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部分源于中国的文化和优良传统在中国消失了,而在传播到日本后流传至今?

回答
说起中华文化在日本的传承,这确实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很多我们自己都快遗忘的东西,反而在日本岛上开枝散叶,甚至焕发了新的生机,这背后原因挺复杂,也挺耐人寻味的。

咱们先从源头说起。日本跟中国一衣带水,文化上的往来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尤其是隋唐时期,那绝对是中华文化对外输出的黄金年代。遣隋使、遣唐使们就像文化交流的“信使”,把中国的律令、典章制度、佛教、文字、艺术、建筑、工艺等等,一股脑儿地带回了日本。当时日本的社会结构、国家治理,很大程度上都是模仿唐朝来的。

那么,为什么有些东西在中国没能那么顺畅地流传下来,反而能在日本扎根呢?这得从几个方面来看:

1. 制度的断裂与演变:

中国: 历史上的中国,朝代更迭频繁,每一次大的政治变革,尤其是分裂时期或者社会动荡时期,往往伴随着对旧制度、旧文化的破坏和改造。比如,五胡乱华时期,很多中原的汉族文化就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虽然很多元素也融入了新的文化,但有些东西的传承就不那么完整了。到了后来的宋、元、明、清,虽然也有文化上的发展,但每一次统治阶级的更替,都可能带来新的文化导向,有些传统在新的政治环境下就失去了土壤。
日本: 日本在引入中国文化后,相对来说,其政治制度(比如天皇制)和文化基石(比如汉字)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虽然也经历过战乱和政治变动,但整体上没有出现像中国那样大规模的“推倒重来”。这使得他们能够更系统、更长久地保存和发展从中国吸收来的文化元素。

2. 文化“拿来主义”的策略性:

日本: 日本人在学习中国文化时,展现出了非常强的“选择性”和“吸收性”。他们不是全盘照搬,而是根据自己的国情和需求,进行筛选、改造和本土化。比如,汉字虽然来自中国,但日本人发展出了假名,这既保留了汉字的书写便利,又弥补了汉字在日本本土语音上的不足。又比如,中国的佛教传入日本后,发展出了各种本土化的宗派,如禅宗在日本的流行,以及其与武士阶层的结合,都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日本佛教文化。
中国: 中国自身就是文化的源头,其文化的更新和发展往往是在内部进行的,对“外来”的包容度和融合度很高,但同时也意味着一些传统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新的思潮、新的生活方式而被逐渐淘汰或边缘化。

3. 民族认同与文化主体的构建:

日本: 在吸收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日本也在积极构建自己的民族认同。他们通过将中国文化融入自身,来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主体性。这种“拿来”并非意味着“臣服”,而是一种“为我所用”的态度。那些在中国可能被视为“老古董”的东西,在异国他乡,反而因为其独特性和异域风情,被日本人赋予了新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 在中国,由于文化本身非常多元且更新迭代快,一些曾经非常重要的传统,可能在时代变迁中被新的文化形式所取代,或者因为某些历史原因(比如一些社会运动)而被刻意压制。当一个文化是“创造者”时,其自我更新的速度会很快,而“继承者”在某些方面反而可以更专注于“守”。

4. 具体例子:

汉字与书法: 汉字自然是来自中国,但日本发展出了独特的书法风格,比如“和样”书法,以及基于汉字发展出的假名书法。中国近代以来,随着白话文运动、简化字的推行,一些传统的书法审美和技法在普通人中的实践有所减弱,但在日本,书法(尤其是毛笔书法)依然是重要的传统艺术,很多学校也开设书法课程。
茶道: 茶叶和饮茶文化源于中国,但日本茶道(抹茶道)发展出了极其严谨、仪式化的体系,并且与禅宗、日本美学(侘寂)等深度融合,成为一种高度精神化的文化艺术。在中国,饮茶的方式多样,虽然也有茶艺,但像日本茶道那样高度系统化、仪式化的形式,并不像在日本那样普遍和深入人心。
服饰: 和服的原型是唐朝的汉服,但经过漫长的演变,和服已经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样式、材质、穿着方式和礼仪。而中国传统服饰,如汉服,在清朝被满族服饰取代后,虽然有复兴的努力,但在大部分时间里,其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主流。
建筑: 许多日本的寺庙、宫殿在建筑风格上保留了大量唐宋时期的特征,比如斗拱的使用、屋顶的样式等。虽然中国古代建筑也有很多杰作流传下来,但很多地方在近代化过程中,也经历了建筑风格的巨大变化。
绘画与工艺: 一些中国的水墨画技法、陶瓷工艺(如唐三彩、宋瓷的某些风格)也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日本得到了继承和发展,甚至有些在日本的遗存比中国的某些遗存更加完整。

