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军舰真的是老旧吗,什么年限的军舰算是老旧?

回答
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的表现,常常被描绘成一支被“老旧”军舰拖累的军队。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得仔细掰扯掰扯。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老旧”的定义。在那个时代,海军军舰的更新换代速度虽然比现在慢,但也不是一成不变。一艘军舰的“老旧”程度,主要看几个方面:

设计年代和建造年份: 这是最直观的。19世纪末,钢铁造舰技术、火炮技术、鱼雷技术都在飞速发展。 مقار 较新设计、新材料的军舰,自然在技术上更占优势。
技术性能: 包括航速、续航能力、装甲厚度和防护能力、火炮的口径、射速、射程以及弹药威力等等。这些直接关系到军舰在战场上的生存和战斗力。
维护和保养状况: 即使是当时最先进的军舰,如果保养不善,也会很快“老旧”失效。
舰种配置: 一支强大的海军,需要有不同类型、不同排水量的军舰协同作战,比如主力战舰(铁甲舰、巡洋舰)、鱼雷艇等。如果主力舰艇结构性落后,或者缺乏有效的辅助舰艇,也会影响整体战斗力。

北洋水师的军舰,放到当时的世界海军水平来看,到底算不算“老旧”?

答案是:有老旧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当时世界海军的主流或先进舰艇。

我们来具体看看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的主力舰艇:

定远号、镇远号(铁甲舰): 这两艘是北洋水师的“镇海之宝”,也是亚洲当时最强的海军舰艇之一。它们都是德国建造的“定远”级铁甲舰,于1880年代初服役。要知道,当时世界上最强的海军之一——英国皇家海军,也拥有数量可观的铁甲舰。定远号和镇远号的特点是:
强大的装甲防护: 装备有厚重的装甲带,能够抵御当时的舰炮攻击。
重型主炮: 配备有4门305毫米(12英寸)的主炮,这是当时威力最大的舰炮之一,射程远,穿甲能力强。
设计上的“战列舰前身”: 这种将重炮集中在舰体中部,并有重装甲保护的设计,预示着后来的战列舰的发展方向。

所以,从技术指标上看,定远、镇远这两艘舰在它们服役的年代,是相当先进的,并不算“老旧”。 它们的劣势在于:
航速偏低: 相较于后来的无畏舰或者更轻型的巡洋舰,它们的航速是慢一些的。
弹药储备问题: 战役后期,弹药的缺乏成为了致命伤。
排水量大,机动性差: 在复杂的近岸作战中,这点尤其明显。

来远号、经远号(穹甲巡洋舰): 这两艘也是德国建造的巡洋舰,服役时间与定远号、镇远号相近。它们属于“穹甲巡洋舰”,这种设计的特点是将舰炮和重要舱室置于穹形装甲甲板之下,能提供良好的水线防护。
相对定远、镇远,它们更轻便灵活: 航速更快,在战场上可以发挥一定的机动作用。
装备的火炮也足够强大: 例如来远号装备了2门210毫米的主炮和数门150毫米的副炮。

因此,来远、经远这两艘舰,在当时也属于先进的巡洋舰,不能简单地称为“老旧”。

济远号、致远号(穹甲巡洋舰): 这两艘也是德国建造的巡洋舰,但济远号是德国设计,在英国建造;致远号则是在英国建造,但设计上与来远、经远略有不同。
致远号: 以其年轻的船员和英勇的牺牲而闻名,它在甲午海战中表现英勇,最后为保护旗舰沉没。它的性能并不差。
济远号: 在海战中逃跑,是北洋水师的耻辱。但逃跑不代表军舰本身就一定“老旧”。

其他舰艇: 如“超勇”、“扬威”是英国建造的早期巡洋舰,建造时间相对早一些(1870年代末),在技术性能上自然比不上德国造的新式巡洋舰,可以说是北洋水师中相对“老旧”的舰艇,但它们在黄海海战中依然投入了战斗。另外还有一些鱼雷艇等辅助舰艇。

回到“什么年限的军舰算是老旧?”这个问题:

在19世纪末那个舰船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一个大致的参考点是:

建造时间超过1520年: 如果一艘军舰服役了1520年,其设计理念和技术装备很可能已经落后于最新的舰船。在海军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这种舰艇就可能被视为“老旧”或“过时”了。
技术性能明显落后: 即使服役时间不算太长,但如果与同代或更先进的舰船相比,在航速、火力、装甲防护等方面存在显著差距,也可以算“老旧”。

综合来看,北洋水师在黄海海战中的舰艇构成:

