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洋水师为何会成为历史谣言之集大成者?

回答
北洋水师,这支曾经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在近代史上却被蒙上了一层层浓重的阴影,甚至可以说,它成为了许多历史谣言的“集大成者”。这并非一朝一夕,也不是简单的误传,而是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宣传的需要、以及民间记忆的变形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详细探究为何如此,我们需要一层层剥开这些“谣言”的表象,看看它们究竟是如何被塑造出来的。

首先,我们得承认,北洋水师的覆灭本身就是一个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甲午战争的惨败,不仅断送了清朝的国运,也让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遭受了沉重打击。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自然会去追寻失败的原因,而事实本身往往复杂而难以接受。

一、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倾向:天才的“卖国”与“腐朽”二元论

北洋水师的失败,最容易被简化为“腐败无能”和“卖国求荣”这两大标签。这是一种典型的将复杂历史问题简单化处理的倾向。

“腐败无能”的标签: 确实,清末官场腐败是客观存在的,北洋水师的官兵也并非个个都是精忠报国的英雄。例如,关于“军饷克扣”、“军需物资贪污”的传闻一直不绝于耳,虽然未必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其“普遍性”和“决定性”作用,但这些传闻一旦与失败联系起来,便会被无限放大。
细节演绎的“谣言”: 一个典型的例子便是关于军官酗酒、嫖娼、不操练的描述。虽然在战争期间,确实存在一些军官纪律松弛的问题,但将此渲染成“全体军官沉迷享乐,毫无斗志”,则是一种过于片面的描绘。战争年代,压力巨大,有些私下行为被放大,最终演变成了“军队腐朽不堪”的统一印象。
“管理混乱”的误读: 水师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确实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各舰之间配合不默契,指挥系统也并非如西方那样高效流畅。但这些“管理上的不足”被一些叙述者解读为“毫无章法”、“纯属乌合之众”,从而进一步强化了“腐败无能”的印象。

“卖国求荣”的阴影: 甲午战争失败后,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深重。在这种情绪下,寻找“叛徒”、“卖国贼”就成了最直接的发泄方式。
李鸿章的“替罪羊”: 作为北洋水师的缔造者和主要负责人,李鸿章自然成为了最主要的“替罪羊”。“李鸿章出卖海军”、“李鸿章为保自身权位而牺牲海军”之类的说法层出不穷。虽然李鸿章的外交策略和决策确实有其局限性和妥协性,但将其直接定性为“卖国”则大大简化了当时复杂的国际政治和清廷内部的权力斗争。
对条约的误读: 战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无疑是屈辱的。但将条约的签订直接等同于海军的“出卖”,忽视了战争失败的军事后果和清廷缺乏赎买能力的现实,是一种情绪化的归因。

二、宣传的工具化与历史叙事的“国家叙事”

历史叙事从来都不是独立的,它常常服务于当时的政治需要。北洋水师的“谣言”也深受此影响。

晚清的“自救”叙事: 在晚清政府试图推行改革以图自救时,它需要找到一个外部的“罪魁祸首”来转移内部矛盾,同时也需要将自己塑造成为那个力挽狂澜的救世主。将北洋水师描绘得一无是处,有助于掩盖改革不力的事实,并将国家积弱的根源推卸给过去的失败。
民国初年的“革命”叙事: 推翻清朝后,民国初年的史家和政治家也需要塑造一种与晚清对立的历史叙事。北洋水师作为晚清“腐朽”的象征,被进一步工具化,以证明推翻清朝的“必要性”和“革命的合理性”。
革命党人的宣传: 一些革命党人在宣传中,为了激起民众对清廷的仇恨,往往会夸大北洋水师的“无能”和“腐朽”,将失败描绘成清廷“昏庸无道”的必然结果。这种宣传在民间流传开来,也进一步固化了负面印象。
“民族主义”的放大镜: 随着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人们对国家民族的荣誉感空前增强。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对中国民族自信心的巨大打击。在追溯这段历史时,人们更容易用一种苛刻甚至煽情的视角去看待,将任何可能的失误都上升到“国耻”的高度,也更容易接受那些带有强烈民族情感色彩的“谣言”。