总而言之, 这不是说中国的文化不好,或者说中国不重视传统。恰恰相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自身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但是,当一种文化传播到另一个环境时,它往往会遇到不同的土壤,受到不同的滋养,也会经历不同的选择和改造。日本作为一个善于学习和吸收的国家,通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加以本土化的方式,成功地保存和发展了许多曾经对他们影响深远的中华文化元素,使其在日本文化体系中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而对于我们自己来说,这就像照镜子一样,有时候通过别人的视角,更能看到自己文化的某些珍贵之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9.3.14偷偷更新一下--------------------

3月初又去了一趟日本,在关西那边赏梅,突然就想到了中国文化宣传的正确方式。就拿梅花举例:知道梅花的极限是什么吗↓

西安不是主打大唐遗风吗,西明寺改回唐构建筑的外形,寺院里栽上上面的巨型垂枝梅,你们想象一下,国内如果有这样的赏花地点,每年春天还有日本什么事

宣传上就说,梅花自古以来是中国人最喜欢的花,是四君子之首,梅花精神就是中国精神的折射。穿齐胸襦裙的小姑娘在唐构建筑和梅花前拍照,都不用你宣传,这文化就被大家疯传了,比天天在地铁里贴爱国民主文明和谐还有京剧脸谱有用多了



----------------------2018.12.21更新-------------------

更新几张明朝的拙政园图,明朝画家文征明的作品↓

极简审美,不用去日本,中国就有

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拙政园是清朝的↓

单就园林来看,清朝相比明朝还是更臃肿,沉重,浮夸……

再更几张余杭径山寺复建后的图

南方小伙伴应该很熟悉径山寺吧,径山寺是很多日本寺庙的鼻祖,比如东福寺,兴福寺,建长寺等等。这次复建把径山寺恢复成了宋朝的模样↓

再看看它复建之前↓

真的超级丑……中国仿古建筑基本都是这种浮夸风……

--------------------------------------------------

造成“中国传统在日本”这种想法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你觉得现在中国宣传的文化太土太俗,然后转眼看日本,发现人家有优雅的茶道,插花,盆栽,樱花,红叶,所谓的唐宋建筑等等,然后这些东西又曾经是中国传过去的

然后你得出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的结论


你这个想法是错的,但错也不全在你,因为中国宣传的传统文化确实也有问题


中国官宣的传统文化问题出在:中国主流传统美学的缺失,以至于多数人不喜欢现在官方宣传的中国传统文化,以至于我们一直放眼日本韩国以慰藉自己

想想现在中国打出全世界的中国文化是↓

京剧↓

配色诡异的又繁复的建筑瓷器或服饰↓

或者是……大红灯笼……↓

你不喜欢,你总觉得这些东西没什么传统的味道,或者是不符合传统的感觉……

这就对了

这说明你是个正宗中国人,因为中国人的主流传统美学观念不喜欢以上风格


中国人的传统审美大致有两种风格:一种是初发芙蓉,另一种是错彩镂金

“初发芙蓉”这种美学观念来源于“道家”,强调平淡洒脱自然和意境没有刻意的雕饰。再加上后来传入的佛教更强调“虚无”,道家审美是“避世”的。而“错彩镂金”这种美学观念来自于“儒家”,强调对立面的和谐,强调内在生命的意兴,强调情理结合、情感中潜藏的智慧得到现实人生的满足儒家审美是“入世”的

