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京新发地市场三文鱼切割案板检出新冠病毒,目前菜市场还能去吗?需要如何防护?

回答
北京新发地市场三文鱼切割案板检出新冠病毒的消息,确实让很多人对菜市场的安全产生了担忧。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能不能去菜市场?如果要去,又该如何做好防护呢?

当前菜市场的风险评估

首先,要明确一点,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在新发地市场的例子中,病毒出现在案板上,说明病毒可能通过被感染的物品(比如被病毒污染的三文鱼)传递到案板上,再通过接触传播。这并非说在菜市场购买食物就一定会感染,而是增加了潜在的风险。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国内对于疫情的控制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正规的、管理良好的菜市场,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降低病毒传播的风险,例如:

通风措施: 菜市场通常是开放或半开放的场所,空气流通相对较好,这有助于稀释空气中的病毒。
清洁消毒: 管理部门会定期对市场内的地面、通道、公共设施等进行清洁和消毒。
人员管理: 对进入市场的商户和顾客进行体温检测、健康码查验等。
商品源头管理: 对于进口冷链食品,通常会有更严格的检测和监管流程。

菜市场还能去吗?

总体来说,在做好充分防护的前提下,去菜市场是仍然可以的。 特别是如果你所在的地区疫情风险等级较低,并且菜市场管理到位,那么风险相对可控。

但如果你的地区近期出现疫情,或者你对某些菜市场(尤其是像新发地这样规模较大、人流量极大的集散地)的防控措施不放心,那么可以考虑采取一些替代方案:

线上购物: 很多生鲜平台和超市都提供线上订购、无接触配送的服务,这是最安全的选择。
减少去人流密集场所: 如果不是非去不可,可以考虑在人少的时候去购买,或者选择规模较小、管理更精细的菜市场。

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如果你确实需要前往菜市场,那么以下防护措施至关重要,务必做到位:

1. 佩戴好口罩:
选择合适的口罩: 建议佩戴符合标准的医用外科口罩或更高级别的防护口罩(如N95口罩)。
正确佩戴: 确保口罩完全覆盖口鼻和下巴,鼻夹要压紧,使口罩与脸部紧密贴合,没有缝隙。
及时更换: 如果口罩潮湿、污损或破损,要及时更换。不要长时间佩戴同一个口罩。

2. 保持社交距离:
至少一米: 在市场内购物时,尽量与他人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避免拥挤,不要在人多拥挤的地方长时间停留。
错峰出行: 选择人流量较少的时间段去市场,比如刚开市或者临近关市的时候。

3. 做好手部卫生:
勤洗手: 在进入市场前、购物过程中(特别是接触了商品或公共物品后)、离开市场后,都要用肥皂和流动水彻底洗手至少20秒。
使用免洗手消毒剂: 如果不方便洗手,可以使用含有酒精成分的免洗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清洁。
避免用手触摸眼、鼻、口: 这是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一定要养成不随意触摸脸部的习惯。

4. 注意购物行为:
减少触摸: 尽量选择需要购买的商品,减少不必要的触摸。
使用一次性手套(可选):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考虑在挑选商品时佩戴一次性手套,但要注意不要用戴手套的手去触摸脸部。
挑选商品时保持距离: 询问商户时,保持适当距离,避免飞沫传播。

5. 购买和回家后的处理:
购买食物: 对于外包装可能被污染的商品,在回家后要进行消毒处理。
处理生鲜:
生熟分开: 在处理生鲜食品时,一定要做到生熟分开,使用不同的案板和刀具。
彻底清洗: 食材要彻底清洗干净。
煮熟煮透: 所有肉类、禽蛋、海鲜等都要彻底煮熟煮透,这是杀死病毒最有效的方法。
处理完食材后再次洗手: 确保操作过程中的卫生。

6. 回家后的消毒:
更换衣物: 离开市场后,最好能立即更换外出的衣物。
清洁随身物品: 手机、钥匙等经常接触的物品,可以用酒精湿巾或消毒液进行擦拭。

总结一下,面对菜市场可能存在的风险,我们不必过度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核心原则是:

风险意识: 认识到潜在风险,但不被恐惧支配。
科学防护: 严格执行戴口罩、勤洗手、保持距离等个人防护措施。
理性选择: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更安全的购物方式。
良好习惯: 将良好的卫生习惯融入日常生活。

政府和市场管理方也在不断加强防控力度,我们作为普通民众,做好自身的防护,就是对疫情防控最大的支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新冠病毒的宿主为哺乳类动物,三文鱼和海鲜不是新冠病毒的宿主,不会感染病毒,体内不会潜伏新冠病毒。但是表面可能会因为环境而存在病毒。由于进化距离太远,在人肺的病毒一般不会传染给鱼类,鱼类鳃上病毒也不可能传染到人。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鱼类是变温动物,人类是恒温动物,病毒要穿行在不同温度的动物中很不容易,目前全世界还没有发现人类与鱼类共患的病毒病。而且现在没有证据表明病毒能够在鱼身上复制,也就是说三文鱼本身作为病毒载体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今年5月1日,来自伦敦大学学院(UCL)的研究团队在在预印本平台bioRxiv发表了名为SARS-CoV-2 spike protein predicted to form stable complexes with host receptor protein orthologues from mammals, but not fish, birds or reptiles(预测SARS-CoV-2病毒可以与哺乳动物宿主的受体蛋白同源物形成稳定复合体,但同鱼类、鸟类或爬行类动物无法形成)的文章。这篇文章分析了215种脊椎动物的ACE2蛋白同源物和TMPRSS2蛋白同源物与新冠病毒之间的作用,并得出结论认为在哺乳动物之外,新冠病毒很难感染鱼类、鸟类和爬行类动物。