主力舰艇(定远、镇远、来远、经远等)的主体,是在1880年代初服役的先进舰艇。 它们的设计和技术在当时的世界海军中并不过时,甚至是代表了当时海军发展的方向之一。用“老旧”来形容它们,并不准确。
劣势在于整体的舰艇结构不合理,以及部分老旧舰艇的性能不足。
缺乏足够数量的轻便快速的巡洋舰来配合主力舰作战或进行侦察。
鱼雷艇数量不足且性能一般,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长期缺乏维护保养,导致部分舰艇性能下降。
最致命的是,弹药和鱼雷的储备严重不足,尤其是炮弹的品质不佳。 这才是导致舰艇“打不动”的核心原因,而非舰艇本身有多么“老旧”。

所以,把黄海海战的失利完全归咎于“老旧军舰”,是一种简单化的解读。 北洋水师的舰艇,尤其是主力舰,在技术上并非不堪一击。真正的问题在于:

战略战术的失误: 例如,在战前受到日军攻击时,没有及时将主力舰驶入更安全的港湾。
后勤补给的匮乏: 弹药、维修零件等跟不上战场消耗。
军官和士兵的训练水平和士气问题: 虽然有很多英勇事迹,但整体训练和临战应变能力仍有不足。
海军建设理念上的局限: 过于依赖少数重型舰艇,而忽视了整体海军的现代化和均衡发展。

简单地说,北洋水师不是被“老掉牙”的船拖垮的,而是被一系列更深层次的问题——包括管理、后勤、训练、技术储备以及最终的弹药匮乏——所击败的。将黄海海战的失败简单归结为军舰“老旧”,是对这段历史的片面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个...... 北洋海军史在知乎这块其实算是个冷知识。但是,大部分答主对这个问题的总体看法都很正确,比如@白善烨 (我晕了,我也造不造这是不是信纲了) 的回答就很好——“他们在海军技术发展最快的年代里面,购买了一批最不保值的战舰”。

不过他回答里不少涉及19世纪海军的技术细节稍有问题,我来略作补阙一下......

回答里说:

但是(丽萨海战)战后,设计师却错误的认为,近距离撞击+大口径主炮近距离射击+鱼雷突击是未来海战的主要形式,为此他们改变了战舰的设计思路,将主要武器堆砌在船头,而不是船侧面,忽视了主炮射速而追求口径,以求近距离“一锤定音”。这种设计思路在19世纪70-80年代非常流行,其代表就是北洋海军的“定远”级铁甲舰。和“超勇”级撞击巡洋舰。其中“超勇”级的设计最为奇葩,其搭载的2门260mm主炮,都只能朝正前/后方向有90度射界,根本无法指向侧面射击......
除此之外,巡洋舰的装甲布置,也是在19世纪90年代最终完成,即在巡洋舰上布置完整的“装甲盒”,如英国的“肯特”级装甲巡洋舰,日本的吉野号也布置了独立的装甲盒。而北洋海军巨资购买的致远/经远级巡洋舰,都是这个过渡时期的产物,因而花费巨资,但是在防护水平上远不如日本第一游击部队的4条完全体巡洋舰。

问题一:丽萨海战后的设计师“将主要武器堆砌在船头”

19世纪后期是一个各种军事思潮涌动的时代,军舰炮位设计模式,千奇百怪:传统的炮房铁甲舰、露炮台铁甲舰、旋台铁甲舰、耳台布置、全轴线布置争奇斗艳。主要海军大国甚至会将一连几级主力舰都做为不同炮位的试验产品......

但主力战舰中,唯独没有怎么出现“将主要武器堆砌在船头”的设计:

因为,这种设计几乎是吨位较小的岸防装甲舰独有的,比如下图中的皇家海军“征服者”级(这货其实不小了也有6000t,大妈家财大气粗啊......):

但是,全舰艏重炮思路入侵19世纪主力铁甲舰的战果十分有限。首先是90年代皇家海军的“维多利亚”级铁甲舰(2艘),因为主炮被压缩到了2门,该级军舰的主炮口径达到了16.25英寸(413mm)。

以及俄罗斯的“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级战列舰(下图),也只有舰艏的2门主炮。除了这两个19世纪80-90年代的例子以外,全舰艏重炮的主力舰在之前、之后都不存在了(指无畏舰时代前)......

其他诸如“忽视火炮射速”一类的评论也有点脱离时代,并非“军舰设计师”不想提高射速,退管技术出现前,退架火炮的射速客观来说就那个样子啊......