而中国的主流审美是“初发芙蓉”之美,即“平淡,空灵,意境”。比如唐宋的诗词,绘画。

“错彩镂金”之美,也就是强调人为的雕饰,繁复,死板的风格反而不太吃香,这种风格,比如明清的瓷器,京剧脸谱戏服,等级森严的官式建筑,并不是中国崇尚的主流审美,它更多存在于中国官方美学文化中,政治意义较大

而现在中国官方宣传的主流文化里,繁复的“错彩镂金”之美却是主流,比如京剧,色彩复杂的官式建筑,花纹繁复的旗袍马褂,大红灯笼……这也是大多数中国人根本get不到美的原因,因为中国的传统主流审美是“初发芙蓉”,而日本传统文化的侘寂,禅意,简约恰好填补了我们对传统美学的需求,于是很多人说:中国传统在日本

但你看唐宋的诗词和绘画,其实中国文化很美,它还在这,只是我们不会用↓

中国文化没消失,而是我们传统美学的缺失造成我们不会运用和营造意境,也不会宣传它的美



而此刻转眼看向日本,人家对于美和意境的保留比我们强太多,简直唐诗宋词实景还原↓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而且日本很会宣传,隔三差五就有活动,比如赏樱,赏枫,品茶。其实中国古代赏花活动多了去了,桃花,梅花,牡丹,樱花也有(比较小众),枫叶更不用说,但由于中国目前宣传不足的原因,大家都不知道罢了……

所以结论就是,我们的文化还在,但我们不会用不会宣传,无法用这些元素还原出中国美学的意境,就这样

user avatar

这是上了“传统”的当了,“传统”不仅指一些做法和习俗,后面是有一套完整而自洽的价值观念体系的。站在传统社会的角度看传统,这绝大多数是“理所应当”的。

然而社会发生了变革,现代从传统中发展出来,并且战胜了传统。这时候,传统已经不占据统治地位,变成一种停滞的亚文化。现代则把传统解构,找出现代需要的现象,告诉我们,这些碎片叫做“优良传统”并加以全新的诠释,而剩下的叫做“糟粕”,扫进垃圾堆任其腐烂。

所以可能有些知友看日本,看到的是“传统”,我则看到的是“现代”。认为“文化和优良传统……日本却传承了下来”,其实是日本的“现代”,比中国搞得好,从而把传统的碎片诠释得好,罢了。

user avatar

针对某知乎用户对于我列出得古建筑年代的怀疑的回应:


我列出的古建筑年代主要参考文献资料和国家文物局对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年代标识:

以上来自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部分古建筑年代来自文献:

1.陈从周.《松江县的古代建筑_唐幢__宋塔__明刻》

2.周淼.《虎丘云岩寺二山门实物年代与形制年代分析》


谢谢各位的怀疑与批判



......................................................................分割线......................................................................................



2018年6月19日针对评论区要求,列出部分我国唐代建筑中的砖塔


提到唐代建筑,大家往往很陌生。略微懂行的人可能也只知道南禅寺,佛光寺这些

实际上,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唐代砖塔200多处

这些砖塔几乎也都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部分砖塔更是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同时期,日本砖塔数量0座。因为古代日本砖造技术非常落后,连朝鲜半岛都能造得砖塔,日本却造不出来。


以下是我国高古砖塔的部分名单:

1.嵩岳寺塔 河南登封 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砖塔,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2.佛光寺祖师塔 山西五台 北魏至北齐

全国仅存的两座北魏石塔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四门塔 山东济南 隋大业七年(611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圣寿寺塔 陕西西安 隋仁寿年间(601-604)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仙游寺法王塔 陕西周至 隋仁寿元年(601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下是唐代砖塔部分:

6.大雁塔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 唐永徽三年(652)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7.小雁塔 陕西西安 唐景龙元年(707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8.香积寺善导塔 陕西西安 唐神龙二年(706)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9.香积寺净业和尚塔 陕西西安 唐开元十二年(724)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兴教寺玄奘塔 陕西西安 唐总章二年(669)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世界文化遗产