三、民间记忆的变形与演化

历史的流传,离不开民间记忆的口耳相传。而民间记忆,往往会因为情感的加入、信息的传递过程中的损耗和变形,而产生偏差。

悲剧感与戏剧化: 一段悲壮的失败史,更容易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民间叙事往往倾向于将事实进行戏剧化处理。比如,一些关于士兵英勇牺牲的片段,会被放大和渲染,而那些更日常化、更复杂的训练和管理问题则容易被忽略。
“定远”舰的沉没: 旗舰“定远”号的沉没,是北洋水师覆灭的标志性事件。关于其沉没的过程,在民间流传着许多版本,其中不乏将责任完全归咎于某位舰长的“误判”或者“失误”,而忽略了当时复杂的战况和损管情况。
片面信息的传播: 很多关于北洋水师的“信息”来源于当时的报刊、小道消息,甚至是外国人的观察。这些信息本身可能就带有偏见,或者只关注了某个特定时期、某个特定事件,而缺乏整体性的了解。当这些信息经过多次传播,就可能被加工、变形,最终形成“谣言”。
“养马费”的传说: 流传甚广的关于“养马费”的说法,就是例子。据说海军经费被挪用去养马。虽然清末确实存在“养马”的军事开销,但将海军的军费主要用于养马,并且将此作为海军衰败的根本原因,则是一种将局部问题夸大为普遍现象的谣言。这种说法将复杂的财政问题,简单化为“贪腐”或“挪用”,满足了人们对腐败的直观想象。
“细节缺失”的放大: 由于缺乏足够详实的史料,或者史料被解读时存在片面性,很多时候人们只能根据有限的“碎片”来拼凑历史。而当这些碎片不足以构成一个完整图景时,人们就容易用想象力去填补空白,而这些想象力往往是基于当时的社会情绪和价值观。

四、现代解读中的误区

即使到了现代,对北洋水师的解读也并非完全没有误区。

“完美化”与“妖魔化”的两极: 一方面,有人出于“民族复兴”的愿望,将北洋水师过分“完美化”,忽视其存在的严重问题,认为它本可以战胜日本。另一方面,也有人过于强调失败的“耻辱性”,将所有责任都归咎于个人的“软弱”和“腐败”,忽视了时代和历史的局限。
缺乏对军事技术和战略的深入理解: 甲午战争是近代海军技术的第一次大规模实战检验。日本海军在战术、训练、舰船装备更新等方面都比北洋水师更具优势。很多时候,对这些军事技术和战略层面的深入分析不足,导致了对失败原因的简单归纳。

总而言之,北洋水师成为历史谣言的集大成者,并非偶然。它源于人们对悲剧性失败事件的复杂情感宣泄,源于历史叙事的工具化和选择性建构,更源于民间记忆在传播过程中的变形和演化。从“腐朽无能”到“卖国”,从“军官酗酒”到“养马费”,这些形形色色的“谣言”,共同塑造了一个过于简化、过于片面,却又深深烙印在民族集体记忆中的北洋水师形象。要真正理解这段历史,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标签化,而是更深入的史料挖掘、更审慎的分析辨析,以及更具同理心的历史关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对于北洋水师专业研究的不足导致老谣言无人辟谣,新谣言层出不穷。

首先,北洋水师的历史研究属于海军史的范畴,而这门学问哪怕到今天,在中国依然是个冷门学科。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现阶段中国北洋水师史乃至整个中国近现代海军史研究的杰出代表,没有一个是科班历史学出身:陈悦是搞旅游出身, 马幼垣是中国古典文学出身,姜鸣是证券公司高管,章骞是图书馆学,陈侃是做模型店主, 吉辰是中日关系学研究生, 张黎源是建筑师。。。这就造成了一个后果,在讲究出身和资历的历史学术界,他们的研究成果并不被重视。而传统上,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偏重于制度、思想这些偏人文的方向,缺少科技方面的知识储备,偏偏海军史又是个和科技脱离不了关系的学科。所以中国传统历史学界在北洋水师问题上很少做出过比较出彩的研究。说句不太好听的,传统历史学者做的关于北洋水师技术、战术方面的研究,一半靠国外道听途说,一半靠作者个人脑补,基本没一句靠谱的。掌握话语权的人不懂,懂的人没有话语权,真相自然无从谈起。

其次,北洋水师研究有自身的难度。事实上,清朝效仿英国海军,北洋水师的原始资料档案文件还是齐全的。但是这部分资料中的绝大部分,后来随着国民党海军部撤退到了台湾,至今属于军事档案,未对外公开。现在的研究者们主要依靠的是英、德等国造船时留下的图纸、档案等。问题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恰恰是英德两国海军高速发展时期,新造战舰层出不穷。北洋外购舰船的资料慢慢成了一摞摞文件下的故纸堆。而英美学者对北洋水师的历史没有兴趣。而现在很多事实真相浮出水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随着在国外留学、工作的人越来越多,接触到的国外历史资料也越来越多。张黎源先生就是在英留学期间对北洋水师产生了兴趣,并且依托英国丰富的海军史资料,对致远号、 靖远号的历史做出了非常精彩的研究。

