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部分中国人为什么仇视美国,反而对俄罗斯很亲近?

回答
部分中国人对美国抱有敌意,反而对俄罗斯表现出亲近感,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历史、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这些因素:

一、历史因素:

中美关系的波动与对抗史:
冷战时期的对立: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上处于尖锐对立状态,并经历了朝鲜战争的直接军事对抗。这段历史在许多中国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被视为美国对中国进行干涉和压制的体现。
“一个中国”原则的分歧: 尽管中美关系正常化,但台湾问题一直是两国关系中最敏感的核心议题。美国在这一问题上的立场和行动,被中国视为干涉内政和挑战其主权的行为,引发了长期的不满和不信任。
人权和民主的指责: 美国及其盟友经常以人权和民主为由批评中国,并试图干涉中国的内部事务。这些批评在中国看来,常常是出于政治目的、双重标准,甚至是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否定,从而激起了反感。
经济摩擦与贸易战: 近年来,中美两国在贸易、技术等领域的摩擦不断升级,特别是特朗普政府发起的贸易战,对中国经济造成了一定冲击。这使得一部分中国人认为美国在经济上试图遏制中国的发展,加剧了对美国的敌意。

中俄关系的演变与“兄弟情谊”的记忆:
苏联时期的援助与盟友关系: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曾是中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盟友,提供了大量的援助,帮助中国建立工业基础。这段“兄弟情谊”的记忆,即使在后来的中苏分裂后,仍有部分中国人保留着怀旧的情感。
应对共同挑战的需要: 随着美国在国际舞台上力量的增强,以及其对俄罗斯的战略压力,中俄两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背靠背”的态势,以共同应对美国的主导地位和所谓的“围堵”。这种战略上的趋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双方的亲近感。

二、政治因素:

意识形态的差异与美国的价值观输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挑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与美国的自由民主制度存在根本性差异。中国官方和部分民众认为,美国试图将自身的价值观强加给中国,并以此干涉中国内政。
对颜色革命的警惕: 中国政府对西方国家支持的所谓“颜色革命”保持高度警惕,认为这是西方国家颠覆非西方政权、输出其政治模式的手段。美国在这一方面扮演的角色,使得中国对美国更加戒备。

俄罗斯的“反美”立场与中国国家利益的契合:
俄罗斯对美国的战略对抗: 俄罗斯在普京执政以来,一直将美国及其北约扩张视为对其国家安全的威胁,并积极推行“大国回归”的战略。俄罗斯的这种“反美”姿态,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国希望挑战美国单极世界秩序的战略目标不谋而合。
地缘政治的相互需求: 在当前的国际格局下,中国和俄罗斯在地缘政治上存在相互支持的需求。双方在一些国际问题上采取相似的立场,例如在联合国安理会等场合,能够形成制衡美国的影响力。

三、经济因素:

贸易战与科技竞争的负面影响: 如前所述,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科技竞争给中国带来了实际的经济压力和担忧,这自然会引发部分中国民众对美国的负面情绪。
与俄罗斯的经济合作相对稳定: 尽管中俄贸易额远不及中美贸易额,但两国在能源、军工等领域的合作相对稳固,且在某些方面具有互补性。在感受到美国经济制裁的压力时,加强与俄罗斯的经济联系,也成为一种选择。

四、文化与舆论因素:

官方媒体的引导与宣传: 中国官方媒体在报道中美关系时,往往侧重于揭露美国的负面形象,强调美国对中国的压制和干涉,而对中俄关系则多从战略合作和相互支持的角度进行宣传。这种宣传导向对民众认知产生了重要影响。
互联网舆论的放大效应: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在传播信息和塑造舆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网络上,一些批评美国政策、赞扬俄罗斯的观点更容易获得关注和传播,有时也会出现情绪化的表达,进一步加剧了对美国的负面情绪。
“受害者”叙事与民族主义情绪: 在一些中国人看来,美国长期以来对中国采取压制和遏制的政策,使得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扮演着“受害者”的角色。这种“受害者”叙事与民族主义情绪相结合,容易将对美国的不满转化为强烈的仇视。
俄罗斯的“强大”形象与斯大林时代的影响: 部分中国人对俄罗斯(特别是苏联时期)的强大军事力量和国际地位抱有某种程度的“崇拜”或怀旧情感。斯大林时期中国曾是苏联的盟友,这段历史以及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的强硬姿态,在某些人看来是“硬气”的表现,与美国的“霸权”形成对比。

