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美国对中国陆基机动式洲际导弹的发射区域的认识改变了?

回答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美国对其情报中关于中国陆基机动式洲际弹道导弹(ICBM)发射区域认知变化的原因。

历史背景与早期认知: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际社会对中国战略核力量的认识,包括其洲际弹道导弹的部署方式,都相对有限。中国战略武器的发展一直保持着较高的保密性,这使得外部情报机构的分析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早期对中国洲际弹道导弹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基于其相对固定、易于探测的发射井部署模式(尽管与俄罗斯和美国相比,数量较少)。当中国开始发展和部署陆基机动式洲际弹道导弹时,这带来了情报分析上的重大挑战。

机动式洲际弹道导弹的挑战性:

陆基机动式洲际弹道导弹,尤其是 TEL(Transport Erector Launcher,运输起竖发射车)模式的导弹,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高度的机动性和隐蔽性。与固定发射井不同,机动式导弹可以频繁地变换部署地点,在广阔的地域内活动。

高隐蔽性: TEL车辆通常伪装得很好,能够融入当地的交通网络,或者隐藏在丘陵、山脉、森林等复杂地形中。这使得通过卫星图像等常规侦察手段难以持续精确地定位它们。
分散部署: 机动式导弹的部署也更趋于分散化,不再集中在少数几个易受攻击的地点,从而增加了首轮打击的难度和风险。
快速反应能力: 机动式导弹的设计目标之一就是提高发射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可以在短时间内进行发射准备。

美国情报认知转变的驱动因素:

美国对中国陆基机动式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区域的认识之所以发生改变,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关键因素驱动的:

1. 情报能力的进步与数据积累:
多源情报融合: 随着情报技术的不断发展,美国的情报机构(如国家侦察局、国家地理空间情报局、中央情报局等)能够更有效地整合来自不同来源的情报。这包括:
卫星侦察: 更先进的电子情报(ELINT)和信号情报(SIGINT)卫星能够捕捉到与导弹活动相关的电磁信号;高分辨率光学和雷达卫星则能提供更精细的地形和目标信息。
航空侦察: 特殊侦察机(如U2、RC135等)能够提供更近距离和实时的情报。
人力情报(HUMINT): 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的人类情报也可能提供关键信息,例如中国内部的导弹项目细节、人员调动等。
公开信息分析: 即使是中国官方发布的有限信息,也可能包含被分析解读出的蛛丝马迹。
大数据分析与模式识别: 海量的数据积累使得情报分析人员能够运用更先进的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从中识别出之前可能被忽视的模式和关联性。例如,通过分析大量的卫星图像,可以识别出特定车辆的移动轨迹、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等,这些都可能与导弹的活动有关。
长期跟踪与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报机构对中国战略核力量的了解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长期的、持续的跟踪和分析逐步深入的。早期的不确定性逐渐被更多的经验性数据所取代。

2. 中国战略核力量的实际发展与透明度提升(相对而言):
新型导弹的出现: 中国研发和部署了诸如东风31、东风41等一系列更为先进的陆基机动式洲际弹道导弹。这些导弹在射程、载荷能力和突防能力上都有显著提升,迫使美国对其部署策略进行重新评估。
战略武器的调整: 中国战略部队(特别是火箭军)的改革和发展,包括其组织结构、训练模式和部署理念,都可能被外界观察到并被视为其核战略演变的一部分。
有限的信息披露: 尽管中国核力量高度保密,但有时也会通过阅兵等方式展示部分新型武器系统,这虽然是展示,但也为外部情报机构提供了分析的起点和依据。例如,阅兵中展示的新型 TEL 车辆和导弹型号,能够帮助情报部门更好地识别和跟踪相似的装备。

