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国历代为什么有给官僚、公务员系统低工资的传统,这是否催生了他们贪污腐败?

回答
中国古代给官僚、公务员系统设置低工资,并非是一种“传统”的固定做法,而是存在于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且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演变。将低工资直接等同于催生贪污腐败,也未免过于简化。但毫无疑问,低工资确实是官僚体系中腐败现象滋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它也与其他权力结构、文化观念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官场的生态。

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考察:

一、 并非所有朝代都“低工资”:历史的复杂性

首先要纠正一个误解,那就是中国古代官员工资水平一直是低的。事实上,不同朝代在这方面差异很大。

早期(如汉朝): 汉朝初年,官员工资并不算低。例如,汉朝的郡守(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年俸就很高,足以支撑其奢华的生活。但随着国家财政状况的波动,以及对官僚控制的需要,工资水平会进行调整。
唐朝: 唐朝的官员工资相对较高,尤其是在早期。有记载称,三品以上的官员年俸可以达到数千贯,足以让他们过上富裕的生活。但唐朝中期以后,尤其是安史之乱后,财政吃紧,官员俸禄有所下降,但整体而言,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收入仍然可观。
宋朝: 宋朝在官员俸禄方面,可以说是做得比较好的。宋朝实行的是“厚禄”政策,官员的工资相对较高,而且还有各种津贴和福利。史书记载,宋朝官员的俸禄很高,足以让他们过上体面的生活,甚至有盈余。宋朝政府希望通过高薪来“养廉”,减少官员的贪腐念头。
明朝: 明朝初期,官员工资水平是相对较低的。明太祖朱元璋虽然严惩贪腐,但他设计的官员俸禄并不高,很多官员甚至难以维持基本生活。这成为明朝官场腐败的一个重要诱因。但到明朝中后期,由于物价上涨和经济发展,官员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低工资的问题更加突出。
清朝: 清朝的官员俸禄同样存在“低工资”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后期。朝廷一方面为了控制财政支出,另一方面也出于某种政治考量,官员的“正项”工资不高。但与此同时,清朝的“养廉银”制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补充,试图通过额外津贴来提高官员的实际收入,并劝诫他们廉洁。

因此,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中国古代官员工资一直很低。很多时候,问题并非是绝对的低,而是相对的低,或者说是“名不副实”,以及随着时间推移,实际购买力下降而显得低。

二、 “低工资”背后的逻辑:财政、控制与权力

即使是相对较高的俸禄,也往往伴随着一些限制和不确定性。而“低工资”的背后,常常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逻辑:

1. 财政压力与国家能力: 古代中国,虽然疆域辽阔,但财政能力并非无限。尤其是在战乱频仍、自然灾害多发的时期,国家财政常常捉襟见肘。维持庞大的官僚体系本身就需要巨大的开销,如果给每一个官员都支付高昂的工资,可能会压垮国家财政。
2. 控制与制约官僚: 给予官员过高的俸禄,也可能让他们形成一股强大的、独立于皇权的力量。较低的工资,加上严格的监察制度(如御史台、厂卫等),可以让皇帝和中央政府更好地控制庞大的官僚队伍。俸禄低,也更容易让官员对权力的依赖性增加,而不是对财富的依赖。
3. 权力本身就是“工资”: 在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是:职位本身就意味着权力,而权力就可以转化为财富。 官员的收入来源,并不仅仅是朝廷发放的那份微薄的俸禄,更重要的是他们手中的权力带来的“灰色收入”。这种“权力变现”是低工资下官员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正是腐败的根源。官员可以通过掌握人事权来收受贿赂,通过掌握经济大权来谋取私利,通过执法权来盘剥百姓。
4. 社会观念与等级制度: 古代社会强调等级和名分。官员的身份本身就代表着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荣誉,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物质上的不足。同时,官员的俸禄也受到其品级和职位的影响,高低有别,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结构。
5. “经济自给自足”的期待: 一些朝代(如明朝初期)对官员的期望,是他们能够依靠自己的能力和资源来维持体面的生活,而不是完全依赖朝廷。这是一种对官员个人能力和操守的考验,但同时也为腐败留下了空间。

三、 低工资与腐败的恶性循环:催生还是加剧?