五、战略考量与现实主义:

地缘政治的现实选择: 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国家往往会根据自身的利益和所处的环境做出现实主义的选择。对于中国而言,与俄罗斯保持良好关系,可以帮助其在与美国博弈中获得战略支持,分担来自美国的压力。
共同维护国际秩序的诉求: 中俄两国都对当前由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存在不满,并希望推动国际关系朝着更加多极化的方向发展。这种共同的战略诉求,使得两国在许多国际议题上能够相互协调和支持。

需要强调的是:

“部分中国人”的界定: 并非所有中国人都仇视美国,也不都是亲近俄罗斯。在中国社会内部,对于中美关系和俄中关系也存在着多元的看法。上述分析主要是针对那些持有对美负面情绪、对俄正面情感的群体。
情感的复杂性: 亲近与仇视是复杂的情感,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里列出的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强化的。
时效性与变化: 国际关系是动态变化的,民众的情感和认知也会随着时间和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总而言之,部分中国人对美国抱有敌意而对俄罗斯亲近,是历史恩怨、地缘政治现实、意识形态分歧、经济竞争以及舆论宣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这种情感倾向,既反映了对过往历史的回顾,也折射出当下国际关系格局下的战略选择和国家利益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中国国内,对俄罗斯的评价有两极分化的趋势。


一部分人认为,俄罗斯属于“战斗民族”,特别强悍,他们对俄罗斯充满了欣赏,甚至是敬佩。


还有一部分认为,俄罗斯在历史上对中国伤害很大,其本性贪得无厌,中国应该认真提防。


应该说,这两种看法都有失偏颇。


对于中俄关系,在几个月前,中国舆论场关于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庆祝海参崴建市150周年时,曾爆发过激烈的争论。


我的观点很明确,在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中,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国家利益。中国和俄罗斯在近代史上经历了很多的恩怨,但在当下国际环境中,俄罗斯和中国在反对美国霸权主义、反对西方国家搞意识形态渗透和“颜色革命”方面,有着高度一致的共同利益。中国面对美国的打压和遏制,与俄罗斯保持良好的关系非常重要。从俄罗斯方面来说,要维护其自身国家利益,同样也需要搞好与中国的关系。


从中国公众的视角,到底应该如何评价俄罗斯?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整体国力处于相对衰落当中,俄罗斯国家发展面临很多挑战,甚至从某个角度来说,俄罗斯迄今为止也没有从苏联解体的悲剧中走出来。俄罗斯在国家发展和处理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上,也给中国提供了很多的警示。


俄罗斯的衰落程度远超一般中国民众的想象。


在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此后俄罗斯一度采取了非常激进的“西化政策”,其核心是市场化和私有化,主要由美国控制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开出药方,这种国家转型策略也被称为“休克疗法”。


但非常可悲的是,在西方人开出的“休克疗法”中,俄罗斯陷入到前所未有的经济动荡和混乱当中,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到私人寡头手中,外国资本也从中获益很多,但国内民众生活水平则急剧下降。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经济发展起起伏伏,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2020年新冠疫情带来的全球经济衰退中,俄罗斯每次都难逃厄运,经济直接大幅下滑。俄罗斯卢布对美元的汇率,近年来也总体处于于低位,十几年来,跌幅超过50%。


据测算,到2020年,俄罗斯以美元计算的名义GDP只有1.4万亿美元,在全世界只能排在第13位,甚至比意大利、加拿大和韩国还低。


而中国,2020年GDP总量以人民币计算突破100万亿元大关,按当下美元汇率计算,超过15.7万亿美元。即便是中国广东省的GDP,也有1.7万亿美元,超过了俄罗斯全国。


俄罗斯人口接近1.5亿,中国人口大约为14亿,今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1万亿美元,而俄罗斯则不到1万美元。


换句话说,即便是以人均GDP来衡量,人口众多的中国,其发达和富裕程度,也超过了俄罗斯。


年级大一点的中国人,都知道俄罗斯曾经是中国的“社会主义老大哥”,也知道苏联是曾经仅有的可以跟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