11.兴教寺窥基塔 陕西西安 唐太和三年(829)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世界文化遗产

12.崇圣寺千寻塔 云南大理 唐宝历元年(825年)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3.九顶塔 山东济南 唐代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灵光塔 吉林白山 唐地方政权渤海国 (698年~926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要是被韩国人看到了,会不会宣扬是他们的“唐代建筑”,ahhh)

15.四祖寺毗卢塔 湖北黄冈 唐永徽二年(651)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6.法兴寺舍利塔 山西长治 唐咸亨四年(673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7.净光寺塔 陕西宝鸡 唐朝元和十年至咸通九年(817—864)

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18.薄太后塔 陕西咸阳 唐代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百良寿圣寺塔 陕西渭南 唐晚期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净藏禅师塔 河南登封 唐天宝五年 (746)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世界文化遗产


唐代砖塔实在太多了,列举不过来;可以看到西安以及周边留下了众多的唐代砖塔,这表明西安作为唐王朝的首都,是当时的佛教中心




......................................................................分隔线..................................................................................





2018年6月18日针对题主“日本保留唐朝建筑,而中国没有”的补充回答:


日本根本不存在原汁原味的唐朝建筑

中国木构建筑技术曾在南北朝,唐代,两宋,三次传入日本,为什么偏偏“要看唐代建筑就去日本”这种谎言越传越广呢?


该传闻最早可追溯到上个世纪30年代,有一位日本人曾断言:中国大地已不存在唐以前的木构建筑了,要看唐朝木构建筑,只能到日本奈良去。


然而日本人的这番话极大的刺激了建筑大师梁思成,梁思成始终相信国内肯定还有唐代的木构建筑。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凭借敦煌壁画中的《五台山图》指引,带着中国营造学社的助手踏上了前往山西寻访唐代木构建筑的旅程。


梁思成进入寺院,看到出檐深远的大殿,一眼就断定这是一座比他们以前所见的更古老建筑。大殿内的景象让梁思成和林徽因惊讶不已


山西五台县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857),现存世界上体量最大的千年木构,东亚同时期等级最高,用材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木构古建筑

佛光寺内部存唐代彩塑数尊


建国后,我国文保工作者又陆陆续续发现了其他唐代木构。现在华夏大地上,尚存六座唐代木构:

按照年代排序,它们分别是:

山西南禅寺大殿,公元782年

山西广仁王庙大殿,公元832年

山西佛光寺东大殿,公元857年

莫高窟196窟窟檐,公元893年

正定开元寺钟楼,公元907年

山西天台庵正殿,907年


日本作为一个远离中国大陆,从来未进入中国朝贡体系的国家,虽然学习中国文化,但是日本总能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将外部吸收的文化变成完全属于自己的文化,茶道,花道,日本木构建筑......这些虽然都师承中国,但早就在漫长的历史中面部全非了,完全日本化了。指着这些属于日本的文化当做中国的传统是一件非常荒谬的事情,也是对日本和自己祖宗的极大不尊重。


就拿日本最接近唐朝建筑风格的是唐招提寺来说:

唐招提寺传为于759年兴建,是由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亲手兴建的具有盛唐的建筑


唐招提寺建成之初确实有中国唐代建筑的风貌,可惜地是唐招提寺的内部结构早就在日本历代维修中改得面目全非了。


这是中国唐代建筑佛光寺东大殿内部结构图:

我们可以发现其内部结构作重要的特征是柱子上面承接横梁,然后再立短柱,再承接更短的横梁,一直到最后屋脊处形成一个由两侧叉手,下部平梁形成的三角形结构。这样的结构是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建造手法,我们把它叫做抬梁式结构。


