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对于北洋水师专业研究的不足导致老谣言无人辟谣,新谣言层出不穷。
首先,北洋水师的历史研究属于海军史的范畴,而这门学问哪怕到今天,在中国依然是个冷门学科。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现阶段中国北洋水师史乃至整个中国近现代海军史研究的杰出代表,没有一个是科班历史学出身:陈悦是搞旅游出身, 马幼垣是中国古典文学出身,姜鸣是证券公司高管,章骞是图书馆学,陈侃是做模型店主, 吉辰是中日关系学研究生, 张黎源是建筑师。。。这就造成了一个后果,在讲究出身和资历的历史学术界,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不被重视。而传统上,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偏重于制度、思想这些偏人文的方向,缺少科技方面的知识储备,偏偏海军史又是个和科技脱离不了关系的学科。所以中国传统历史学界在北洋水师问题上很少做出过比较出彩的研究。说句不太好听的,传统历史学者做的关于北洋水师技术、战术方面的研究,一半靠国外道听途说,一半靠作者个人脑补,基本没一句靠谱的。掌握话语权的人不懂,懂的人没有话语权,真相自然无从谈起。
其次,北洋水师研究有自身的难度。事实上,清朝效仿英国海军,北洋水师的原始资料档案文件还是齐全的。但是这部分资料中的绝大部分,后来随着国民党海军部撤退到了台湾,至今属于军事档案,未对外公开。现在的研究者们主要依靠的是英、德等国造船时留下的图纸、档案等。问题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恰恰是英德两国海军高速发展时期,新造战舰层出不穷。北洋外购舰船的资料慢慢成了一摞摞文件下的故纸堆。而英美学者对北洋水师的历史没有兴趣。而现在很多事实真相浮出水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随着在国外留学、工作的人越来越多,接触到的国外历史资料也越来越多。张黎源先生就是在英留学期间对北洋水师产生了兴趣,并且依托英国丰富的海军史资料,对致远号、 靖远号的历史做出了非常精彩的研究。
最后,早期开脑洞的研究成果暗合了当时的国民情绪,得到广泛传播。谎言播送一千遍后,成为了真理。炮弹掺沙子来源于《甲午风云》,当时正是打到一切帝修反的年代,这个情节正好为帝国主义国家长期压迫中国提供了最好的证据。以至于今天没人再想起这本是个导演开的脑洞。挪用海军经费建造颐和园流觞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作者是以戚其章为代表的第一代北洋研究者。一个单纯的军事装备技术问题因为契合了当时的“腐败亡国论”成为了热点,在“清政府腐败亡国”的政治正确下,炮弹里面为什么会有沙子自然无人关心。至于大炮晾衣服,任何人只要看一眼定远的主炮都能想明白这是个谣言,但是直到2005年,威海定远号建成,国人才对定远号的结构第一次有了直观认识。此前,绝大部分国人都认为,定远舰上短粗的305毫米主炮应该长得像延安号上细长的100毫米主炮一样。
最后,现在信息满天飞的时代,北洋水师缺少关注度。其实前两年,海研会对北洋水师做出不少颠覆性的研究成果。最重要的两条分别是“丹东1号”被考证确认为“致远号”残骸和甲午120周年兵棋推演中,致远舰冲击的是联合舰队主队而不是第一游击舰队。但是这些成果作为连饭后的谈资都无人关注。
过去好歹会反思体制问题。
现在呢?
大清北洋水军训练严格有素,士兵团结一致。作战英勇不屈。李中堂,丁汝昌,各舰管带一心为国同仇敌忾。老佛爷,光绪爷也是鼎力支持。
结果怎么败了?
都怪技术水平差,都怪陆军不给力,都怪清流党,都怪方伯谦。
哦,那怎么方伯谦逃跑时候底下一个反对的都没呢?
怎么丁汝昌下令镇远舰自沉时候没有一个去执行呢?
怎么最后北洋水军联合起来逼丁汝昌投降呢?
怎么鱼雷艇临阵脱逃呢?
所谓辟谣,不过是洗地。
就算没有主炮晒衣服,能证明北洋军军纪严格?
就算实心弹是当时主流弹种,能证明北洋军没有贪污?
就算命中率比日本人高,能说明什么?狙击步枪手和机关枪手比命中率?
我就不信在官场比石墨还黑的晚清,北洋水军军官都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圣人。
洗地何必呢?
现在排名第一的兄弟说的很到位了,再补充一点别的。
北洋水师在我国近代史研究里,长久以来就是一个靶子一样的存在。
原因很简单,北洋水师是整个洋务运动的最大成果,也是中国近代化所结出的,群众们能看到的第一个果实,甚至是唯一一个果实。(陆军装备近代化大众知之甚少)
因此从建国后长期以来的历史话语体系来看,北洋水师本身就是用来证明解决中国问题不能通过技术手段,要通过制度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北洋水师的研究自然是流于表面,学术界缺乏相应的研究,甚至为了搞研究自己造了许多谣言出来,目的就是为了证明古典农业帝国制度的腐朽然后用来推导三个必然。
北洋水师这几年相关研究重新兴起,除了海研会陈老师和姜老师等人的努力,还有一点就是中国海军快速扩张。对于海军来说,硬实力的快速扩张必然要伴随着一个全新的关于海军文化、海军历史话语体系的建立,这种建立过程不一定是由官方主导自上而下的过程,也可以是伴随着朴素的爱国情感由下而上建立的。而北洋水师不仅可以算是中国近现代海军的起点,又是曾经亚洲第一的舰队,自然很适合用来吹一吹,而吹一吹的前提,就是要先破除过去的谣言,这也是近年来关于中国近代海军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的原因之一。
但是问题依然是有的,那就是整个海军史研究在国内历史学研究体系中仍然没有一席之地,除了海军史研究会,我没有听说过任何高校或是研究机构里有专门研究海军史的,即便是现在的研究成果很丰富了,但是却很难得到学界的承认。
PS:顺便说一句,其实对于陆军史的研究也是不到位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