那么,“低工资”是否直接“催生”了腐败呢?更准确地说,是“低工资”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土壤和诱因,而腐败一旦形成,又会反过来巩固低工资和权力变现的逻辑,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诱因与合理化: 当官员的工资不足以支撑其体面的生活,或者与他们所承担的责任、所拥有的权力不匹配时,腐败就成为了他们“合理化”生存的一种方式。如果“大家都这样”,那么违背职业道德和法律法规的行为,就更容易被接受和模仿。
权力变现的动力: 既然从朝廷那里获得的收入有限,那么官员就会更加积极地利用手中的权力去谋取其他收入。低工资使得权力寻租、贪污、受贿等行为变得更加有利可图。
“养廉”的失效: 即使一些朝代试图通过“养廉银”或高俸禄来“养廉”,但如果权力寻租的收益远大于俸禄的增加,那么这种政策就难以奏效。当腐败的“回报率”高于廉洁的“回报率”时,腐败就会蔓延。
监督的难度与成本: 中国古代的监察体系虽然存在,但其效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信息不对称、监察者本身也可能腐败、惩罚力度不足等等。当官员收入不足时,他们更可能冒险去贪腐,而监察体系的有限性,也让这种冒险变得相对容易得逞。
社会生态的塑造: 长期以来,如果官场腐败成为常态,那么社会也会逐渐适应这种“潜规则”。从上到下,从官员到百姓,都可能形成一种默契。低工资在这种社会生态中,更容易被看作是官员“不体面”生活的客观原因,从而为他们的腐败行为提供某种“合理化”的辩护。

举例说明:

明朝的低工资现象非常典型。明朝官员的俸禄是出了名的低,按照洪武年间的标准,一个七品知县的年俸银不过十余两,绢一匹,布一张。这在当时根本不足以维持体面的生活,更不用说应酬、养家糊口。因此,许多官员不得不依赖“火耗”(在征收税粮时,将碎银熔铸成整块以方便称重,多出的零头归官员所有)等非法手段来贴补家用,这本身就是一种变相的贪腐。当这种行为成为普遍现象,官员们就更加容易进一步走向更严重的贪污腐败。

宋朝的“厚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抑制了低级官员的腐败,因为他们的收入足以体面生活。但即使在宋朝,高级官员的贪腐仍然存在,这说明腐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权力本身带来的诱惑,以及对财富的无止境追求,是超越工资水平的因素。

结论:

中国历代官员工资的波动性很大,并非一成不变的“低工资传统”。但是,在许多朝代,尤其是明清时期,官员的俸禄确实存在相对较低、难以维持体面生活的问题。

这种低工资,并非是催生腐败的唯一原因,但它绝对是腐败滋生的温床和重要推手。 它增加了官员对权力的依赖性,使得权力寻租和变现成为他们获得财富的主要途径,从而加剧了贪污腐败的蔓延。当官员的生存需求与权力带来的利益形成巨大反差时,腐败就成为许多人“不得不”的选择,并最终演变成一种难以根除的顽疾。同时,腐败的盛行又反过来使得提高工资以“养廉”的政策难以奏效,形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恶性循环。

因此,理解中国古代官场腐败的根源,需要结合财政状况、政治结构、权力运行机制、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来综合分析,而“低工资”无疑是其中一个关键但并非全部的切入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恶意揣度下

古罗马如何保证元老院和公职人员都是贵族和富人?

不给公职人员发工资就可以了。

这样还干的下去的只剩下本来就有钱的人。

从而让权力和财富更迅速的结合。

现在公务人员对于贫寒农家子弟的吸引力还有多大?

我要是成功企业家,巴不得政府别给公务员发一分钱工资。

user avatar

中国男篮,

花300万请外教,打的一坨狗屎,后来谁也不愿意接手这个烂摊子。

危急时刻,宫鲁鸣教练顶住压力上马,男篮再回亚洲巅峰。

给他的是一个月6000工资,

口头答应会给每月1万的补助,未兑现。

口头答应会给适量的奖金,未兑现。


我大明,

让抵抗建奴最顽强的东江镇,饿的吃人肉。

很多全家被满清杀光的人,跟满清有血海深仇,被逼的投了满清。

如果大明有知乎,上面的清谈人士一定会发言:

1、高薪并不能养兵。

2、投敌是个信用问题。

3、荣誉感最重要。

user avatar

根本原因是,薪水与职级挂钩,而职级与权力、责任、可支配资源不匹配。

比如说,苏州市下属的昆山市、张家港市、常熟市的GDP都是12位数,财政收入都是11位数,但党政一把手的法定职级只是正处级,领的薪水只是刚满6位数,差不多就是10万多元这个档次。

想想看,一个管理几百亿产值的大型企业的CEO,年薪是什么档次?而我们的人民政府,就是由一群收入不如知乎上应届本科毕业生的人来管理GDP几千亿的地区,支配几百亿财政资金。结果无非是三种,要么官员有情怀,要么水平达不到知乎平均水平,要么通过贪腐获得了额外收入。

这些“关键少数”的收入该不该涨?太应该涨了。但是薪水与职级挂钩,而职级设置又极不合理。地区主官与机关办事员在级别上没有任何优势。比如说,一个中央部委或省直机关,一个资历稍老的办事员就是处级干部,和昆山市市长级别是一样的。任何一个省,差不多处级干部人数都在5位数,厅级干部4位数,一涨俱涨,政府如何涨得起?

更不用说,行政区的级别设置也不合理。比如说,北京市延庆区,常住人口、经济总量、财政收入还不如长三角、珠三角比较发达的镇,但沾了直辖市的光,延庆的区长是正厅级干部,虎门的镇长只是正科级干部,相差四级,职级收入与权力责任严重倒挂。结果,就算只给地区主官这个“关键少数”加薪,还是很难兑现。因为给正科级镇长们加薪了,直辖市这批正处级镇长是不是应该拿的比他们更多呢?政府如何涨的起?