这是日本“唐朝建筑”唐招提寺内部结构变化图

我们可以发现唐招提寺初建时的抬梁式结构在历次的维修中变成了日式小屋组和野小屋结构,而不再是中国传统的抬梁式结构。实际上不仅唐招提寺,日本所有早期比较接近中式营造的建筑后来内部结构都改成了小屋组和野小屋。唐代建筑最大的特征是硕大的斗拱托起深远的屋檐,但是唐招提寺经过日本人的改动,斗拱已经完全沦为摆设,几乎无托举屋顶的作用。日式小屋组和野小屋结构的存在,也使得修建后的唐招提寺的屋顶变得又大又重,举高也不符合唐代惯例。


几经大改的唐招提寺还能反映多少唐朝建筑风格呢?最接近中国唐代建筑风格的唐招提寺尚且如此,日本其他建筑更离唐代风格差了十万八千里


自从日本停止派送遣唐使后,中日两国木构建筑便分道扬镳。日式小屋组和野小屋结构发明后,日本建筑便完全独立于中国建筑了。


现在的唐招提寺外观

扬州鉴真纪念堂

所以我断言‘日本已经不存在原汁原味的唐招提寺了,想要看唐朝建筑,只能来扬州看,ahhh’



唐代灭亡,中日两国木构建筑独立发展1000年后,中日两国木构建筑结构对比:

左边是德川家康的京都离宫“二条城”,里面是密密麻麻的小屋组,右边是故宫太和殿,柱子上承接横梁,再立短柱,再承接短梁的抬梁式结构和唐代建筑一脉相承

两者外观照片对比


“日本保留中国唐代建筑了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少许建筑存在一丝丝唐风,但根本不存在原汁原味的唐朝建筑。

“日本是唐代建筑的继承者?”

大错特错,自从日本发明小屋组和野小屋后,日本建筑便完全脱离中式营造。唐代建筑结构反而在中国很好地继承发展着,清代建筑才是唐代建筑的嫡孙子


“日本保留中国唐代建筑”的谎言为什么经久不衰呢?我想原因有二:1.首先是生意,日本想吸引中国人去日本旅游,编造出“大唐在日本”是最成功的营销,吸引着无数无知的游客去日本参观“唐朝建筑”2.根源是中国人骨子里依然自卑,相信日本什么都是好的,保留了最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留下来的都是残花败柳,难以接受曾经创造“大唐盛世”的中国现在这么落后,贫穷,于是乎把日本的发达归因于大唐,把中国的落后归因于满清


现在想想梁思成曾经为了打破日本学者“中国不存在唐朝建筑”的断言,在那个物资极其贫乏的年代,四处考察,潜心研究。可谁想不仅“唐代在日本”的谎言没有破除,居然演变成了“唐宋在日本”,一个中国最强盛的朝代,一个中国最繁荣的朝代都变成“日本”的,梁公若在天有灵,不知该如何作想。


......................................................................分隔线..................................................................................


日本保留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中国没有?

来来来,我是来打破题主对日本的幻想


我这里选取的例证是古建筑。众所周知,一提到古建筑,国人就觉得我们国家拆了太多太多传统建筑,反而人家国外保护得很好。实际上,日本在快速现代化时拆毁的古建筑比中国还多。因此就”拆真古董,造假古董”而言,日本可是中国的师傅。日本在上一世纪经济快速发展得时候,大规模拆毁了众多古城区。现在日本城市建设已经趋于停滞,再加上拆古建筑的年代比较早,所以知乎er才不知道这件事


京都,一个留存古建筑数量,年代和其名气不相符的城市,一个对外宣称继承唐宋的城市。真相是京都虽然曾经仿唐长安城修建,不过当时京都的格局早在应仁之乱中被破坏。京都虽号称千年古都,但最古老的建筑为1227年修建,比西安大雁塔晚了近500年



京都古虽在二战中得以保全,却最终毁在日本人手里。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经济如日中天,开始大兴土木。京都古城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城市的需要,因此京都古城大部分古民居在八十年代被拆毁。现在的京都市区大部分都为现代化建筑。清水寺,八坂神社等大部分古建筑都处于京都近郊或郊区了


