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据2019中国马拉松蓝皮书显示马拉松最快的是中年跑者,而精力体能更好的24岁以下跑者成绩最差,为什么?

回答
2019中国马拉松蓝皮书提出的这个现象,确实挺有意思,也引发了不少讨论。乍一看,很多人都会觉得精力更充沛的年轻人应该跑得更快,怎么反而中年跑者成绩更好呢?这里面其实是几个因素叠加的结果,不是单一原因可以解释的。

首先,我们得明白,马拉松比赛看的不仅仅是“一口气能跑多快”,它是一项对身体耐力、经验、心理素质以及训练体系都有着极高要求的运动。

中年跑者的优势:

1. 训练的成熟度与稳定性:
长期积累: 马拉松的成绩提升并非一蹴而就。大多数中年跑者,尤其是那些成绩顶尖的,他们往往经过了多年的系统训练。从年轻时可能只是偶尔跑跑步,到成为一名成熟的马拉松选手,这个过程需要数年甚至十几年的积累。他们的身体已经适应了长距离跑步的负荷,肌肉、心肺系统、骨骼关节的耐受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强化。
训练的科学性: 随着年龄增长,跑者往往会更重视训练的科学性。他们更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知道如何安排训练量、休息、营养,如何进行交叉训练(如力量训练、拉伸),以及如何倾听身体的信号,避免伤病。这种“懂自己”的经验,是年轻人容易忽略的。
训练的稳定性: 中年跑者通常有更稳定的生活和训练节奏。相比之下,24岁以下的群体,很多人还在学生阶段,生活重心可能在学业、社交,甚至频繁变换训练计划。训练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是提高运动表现的关键,这一点中年跑者占有明显优势。

2. 心理素质的沉淀:
坚韧与毅力: 马拉松是一场与自己的对话,更是对意志力的极大考验。当身体达到极限,痛苦袭来时,强大的心理韧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年跑者在人生阅历上更丰富,经历过更多的挑战和挫折,他们在面对比赛中的困难时,更能保持冷静,坚持下去。
比赛经验: 跑过几场马拉松,就已经积累了宝贵的比赛经验。知道如何在起跑时不冲太猛,如何在补给站及时补充能量,如何分配体力,如何在最后阶段应对“撞墙期”。这些细节的把控,往往能决定最终的成绩。24岁以下的跑者,很多可能才刚开始接触马拉松,比赛经验相对欠缺。

3. 生活方式的配合:
生活重心: 对于一些成绩出色的中年跑者来说,跑步可能已经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职业。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训练中,饮食、睡眠、恢复都会更加规律和专业。
经济能力: 更好的经济能力意味着他们可以购买更专业的装备、聘请更好的教练、获得更优质的营养支持和康复治疗,这些都对提升成绩有直接帮助。

24岁以下跑者成绩相对较差的原因:

1. 训练年限短,基础不够扎实:
“年轻但经验不足”: 很多24岁以下的跑者,尽管身体素质好,但他们的马拉松训练年限可能很短。他们可能才刚刚入门,还没有经过足够长的时间去打磨心肺耐力、建立有效的能量供应系统,以及强化肌肉和肌腱来承受高强度的长距离负荷。
过度依赖天赋,忽视科学训练: 有些年轻跑者可能天生体能好,凭着一股冲劲就能跑完,但缺乏科学的训练方法。他们可能训练量不足,或者训练方法不当,导致身体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尤其是在耐力方面。

2. 生活方式与训练的冲突:
学业压力,作息不规律: 很多年轻人还在上大学或者刚步入社会,学业、工作、社交活动占据了他们大量的精力。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对马拉松训练至关重要,但这一点对于年轻人来说往往难以保证。
训练的随意性: 相较于中年跑者,年轻跑者的训练计划可能更随意,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中断。今天想跑就跑,明天不想跑就不跑,缺乏持之以恒的投入。

3. 对运动的认知与重视程度:
“玩票”心态: 对一些年轻跑者来说,马拉松可能只是一种新兴的爱好,或者是一种社交活动,他们更多的是享受过程,而不是追求极致的成绩。
对伤病的忽视: 年轻人身体恢复快,有时会对身体发出的伤病信号不够重视,或者训练不当导致伤病,反而影响了系统的训练。

4. 缺乏目标与耐心:
追求即时满足: 年轻人可能更倾向于追求即时的成就感,而马拉松成绩的突破需要漫长的积累和耐心。如果短时间内看不到显著进步,可能会失去兴趣。
与顶尖水平的差距: 蓝皮书里提到的“最快”中年跑者,一定是那些经过多年锤炼的精英级别跑者。而24岁以下跑者中,也有天赋异禀、训练有素的选手可以取得很好的成绩,但整体平均水平,以及和顶尖中年跑者之间的差距,确实可能因为上述原因而拉开。

