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据消息统计美国国债突破 30 万亿美元,这意味着什么?

回答
美国国债突破 30 万亿美元,这个数字确实令人咋舌,它不仅仅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且深远的影响,对美国自身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都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事儿到底意味着什么。

首先,美国国债是个啥?

简单来说,美国国债就是美国联邦政府借来的钱。政府没钱了怎么办?发行债券,向社会、企业、其他国家兜售,募集资金来维持运转、支付各种开销,比如国防、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偿还旧债等等。所以,国债就是政府的“欠条”。

30万亿美元是个什么概念?

你可以想象一下,30万亿美元是什么概念?如果把这些钱平均分给每个美国人,那也是一笔巨款。这个数字代表着美国政府累积的巨额债务。这笔钱是从哪里来的?主要是通过发行不同期限的国库券、国库票据和国库债券向国内外投资者借来的。

突破30万亿,意味着什么具体的影响?

1. 财政赤字与支出失衡的警示钟:
财政赤字持续扩大: 国债不断攀升的根本原因是政府的支出长期大于收入,也就是持续的财政赤字。为了弥补这个窟窿,政府就得不断地发行新债来偿还旧债或者为新的支出埋单。
支出结构与政策影响: 这种增长往往与政府的支出政策密切相关。比如,巨额的国防开支、不断增长的社会福利(如医疗保健、退休金)以及减税政策等,如果这些支出没有相应的税收增长来支撑,国债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换句话说,这是政府在用借来的钱“花花世界”。
长期可持续性问题: 如此庞大的债务规模,自然会引发人们对美国政府长期财政可持续性的担忧。政府还能一直这么借下去吗?借来的钱是不是会蚕食掉未来的发展空间?

2. 对经济增长和债务负担的影响:
利息支付的压力: 债务是需要支付利息的。随着国债总额的增加,政府每年用于支付利息的金额也会水涨船高。这笔钱原本可以用于投资于教育、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能够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项目,现在却要拿去还“利息”。
挤出效应的可能: 当政府大量发行国债时,会吸引大量的资金流向国债市场。如果市场上的可投资资金总量是固定的,政府的“大采购”可能会挤占私人部门(企业和个人)的融资空间,导致私人投资成本上升,从而抑制经济的健康增长。
对未来财政政策的限制: 一旦债务负担过重,未来政府在应对经济衰退、突发事件(如疫情、自然灾害)或者实施新的重大政策时,可能会受到财政空间的限制,可选择的政策工具会变少。

3. 对美元和全球金融体系的影响:
美元的地位与信心: 美国国债是全球最主要的避险资产之一,美元也是全球储备货币。美元的信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美国政府偿还债务的能力上。如果对美国偿债能力的信心下降,可能会动摇美元的国际地位。
全球利率传导: 美国国债的收益率是全球许多金融产品定价的基准。当美国为吸引资金而提高国债收益率时,全球范围内的借贷成本都可能随之上升,这会对其他国家的经济产生影响。
持有国的影响: 许多国家(包括中国、日本等)都持有大量的美国国债。美国国债规模的扩大和潜在的风险,对这些持有国而言,也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4. 通胀与货币政策的博弈:
财政扩张的潜在通胀效应: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巨额的财政赤字和政府债务,如果伴随着宽松的货币政策(比如央行购买国债以帮助政府融资),可能会加剧通胀压力。
美联储的困境: 在当前面临通胀压力的背景下,美联储需要通过加息来抑制通胀。但如果美联储大幅加息,将导致美国政府的利息支付成本急剧上升,进一步加重国债负担。这就好比,政府在和美联储玩一场微妙的“拉锯战”,一个要“降温”,一个却要“买单”。

5. 政治和经济的博弈:
党派分歧: 关于如何应对国债问题,美国国内政治存在着巨大的分歧。是应该削减开支还是增加税收?不同的党派有不同的解决方案,这使得问题的解决变得异常困难。
债务上限的闹剧: 你可能还记得,美国时不时会上演“债务上限”的政治剧目。这是国会设定的政府借款上限。当政府即将触及上限时,就需要国会批准提高额度,否则就可能违约。国债突破30万亿,意味着这个上限需要不断被提高,这也反映了政治上的博弈和妥协。

总结一下,这30万亿美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它是一个信号:

它表明美国政府的财政状况正面临严峻挑战,收支失衡的问题日益突出。
它预示着未来政府在财政政策上面临的约束和压力将越来越大。
它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影响美元的地位、全球利率和国际资本流动。
它也是美国国内政治经济博弈的一个重要焦点,关乎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财政健康。

当然,美国经济体量巨大,美元的国际地位仍然稳固,这给了美国一定的缓冲空间。但是,长期来看,如何有效控制债务增长、实现财政可持续性,将是美国政府必须严肃面对的挑战。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需要长期的策略和政治意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本来是不会关注到这个提问的,由于答主在评论区说

我的粉丝有几个是他的粉丝,私信问国外,统一回答

我就看这位月下同学的答案,指出几个错误:

一、衡量30万亿国债规模看经济总量即GDP,考察杠杆率更具现实意义。美债规模突破30万亿,GDP总量同样突破了23万亿,达到历史新高。要关注的是“”债务余额/GDP”即杠杆率,30/23=130%,相比疫情前90%的低位确实在快速增长,但130%尚处于合理区间的高位。杠杆率并没有高到中国媒体渲染的国将不国的程度。

没人说美国人就撑不下去了,毕竟日本超过200%了都撑得下去,自然美国不会撑不下去。

但是130%是“合理区间”?正常人会这么想?