但对于00后、10后出生的一代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俄罗斯的印象将是一个欠发达、相对贫穷的国家。


我们既要感叹苏联解体近30年,俄罗斯在追求国家发展方面面临的“悲剧”,我们更要感谢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


今天,我们放眼世界,很多时候,曾经对中国颐指气使的“西方列强”,变成今天的“二流强国”或“中等国家”,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它们自身发展不够好,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人民用短短40多年的时间,创造国家发展的巨大奇迹。


俄罗斯之所以“沦落到”今天这个局面,原因非常复杂。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俄罗斯始终无法与西方实现真正“和解”,从而长期未能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


苏联解体后,在度过叶利钦时代与西方的“蜜月期”后,普京上台,俄罗斯开始追求更加独立自主的国家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俄罗斯一直与西方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对抗和冲突,这导致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一直未能很好地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


对于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来说,“冷战”是最重要的因素。40多年里,美国和欧洲几代人心目中,俄罗斯都是一个“邪恶的敌人”,这种印象根深蒂固。


在苏联解体后,美国和西方整体上依然对俄罗斯保持了很强烈的戒心,通过欧盟和北约东扩,不断蚕食俄罗斯在华约国家和独联体地区的影响力,让俄罗斯产生了很强烈的国家安全危机感。


俄罗斯的民族个性则是“遇强则强”,很少妥协和吞下委屈。由于美国和欧洲的怂恿,部分独联体国家与俄罗斯关系紧张,俄罗斯则用军事实力进行了强烈的回应。在2008年,俄罗斯跟格鲁吉亚就南奥塞梯发生战争。2014年,俄罗斯又吞并了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半岛。


美国和欧洲对俄罗斯的打压,以及俄罗斯给予的强烈反应,则让双方关系持续恶化。几年前,俄罗斯被踢出了西方八国集团,多年来俄罗斯也一直面临欧洲和美国的各种制裁。


其次,俄罗斯自身经济结构有其致命性缺陷。


从苏联时期开始,俄罗斯就有“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的传统。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经济又一直高度依赖能源和原材料出口,经济结构非常单一,容易受到国际油价波动等因素影响。


在美国,一些专家甚至认为,“俄罗斯就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沙特”。


对俄罗斯领导人和民众来说,这种评价显得“非常残忍”,但又不得不说,它具有一定的事实基础。


俄罗斯经济相对衰落,让其在实现全球大国的抱负方面困难重重。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经济手段,俄罗斯在对外政策中只能更多依靠军事等比较单一的手段,收效有限。


相对于俄罗斯经济实力不足,俄罗斯的军事力量仍当之无愧地位居世界前列,尤其是其强大的核力量、反导力量,让美国和西方不敢轻视。


但实事求是地说,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如果只剩下军事力量一种手段,有效性会大打折扣,这就是俄罗斯今天面临的困局。


如果俄罗斯不能用自身的科技、经济和文化力量,让更多的独联体、前华约国家,以及更多的其他国家,从中受益,俄罗斯的影响力只能是局限在一定程度内。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俄罗斯敢于运用其军事力量,是其在经济上不断衰落的同时,依然保持了强大的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原因。但这其中的悖论是,俄罗斯越是频繁运用军事力量参与国际地缘政治博弈,其周边国家对其防范和恐惧的心理就会越大,而美国和西方对俄罗斯的打压和排斥也会越大,从长期看,这反而更加不利于俄罗斯的国家发展。


俄罗斯虽然实行了西方式的民主制度,但这并没有得到美国的认可,美国反而是不断支持和炒作俄罗斯国内的反对派,企图削弱普京政府的领导。


克格勃出身的普京,则使用了非常残酷和剧烈的方式进行回应,很多俄罗斯的反对派被暗杀,则让美国和欧洲有了更多敌视俄罗斯的理由。


美国新总统拜登在竞选中曾经公开表示,“俄罗斯是美国最大的敌人”。


拜登还曾经回忆过一段跟普京的交往历史,他曾经盯着普京的眼睛说,“我不认为你拥有灵魂”。


这两天,疑似美国支持的俄罗斯反对派,在俄全国举行游行示威活动,直接让美俄关系陷入到长期以来的相互指责和对抗模式。


从美国内部来看,其外交、国安、情报系统目前的当权派,几乎都有着深刻的美苏冷战的回忆,他们一生都在为对付俄罗斯工作,这种已经融入到潜意识里的东西,只会让美俄关系持续紧张。