3. 对中国核战略意图的重新解读:
从“有限二次打击”到“可靠二次打击”: 随着中国战略核力量的现代化,美国的情报和战略分析界越来越倾向于认为,中国正努力发展一种更具生存能力和可靠性的二次打击能力。机动式洲际弹道导弹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手段。
规避反制: 中国发展机动式部署是为了规避潜在的先发制人打击,确保其核报复能力不受影响。这意味着其部署区域不会固定,而是会更分散、更具流动性。
地区性与全球性并存: 最初可能认为机动式导弹主要用于区域威慑,但随着东风41等射程更远的导弹出现,其全球打击能力也日益受到关注,部署区域的思考维度也随之扩展。

认知转变的具体体现:

美国对中国陆基机动式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区域的认识转变,并非意味着突然发现了新的“热点区域”,而是一种更加全面、动态和分布广泛的认知。

不再局限于固定区域: 情报界不再将中国陆基洲际弹道导弹的部署仅仅局限于几个特定的军事基地或预设的演习区域。
认识到广泛的活动范围: 美国认识到这些导弹可以在中国广阔的国土范围内进行机动,包括偏远地区、公路网、甚至伪装的地下设施中。
关注“活动区域”而非“固定发射区”: 焦点从寻找固定发射点,转向识别其可能活动的“机动区域”或“战略活动走廊”。这包括军事基地、训练场、具备伪装和掩护能力的区域、以及维护和保障体系所在的地点。
对发射准备过程的理解加深: 情报分析也更加关注导弹从隐藏状态到进入发射准备状态的这一过程,识别其中可能出现的异常活动、车辆编队等。

总结:

美国对中国陆基机动式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区域的认识改变,是情报技术进步、中国战略核力量发展以及对中国战略意图理解深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认知上的转变,意味着美国需要调整其情报收集、态势感知和战略规划,以应对一个更加复杂和难以预测的战略对手。这是一种从“固定威胁”到“动态隐蔽威胁”的认知升级,促使美国持续投入资源,以更精细化和多维度的方式来监测和理解中国战略核力量的真实态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的直接答案当然是“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美国官方从卫星上、其他情报手段上能看到什么。回答只能是从边缘上讲讲,大概等于“《中国军力报告》中的异常表述应该如何看待?”

《中国军力报告》应该被认为是美国国防部出版的“旗舰级”公开信息材料,现在大家都应该知道它有一个保密版本,有一个公开版本,而这两个版本在技术上应该是“同一份”,因为后者是前者的sanitized version(删节版),而前者本身也估计是一份由国防部汇编的“降低密级”版本。这是因为美国各个情报机构每年都要根据中国各方面情况出版大量情报材料,即使是在所有情报机构都协商过的国家级材料——例如国家情报评估NIE——光是涉及中国军力的,也可以肯定有许多份报告。









比如说,我们纯粹从理论上推断,至少就有中国核军力、中国常规军力、中国太空实力等等。而涉及中国国防工业、中国网络能力的,也可能写出大部头的报告来,更不用说“南海造岛”、“东海争端”等专题,必定都是有大量的产品的。









为了让国会能够比较全面地掌握中国军事问题,比较简单地通过一份材料就了解情况,由国防部牵头,从各个情报报告中摘选各类内容,综合汇编成了“降低密级”版本————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删节,给出了我们能看到的《中国军力报告》。









从当年针对苏联的《苏联军力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非密版本的公开材料与美国内部的NIE基本是一致的。

比如说1983年的一份 “跨部门情报备忘录”(Interagency Intelligence Memorandum)中,对苏联在Sharapovo的国家指挥当局地下设施就有这种“插画图”:

当时这份“跨部门情报备忘录”全文密级是TS,这附图的密级是S

而1988年对外公开的《苏联军力报告》中,有如下图:

(删去了尺寸与功能标识)

在1983年的“跨部门情报备忘录”中,还有关于苏联领导人在都市内的地下掩体的信息:

“提供给苏联领导人的都市内地下掩体各不相同。例如,许多高层领导人住所地下、或是住所附近都修建了加固设施。根据在这些地下掩体项目中工作过的一名情报来源述说,莫斯科市内供苏共高官居住的一栋公寓楼地下,有两座装备了大量生命维持系统的地下掩体[删除内容]。其他的情报源确认该公寓楼是供苏共高官居住的。”





