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部分自称民主主义、自由主义者,看到中国的一点挫败就幸灾乐祸?

回答
有些人自称民主主义、自由主义者,在看到中国的发展遭遇挫折时表现出幸灾乐祸,这种现象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复杂的原因,并且在不同个体身上可能以不同的组合出现。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1. 意识形态的对立与价值观的冲突:

核心价值观的差异: 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核心在于个体自由、人权、法治、权力制衡、言论自由和政治多元化。而与中国共产党主导的政治体制相比,存在显著的差异。当中国在这些方面出现问题或遭受挫折时,一些持有民主自由价值观的人会认为这是对其现有体制的一种“证实”或“纠正”。
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批判: 许多民主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对中国的一党专政、限制公民自由、审查制度、以及地缘政治上的扩张性持批判态度。他们认为中国的成功和强大可能会威胁到他们所珍视的价值观和全球的自由秩序。因此,当中国遭遇挫折,在他们看来是这些被他们视为负面的特质所导致的,这种“惩罚”或“修正”似乎是对他们担忧的一种回应,从而可能产生幸灾乐祸的情绪。
“民主战胜专制”的叙事: 在一些人的认知中,世界格局存在着民主与专制两大阵营的对抗。中国被视为“专制”的代表,而他们自己则属于“民主”阵营。在这种叙事下,中国遭遇挫折就如同“对手”的失利,是“我方”的胜利,从而引发幸灾乐祸的情绪。

2. 地缘政治和国家利益的考量:

对中国崛起的担忧: 中国的快速崛起在经济、军事和地缘政治上对一些西方国家构成了挑战。这些国家可能担心中国的崛起会削弱其在全球的影响力,改变现有的国际秩序,甚至对其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当中国在国际事务中遇到困难时,一些人会感到松了一口气,甚至乐见其成,因为这可能延缓或削弱中国的影响力扩张。
“零和博弈”的心态: 有些人倾向于将国际关系视为一种“零和博弈”,即一方的所得必然是另一方的所失。在这种心态下,中国的发展被视为对他们国家利益的侵蚀,因此中国遭遇挫折就意味着他们国家的相对利益得到了提升。
国内政治的投射: 在一些西方国家,对华强硬往往是国内政治的一种策略或表现。一些政客或政治团体可能利用中国遇到的问题来吸引选票、团结国内支持者,或者转移国内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国挫折的幸灾乐祸可能是一种政治表演。

3. 信息获取和认知偏差:

媒体的报道偏向: 很多民主自由主义者获取中国信息的渠道主要是西方媒体。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可能会更侧重于报道中国国内的问题、社会矛盾、以及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摩擦。这种选择性报道可能会强化人们对中国负面形象的认知,从而在看到中国挫折时更容易产生幸灾乐祸的情绪。
“确认偏误”: 人们倾向于寻找和解释信息,以证实自己已有的信念。如果一个人已经认为中国的体制是失败的或有问题的,那么当看到中国出现挫折时,他们会更容易将其归因于体制的根本性缺陷,并以此来“确认”自己的判断。
网络舆论和回声室效应: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容易聚集在具有相似观点的信息“回声室”中。在这些社群中,对中国的负面评价和批评会被不断放大和强化,形成一种集体情绪。当中国出现挫折时,这种情绪更容易被激发和传播。

4. 对特定事件或政策的反应:

对人权问题的关注: 对于那些高度关注中国新疆、香港、西藏等地区人权状况的自由主义者而言,当中国因此在国际上受到制裁或面临发展障碍时,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对不当行为的“惩罚”,从而产生幸灾乐祸的情绪。
对经济政策的批评: 一些自由主义者可能会批评中国政府的某些经济政策,例如国家干预、贸易保护主义等。当这些政策导致中国经济出现问题时,他们可能会认为这是政策失误的必然结果,并对此感到“高兴”。

5. 人性的复杂性:

群体认同感和“同伴压力”: 在一些讨论中国问题的社群中,对中国持批评态度可能是一种身份认同的表现。如果大多数人都在表达对中国的负面情绪,那么个体也可能因为群体认同感或避免被孤立而跟随表达类似的观点,即使内心并没有那么强烈的幸灾乐祸。
情绪的宣泄: 长期以来,一些人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对中国积累了负面情绪。当看到中国出现挫折时,这种情绪得到了一种宣泄的机会。

需要强调的几点:

“部分”的限定: 并非所有自称民主主义、自由主义者都会对中国遭遇挫折而幸灾乐祸。许多人秉持的是理性批判的态度,关注的是中国制度的改进和全球合作,而非对特定国家的落井下石。
动机的多元: 即使出现幸灾乐祸的情绪,其背后的动机也可能是多元的,不应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单一原因。
区分批判与幸灾乐祸: 对一个国家或其政策提出批评,与对其遭遇挫折而幸灾乐祸,在动机和表达上是有区别的。前者是基于价值观和理性分析,后者则带有更多情绪化的成分。

总而言之,部分自称民主主义、自由主义者对中国挫折表现出的幸灾乐祸,是意识形态对立、地缘政治博弈、信息获取偏差以及人性复杂性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国际关系和不同群体间的互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之前单位承接了一个大型活动,征集意见稿是大家一起看的。

做策划案那个人一线活动经验不多的样子,里面有几个明显会冷场的环节。我指出并且提了一点改进建议。

未被采纳。

活动进行的时候果然冷场了。

当然是活该。一方幸灾乐祸,另一方则是恼羞成怒。人之常情。

user avatar

幸灾乐祸、愤怒、嘲讽,是不同的概念。

“政府所有都要管,所以也要承担失败的责任”,这和这些人为什么幸灾乐祸有关系吗?为什么不是愤怒而是幸灾乐祸呢?“「操你*的国民党」”是幸灾乐祸吗?这是愤怒啊。认为政府要承担责任,所以愤怒或者因愤怒而嘲讽,这是正常的行为。认为政府要承担责任而幸灾乐祸,这恐怕就不那么正常了。

其实这种心理不难猜测,正如

@李雷

的答案所言,不过我们还是不要类比了:

人类有这样的本能,那就是看到能够支撑自己观点的论据出现时,会感到愉悦。这些人和很多其他人一样,相信民主才是对的。而中国不走民主的路。尽管某个挫折的实际成因未必是民主/专制两分的缘故,但这一部分人未必真的能分得清(把所有问题归于专制体制的人不在少数),于是就觉得任何中国遭遇的挫折,都是目前体制不行的证明,于是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这种本能的愉悦,并将其表达出来。当然,如果这种挫折直接伤害到了言者的利益,他们多半会愤怒,而不是幸灾乐祸。有些病入膏肓的人不只是会对政府的挫败幸灾乐祸,还常常会对民众遭遇的损失也幸灾乐祸,甚至讽刺其为”支那/费拉顺民“。

当一个事物并没有按照自己中意的方向去发展而遭遇了挫折的时候,并不是每一个人的修养都能高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很多人其实都都停留在”叫你不听我的话,哈哈哈哈哈哈哈“的水平。如果对政治问题也没有什么深入了解,自然会产生这类但凡见到什么有关中国的坏消息就幸灾乐祸的行为。

这些人虽然站在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一边,但实在是猪队友。政治上什么叫猪队友呢?就是那些立场上站在你这边但行为上却把中立者(有时候甚至是同盟者)往对立面推的人。每个政治派别基本都有猪队友,这并不稀奇。

——————————————————————————————

很多答案都把幸灾乐祸和愤怒以及因愤怒而嘲讽的行为混为一谈。然后大谈因愤怒而嘲讽政府是多么的伟大光荣正确。

幸灾乐祸和愤怒是截然不同的。

尽管幸灾乐祸和因愤怒而嘲讽看起来很相近。但两者有一个核心差异。幸灾乐祸者乐见失败的发生,认为失败才是对的,才是好事。而愤怒者,则不乐见失败的发生,认为失败是错误造成的,失败是坏事。那个大骂国民党没铺好路的司机,绝不会认为那条路铺得不好反而是好事。

user avatar

@袁蕾

邀。

持有这些观点的人都不能叫做“真正的”自由主义者/民主主义者。

他们只不过是碎片化地喜欢/厌恶某些东西而已。

比如有人因为办证麻烦就在网上嚷嚷自由好民主好,有人因为在美国被白人小混混骂了一句就说美国失败多元失败。

当然还有更多的人既没经历过办证难也没经历过被种族主义者歧视,他们只是跟着别人的言论人云亦云。

娱乐圈有个现象叫“明星互抱,粉丝互掐”,公共讨论也是这样。只不过有人是自由主义的粉,有人是宣讲自由好民主好的大V的粉。自由主义者的敌对阵营也一样。

不算数量最庞大的转发者和点赞者,在发声者的群体中

最低级的是人身攻击的。比如某大V患病,底下一堆幸灾乐祸的。这算业余组1级玩家。

稍好一点儿的是宣泄情感的,比如“我不知道XXX好不好但我就是看不惯YYYBlablabla……”这算业余组2级玩家。

再往上一点儿的是认真粉,比如看了《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或《乌合之众》就把波普尔或勒庞捧上天去的。这算业余组3级玩家。

