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情绪其实有两种来源,但并不常常为人注意。
第一种,来源于外部的压迫和侵袭,是一种应激性的自我防卫心里。对于一个群体来说,越是受到外部打击,就越是向内部寻求支持。一个民族、一个党派,甚至是一个小区的居民都是如此。这种可以简单称之为“受害者民族主义”。这种心理容易衍生出极端排外,甚至暴力行为。各国新纳粹,基本都是从这种民族主义里面产生出来的。
第二种,来源于本身的优越。这是一种由优越而衍生出的群体自豪感、认同感。一个群体越是出类拔萃,越是鹤立鸡群,这种情绪就越浓厚。这种可以简单称之为“优越者民族主义”心理。这种心理容易衍生出歧视。美国那种“USA, USA”的红脖,基本都是这种民族主义。他们并不排外,但自视甚高。
中国人民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其实起源于第一种心理。这是在长期的外国侵略、割地赔款之下产生出来的自我防卫心理。这种思维很容易演变为盲目排外。那些上街砸车的人,如果不是趁机发泄的社会流氓,那么就是受这种心理的驱使。
然而这并不是中国眼下民族主义的全部。
自2008年以来,第二种来源的民族主义在中国日渐崛起。这是因为中国国力日渐增强,科技、军事、经济领域都有不错的表现。因此国族自信心增强,逐渐衍生出第二种民族主义。
理论上来讲,当第二种民族主义高涨的时候,第一种就会消退。原因并不难理解。第二种来源于国族的强大。而强大的国族,基本不太可能受到外部的侵袭。
然而中国眼下却是处于两个阶段之间的过渡期,第一种民族主义仍然高涨,而第二种民族主义已然兴起。这一方面当然是中国政府有意宣传造成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发展较快,使得中国贫弱期出生的一代人通过对下一代的家庭教育而留存的受害者民族主义还仍然强烈,而中国兴盛期已经逐步到来。80年代以来的韩国,20世纪上半叶的日本,都曾有过类似的情况。这不仅仅是宣传问题,更是一个历史时期的问题。
这种情况意味着,我们应该注重减少对于过去屈辱历史的重视(除了吸取历史教训之外),而应该注重培养新一代国民更加宽容、开放的思维方式——这是一个大国国民理应拥有的思维方式。对于政府不恰当的历史言辞,应有抵制。固然那些言辞在对日施压方面是方便的工具,但对国民思维模式的影响,可能是更值得重视的方面。而且需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成绩和不足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不能妄尊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我们需要的是自信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的国民。
这不是民族主义问题。这是智商问题。。。e,不,应该是教育和媒体的问题。
教育
其实,某种意义上,日本的民族主义更严重 - 整个精英阶层几乎都支持参拜靖国神社(日本议会的都是精英阶层了吧,他们在首相的带领下会在终战纪念聚会的场合对天皇三呼万岁。。),而且移民政策是发达国家里面相对严格的。(很多人说日本拿护照容易 - 但是你知道那个叫做归化吗?同时绿卡需要连续居住十年,你知道连续居住的定义吗?你知道即使拿了绿卡照章纳税仍然没有政治权利吗?)
但是,他们不会因为中日的领土争端去抵制中国商品。因为他们接受的教育让他们可以分辨领土问题和商业问题 - 是两码事。
前者是国家和政治,后者是商业和契约。你可以用农药超标来抵制中国商品。但是,不经过正当的程序,不能用领土争议来破坏商业竞争。没有确凿的证据,个人的私人情绪也不应该加在错误的企业上。
更重要的,他们媒体的话语权,掌握在一帮更加理性的人手里。他们不会煽动非理性的情绪,去宣扬某些奇葩逻辑。这种媒体和发言人如果出现,会被看作 SB 。
而中国的教育 - 尤其是政治教育 - 很多时候就缺乏事实和逻辑,本来就难以自圆其说。这导致了很多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群在这上面的智商接近弱智。再加上媒体的煽动,大众的判断就很容易失误。
媒体
媒体为什么会煽动?