下图为京都寺庙图,红色的点点为京都寺庙。可以看到,京都市区只剩下零星的寺庙穿插在现代化建筑中,大部分寺庙分布在城市边缘



从清水寺远眺京都城区,极目所见几乎都为现代建筑,只有少量町屋分布在清水寺附近


京都老城区和国内城市老城区对比:





京都最古老的建筑建于1227年,京都最古建筑和国内对比:


先来看上海:

首先是上海市最古老的地面建筑—松江唐经幢,年代:唐代(公元859)

上海龙华塔,年代:北宋(公元977)

上海兴圣教寺塔,年代:北宋(公元1068)


北京光是唐塔就8座,全部建于公元907年以前,辽塔15座,全部建于1125年以前。北京故宫是世界上保留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没有之一。


北京古塔




苏州云岩寺塔,年代:后周(959),同时期的日本根本没有技术建造如此高的砖塔(没错,坐着得就是我)

苏州云岩寺二山门,年代:北宋(1030)

苏州报恩寺塔,年代:南宋(1131)(忽略我拙劣的PS技术,图片里年代有误)

苏州玄妙观三清殿,九开间的大殿,年代:南宋(1179),日本根本没有如此大体量的早期建筑留存下来


实际上日本除奈良尚有早期建筑遗存外,其他城市比京都还要惨


明治维新期间,天皇为巩固皇权,增强国力,发动了废佛毁释废藩置县运动。


1868年,为打压佛教的运动,明治政府发动废佛毁释运动。这项运动的背景,主要是天皇得权后,为了巩固皇权,鼓吹神道教,打压佛教。这造成了日本佛教遭到排斥与摧毁,导致除国宝级的佛寺外,日本许多寺庙被毁


1871年,日本明治政府废番置县,废除全国各藩,统一为府县,为求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权。在这项运动中日本上百座天守阁都被拆毁。截止二战前,日本天守阁天守阁仅剩20座


熊本天守阁(1960年新建)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战后,美军对东京,大阪,名古屋,神户,广岛等城市进行轰炸。仅存的20座天守阁被炸毁7座,后来日本人自己又烧毁1座。二战后,东京,大阪被炸为平地。(图为大轰炸后的东京)



二战后,日本开始重建古(jia)建(gu)筑(dong)


浅草寺,东京地标,但已经是上世纪钢筋混净土修建的假古董


同样是假古董的还有东京皇宫,明治神宫,以及臭名昭著的靖国神社等。


明治神宫


靖国神社


大阪天守阁,依然假古董,里面还有电梯


大阪四天王寺,大阪曾经最古老的建筑,依然假古董


总之,现在我们去东京,大阪旅游,几乎是看不到日本的古建筑了。与日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第一大城市和第二大城市,上海与北京依然保留了不少古老的建筑。整个东亚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市是中国的平遥。


日本借由发达的现代文化对外文化输出,绝大多数中国人都能或多或少通过日漫知道了日本和服,茶道,相扑,但日本的古建筑遗存数量,质量,年代,规模并不如中国。京都二条城保留得完整性远远不如故宫,其建筑体量,装饰艺术和国内稍微大点的民居差不多水平。望题主不要对本国汉服,昆曲,京剧,唐诗,宋词,中华武术等传统文化视而不见


本文并不粉饰“拆古建筑”的行为。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那些在近现代被人为拆毁的古建筑都是我心中的痛。


欢迎移步到我其他回答:

日本古建筑为什么看起来很新? - 小猪猪的回答 - 知乎

建国初期为什么要拆北京城墙? - 小猪猪的回答 - 知乎

user avatar

我说个看似跑题的个人感受:作为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生活在汉族地区的回族人,我现在非常庆幸自己的出身——当我发现传统文化中很多恶心的东西时,身为回族,我可以直接唾弃而不必纠结,当我反思伊斯兰教的落后与愚昧时,身为一个中国人,我又可以坚定自己强无神论者的立场而不必感到“无法无天”的恐惧。