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就目前来看,鱼类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性仍然很小。

更早之前的4月,《亚洲水产科学》期刊刊登了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机构的专家共同撰写的一篇论文。该论文指出,新冠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β冠状病毒属,而β冠状病毒属只会感染哺乳动物。而且,新冠病毒主要作用于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其病理影响主要集中于肺部。但除肺鱼以外,鱼类没有肺,因此不易感染该病毒。

从案板中检测到新冠病毒说明三文鱼有可能携带病毒,携带的方式也有多种可能性。除三文鱼本身受感染外,还可能是因液体、空气、手接触等方式附着在表面上,通过冷链运输延长了存活期,最终遗留在案板上。

如果海鲜生活的环境中有病毒的话,海鲜就可能会携带病毒,新冠病毒在海水里可存活3个月。此外,海鲜一般冷藏运输,更容易让病毒存活。所以,在养殖环境境、运输存储过程中,海鲜都有可能被病毒污染,再传递到人体,存在这种可能性。

其实海鲜携带病毒并非没有先例。武汉新冠疫情爆发之初,中国疾控中心在 2020年1月1日上午就赶赴武汉华南海鲜市场,针对病例相关商户及相关街区集中采集环境样本515份,运送至病毒病所进行检测。1月12日,病毒病所专家再次在华南海鲜市场采集野生动物贩卖商铺相关标本70份,并转运至实验室进行检测。结果发现585份环境样本中,检测到33份样品含有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并成功在阳性环境标本中分离病毒。在华南海鲜市场环境中存在着大量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这证明有可能病毒也在海鲜上,商户在用水冲洗海鲜时,病毒会进入环境。所以不能忽略海鲜被病毒污染的可能。

不过,由于目前不知道三文鱼等海鲜类产品上的病毒到底来自何方,暂时不要生吃三文鱼。重点还是强调个人防护,外出采买戴口罩,处理食物前后要洗手。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中也提到:禽、肉、蛋要充分煮熟后食用。

user avatar

一个华南海鲜市场,一个京深海鲜市场,重点都有“海鲜”二字,我个人从来不信什么什么偶然,偶然多了,其中一定藏着某种必然。

北京的新闻基本上翻了个遍,所有新闻里,出现了一处巨大的矛盾。

新发地董事长说切割来自京深三文鱼的案板上发现了病毒,京深市场说连夜检查的三文鱼中检测结果为阴性,那么真正的问题来了:

切三文鱼案板上的病毒是哪来的?

第一种可能性,这个案板切过其他含病毒的某种海鲜;第二种可能性,之前京深卖出的三文鱼里有病毒。

以上无论哪种可能,问题核心都直指一个词——海鲜!

三文鱼也是海鲜。

为何武汉北京两次初始起源都与海鲜有关?大海深处究竟发生了什么?美国罗斯福号航母的感染之谜是否和海洋有关?

罗斯福号航母航行的区域主要在西太平洋,恰恰新冠爆发时第一波就是西太平洋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比如我们、日本、韩国、台湾、香港,包括第一波中的公主号邮轮。

地球仪上找了找,似乎日本以东、关岛以西洋面最可疑。然后我又想起一件事,九年前的福岛核泄漏,当时不少核废料排入了大海,而排入的这片海域,恰恰就是上面我讲的那片可疑的海域。

深思之下,不寒而栗。

这次北京的事,是极好的一次新冠溯源的机会,弄清楚新冠的真正源头,这对我们国家、对全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是足以影响人类未来走向的一件大事。在此,我贡献出一点浅见,我的怀疑在海洋,在西太平洋,建议有关部门也可以朝这方面查一查,毕竟在溯源问题上,即使一点点可能性也不能放过啊。


短短时间就破了千赞,评论区也相当热闹,答主也没想到此篇答文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尽管评论区有些看客出言不逊,答主一笑置之,无论何种观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真理不辩不明,只是个别评论者的气量、眼界和格局确实有待提高。

答主写下这篇答文,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指出新冠溯源的另一条方向——寻找中间宿主,除了陆地生物,海洋生物也有极大嫌疑,尤其是多国海鲜关联感染频发,让人不得不把怀疑的目光投向海洋!

对于新冠溯源这件事,其意义有多重大我也不想赘言,尤其是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溯源问题更已成为中美全面对抗的焦点问题。

自新冠爆发以来,中美两国就以举国之力在追查新冠起源,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也在竭尽全力研究调查,全球动员之下,整个人类世界在蓝星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带领之下追踪溯源,但近半年时间了,却依旧一无所获,这正常吗?

很可能一开始追查的方向就出现了根本性的错误,如果陆地生物中找不到无可辩驳中间宿主,那就真的该去海洋找找。

海洋生物更具多样性,或许某一海域的某个物种的部分种群,就是新冠的中间宿主呢,是新冠实现从动物传人的关键一环呢,不要轻易否定任何可能,无论鱼类或者海洋哺乳动物,谁能绝对保证海洋生物就不感染新冠?生物圈永远是例外最多的地方!以上,便是答主持有的核心观点!

最后再谈一点,截止本回答,新冠在全球累计感染近800万人,累计死亡43万人,可以预见的是,以上两个数字还会在未来很长时间内继续增加。

如此巨大的灾难,没有任何国家能承受“新冠起源地”这一史无前例的超级巨锅,如果查实新冠起源于海洋,大约世界上每个国家都能松口气。我毫不夸张地说,事态发展至今,如果世界局势走向最坏的情况,那么战争阴云就一定会笼罩在你我每个人头上。

追查新发地海鲜来源!调查海洋生物!调查海洋!

在此我深切希望,本文能被更多人看到,这是写下本文的最大愿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