总结来说,马拉松这项运动,尤其是在追求成绩的层面,更看重的是“跑者的成熟度”,包括了身体的耐受性、训练的科学性、心理的坚韧度和比赛的经验,而不是单纯的年轻带来的充沛精力。 年轻人的身体潜力无疑是巨大的,但要将其转化为顶尖的马拉松成绩,需要一个漫长而科学的培养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恰是许多中年跑者已经走过的。他们用时间和汗水,换来了对这项运动更深的理解和对身体更精密的掌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马拉松的数据,放眼全世界,最爱跑步的欧美和日本,也都是类似的——基本35-40年龄段跑的最快,马拉松的平均完赛成绩4个半小时。

(身为前从业者)一直憋着一句话,基本上目前所有非精英选手的马拉松数据统计,装备啊训练啊赛事啊……不管哪一类,这些各种*皮书、**大数据、**年度报告,有一个说一个,都毫无意义,毫无价值。

全是脱裤子放屁,说不出多少真正有分析价值的表象数据。



马拉松最考验有氧能力,而人类这个物种,(如果坚持锻炼的习惯)有氧能力一直到60岁都能维持在极高的水准,而后才开始明显衰退。相比之下力量、敏捷、反应、肌耐力……都是青春饭。所以相比较而言,马拉松、铁人三项的职业精英选手,比其它职业选手年纪都偏大。其它运动的选手30+就进入生涯尾声,而马拉松30+可能正好是巅峰状态。

——中年人跑得更快,生理角度能解释得通;



业余跑圈有句话叫,如果你想跑马拉松,最好能保证每个月的跑量能达到200公里至少。平均下来每天得跑7公里。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一周7天,能做到跑3休4甚至跑4休3已经是比较高频的训练了,更专业些的还能做到跑5休2、跑6休1甚至一天多练。

这就意味着马拉松需要投入极多的时间,且这种投入必须是持续的。停止训练后两周时间,有氧能力就掉的没法看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在马拉松这行不通。这样一算,平均下来至少一周得有3-4天、每天拿出超过1小时(还不算前后换衣服、热身冷身、淋浴之类的时间)在跑步上面。

——时间对青年社畜真的太奢侈了。相对来说工作稳定,家庭稳定的中年人,抽出时间跑步要更容易些。很多临近退休年纪的跑者就是最让人羡慕的一群人,经济稳定,家庭稳定,时间充裕。

投入和成绩成正比,很多业余跑者跑的最快的年纪,40+也很常见。

而青年人,如果能稳定的持续的花时间在一件事上——那赶紧去精进自己其它业务吧,不管是学习技能或者做些别的事,对未来人生或当下生活的改变,要比跑步来的重要的多;



有个运动项目叫门球,发明初衷是为儿童设计的。结果没想到儿童对这没兴趣,老年人却玩的不亦乐乎。导致很多时候门球直接被叫作老年门球,变成了老年人的专属项目。

马拉松也差不多如此。虽然花在跑步上不需要太多钱,但前面提到的时间,实在对不少人都是很金贵。何况这个项目,需要的耐心、专注、忍受乏味的能力,都不是年轻人擅长的,又是中年人比较具备的。

——年轻人不妨趁着自己身体处于最佳状态时,多去尝试一些其它运动。比如球类、户外。

等你人到中年,真切感觉到自己身体状态下降,需要稳定且持续的运动来维持较好状态时,跑步就是很不错的运动了。

铁人三项就更极端,三项运动不光都要兼顾训练,也都得投入大量金钱。被曲解成中年成功人士的运动也不奇怪;


国内马拉松处于“群雄割据”的时期。虽然上面有个中国田协,但马拉松的举行更多是当地政府和办赛方的事,这导致国内马拉松有不少结盟式的比赛,总体来讲是各弄各的(比如北马和汉马是“一伙”的,厦马和兰马走的近,浙江的马拉松又是内部抱团的,这些不展开说了)。

这就导致很多数据,包括这个蓝皮书的数据,只能作为参考,在很多数据打通上是做得蛮差的。

拿我自己来说,早些年跑过的马拉松压根查不到,个人的pb之类数据也完全错误。

——这类所谓大数据,这类统计,本身数据偏差就不小,数据的意义也不大。看个热闹就行了。


当下国内马拉松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关于长跑和马拉松热,很多媒体的宣扬方式都是值得商榷的。包括一些一窝蜂办赛、一窝蜂参赛的现状,对跑步正面效果的过度夸大,未必就是好的。

user avatar

24岁以下的年轻人,没事跑什么马拉松?18岁左右进大学,多数人要读研,这个年龄段最重要的不是学习、恋爱吗?而且,球类运动等身体对抗运动,更有乐趣、社交魅力。年轻人参与马拉松的整体几率大大下降了。马拉松是中年人对抗孤独的运动,而且前提是有钱有时间才行。所以,这样的数据不说明什么问题,相关的比对毫无价值。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