题主感受一下不被传统绑架的自由?

~~~~~~ 10.17. 补充 ~~~~~~

>

草祭君

> 传统的事物当然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没人告诉你传统就一定是君臣父子~

>

>

戈太

回复

草祭君

> 君臣父子也不一定錯。當然有可能你我理解不同。我的理解是人要做好自己的樣子,同時為別人做榜樣。

看到这个对话忍不住要补充一下,君臣父子哪里是“做好自己的样子”这么字面的意思啊,这显然是按照现代人的价值观念重新解读的结果。这里似乎很奇怪,很简单的观念为什么需要躲在古人的说法后面,需要违背原话本意来重新解读呢?除去各种遗老遗少故意歪曲,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本来也在情感上希望老祖宗正确。说白了,传统力量越强大,我们越要用“中国特色”来包装科学和现代化,否则接受起来感情上就有困难。

从这个角度看,传统的压力其实是需要破除的,这让人想到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打倒孔家店并不是要羞辱孔子,让人们从孔子思想的旧框架中解脱出来才是关键,从此以后,所谓的传统不会再束缚我们,而只是我们的思想的来源之一而已。

回到题主的问题,我以为,只有当我们不再害怕传统是否被保留,不再纠结于到底保留了多少传统时,我们才可以客观冷静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中华文化在日本的传承,这确实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很多我们自己都快遗忘的东西,反而在日本岛上开枝散叶,甚至焕发了新的生机,这背后原因挺复杂,也挺耐人寻味的。咱们先从源头说起。日本跟中国一衣带水,文化上的往来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尤其是隋唐时期,那绝对是中华文化对外输出的黄金年代。遣隋使、遣唐使们.............
  • 回答
    香港人对大陆人产生优越感,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个例现象,而是根植于历史、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等多重复杂因素的交织之中。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深入探究其背后的根源。首先,历史的烙印是不可忽视的起点。 香港的独特历史地位,使其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这段殖民时期,塑造了香.............
  • 回答
    北京人“排外”的说法,其实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很多时候,这种“排外”并不是那种赤裸裸的歧视,而是掺杂着很多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因素的微妙体现。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会有人觉得北京人“排外”。一、历史沉淀与身份认同:从“皇城根儿”到“国际大都市”的变迁北京作为几百年的首都,尤其是清朝以来,一.............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且普遍存在的现象,可以从多个层面来解读为什么部分年轻人在成年后,仍然倾向于将自己的失败归结于社会。这并非简单的推卸责任,而是多种心理、社会和经济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宏观社会因素的真实影响与年轻人的感知: 经济结构性问题: 就业市场萎缩与内卷加剧: 许多年轻人面临的是.............
  • 回答
    有些人自称民主主义、自由主义者,在看到中国的发展遭遇挫折时表现出幸灾乐祸,这种现象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复杂的原因,并且在不同个体身上可能以不同的组合出现。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1. 意识形态的对立与价值观的冲突: 核心价值观的差异: 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核心在于个体自由、.............
  • 回答
    一部分人对整容抱有抵触心理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现象,它源于个人价值观、社会文化、伦理道德、心理因素以及对身体自主权的理解等多个维度。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伦理道德与自然观的考量: 违背自然,矫揉造作的批评: 这是最常见且根深蒂固的抵触原因之一。许多人认为,人的外貌是自然造化的一部分.............
  • 回答
    中国学生在课堂上不主动提问的现象,其背后原因复杂且根深蒂固,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长期的教育理念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听话”和“服从”的教育模式: 传统的中国教育更侧重于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接受,强调规矩、纪律和对权威的尊重。学生被鼓励“专心听讲”,不打.............
  • 回答
    在中国,部分民众民族主义情绪较为强烈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现象,其背后原因可以追溯到历史、政治、社会、文化以及全球化等多个维度。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一、历史因素:屈辱史与民族复兴的叙事 近代百年屈辱史的深刻烙印: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经历了列强侵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一系列历史事件.............
  • 回答