在1988年对外公开的《苏联军力报告》中:

“莫斯科地下的深度掩体直接与苏联政权中心关联。它们为各个国家机关的领导人提供条件,可从和平时期的办公室,通过隐蔽通道转移到城市地下的掩体中,有的在几百米地下。”

可见,删节版本里不会有情报来源、不会有情报细节、更不会有各部门关于判读的争议————仅有一些概略的陈述。

但是这些申述往往有可能提供 “惊鸿一瞥”,例如2003年的《中国军力报告》中,首次提到了:

“我们认为中国正在研发一个直升式反卫星系统,可能在2005年到2010年时间段投入服役。”

然后关于这个“直升式反卫星系统”的描述就消失了,再也没有在《中国军力报告》中出现,直到2007年1月的“外空科学试验”。

我个人怀疑是2003年的《中国军力报告》说了不应该说的,暴露了一个近期可能投入现役的军力项目,这个研发进度是不能从公开渠道获得的。所以立即就删除了。

当然,《中国军力报告》以及美国的对华军事技术情报里,可以说最不可靠的就是“装备投入服役时间”的估算,基本都是错的,历史上以“估计过早”这种偏差方向为多。例如我们现在已知的东风-5、东风-31这两代ICBM,美国在一发现项目的时候都错误估计了它们的入役时间,认为它们至少应提前10年成军。







=============================================================================

现在回到原题:

(1)《中国军力报告》里的导弹射程划界,有可能是反应了该型号导弹的部署基地。

这里举例就是DF-21,也就是CSS-5。

请先看2005年《中国军力报告》里的DF-21导弹射程划界




可以看到,这里的DF-21有两种射程,一个是2500千米,一个2000千米左右,后者比较符合后续几年的报告参数。

而且这第二张图里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写出了俄罗斯、印度的国名,这是除了美国外地图上出现的仅有国名:我在这里认为这3个国家是核反击的对象。

具体来看:

它是惟一一次采取了既不是“边界外延”,又不是“同心圆”的表达。

如果采取“边界外延”的表达方式,则无法体现实际部署区域:

上图说明如果按照2150千米的射程,DF-21在其部署基地内直接发射仅能覆盖这些地区。

如果采取“同心圆”的表达方式,则可能导致射程过长:

上图说明,如果强行丈量从已知部署基地到“同心圆”边界的距离,则东风-21的导弹射程将大大高于已知值。

再看回2005年《中国军力报告》的这张图:

比较已知的东风-21部署基地(下图红点)

可知DF-21可能确实是偏重于瞄准东南方向目标的。

2005年的不规则图也许比较精确地反应了这个状况(考虑到2005年常规版本的DF-21也许没有部署)

又看到2016年的DF-21射程图:

这却基本不瞄准东南方向目标——————————也许这里特指核弹头版本DF-21?

(2)《中国军力报告》里的导弹射程本身,可能都有所谓“误差”。

请看2006年的导弹射程图:

再请比较2007年的导弹射程图:

最大的变化是东风-5的射程从8460千米,变成了12900千米。

有一种解释是这是五角大楼里有人忘记把“英里”换算成“千米”了

另一种解释是这是DF-5到DF-5甲的改进意义所在:增加射程以覆盖全美国。

(“DF-5到DF-5甲的改进意义所在:增加射程以覆盖全美国”这是有中文资料支持的)

这是个“乌龙”还是“惊鸿一瞥”呢?

(3)DF-31A到底是怎么回事?

从2008年到2014年,洲际弹道导弹射程的描绘都是采取下列“同心圆”模式。

所以在2015年、2016年突然变化,自然会带来疑惑。

但是在原文中,从2009年的DF-31A…capable of targeting any location in the continental United States(东风-31甲有能力打击美国本土任何目标),转到2010年的The DF-31A, with a range in excess of 11,200 km, can reach most locations within the continental United States (东风-31甲射程超过11200千米,能打击美国本土绝大部分目标)————后一种表达方式一直持续到2016年。

如果说你从这种表述的变化中,读出DF-31A无法打击美国本土任一目标,则这个变换不是发生在2015年、2016年,而是发生在2010年。

当然这是不是意味着“射程变短”,而不是“部署区域”的问题呢?