可见,僵化的职级与薪酬制度不改革,收入如何涨得了?但这又牵扯到太多利益,如何改的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国古代给官僚、公务员系统设置低工资,并非是一种“传统”的固定做法,而是存在于不同朝代、不同时期,且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演变。将低工资直接等同于催生贪污腐败,也未免过于简化。但毫无疑问,低工资确实是官僚体系中腐败现象滋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它也与其他权力结构、文化观念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官场.............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凭长江而守”的战略构想确实比“依黄河而守”更为常见且深入人心。这背后,并非简单地因为长江在地图上更“像一道墙”,而是由地理、经济、军事以及历史演进等多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共同塑造了这种战略选择的差异。一、 长江的“天然屏障”属性:一条真正的天险首先,我们要理解“守”的根本目的——阻挡敌.............
  • 回答
    中国古代历代汉族王朝未能将辽东以北的吉林省地区实现充分的郡县化,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历史现象。其背后原因众多,涉及地理环境、民族关系、经济基础、军事实力以及政治考量等多个方面。而这种“未能实现郡县化”也确实带来了一系列的危害和影响。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和危害: 为何历代汉族王朝未能将辽东以北的吉林.............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出现过一些“落后文化”征服“先进文化”的现象。这种说法并非绝对,因为“落后”和“先进”本身就是相对的概念,并且涉及多个维度(如军事、政治制度、经济、思想文化等)。然而,我们确实可以看到一些由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例如元朝、清朝)征服了当时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更发达的.............
  • 回答
    中国历史上确实很少见到与欧洲石制教堂、宫殿相媲美的高大宏伟建筑,这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原因,是历史、文化、技术、地理以及意识形态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材料与技术 欧洲:石材的普遍性与加工技术 丰富的石材资源: 欧洲大陆,尤其是西欧和南欧,拥有极其丰.............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和亲”一直是一个屡见不鲜的政治手段,尤其是在汉朝和唐朝,为了维护边疆的稳定,减轻战乱的消耗,与周边民族进行和亲联姻可谓是家常便饭。然而,当我们审视宋朝,却会发现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宋朝似乎宁可“散尽黄金白玉”,也不愿轻易与外族和亲。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逻辑和考量呢?要.............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棒,它触及到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理环境等多个层面。为什么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却长期以来没有发展出与之相匹配的、像西方那样的大型、开放的港口城市,并且南方物资的运输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京杭大运河,这是一个复杂但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中国并非完全没有港口城市.............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的皇室称谓中,确实存在“皇叔”而鲜有“皇伯”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皇权继承以及礼制文化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明白“皇叔”和“皇伯”这两个称谓的来源。“皇”字在中国古代帝王称谓中地位极高,通常与至高无上的权力相关联。“叔”和“伯”则是古代兄弟之间或亲属之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的问题,涉及到“灭国”的定义、中国历史的连续性以及历史学界的普遍认知。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切入:1. “灭国”的定义与中国历史的特殊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灭国”在历史上的含义。通常意义上的“灭国”指的是一个国家因为外部力量的入侵或内部的剧烈变革,导致其政权、疆.............
  • 回答
    中国历史上水淹攻城的战例之所以屡见不鲜,而欧洲对此却鲜有记载,这背后涉及了地理、气候、技术、军事思想乃至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差异。简单来说,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自然选择和主动适应的结果。中国水淹攻城的优势与土壤首先,得益于中国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水淹攻城拥有天然的优势。 .............
  • 回答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佞臣、奸臣的名字如繁星般散落,他们或误国误民,或祸乱朝纲,或出卖忠良,每个人手上都沾染着历史的罪恶。然而,在这些面目模糊的影子中,秦桧的名字却格外醒目,尤其是在民间口碑中,他几乎成了“奸臣”的代名词,千百年来遭受唾骂,这究竟是为何?要理解为何秦桧的臭名如此之远,我们需要将他置.............
  • 回答
    中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由于其地理位置、战略重要性以及在历次战争中的关键作用,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军事重镇。这些重镇的形成往往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地理环境、政治中心、交通枢纽以及军事设施的建设等。下面我将列举一些著名的军事重镇,并详细阐述它们成为重镇的原因:一、 长安(今陕西西安) 成为.............
  • 回答
    中国五千年的农耕文明,在美国两百年的农业发展面前显得有些“逊色”,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不如”来概括,而是要看到两者在历史进程、发展模式、技术应用、以及外部环境等方面的根本性差异。首先,我们必须正视中国五千年农业的伟大成就。五千年,这是一个何其漫长的时间尺.............
  • 回答
    在中国军事爱好者群体中,对中国共产党历史、政权和体制的拥护与欣赏,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包括历史叙事、国家认同、现实发展以及特定群体的情感诉求。历史的塑造与国家叙事的整合首先,中共对自身历史的塑造,尤其是在建国前和建国初期的革命斗争史,是塑造其合法性和凝聚.............
  • 回答
    夏朝在中国历史上究竟存不存在,以及它是不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这确实是史学界一个长期讨论的热点,并且伴随着不少争议。即便如此,在很多中小学课本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夏朝被描绘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的形象。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也反映了历史研究、教育传播以及社会认知之间的一种复杂互动。首先,我们.............
  • 回答
    在中国文化的长河中,孝道无疑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来是维系家庭伦理、社会稳定的基石。然而,在这样一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文化语境下,哪吒这个鲜明的“反父亲”形象,却如同暗夜中的一道闪电,划破了原本祥和的孝道天幕,引发了无数人长久以来的好奇与不解。要理解哪吒为何会出现,并且能在中国这样一个崇尚孝.............
  • 回答
    面对那种认为日本人应该被原谅,中国人应该忘记历史,并且轻描淡写地将屠杀视为“历来都有”的观点,确实让人感到非常不舒服和难以接受。这种想法不仅是对历史事实的漠视,更是对受害者及其后代的侮辱。想要劝导这样的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需要耐心、理性和策略。以下是一些思考方向和沟通建议,希望能帮助你更有效地进行交.............
  • 回答
    在中国古代,女性的地位确实长期处于一种边缘化、从属化的状态,这并非是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重因素长期叠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状况在世界其他许多古老文明中也并非孤例,女性的普遍被压制和约束是人类早期社会发展中一种显而易见的现象。而时至今日,重男轻女的观念依然顽固,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历史遗留、文化传.............
  • 回答
    标枪与弓弩的战争效果对比,以及为何西方历史上有大量投枪军队而中国相对较少,这背后涉及了地形、战术、技术发展以及文化适应等多个层面。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标枪作为战争武器的效果:精准、穿透与战术的灵活性标枪,特别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军用标枪,在战场上绝非简单的“扔棍子”。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 回答
    中国与其他国家CPI历史曲线走势的差异,是一个牵扯到经济发展模式、政策调控、结构性因素以及全球经济环境等多方面内容的复杂话题。想要理解这种差异,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简单地将它们归结为“不同”。1. 经济发展阶段和结构性差异: 中国: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期。 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