其一是因为这帮人也缺乏水准。中国媒体从业人员的待遇是无法和日本比较的。这决定了很多高素质的人在离开媒体。
另一方面,很多中国媒体是政治的一杆枪。在压力面前,媒体无法顾及可以自圆其说的说服力,无法顾及自己的信仰和理性 - 诛心之论,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初级流氓玩法,其实在媒体上非常流行。。。这个就不多说了。
最后的话
民族主义不是简单的好或者坏。关键是,即使民族主义中好的部分,也要有基本的逻辑,确凿的证据和清晰的判断。
中国的大众做不到,再考虑东亚人的智商水准是差不多的。。。那么,教育和媒体失职的可能性,就非常的高了。
所以,砸国人财产(即使是日本品牌)来打击日本的 SB 事才会流行。
简而言之,我们的教育和舆论,把一帮聪明人培养的不讲道理。
贫富差距是答案之一。
贫富差距和民族主义是什么关系?两个方向相反的答案。一方面,可能互相加强。“转移说”:贫富差距大的时候,政府需要民族主义来转移矛盾,把穷人富人凝聚在一起;也有“精神需要说”:陷入贫苦的人们,需要民族主义来给自己一个强大的身份。另一方面,贫富差距增大可能减弱民族主义。“撕裂说”认为:既然穷人和富人“尿不到一个壶里”,他们也很难团结在一面旗帜下。
Solt 2011年的研究非常重要,他可能是第一位在全球范围内,定量研究贫富差距与民族主义关系的人。他怎么衡量民族主义?三个指标:首先,世界价值观调查中有一个问题,你有多为身为xx人自豪?其次,国际社会调查项目中有一项目,问受访者有多爱国(emotionally attached);最后,也是国际社会调查,问卷包含受访者对本国艺术、军事、历史、科技、体育成就的评价。
图1 文章的回归结果
Solt也是贫富差距研究方面的专家。文中的贫富差距指标,用了他参与建立的世界收入不平等数据库中的税后收入基尼系数。控制人均GDP、移民数量、民族多样性等许多变量以后,结论如下:贫富差距指标和三个反映民族主义的指标均显著正相关。此外,无论收入在社会中处于何种位置,这个正相关都成立。能解释这个结果的只有“转移说”——通过民族主义转移对贫富差距的关切。
其它一些变量的结果也值得介绍。比方说,性别为何,与民族主义的强度相关不明显;接受的教育年限长度,和民族主义的强度负相关;年龄和民族主义的强度正相关;移民数量和民族主义的强度负相关;国家处于冲突状态,和民族主义的强度正相关,等等。此外,同样变化一个标准差,贫富差距对民族主义的影响效果是最大的,比诸如教育年限、年龄等的效果还要大。
图2 1978-2014年,中国的贫富差距变化
因此,各国贫富差距的变化,可以解释近年来许多国家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中国的情况呢?Piketty、Yang、Zucman 2017年发布的研究之前已有人在知乎介绍过,此处不展开。只看上图,按照这个分化趋势,民族主义情绪的大面积回升并不奇怪。如果这一现象真的发生,是好是坏?相信知友有自己的判断。此外,民族主义上下沉浮有很多解释,贫富差距变化只是其中之一。
不过,还有一个小问题:为什么转移可以成功呢?按道理,贫富差距分化应该要唤醒阶级意识,引起大家对不平等问题越来越多的关注,不该那么容易转移才是。但是,Solt、Hu、Hudson、Song和Yu五位学者发现:即使当地的贫富差距上升,也缺乏证据说明,美国人对“美国正在分化”和“我处在社会的下层(have-nots)而非上层(haves)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受到了影响[1]。
总之,民族主义可以是缓解贫富差距症状的一剂良药。Hayes 1926年的这段话堪称经典:“民族主义有笑气的功效。让工人长吸一口,他会忘记自己在工厂、田野或矿山彻夜劳作,忘记自己拿着与工作量不相称的工资,忘掉自己肮脏污秽的住所,最终在强盛的梦想中酣然入睡。持续地吸入这笑气,能让要求社会或经济变革的人,比如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都不再聒噪[2]。”
[1] 这里需要来自更多国家的证据。如果有关于国内的情况,欢迎补充。
[2] 自译。原文见Hayes, C. J. H. (1926). Essays on nationalism. Macmillan,转引自Solt, F. (2011). Diversionary nationalism: Economic inequality and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pride.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73(3), 821-830。
参考文献:Piketty, T., Yang, L., & Zucman, G. (2017). Capital accumulation, private property and rising inequality in China, 1978-2015 (No. w23368).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Solt, F. (2011). Diversionary nationalism: Economic inequality and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pride.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73(3), 821-830.
Solt, F., Hu, Y., Hudson, K., Song, J., & Yu, D. E. Economic inequality and class consciousness. Forthcoming,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从上诉回答看,民族主义一点也不严重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