非简单地因为长江在地图上更“像一道墙”,而是由地理、经济、军事以及历史演进等多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共同塑造了这种战略选择的差异。

一、 长江的“天然屏障”属性:一条真正的天险

首先,我们要理解“守”的根本目的——阻挡敌人前进的步伐,消耗其力量,争取时间或达成战略目的。长江在这一点上,天然具备了无与伦比的优势:

体量与宽度: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全长六千多公里,许多河段极为宽阔,尤其是在中下游地区,水面宽度足以让横渡变得极其困难。在冷兵器时代,没有强大的海军或充足的渡河工具,数万乃至数十万的军队要强行渡过长江,简直是天方夜谭。这种天然的宽度和水量,本身就是一道巨大的军事障碍。
水流与障碍: 长江的水流相对湍急,尤其是在一些峡谷地带,如三峡,更是水流汹涌,暗礁密布。即便是相对平静的河段,滚滚的江水本身也对渡河行动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和危险。士兵在江中难以保持阵型,装备容易被冲散,体力消耗极大,极易被守军利用地形和火力进行打击。
制高点与控制: 长江两岸的地形往往并非完全平坦。许多重要的战略要地,如荆州、南京、武汉等地,都扼守在长江的要冲之地,或依山傍水,或拥有天然的城池屏障。守军可以居高临下,利用有利地形进行防御,而渡河的进攻方则处于绝对的劣势。

相比之下,黄河虽然也孕育了华夏文明,但其“守”的属性则复杂得多:

变化与不确定性: 黄河“善于变迁”,历史上多次发生改道,下游河道尤其不稳定。这意味着它不像长江那样是一条相对固定、可预测的天然界线。一条“会跑的河”,如何形成牢固的防线?在古代技术条件下,难以依靠其进行长期的、稳定的战略防御。
宽度与渡河条件: 尽管黄河也非常壮阔,但在许多河段,尤其是在其上中游地区,宽度相对长江而言较小。历史上,虽然黄河的渡河也非易事,但相比长江,仍有更多的可利用渡河点,或者通过修筑浮桥等手段实现大规模渡河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在一些关键节点,一旦被突破,防线就可能面临瓦解。
地理位置与战略纵深: 黄河在中上游穿行于高原和盆地之间,其两岸地形复杂,难以形成像长江中下游那样连绵不绝的战略防御带。同时,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的中心和人口稠密区,许多重要城市直接坐落在黄河沿岸或附近。这使得黄河两岸更容易成为战场,也更难形成完整的战略屏障。一旦黄河防线被攻破,敌人往往就能直接威胁到中原腹地,战略纵深相对较小。

二、 经济与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影响

古代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和人口支撑。长江流域在经济和人口上的优势,进一步强化了其作为战略屏障的地位:

富庶之地: 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江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水利发达,农业生产力极高,能够养活大量人口,提供充足的粮食物资。这为建立强大的军队和持久的防御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交通枢纽: 长江是中国最重要的内河航运通道,贯穿中国腹地,连接东西。控制了长江,就意味着控制了重要的交通命脉。在古代,水运的重要性远超陆运,长江的贯通性使得长江沿岸的防御和物资调动更为便利,也更能有效阻击来自南方或跨越长江的敌人。
人口密集: 经济的繁荣带来了人口的聚集。长江中下游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这不仅意味着有更多的兵源,也意味着更强的经济韧性和人力资源支持。

黄河流域虽然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但历史上也曾面临水患频发、土地相对贫瘠等问题(与长江中下游相比而言)。 尽管如此,它依然是重要的农业区和军事要冲。但从整体上说,长江流域在中后期的经济和人口重心转移,使其在战略防御上的价值更加凸显。

三、 历史上的战略演变与防御实践

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战乱频仍。每一次战略选择都与具体的历史时期和面临的敌人紧密相关。