再往上的一些,是已经形成比较固定价值观的讨论者。这些人了解一些基本的政治理论,能够把历史事例跟自己的观点结合起来。这些人在网络论战中能够提供观点,其它多数人只能提供口水。如果有能力写段子,这帮人写出来的东西也许会很好看。他们是业余组的顶尖高手,4级玩家。

===从这里开始是爱好者和专业者的分界线,这里又有两种类型===

第一种是理论态度

知道讨论问题要讲逻辑的,为了讲逻辑必须明晰术语的,算是理论专业组1级玩家。

在不会用错术语的基础上,知道学术界对某个问题(比如“民主”、“宪政”)的基本研究脉络如何,有哪些主要的流派观点,算是理论专业组2级玩家。

这两个级别的玩家如果参与网络论战,往往会被业余组的票友们喷死。因为他们还是太重视学术规矩,好比坚持贵族礼仪,上战场还要行礼的战士,经常会被拿着板砖阴人的流氓打趴下。

在前一个基础上,对某个特定的理论问题或现实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研究成果符合学术论文要求的,算是理论专业组3级玩家。

在政治学的很多领域都能达到前一个水平的,算是理论专业组4级玩家。达到这个级别的,靠学术研究混饭吃是没有问题了。

当他认识到主义和流派不过是一个标签,真正重要的是逻辑和分析,这个时候“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和“左派”的区分对他来说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自由主义对法权的分析更有道理,好,我采纳自由主义的意见;左派对不平等的批判更有道理,好,我采纳左派的意见。这是理论专业组等级5。

从问题导向出发,汲取一切流派的资源,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这是理论专业组等级6。到这个级别的,已经是大师了。

大师之上是一代宗师。他自己开创一个主义,各种主义认他做爷爷。这种人一百年不一定有一个。如果有人说他是XX主义,那是小孩子不懂规矩。就好像说柏拉图、霍布斯是专制主义一样,让读过书的人知道,要笑掉大牙。

第二种是实践态度

所有主义在一开始都是要解决问题的,正是因为它们在历史的某个阶段能够有效解决某些问题,它们才发展成为了主义。所以,主义的发扬,归根结底靠的是运用主义解决问题的人。实务上的事,不是说说就行的,让你开公司、做生意、谈项目、当领导,甭管你是管10个人、100个人还是1000个人,你知道怎么管,实际管好了才有用。不具备这个能力的都是纸上谈兵,具备了才可以说,这是实务专业组初阶资格。

有些人会认识到,标签本身有标签的意义。比如老百姓不一定都懂“自由主义”四个字是什么,但是老百姓知道主张这四个字的人支持他们上访维权,那有这种需要的老百姓就会团结在这些人周围。这些人不一定真信自由主义,但他们可以以此来博名博利,这是实务专业组1级玩家,包括公知、大V、记者、律师等等,以及官方绝大部分宣传组织都可以归为此类。

这些人中的一部分看到中国挫败就兴高采烈,不是因为他们脑子坏了,也不是因为他们有多邪恶。而是他们要经营自己的品牌,要刻意保持自己的这种标签。这就好像锤子手机一定要保留“情怀”这个标签一样。当然,反过来运用同样策略的也存在,比如司马南。

有人是真处理现实政治事务的,对这些主义之争根本不关心。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主义既不能让粮食增产,也不能让洪水退散。这些人不关心主义,只关心如何解决问题。这些人是实务专业组2级玩家。

有人知道主义的重要性,也知道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并且知道在某些政治制度下,标签是必须要贴的,主义是必须要讲的,但他们能够把讲主义和解决问题比较好地结合起来,而不是为了自己一己私利出发去讲主义或解决问题,这是专业组3级玩家。达到这个水准,已经可以造福一方百姓了。

这个级别再往上,那是能够把主义当做自己手里的一张牌来打的大政治领袖。什么主义对他来说根本不重要,只要愿意解释,一种主义的狗肉也可以配上另一种主义的羊头。如果这么干在他看来是历史的正确方向,那么到底有没有背离主义,多大程度上背离主义,他根本不在乎。

=====

真正的“自由主义者”、“保守主义者”和“左派”,至少要达到理论专业组等级3,和实务专业组初阶资格,才配得上这几个字。题主所说的那些人,99%应该不具备这个资格。

user avatar

不要扯淡,不要混为一谈搞顺手牵羊。

百度被下架拿到知乎也是大快人心的,和高铁一毛钱关系没有。

下架的好,这是正义的下架,鄙人表示非常支持,一个吃人血馒头的也敢代表中国?

想趁着民族主义发酵过来洗一波,想都别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