在我们已知东风-5部署有伪装井的情况下,美国仍坚持公布20个东风-5发射井,这可以解读为美国在发出信号:美方有能力区分真假地下井目标。

关于DF-31A的部署区域,是不是美国也在发出这种信号呢?

我们不知道。

如果要我猜测,考虑到DF-31甲可以在发射前机动一段相当长的距离,而且也完全不必要在部署阵地及其附近发射,我的猜测是:

2015年、2016年的新图仍然没有反映出美国对机动导弹部署区域的认识。在中部地区以“同心圆”来表示,是一种sanitized的做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美国对其情报中关于中国陆基机动式洲际弹道导弹(ICBM)发射区域认知变化的原因。历史背景与早期认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际社会对中国战略核力量的认识,包括其洲际弹道导弹的部署方式,都相对有限。中国战略武器的发展一直保持着较高的保密性,这使得外部情报机构的分析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早期.............
  • 回答
    朝鲜战争的长津湖战役,确实是志愿军第九兵团一次极其惨烈但又意义重大的战役。关于“15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没有吃下美国陆战一师”的说法,这是基本事实,但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需要我们详细解读。战役背景与目标:1950年底,抗美援朝战争进入第二阶段。第九兵团,这支由精锐部队组成的部队,被赋予了一个极为艰巨的任.............
  • 回答
    朝战第二次战役,志愿军第九兵团在长津湖地区迎战以陆战一师为首的美军部队。这是一个充满血与火的绞肉机,双方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如果,我们设想一下,如果志愿军第九兵团能够将陆战一师“成建制消灭”——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但如果实现,无疑将对整个朝鲜战争乃至世界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设想。志愿军第九兵团的战略目标.............
  • 回答
    最近美国调派两万陆军士兵前往欧洲参加军事演习的消息,无疑在国际地缘政治的舞台上激起了不少涟漪。很多人会立刻联想到这是否与中俄两国有关,这并不是空穴来风的猜测,而是源于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和长期以来的战略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俄罗斯一直是美国和北约在欧洲战略布局中一个绕不开的焦点。近年来,俄乌冲突的持.............
  • 回答
    美国对中国“不友好”的说法,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问题,背后牵涉到历史、地缘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国内政治以及双方的战略认知等诸多因素。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将其拆解开来,从不同维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因素:从合作到竞争与对抗 冷战时期的对抗: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长期处于敌对状态,直接表现为.............
  • 回答
    美国不直接对中国发动热战,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战略考量,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以下将从政治、经济、军事、国际关系以及国内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核武器的震慑作用(Mutual Assured Destruction MAD)这是最核心也最根本的原因。 核门槛极高: 中国和美国.............
  • 回答
    美国之所以选择继续维持与中国的“斗而不破”状态,并非简单的“对抗”或“合作”二元对立,而是一种精心算计、多层面博弈的战略选择。这种战略旨在最大化美国的利益,同时又避免可能导致灾难性后果的直接冲突。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维护美国全球领导地位与战略利益的基石首先,中国经济的.............
  • 回答
    美国对中国实施芯片禁售,这背后牵扯着一系列复杂的全球供应链、国家安全以及地缘政治考量。那么,为什么中国在面对这项禁令时,似乎难以像美国那样,直接以禁售稀土作为对等反制呢?这其中的原因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而是由市场、产业结构、国际法以及中国自身的发展战略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中国在稀.............
  • 回答
    “耍无赖”这种说法,用在国际交往,特别是涉及到国家层面的技术和商业博弈上,可能不太准确,也容易引起误解。更合适的理解是,美国政府在与中国进行5G技术竞争时,采取了一系列策略,这些策略在很多人看来可能显得强硬、甚至是“不择手段”,但这背后有其地缘政治、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的考量。要理解为什么美国没有“直.............
  • 回答