三国时期的荆州之争: 这是“凭长江而守”战略最经典的例证。曹操雄踞北方,欲统一天下,必须渡过长江。而东吴孙权则依仗长江天险,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成功阻止了曹操的南侵。长江在此战役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
南北朝时期的对峙: 南朝政权多偏安江南,以长江作为天然的防御线来抵御北方的强大力量。尽管常常面临北朝的强大攻势,但长江的存在,使得北方政权难以速胜,为南朝的维系争取了时间和空间。
明末农民起义与清军入关: 明末,虽然内忧外患,但在一定程度上,如果能有效组织防御,长江依然可以成为一道屏障。清军入关后,虽然迅速攻占了北方,但最终能够统一全国,也需要跨越长江、攻占江南。
为何少有“据黄河而守”?
黄河地理的易突破性: 如前所述,黄河的水系和地形,使得其在特定时期和地点更容易被大规模军队跨越。特别是当敌人来自北方,并且拥有强大的骑兵力量时,黄河的防御作用就相对减弱。北方骑兵往往行动迅速,可以避开主要的渡河点,或者集结力量强行突破。
黄河两岸的防御依赖: 要守住黄河,往往需要依靠黄河沿岸的城池和军事设施,以及强大的野战能力。一旦这些环节出现问题,黄河就很难发挥其天然屏障的作用。
战略选择的多样性: 历史上,在北方遇到强大敌人时,中国王朝的战略选择并非只有“据守一条河”。例如,可以依靠长城进行防御,可以依托丘陵山地进行游击,或者采取“胡汉分治”等策略。

四、 观念的固化与历史的传承

随着“凭长江而守”的成功案例不断出现,这种战略思想在中国历代军事家的心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深刻的印象,甚至是一种文化符号。长江作为一道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其战略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承。这种观念的固化,也使得在思考防御问题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倾向于选择长江。