从中国的角度看,俄罗斯国家发展的悲剧,对我们有很强的警示:


第一,从二战结束以来,美欧一直主导着全球经济体系,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都必须想办法融入到这个体系中去,而要实现这种融入,必须以与美国和西方关系的改善为前提。今天来看,像朝鲜、伊朗、委内瑞拉这些传统上未能与西方实现和解、未能融入西方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的国家,在国家发展上,都遇到了很大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不管美国和西方如何挑衅,中国还是要保持战略定力,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不断扩大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利益交汇点,这是中国接下来10年、20年抓住战略机遇期仍必须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


第二,在处理与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关系方面,中国既要守住主权、安全和发展核心利益,也要避免全方位刺激和挑动美国和西方国家。如果美国和西方对中国实施全方位的制裁和打击,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就有面临中断的风险。在面临美国与西方的压力时,中国依然需要保持定力,而且不要争闲气,不要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从中国与美国及西方的实力对比来看,肯定是对方更有实力、能出的牌更多、能欺负我们的地方更多,但我们内心深处要非常清楚,只要中国保持目前的发展势头,时间就在我们这一边,中国实力还会不断增强,而美国和西方将会继续相对衰落。等到中国绝对实力占优的时候,美国和西方在处理对华关系时自己就会有很多顾虑,那时中国将博弈中取得战略上的主动权。


第三,中国要始终解决好内部的问题。要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保持中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2020年,在疫情之下,中国吸引的国外直接投资(FDI)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这非常有代表性。这充分说明,疫情之后,全世界投资者对中国的信心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与此同时,中国要时刻关注内部的执政能力和治理能力建设。从美国哈佛大学等研究机构给出的民调看,中国民众对中央政府的支持率一直保持在高位。但在网络媒体发达的今天,任何地方政府的一举一动,一旦违背了民意的期待,都会造成舆论风暴,反过来会冲击党和政府的公信力。面对甘肃敦煌疑似非法砍伐防护林扩大葡萄种植园面积、贵州毕节普通居民因在微信群发表不同意见被社区书记和派出所非法拘禁等社会热点,主流媒体要给予充分报道,并进行批驳,政府要有及时的纠错能力。绝对不能让这些局部的、层级很低的负面事件,影响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局。


第四,对于中国的发展,从战略上,我们要保持充足的信心,中国不太可能发生苏联解体、俄罗斯衰落这样的事情;但我们也要保持足够的危机感,从国家战略上来说,关键是保持战略定力,不折腾,从国家治理上来说,关键是要系统化地解决依法治国的问题,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同时发挥主流媒体的监督作用,将全国各地的小矛盾及时暴露出来,并及时化解,通过国家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实际成就,彰显中国的制度优势和发展模式优势,增强民众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回到俄罗斯本身,接下来有两个趋势值得关注:


第一,俄罗斯整体国力在衰落,受到美国和西方的打压,非常难受,中国此时此刻,不要有“暴发户心态”,必要时可以对俄罗斯施以援手,不断巩固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俄罗斯跟美国和西方的矛盾,会部分减轻美国和西方针对中国的压力,中国支持俄罗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在支持自己。


第二,要防止美国联俄制华。新加坡前驻联合国大使马凯硕在其著作《中国赢了吗?》中明确写道,未来随着中国相对实力不断增强,美国和俄罗斯有可能改善关系。他特别提到,虽然这从目前看有些不可思议,但从战略上来说,这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中国对此也应未雨绸缪。


回到开头,中国民众到底应该如何看待俄罗斯?