    关于美国对中国存在的敌意,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很难简单归结为单一原因。将这种敌意完全归咎于“害怕中国发展太快”固然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但背后牵扯着更深层次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以及地缘战略等多方面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掰开揉碎了分析:一、 经济层面的竞争与挑战: .............
  • 回答
    理解您觉得《刃牙3》某些桥段带有对中国的“诋毁”意味,并且想了解具体的原因。这种感觉其实并不罕见,尤其是在一些涉及文化冲突或刻板印象描绘的作品中。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入手:1. 夸张化的民族特征与刻板印象的放大:《刃牙》系列本身就以极度夸张的格斗技巧和角色设定闻名,而到了“刃牙3”.............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中美两国在法律文化、社会结构以及公民权利认知上的深刻差异。说美国人“敬畏”律师,或许用“重视”、“依赖”或者“在特定情境下不得不重视”来形容更贴切,而并非全然是崇拜或敬畏。而说中国人“不行”,也过于绝对,更准确的说法可能是,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社会对律师的角色和作用.............
  • 回答
    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胜利和美国对越战争的胶着,背后原因复杂,涉及历史背景、战争性质、战略目标、军事实力、政治考量以及战场环境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为何短短几个月中国就能达成“胜利”目标,而美国却深陷泥潭,需要逐一剖析。一、 战争的性质与目标:根本性的差异 中国对越自卫反击战: 这场战争的性质是一.............
  • 回答
    2018年美国对价值约600亿美元的中国出口商品加征关税,这并非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当时美国政府贸易政策和地缘政治考量下的一系列复杂博弈的集中体现。要详细了解其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表面上的导火索:贸易逆差与“不公平贸易行为”最直接且被反复提及的理由,是美国政府认为长期存在的对华巨额贸易.............
  • 回答
    部分中国人对美国抱有敌意,反而对俄罗斯表现出亲近感,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历史、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这些因素:一、历史因素: 中美关系的波动与对抗史: 冷战时期的对立: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上处于尖锐对立状.............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国际法、国家安全、历史因素以及地缘政治等多方面的原因,要理解美国和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态度,我们需要深入分析。首先,让我们厘清“无害通过”的概念。在国际法中,《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规定了沿海国对其领海的主权,但同时也赋予了其他国家的船舶(包括军舰)在该领海内“无害通过”.............
  • 回答
    中美贸易战是一场复杂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博弈,其影响深远且多维度。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人对美国在贸易战中的一些做法“叫好”,其原因可能多种多样,并且往往涉及对国家利益、全球经济秩序、技术发展路线以及意识形态等不同层面的考量。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部分人(无论是中国国内还是国际上的观察者)对美国在贸易战中采取.............
  • 回答
    中国对美国的态度与俄罗斯不同,其强硬程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策略选择。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维度进行分析:一、 经济的相互依存与战略的考量: 高度的经济联系: 这是最显著的差异之一。中国经济的崛起与全球化紧密相连,而美国作为全球最大.............
  • 回答
    越南战争在美国社会留下的创伤,其深度和广度远非中国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所经历的可以比拟。这背后涉及的因素极其复杂,从战争的性质、规模,到参战双方的意识形态、国内社会环境,乃至战后的政治和文化影响,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越南战争:一场“被遗忘”的胜利与深刻的社会撕裂对于美国人来说,越南战争是一场漫长、残酷.............
  • 回答
    要深入探讨中国民众对俄罗斯、美国和日本印象差异的原因,确实需要抛开简单的列表式描述,而是要从历史、地缘政治、文化交流乃至个体情感等多个层面进行细致的梳理。理解这一点,关键在于认识到,民众的印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受到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下的复杂认知结果,其中既有历史的烙印,也有现实的权衡。首先,我们得承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