总结来说,中国历代“据长江而守”的战略构想之所以比“据黄河而守”更为常见,是由于长江在体量、宽度、水流以及两岸地形上的天然军事优势,加上长江流域在经济和人口上的巨大潜力,使其成为一个更为可靠和有效的战略屏障。而黄河虽然重要,但其易变性、相对较小的宽度以及两岸地形的特点,使其在作为一道固定、连续的天然屏障方面,不如长江那样具有优势。历史的实践和观念的传承,也进一步巩固了长江在中国军事战略中的特殊地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赤壁之战,吴蜀与曹魏隔江相望;南宋与辽、金、蒙古等据长江而守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凭长江而守”的战略构想确实比“依黄河而守”更为常见且深入人心。这背后,并非简单地因为长江在地图上更“像一道墙”,而是由地理、经济、军事以及历史演进等多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共同塑造了这种战略选择的差异。一、 长江的“天然屏障”属性:一条真正的天险首先,我们要理解“守”的根本目的——阻挡敌.............
  • 回答
    提到中国史书中记载的阿拉伯商人,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乘着风帆横跨印度洋,带来香料、宝石和奇珍异宝的传奇人物。他们的身影遍布广州、泉州等繁华的港口城市,与中国商人相互往来,构建起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丽图景。这些历史记载里的阿拉伯人,确实是那个时代顶尖的商旅者。他们凭借着对地理、气候的深刻理解.............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日本和中国在城市密度、教育资源分配以及宿舍文化上的显著差异。这背后牵扯到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演变、社会文化观念以及制度设计等多个层面。日本为什么感觉更“挤”,大学却是单间宿舍?首先要澄清一点,“日本比中国更挤”这个说法需要具体语境。从人均居住面积来看,中国城乡差距很大,很多农村.............
  • 回答
    中国古代社会,当王朝走向衰败,社会矛盾激化,人民生活困苦时,往往会出现思想活跃、理论争鸣的局面。这便是你所说的“意识形态大爆发”,而其产生的时间节点,确实与“末世”紧密相关。反观西方历史,特别是近现代,思想的繁荣却往往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活力。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
  • 回答
    穿越时空的回响:复旦模联中国历史委员会的“唐中神龙”与“明末经略”复旦大学模拟联合国(FMUN)作为国内顶尖的模联组织之一,其中国历史委员会(HCC)一直以来都是备受瞩目的存在。HCC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生动的历史情境设置以及高强度的辩论,吸引着全国优秀的青年学子。而在HCC的历史长河中,“唐中神龙.............
  • 回答
    纵横沙场:中国骑兵刀为何偏爱直刀?纵观中国历代冷兵器发展史,骑兵刀的演变是一个绕不开的课题。而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骑兵刀似乎“固执”地选择了直刀路线,鲜少出现西方骑兵刀中常见的弧形弯刀。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工艺水平、战场环境以及马匹特性的综合.............
  • 回答
    中国古代历代汉族王朝未能将辽东以北的吉林省地区实现充分的郡县化,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现象。其背后原因众多,涉及地理环境、民族关系、经济基础、军事实力以及政治考量等多个方面。而这种“未能实现郡县化”也确实带来了一系列的危害和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和危害: 为何历代汉族王朝未能将辽东以北的吉林.............
  • 回答
    中国古代给官僚、公务员系统设置低工资,并非是一种“传统”的固定做法,而是存在于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且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演变。将低工资直接等同于催生贪污腐败,也未免过于简化。但毫无疑问,低工资确实是官僚体系中腐败现象滋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它也与其他权力结构、文化观念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官场.............
  • 回答
    关于中国历代王朝中只有清朝皇帝不用谥号而用年号称呼的疑问,这背后其实涉及了中国古代帝王称号演变的复杂历史和清朝自身的特殊性。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汉朝开始,了解帝王称号的形成和变化,再深入到清朝,看看它为何会打破惯例。古代帝王称号的演变:从尊号到庙号、谥号与年号在清朝之前,皇帝的称谓并非一成不变.............
  • 回答
    沙俄征服西伯利亚之所以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完成,而中国历代王朝虽然对西伯利亚地区有着长期的影响,却未能将其真正纳入版图,这背后是历史、地理、政治、军事以及民族动员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双方的条件和目标。沙俄征服西伯利亚:机遇与战略的完美结合首先,我们要看到沙俄征服西伯利.............
  • 回答
    中国历史长河中,变法者的身影总是如同一颗颗划破夜空的流星,璀璨却往往难以善终。无论是轰轰烈烈的改革,还是细水长流的调整,那些试图重塑社会肌理、挑战既有秩序的改革者,无论最终是青史留名还是黯然收场,似乎都逃不了一个“不得善终”的宿命。这背后,是中国社会结构、权力逻辑以及人性的复杂交织,共同铸就的悲剧。.............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层出不穷,其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政治腐败、经济压迫、自然灾害以及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然而,大多数农民起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原因同样是多方面的,包括组织涣散、战略失误、武器落后、内部矛盾、后继无人以及缺乏政治远见等。在如此众多的农民起义中,朱元璋领导的起义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最终建立起.............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的问题,涉及到“灭国”的定义、中国历史的连续性以及历史学界的普遍认知。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切入:1. “灭国”的定义与中国历史的特殊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灭国”在历史上的含义。通常意义上的“灭国”指的是一个国家因为外部力量的入侵或内部的剧烈变革,导致其政权、疆.............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对外用兵、开疆拓土的皇帝,确实存在着被后世评价为“挨骂”的情况。这并非意味着所有这样的皇帝都一无是处,而是因为这类行为往往伴随着复杂的考量和负面后果,使得他们的功过难以简单评判,甚至容易引发争议和批评。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经济与民生的 부담 (.............
  • 回答
    中国历史上水淹攻城的战例之所以屡见不鲜,而欧洲对此却鲜有记载,这背后涉及了地理、气候、技术、军事思想乃至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差异。简单来说,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自然选择和主动适应的结果。中国水淹攻城的优势与土壤首先,得益于中国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水淹攻城拥有天然的优势。 .............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在南北对峙、分裂的乱世中,最终实现统一的往往是北方政权成功征服南方,而南方政权统一北方的例子则相对罕见。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 军事、经济、文化、地理以及政治制度 等多个角度来解读。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一、 军事优势:北方政权的骑兵.............
  • 回答
    读史常令人感慨,为何那些在正史中最终走向失败的英雄人物,反而在中国民间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甚至被后世反复传颂、顶礼膜拜?关羽、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他们无不是精忠报国、义薄云天,却也都在各自的战场上饮恨而终。这背后,藏着我们民族深层的情感寄托和价值判断,绝非简单的历史定论能概括。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上一类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说法,比如“马上得天下”的开国皇帝,或者是一些在乱世中力挽狂澜的君主,往往被贴上“老粗”的标签。反之,那些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的知识分子型皇帝,似乎成功的案例相对较少。这背后其实不是简单的“老粗”就一定能成大事,也不是知识分子.............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棒,它触及到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理环境等多个层面。为什么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却长期以来没有发展出与之相匹配的、像西方那样的大型、开放的港口城市,并且南方物资的运输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京杭大运河,这是一个复杂但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中国并非完全没有港口城市.............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的皇室称谓中,确实存在“皇叔”而鲜有“皇伯”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皇权继承以及礼制文化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明白“皇叔”和“皇伯”这两个称谓的来源。“皇”字在中国古代帝王称谓中地位极高,通常与至高无上的权力相关联。“叔”和“伯”则是古代兄弟之间或亲属之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