我认为,首先,我们必须从国家利益出发,在现阶段不断巩固和加强中俄关系,这对于中国抵挡和破解美国和西方对中国的打压至关重要。历史不能被遗忘,但历史的情绪不要被轻易挑动起来。


其次,我们千万不要把普京的外交政策“浪漫化”,俄罗斯看起来在国际关系中敢作敢为,但从本质上来说,这是其综合国力衰退之后为了保持影响力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激进的举措。更重要的是,这种敢于出手的做法,实际上会激化俄罗斯与美国和西方的矛盾,对于俄罗斯的长远发展反而不利。中国当然不能学习俄罗斯的做法。

关于美国“帮助”中国,大概只有《美利坚人是如何掠夺中国人民财富之后以“退款助学”的方式为自己洗白的》以及把中国在东北地区的主权当礼物送给苏联人的“善心”吧。

user avatar

因为民意是可以操控的。

随总路线摇摆并不是一句空谈。

以欧洲来说,英法百年战争,相当于英国法国打了整整三代人的时间,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按理来说,英国人和法国人应该是世仇。但是面对法西斯德国的威胁日益显现,在政府的引导下,英法组成同盟。本是世仇的两国人并肩作战。


所以,实际上的情况并没有想象的复杂。尼克松时期cn是反苏亲美的。民意操控起来无比简单。

user avatar

民众们一般只对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历史或者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有比较强烈的情绪及反应。

你说的二战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是很久之前的事情了,而且大多数中国人都没有亲身经历过二战,所以对这个历史时期内发生的事情并不会具有太多情绪化的反馈,比如喜欢或者讨厌。

但23年前南联盟使馆被炸、21年前战机被撞、14年前的次贷危机、2年前非法拘押孟晚舟、几周前两艘航母堵在南海演习(还掉了架F-35)、持续到现在的贸易战,这些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并不是什么太遥远的记忆,就在此时此刻美国政府和民间依然不停的在中国很多事情上造谣生事,比如新疆、棉之类的,你很难从善意的角度去理解美国的这些行为。

中国国民绝大多数都是正常人,被人打了被人骂了当然会不高兴,怎么可能亲近呢?

user avatar

因为现在美国要搞垮中国。。。醒醒吧。

user avatar

真的很奇怪,占领中国领土最多和造成中国永久性分裂的国家是俄国(中国被俄国侵占了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现在的蒙古20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也是中国的,相当于目前中国领土的三分之一,可以说,可以说,俄国才是对未来中国战略最大的破坏者,失去的国土里不仅可以养活几千万人,还有丰富的资源和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不知道为什么要跟俄罗斯亲近