    人们对司马氏建立的晋朝以及隋朝的评价差异巨大,确实存在“诟病晋朝得国不正,大加吹捧隋朝”的现象。这种评价的背后,涉及中国历史上对“得国之正”的理解、王朝建立的合法性叙事、以及对这两个王朝不同历史功绩的侧重。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一、 晋朝“得国不正”的诟病来源:“得国不正”是史.............
  • 回答
    女性在婚后要求配偶上缴收入并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零花钱”发放,这种现象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复杂因素,既有历史文化的影响,也有个人情感、经济管理理念以及社会经济状况等层面的考量。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历史与文化因素: 传统的家庭经济管理模式: 在一些传统观念中,家庭经济管理被视为女性的.............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社会文化、个人观念以及经济发展等多个层面。导致部分中国男性不注意身材、不锻炼肌肉、不注意牙齿的原因是复杂的,并非单一因素所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传统观念的潜移默化: “学而优则仕”与“体力劳动”的区分: 长期以来,.............
  • 回答
    印度之所以让一部分人觉得“奇葩”,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文化、社会、历史和现实因素的集合。这种“奇葩感”并非贬义,更多的是一种对其独特性的惊叹、不解甚至偶尔的困惑。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导致这种感受的几个主要方面:一、 文化与社会现象的极端多样性和矛盾性 宗教的无处不在与多元并存: 印度是多种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并且不同国家的情况差异很大。要详细解释为什么部分被美国“侵略”过的国家对美国不抱有敌视态度,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几个关键因素:首先,需要界定“侵略”的含义: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认识到“侵略”这个词本身具有很强的负面含义,并且在.............
  • 回答
    关于“乌合麒麟被骂”这个现象,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的方面来梳理和理解,这其中涉及到艺术表达、社会议题、网络舆论生态以及一些具体的事件。一、 乌合麒麟是谁?他的成名之路和核心内容首先,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争议,需要知道乌合麒麟是谁。 网络绘画博主,以讽刺性漫画闻名: 乌合麒麟是一位通过网络平台发布讽刺性.............
  • 回答
    在中国,对西方社会中一些被贴上“白左”标签的现象和群体,确实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负面看法,甚至可以说是“鄙视”。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需要从历史、文化、社会现实以及信息传播等角度来理解。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在中国语境下,“白左”通常指代什么。它并非一个严谨的学术概念,而更多是一种 带有.............
  • 回答
    Epic Games 的锁区政策确实给一些玩家带来了困扰,而一些玩家选择通过盗版来绕过这一限制,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1. 情感和心理因素: “想玩”的强烈冲动: 游戏往往能提供沉浸式的娱乐体验,满足玩家的探索、挑战、社交等需求。当一个玩家非常渴望体验某款游戏,但因为地理位.............
  • 回答
    《军师联盟》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视剧,它成功地将一个历史上颇具争议的人物司马懿塑造成了一个有血有肉、充满魅力的角色。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塑造,让一部分观众认为该剧“洗白”了司马懿。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历史真相的认知和对电视剧改编的理解。要理解为什么有人认为《军师联盟》在洗白司马懿,我们需要.............
  • 回答
    为什么部分程序员下班后只关显示器不关电脑?这是一个在程序员群体中颇为普遍的现象,背后有很多原因,而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交织的。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缘由:一、 启动/关闭软件和环境的成本高昂 庞大且复杂的开发环境: 现代软件开发往往需要运行一系列复杂的工具和软件。这包括: 集成.............
  • 回答
    关于部分日本民众不承认南京大屠杀的原因,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文化、教育以及民族情感等多个层面。以下将尝试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历史的“真相”与“解释”之争: 质疑史料和证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部分右翼和保守派观点: 他们认为当时的中国官方记录、国民党军队的报.............
  • 回答
    “为什么部分卖烤鱿鱼的比某些正经大学生挣得多?”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社会现实中一些有趣的现象。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卖鱿鱼的更聪明”或“大学生不努力”。这其中涉及经济学原理、市场供需、个人能力、创业风险、行业特性以及社会价值的多元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