到底什么是合理区间?这是世行的文件

……估算结果确定了公共债务与GDP比率门槛为77%。如果债务高于这个门槛,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的债务就会使每年的实际增长减少0.017个百分点。

说的很清楚,是77%,130%都快77%的两倍了,怎么叫“合理区间”?


二、衡量30万亿国债规模要看偿债能力即财政收入。与考察企业债务率类似,国债也需要衡量资产、营收、利润、财务成本等指标。国债实质上是一种“国家融资行为”、财政实质上是一种“国家经营行为”。在2021财年,美国总财政收入是7.3万亿美元(联邦4.0万亿,州和地方3.3万亿),创历史新高。财政收入是偿债的主要来源,是稳定的现金流进项。

“财政收入创新高”,那债务也创了新高呢。那还看“创多少高”。

不然的话为什么大家觉得现在的状况是击鼓传花?你创的那个新高的比例,比的上债务创新高比例吗?


三、衡量30万亿国债要看债务的利息水平。目前美债的每年付息压力不是很大,并没有达到很多人想象的连付息都困难的程度。以2021财年为例,美债的付息金额为5624亿美元,实际的净利息支出仅为3523亿美元,仅占全年6.8万亿联邦支出约5%。另外,本轮大规模举债由于利率极低,导致联邦政府以疫情前1/2甚至1/3的利息融资,反倒降低了平均的融资成本。

这段是最容易误导人的。

2021年,财政赤字2.77万亿美元。这叫还得起?

美国政府不但还不起利息,反而又向美联储借了一笔钱,一部分钱用来还利息,一部分钱用来自己花,这才是现实。

我们所说的“还得起”,是你赚的钱用来还,不是你借的钱用来还。

不然的话,别说利息5624亿,就算利息10万亿,你也还得起,因为你可以借20万亿啊。

另外,关于月下同学的置顶文有很多错误,统一驳斥一下

第一,关于美联储的独立性问题,我已经论述过多次了,美联储主席是美国总统提名,参议院任命,另外,联邦政府但凡借钱的时候一定会借到钱,也是因为如此,有些激进的民主党人士才说应该发1万亿的特殊货币,直接找美联储要钱,美联储的独立性被质疑不是今天的事情了。

第二,

“美债的抛售是去银行取钱”。

闻所未闻。各国都在频繁的买卖美债,国际投资者也在不停的买卖美债,卖美债是因为国际投资者缺钱吗?

第三,为什么不买黄金。

没有作者写的那么复杂,原因很简单,出口对象是美国,不是黄金国。所以你手里是美元而不是黄金。

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垮台,美联储是不会给你兑换成黄金的。

他说“黄金不适合外汇储备投资”,很遗憾的是:目前各国央行里面,美联储持有的黄金是最多的,外汇占比最高的,请看世行2019年的文件

按照文件显示,2019年,美国持有黄金储备8133.5吨,外汇占比77%。

如果你把黄金贬低的那么厉害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美联储拥有世界第一黄金储备?

第四,关于美债投资问题。原文说:

“将外汇储备大比例投资美国国债,这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绝对主流的方式,除俄罗斯近年的极限操作外,全球外储大国概莫能外。”

上面的图表我已经写得很清楚了,黄金储备在外汇占比超过50%的有: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荷兰,葡萄牙,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奥地利……

第五:

“外储在保证刚性兑付的前提下,额外投资赚的收益,这个“私房钱”是完全属于政府的。这部分利润政府可以自由支配。内投、外投发钱搞福利均可,看心情、”

闻所未闻。

第六:

外国投资者总计持有25%。绝对大股东是美国,做空美债等于自杀,没人会自杀,所以美债最安全。这也是国际投资最重要的避险策略,没有之一。

做多做空只不过是市场机制,市场上做空美债的多了

甚至还有专门做空的工具,做空是正常事。谈不上“自杀”

剩下的太多,懒得看了。

关于作者评论区自己写的

看来这位不清楚什么叫“国际投资头寸”,这个东西可以查得到,如下:

关于作者所说的“终究有一天资金要回国的”问题,国际投资头寸里面讲过:

负债=来华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

你不需要看别的,只需要看“净头寸”,净头寸=资产-负债。中国净头寸有1万4千多亿。

所以哪来的“没有外资,外贸行业塌了半边天,中国GDP直接间接折损30%”?

评论区开放,我哪一点说错了,评论区留言。

评论区留言觉得麻烦的,私信我。

@月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