user avatar

因为现在俄罗斯反美,如果美俄结成同盟,那么亲俄的中国人将会反俄,亲美的中国人将会亲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部分中国人对美国抱有敌意,反而对俄罗斯表现出亲近感,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历史、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这些因素:一、历史因素: 中美关系的波动与对抗史: 冷战时期的对立: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上处于尖锐对立状.............
  • 回答
    在蒙古国,确实存在一部分人对中国人持有负面情绪,甚至表现出仇视的态度。要理解这种现象,需要深入剖析历史、文化、经济以及地缘政治等多重因素,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复杂的社会心理。历史的阴影与集体记忆首先,历史是理解这种情绪的重要切入点。虽然现在我们看到的蒙古国版图是在近代形成的,但从历史上看,蒙古.............
  • 回答
    在中国,确实存在一部分人表现出较强的仇富心理,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社会现象,其背后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1. 历史原因: 贫富差距的长期存在与强调的意识形态: 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一直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距。在计划经济时期,虽然普遍贫穷,但相对而言,由于财富分配主要由国家掌握,个人之间的财富差.............
  • 回答
    “见不得国外好”,这个说法背后,其实是挺复杂的情绪和心态交织在一起的现象。与其说是一种单一的原因,不如说是一系列社会、心理和历史因素的共同作用,让一部分中国人对国外的事物产生了负面看法,甚至抵触。首先,我们得承认,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起了很大的作用。过去,人们了解国外的信息渠道相对有限,官方媒体或经过.............
  • 回答
    “为什么有些中国人对苏联情有独钟?这首歌献给你们——‘美国神曲’《苏维埃进行曲》。”最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这句话,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在当下中国,一部分人对曾经的“老大哥”苏联会产生如此浓厚的情感,甚至将一首带有明显讽刺意味的歌曲作为表达这种情感的载体?这背后,绝非简单的情怀,而是复杂的历史记忆、现实.............
  • 回答
    在中国,部分民众民族主义情绪较为强烈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现象,其背后原因可以追溯到历史、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全球化等多个维度。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一、历史因素:屈辱史与民族复兴的叙事 近代百年屈辱史的深刻烙印: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经历了列强侵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一系列历史事件.............
  • 回答
    在中国,对西方社会中一些被贴上“白左”标签的现象和群体,确实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负面看法,甚至可以说是“鄙视”。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现实以及信息传播等角度来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在中国语境下,“白左”通常指代什么。它并非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而更多是一种 带有.............
  • 回答
    关于“部分中国人认为大多数黄种人身体素质体格不如白人黑人”的说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带有一定偏见的问题,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因素。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对“身体素质”和“体格”的定义与理解差异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身体素质”和“体格”本身是比较宽泛的概念,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衡量.............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触及了民族认同、历史认知、国家叙事乃至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何一部分中国人对明清历史的解读会倾向于日本的“明亡之后无华夏”和美国的“新清史”,而非国内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几个核心概念: “明亡之后无华夏”: 这个论调主要源于.............
  • 回答
    在分析一部分中国人对俄罗斯相比于德法英意等西方国家重要性看法的形成原因时,我们需要剥离掉一些可能被视为“AI痕迹”的泛泛而谈,深入到历史、地缘政治、经济联系、文化认知以及国内政治宣传等多个维度,去感受和理解这种“重要性”是如何被建构和感受的。首先,历史的厚重感与天然的亲近感是绕不开的起点。中国和俄罗.............
  • 回答
    关于部分中国人对印度崛起抱持否定态度的现象,这并非简单的单一原因能够解释,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地缘政治、经济竞争、文化认知以及国内宣传等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从历史层面来看,中印两国在历史上并非总是关系融洽。虽然有唐朝玄奘西行等文化交流的佳话,但近代以来.............
  • 回答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如同中国自身庞大而复杂的历史与文化一样,充满了多元的面向。其中,一部分中国人对东南亚国家持有某种程度的“看不起”的态度,这并非一个单一原因可以解释的现象,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迷雾,探寻背后的根源。首先,历史的遗泽.............
  • 回答
    在中国,人们对不同类型人才的欣赏方式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挖的社会和文化根源,这导致了对领袖型人才的崇拜似乎比对技术性人才更为普遍。这并非简单的“好恶”问题,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说起。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集权式统治模式,塑造了一种“官本位”.............
  • 回答
    说中国人“不爱读书”这个说法,其实挺容易引起争议的。因为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读书人受到的尊重也是实实在在的。但如果放眼当下,确实会发现,相较于过去,一部分中国人对读书这件事的热情似乎不像从前那样高涨了,甚至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会觉得读书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这背后.............
  • 回答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它触及了当下不少中国人的内心纠结,也牵扯到很多人对“好生活”的理解和追求。要说为什么有人宁愿去西方国家当“二等公民”,也不愿留在中国,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聊。首先,得说说“二等公民”这个说法。这本身就带点自嘲和无奈。在很多人心里,去到陌生国度,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甚至因为是.............
  • 回答
    “改革开放前吃不上饭,之后就吃上了”这句话,虽然有些以偏概全,但确实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那段时期,普遍面临的吃饭困难以及改革开放后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要详细解释这句话,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改革开放前为什么会出现普遍的吃饭困难?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政治.............
  • 回答
    在中国,医生这个职业一直以来都承载着崇高的社会地位和大众的信任。然而,正如任何社会群体都存在多样性一样,确实存在一小部分中国人对医生表现出不尊重的态度。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和供需矛盾.............
  • 回答
    遇到这种情况确实让人挺不舒服的。关于一些新加坡华人可能对中国大陆人表现出敌意,这背后可能有一些复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在起作用,并不是所有新加坡华人都有这种想法,但确实存在一些这样的情况。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1. 历史殖民与身份认同的纠葛:新加坡的历史与英国殖民统治紧密相连。在很长一段.............
  • 回答
    美国建国至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国家体系中确实可以称得上是“资深”的现代国家。然而,在中国大陆的某些语境下,确实存在一部分人认为“美国没有历史”的说法。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多重因素交织,既有历史认知上的差异,也有政治宣传和文化解读的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
  • 回答
    关于“为什么部分人认为中国因有大国梦就要事事争世界第一”,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阐述:1. “大国梦”的内涵与历史传承: 历史的记忆与民族自豪感: 历史上,中国曾是世界文明的中心之一,拥有悠久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然而,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屈辱的百年,饱受列强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