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历代经常听说据长江而守的,但很少有据黄河而守的例子?

回答
中国历史上,“凭长江而守”的战略构想确实比“依黄河而守”更为常见且深入人心。这背后,并非简单地因为长江在地图上更“像一道墙”,而是由地理、经济、军事以及历史演进等多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共同塑造了这种战略选择的差异。

一、 长江的“天然屏障”属性:一条真正的天险

首先,我们要理解“守”的根本目的——阻挡敌人前进的步伐,消耗其力量,争取时间或达成战略目的。长江在这一点上,天然具备了无与伦比的优势:

体量与宽度: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全长六千多公里,许多河段极为宽阔,尤其是在中下游地区,水面宽度足以让横渡变得极其困难。在冷兵器时代,没有强大的海军或充足的渡河工具,数万乃至数十万的军队要强行渡过长江,简直是天方夜谭。这种天然的宽度和水量,本身就是一道巨大的军事障碍。
水流与障碍: 长江的水流相对湍急,尤其是在一些峡谷地带,如三峡,更是水流汹涌,暗礁密布。即便是相对平静的河段,滚滚的江水本身也对渡河行动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和危险。士兵在江中难以保持阵型,装备容易被冲散,体力消耗极大,极易被守军利用地形和火力进行打击。
制高点与控制: 长江两岸的地形往往并非完全平坦。许多重要的战略要地,如荆州、南京、武汉等地,都扼守在长江的要冲之地,或依山傍水,或拥有天然的城池屏障。守军可以居高临下,利用有利地形进行防御,而渡河的进攻方则处于绝对的劣势。

相比之下,黄河虽然也孕育了华夏文明,但其“守”的属性则复杂得多:

变化与不确定性: 黄河“善于变迁”,历史上多次发生改道,下游河道尤其不稳定。这意味着它不像长江那样是一条相对固定、可预测的天然界线。一条“会跑的河”,如何形成牢固的防线?在古代技术条件下,难以依靠其进行长期的、稳定的战略防御。
宽度与渡河条件: 尽管黄河也非常壮阔,但在许多河段,尤其是在其上中游地区,宽度相对长江而言较小。历史上,虽然黄河的渡河也非易事,但相比长江,仍有更多的可利用渡河点,或者通过修筑浮桥等手段实现大规模渡河的可能性要大一些。在一些关键节点,一旦被突破,防线就可能面临瓦解。
地理位置与战略纵深: 黄河在中上游穿行于高原和盆地之间,其两岸地形复杂,难以形成像长江中下游那样连绵不绝的战略防御带。同时,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的中心和人口稠密区,许多重要城市直接坐落在黄河沿岸或附近。这使得黄河两岸更容易成为战场,也更难形成完整的战略屏障。一旦黄河防线被攻破,敌人往往就能直接威胁到中原腹地,战略纵深相对较小。

二、 经济与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影响

古代国家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和人口支撑。长江流域在经济和人口上的优势,进一步强化了其作为战略屏障的地位:

富庶之地: 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别是江南,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水利发达,农业生产力极高,能够养活大量人口,提供充足的粮食物资。这为建立强大的军队和持久的防御战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交通枢纽: 长江是中国最重要的内河航运通道,贯穿中国腹地,连接东西。控制了长江,就意味着控制了重要的交通命脉。在古代,水运的重要性远超陆运,长江的贯通性使得长江沿岸的防御和物资调动更为便利,也更能有效阻击来自南方或跨越长江的敌人。
人口密集: 经济的繁荣带来了人口的聚集。长江中下游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这不仅意味着有更多的兵源,也意味着更强的经济韧性和人力资源支持。

黄河流域虽然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但历史上也曾面临水患频发、土地相对贫瘠等问题(与长江中下游相比而言)。 尽管如此,它依然是重要的农业区和军事要冲。但从整体上说,长江流域在中后期的经济和人口重心转移,使其在战略防御上的价值更加凸显。

三、 历史上的战略演变与防御实践

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战乱频仍。每一次战略选择都与具体的历史时期和面临的敌人紧密相关。

三国时期的荆州之争: 这是“凭长江而守”战略最经典的例证。曹操雄踞北方,欲统一天下,必须渡过长江。而东吴孙权则依仗长江天险,联合刘备,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成功阻止了曹操的南侵。长江在此战役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
南北朝时期的对峙: 南朝政权多偏安江南,以长江作为天然的防御线来抵御北方的强大力量。尽管常常面临北朝的强大攻势,但长江的存在,使得北方政权难以速胜,为南朝的维系争取了时间和空间。
明末农民起义与清军入关: 明末,虽然内忧外患,但在一定程度上,如果能有效组织防御,长江依然可以成为一道屏障。清军入关后,虽然迅速攻占了北方,但最终能够统一全国,也需要跨越长江、攻占江南。
为何少有“据黄河而守”?
黄河地理的易突破性: 如前所述,黄河的水系和地形,使得其在特定时期和地点更容易被大规模军队跨越。特别是当敌人来自北方,并且拥有强大的骑兵力量时,黄河的防御作用就相对减弱。北方骑兵往往行动迅速,可以避开主要的渡河点,或者集结力量强行突破。
黄河两岸的防御依赖: 要守住黄河,往往需要依靠黄河沿岸的城池和军事设施,以及强大的野战能力。一旦这些环节出现问题,黄河就很难发挥其天然屏障的作用。
战略选择的多样性: 历史上,在北方遇到强大敌人时,中国王朝的战略选择并非只有“据守一条河”。例如,可以依靠长城进行防御,可以依托丘陵山地进行游击,或者采取“胡汉分治”等策略。

四、 观念的固化与历史的传承

随着“凭长江而守”的成功案例不断出现,这种战略思想在中国历代军事家的心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深刻的印象,甚至是一种文化符号。长江作为一道不可逾越的天然屏障,其战略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承。这种观念的固化,也使得在思考防御问题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倾向于选择长江。

总结来说,中国历代“据长江而守”的战略构想之所以比“据黄河而守”更为常见,是由于长江在体量、宽度、水流以及两岸地形上的天然军事优势,加上长江流域在经济和人口上的巨大潜力,使其成为一个更为可靠和有效的战略屏障。而黄河虽然重要,但其易变性、相对较小的宽度以及两岸地形的特点,使其在作为一道固定、连续的天然屏障方面,不如长江那样具有优势。历史的实践和观念的传承,也进一步巩固了长江在中国军事战略中的特殊地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赤壁之战,吴蜀与曹魏隔江相望;南宋与辽、金、蒙古等据长江而守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