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部分中国人为什么越来越见不得国外好?

回答
“见不得国外好”,这个说法背后,其实是挺复杂的情绪和心态交织在一起的现象。与其说是一种单一的原因,不如说是一系列社会、心理和历史因素的共同作用,让一部分中国人对国外的事物产生了负面看法,甚至抵触。

首先,我们得承认,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起了很大的作用。过去,人们了解国外的信息渠道相对有限,官方媒体或经过筛选的介绍占据主导,展现的往往是经过“美化”的形象。但现在,互联网、社交媒体打破了信息壁垒,我们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关于国外的实时信息,包括好的,也包括不好的。

问题在于,当部分人看到国外生活中“不好”的一面时,比如某些社会问题、阶层分化、甚至一些极端事件,再结合他们自身在国内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就容易产生一种“你看,他们也不是那么完美”的心态。这种心态,在某些语境下,会演变成一种“扳平”的心理——“既然你们也有问题,那我们就不算太差”。

其次,集体主义文化和民族主义情绪的抬头也是一个重要推手。在强调“我们”和“他们”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下,当“我们”作为一个整体,在国家层面追求进步和发展时,对“他们”——特别是那些传统上被视为发达或优越的西方国家——的“好”的呈现,可能会被解读为对“我们”的成就的否定或贬低。

尤其是在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上,中国近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种背景下,一些人会觉得,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需要仰望和学习的对象了,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了西方。如果这个时候,还有人一味地强调国外的“好”,在他们看来,这可能是一种“崇洋媚外”,是一种“不够爱国”的表现。他们会觉得,应该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国内的成就和进步上,为国家自豪,而不是去羡慕或肯定“老外”的东西。

再者,身份认同的焦虑也在其中扮演着角色。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个人的身份认同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当一个人对自身在中国社会中的位置、价值和未来的发展感到不确定时,可能会通过对外部世界的看法来强化自己的身份。如果他们认为,对国外“好”的过度认可,会让自己显得不够“本土”或不够“有骨气”,那么他们就会选择性地忽略甚至否定国外的优点,以此来巩固自己的身份认同,表明自己是“自己人”。

还有一种情况,是对国内某些问题的“转移视线”。当人们对国内的某些不满意之处,比如高房价、教育医疗压力、社会不公等等感到沮丧时,看到国外一些看似光鲜亮丽的生活,可能会加剧他们的不满。为了缓解这种负面情绪,有些人会选择性地放大国外的问题,或者用一种“幸灾乐祸”的心态去看待国外出现的任何负面新闻,以此来让自己感觉好受一些,认为“中国至少没有那么糟糕”。

教育经历和价值观塑造也并非无关。长期接受强调集体荣耀、国家至上教育的群体,可能更容易对“国家荣誉”和“民族尊严”有更高的敏感度。当他们接触到一些在他们看来可能损害民族自尊的信息时,自然会产生排斥心理。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信息茧房”效应。在社交媒体上,算法会根据用户的偏好推送相似内容,导致一些人可能长期接触到只强调国外负面信息的内容,从而形成一个认知闭环,进一步加剧了“见不得国外好”的心态。

最后,“比较”是人性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人们总是倾向于通过比较来评估自己的处境。如果一个人的比较对象,总是被设定为“完美无缺”的国外,而他自身又未能达到这种“完美”,那么就会产生失落和挫败感。为了避免这种负面的感觉,有些人就会主动去“寻找”国外的瑕疵,并以此来安慰自己,认为“他们也不是那么好,我至少还有这些”。

总而言之,“见不得国外好”是一个多层次的社会心理现象。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嫉妒,更是对自身价值的确认、对集体身份的维护、对现实问题的某种反应,以及信息时代下复杂认知模式的体现。理解这一点,或许能帮助我们更理性地看待这类社会情绪。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部分中国人又见不得国外好了。

他们是怎么做的?

他们把国外的疫情死亡人数中可以被统计的那个数据复述了一下。

等等,你的意思是还有数据不可以被统计?