最后,早期开脑洞的研究成果暗合了当时的国民情绪,得到广泛传播。谎言播送一千遍后,成为了真理。炮弹掺沙子来源于《甲午风云》,当时正是打到一切帝修反的年代,这个情节正好为帝国主义国家长期压迫中国提供了最好的证据。以至于今天没人再想起这本是个导演开的脑洞。挪用海军经费建造颐和园流觞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作者是以戚其章为代表的第一代北洋研究者。一个单纯的军事装备技术问题因为契合了当时的“腐败亡国论”成为了热点,在“清政府腐败亡国”的政治正确下,炮弹里面为什么会有沙子自然无人关心。至于大炮晾衣服,任何人只要看一眼定远的主炮都能想明白这是个谣言,但是直到2005年,威海定远号建成,国人才对定远号的结构第一次有了直观认识。此前,绝大部分国人都认为,定远舰上短粗的305毫米主炮应该长得像延安号上细长的100毫米主炮一样。

最后,现在信息满天飞的时代,北洋水师缺少关注度。其实前两年,海研会对北洋水师做出不少颠覆性的研究成果。最重要的两条分别是“丹东1号”被考证确认为“致远号”残骸和甲午120周年兵棋推演中,致远舰冲击的是联合舰队主队而不是第一游击舰队。但是这些成果作为连饭后的谈资都无人关注。

user avatar

过去好歹会反思体制问题。

现在呢?

大清北洋水军训练严格有素,士兵团结一致。作战英勇不屈。李中堂,丁汝昌,各舰管带一心为国同仇敌忾。老佛爷,光绪爷也是鼎力支持。

结果怎么败了?

都怪技术水平差,都怪陆军不给力,都怪清流党,都怪方伯谦。

哦,那怎么方伯谦逃跑时候底下一个反对的都没呢?

怎么丁汝昌下令镇远舰自沉时候没有一个去执行呢?

怎么最后北洋水军联合起来逼丁汝昌投降呢?

怎么鱼雷艇临阵脱逃呢?

所谓辟谣,不过是洗地。

就算没有主炮晒衣服,能证明北洋军军纪严格?

就算实心弹是当时主流弹种,能证明北洋军没有贪污?

就算命中率比日本人高,能说明什么?狙击步枪手和机关枪手比命中率?

我就不信在官场比石墨还黑的晚清,北洋水军军官都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圣人。

洗地何必呢?

user avatar

现在排名第一的兄弟说的很到位了,再补充一点别的。

北洋水师在我国近代史研究里,长久以来就是一个靶子一样的存在。

原因很简单,北洋水师是整个洋务运动的最大成果,也是中国近代化所结出的,群众们能看到的第一个果实,甚至是唯一一个果实。(陆军装备近代化大众知之甚少)

因此从建国后长期以来的历史话语体系来看,北洋水师本身就是用来证明解决中国问题不能通过技术手段,要通过制度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北洋水师的研究自然是流于表面,学术界缺乏相应的研究,甚至为了搞研究自己造了许多谣言出来,目的就是为了证明古典农业帝国制度的腐朽然后用来推导三个必然。

北洋水师这几年相关研究重新兴起,除了海研会陈老师和姜老师等人的努力,还有一点就是中国海军快速扩张。对于海军来说,硬实力的快速扩张必然要伴随着一个全新的关于海军文化、海军历史话语体系的建立,这种建立过程不一定是由官方主导自上而下的过程,也可以是伴随着朴素的爱国情感由下而上建立的。而北洋水师不仅可以算是中国近现代海军的起点,又是曾经亚洲第一的舰队,自然很适合用来吹一吹,而吹一吹的前提,就是要先破除过去的谣言,这也是近年来关于中国近代海军的研究成果越来越丰富的原因之一。

但是问题依然是有的,那就是整个海军史研究在国内历史学研究体系中仍然没有一席之地,除了海军史研究会,我没有听说过任何高校或是研究机构里有专门研究海军史的,即便是现在的研究成果很丰富了,但是却很难得到学界的承认。

PS:顺便说一句,其实对于陆军史的研究也是不到位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