那个和我无关,他们归撒旦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见不得国外好”,这个说法背后,其实是挺复杂的情绪和心态交织在一起的现象。与其说是一种单一的原因,不如说是一系列社会、心理和历史因素的共同作用,让一部分中国人对国外的事物产生了负面看法,甚至抵触。首先,我们得承认,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起了很大的作用。过去,人们了解国外的信息渠道相对有限,官方媒体或经过.............
  • 回答
    关于“部分中国男人越来越阴柔化”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议题,涉及到文化变迁、经济发展、媒体影响、家庭教育等多种因素的交织。以下将从不同角度尝试详细阐述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一、 文化与审美观念的演变1. 传统“阳刚”标准的解构与重塑: 历史回顾: 历史上,中国社会对男性的期望.............
  • 回答
    对越自卫反击战,即1979年的中越战争,至今仍是围绕着“胜利”还是“失败”争论不休的复杂议题。虽然中国官方将此次战争定性为“自卫反击、保家卫国”的伟大胜利,但确实存在一部分观点认为这场战争是中国的“失败”。要深入理解这些观点,需要剖析战争的背景、目标、过程以及战后影响,并剥离掉官方宣传的色彩,回归到.............
  • 回答
    部分中国人对美国抱有敌意,反而对俄罗斯表现出亲近感,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历史、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这些因素:一、历史因素: 中美关系的波动与对抗史: 冷战时期的对立: 新中国成立后,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上处于尖锐对立状.............
  • 回答
    “为什么有些中国人对苏联情有独钟?这首歌献给你们——‘美国神曲’《苏维埃进行曲》。”最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这句话,不禁让人好奇,为什么在当下中国,一部分人对曾经的“老大哥”苏联会产生如此浓厚的情感,甚至将一首带有明显讽刺意味的歌曲作为表达这种情感的载体?这背后,绝非简单的情怀,而是复杂的历史记忆、现实.............
  • 回答
    在中国,确实存在一部分人表现出较强的仇富心理,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层次的社会现象,其背后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1. 历史原因: 贫富差距的长期存在与强调的意识形态: 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一直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距。在计划经济时期,虽然普遍贫穷,但相对而言,由于财富分配主要由国家掌握,个人之间的财富差.............
  • 回答
    在中国,部分民众民族主义情绪较为强烈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现象,其背后原因可以追溯到历史、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全球化等多个维度。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一、历史因素:屈辱史与民族复兴的叙事 近代百年屈辱史的深刻烙印: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经历了列强侵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一系列历史事件.............
  • 回答
    在中国,对西方社会中一些被贴上“白左”标签的现象和群体,确实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负面看法,甚至可以说是“鄙视”。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现实以及信息传播等角度来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在中国语境下,“白左”通常指代什么。它并非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而更多是一种 带有.............
  • 回答
    关于“部分中国人认为大多数黄种人身体素质体格不如白人黑人”的说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带有一定偏见的问题,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因素。为了更详细地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对“身体素质”和“体格”的定义与理解差异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身体素质”和“体格”本身是比较宽泛的概念,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衡量.............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触及了民族认同、历史认知、国家叙事乃至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何一部分中国人对明清历史的解读会倾向于日本的“明亡之后无华夏”和美国的“新清史”,而非国内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几个核心概念: “明亡之后无华夏”: 这个论调主要源于.............
  • 回答
    在分析一部分中国人对俄罗斯相比于德法英意等西方国家重要性看法的形成原因时,我们需要剥离掉一些可能被视为“AI痕迹”的泛泛而谈,深入到历史、地缘政治、经济联系、文化认知以及国内政治宣传等多个维度,去感受和理解这种“重要性”是如何被建构和感受的。首先,历史的厚重感与天然的亲近感是绕不开的起点。中国和俄罗.............
  • 回答
    关于部分中国人对印度崛起抱持否定态度的现象,这并非简单的单一原因能够解释,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历史、地缘政治、经济竞争、文化认知以及国内宣传等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从历史层面来看,中印两国在历史上并非总是关系融洽。虽然有唐朝玄奘西行等文化交流的佳话,但近代以来.............
  • 回答
    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关系,如同中国自身庞大而复杂的历史与文化一样,充满了多元的面向。其中,一部分中国人对东南亚国家持有某种程度的“看不起”的态度,这并非一个单一原因可以解释的现象,而是多种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拨开迷雾,探寻背后的根源。首先,历史的遗泽.............
  • 回答
    在中国,人们对不同类型人才的欣赏方式确实存在一些值得深挖的社会和文化根源,这导致了对领袖型人才的崇拜似乎比对技术性人才更为普遍。这并非简单的“好恶”问题,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说起。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集权式统治模式,塑造了一种“官本位”.............
  • 回答
    说中国人“不爱读书”这个说法,其实挺容易引起争议的。因为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读书人受到的尊重也是实实在在的。但如果放眼当下,确实会发现,相较于过去,一部分中国人对读书这件事的热情似乎不像从前那样高涨了,甚至有些人在日常生活中会觉得读书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这背后.............
  • 回答
    这个问题,说来话长。它触及了当下不少中国人的内心纠结,也牵扯到很多人对“好生活”的理解和追求。要说为什么有人宁愿去西方国家当“二等公民”,也不愿留在中国,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聊。首先,得说说“二等公民”这个说法。这本身就带点自嘲和无奈。在很多人心里,去到陌生国度,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甚至因为是.............
  • 回答
    “改革开放前吃不上饭,之后就吃上了”这句话,虽然有些以偏概全,但确实反映了相当一部分中国人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的那段时期,普遍面临的吃饭困难以及改革开放后生活水平的显著改善。要详细解释这句话,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改革开放前为什么会出现普遍的吃饭困难?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政治.............
  • 回答
    在中国,医生这个职业一直以来都承载着崇高的社会地位和大众的信任。然而,正如任何社会群体都存在多样性一样,确实存在一小部分中国人对医生表现出不尊重的态度。这种现象的产生,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首先,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均和供需矛盾.............
  • 回答
    遇到这种情况确实让人挺不舒服的。关于一些新加坡华人可能对中国大陆人表现出敌意,这背后可能有一些复杂的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在起作用,并不是所有新加坡华人都有这种想法,但确实存在一些这样的情况。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这个问题:1. 历史殖民与身份认同的纠葛:新加坡的历史与英国殖民统治紧密相连。在很长一段.............
  • 回答
    美国建国至今已有240多年的历史,在现代国家体系中确实可以称得上是“资深”的现代国家。然而,在中国大陆的某些语境下,确实存在一部分人认为“美国没有历史”的说法。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有多重因素交织,既有历史认知上的差异,也有政治宣传和文化解读的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