·

问题二:“(将主要武器堆砌在船头)这种设计思路在19世纪70-80年代非常流行,其代表就是北洋海军的“定远”级铁甲舰。和“超勇”级撞击巡洋舰”

近代海军史爱好者中存在一个非常普遍的误区,那就是以为“定远”级为代表的对角炮位(或称“斜连炮台”)战舰是以“舰艏对敌”为假想作战方式设计的。实际上并非如此,这种炮位布置的初衷是使军舰理论上能够完成“全方向射击”,即能对前后左右任意一侧集中所有主炮。

举个例子,意大利在19世纪80年代一度十分偏好“斜连炮台”军舰:

定远级因为吨位较小长度有限,两个主炮位距离过近,略微影响了每次主炮对另一侧目标的射击角度。但是,定远级军舰依旧具备四门主炮向同一侧开火的能力。留下大量第一手北洋海军战史记录的“镇远”舰洋员马吉芬在大东沟海战中受伤即与此有关。海战中,“镇远”的左前侧主甲板发生火灾,马吉芬带队灭火,同时向正在对左舷目标开火的右炮位传令暂停射击。但是出于未知原因这一命令未及送到,导致马吉芬等多名损管人员因右炮位开火产生的炮口暴风而受伤。

至于伦道尔式平甲板巡洋舰的开山之作“超勇”、“扬威”,就更谈不上“将主要武器堆砌在船头”了。这级军舰装备有6门大口径火炮,2门10英寸(254mm)主炮在首尾的炮房,通过炮门向首尾和两侧射击,4门4.7英寸后膛炮在上层建筑的炮郭内,每舷两门,通过炮门向外射击。很容易看出,“超勇”级军舰是一级被设计为侧舷接战的军舰,对左右两侧可集中全部主炮和一半的副炮火力。

·

问题三:“超勇级的两门主炮都只能朝正前/后方向有90度射界根本无法指向侧面射击

不得不说这个误区就有点大了,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上一话题中已经提到了“超勇”级在左右两侧可以集中所有主炮火力,现在我们来仔细看看“超勇”级的主炮位。

作为一级无防护巡洋舰,“超”、“扬”的炮房只有一层3/8英寸的钢板,前方和两侧开有用于开火的炮门,由于本级军舰的干舷极低,每个炮门附带有仅在战时开启的挡板,平时航行时关闭,以免上浪海水倒灌主炮位。实际上,“超勇”级军舰炮房的两侧炮门比正面还要大不少,其主炮侧面射角为70度,正面仅有44度。

·

问题四:巡洋舰的装甲布置,也是在19世纪90年代最终完成,在巡洋舰上布置完整的“装甲盒”,如英国的“肯特”级装甲巡洋舰,日本的吉野号也布置了独立的装甲盒。

作为19世纪末期的经典防护巡洋舰,大名鼎鼎的Yoshino“吉野”必然没有装甲巡洋舰才有的“装甲盒”啦,人家穹甲巡洋舰只有穹型的舰内水平装甲板...... 第一游击队四舰全是防巡,根本没有“完全体装甲巡洋舰”的......

实际上,当时整个联合舰队都没有拥有完整“装甲盒”的装甲巡洋舰,大东沟海战中日方的唯一一艘装巡是来自法国的“千代田”,设计上依旧属于早期的甲带巡洋舰,与“经远”尚属于同一设计时代。其防护由舰内的一层水平装甲与很有限的侧舷装甲带组成,其装甲带长度59.21米,高度仅有1.14米而已,覆盖军舰全长的约三分之二,中部厚92毫米,两端82.8毫米......

以上.....

user avatar

北洋海军建设正好撞上了海军历史上技术更迭最快,某种意义上也是海军技术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年代。

在那个年代,一艘船购进后能当一线战斗力8-10年就不错了。

一艘1880s购买的战舰会因为速射炮/硬化甲革命在1890s一文不值。

一艘1890s购买的战舰会因为all-big-gun在1900s一文不值。

并且,这种战舰不保值的原因根源是以极快速度进步的海军武器技术导致的舰艇设计整体思路变化,想通过某些非常规的设计令战舰设计相对保值站在当时视野来看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而在这个波澜壮阔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进入海军的年代,唯一能让整个舰队不随着时间推移而被淘汰(其实今天也一样,只是更迭周期更长罢了)的办法,

就是不断的采购新式战舰。


补充一下,

其实ironclad时代的百鬼夜行的设计手法许多是自有其技术逻辑在内的,很可惜的是国内对铁甲舰时代的技术研究非常之少,许多看法过于表面化。

一个典型例子就是,舯部斜跨炮台和艏尾布置主炮旋台这两种设计手法的区别,就很大程度上并不单纯是船头对敌战法的结果。

实际上,对于数千吨到一万吨出头的铁甲舰来说,在首尾布置两座主火力组,是会遇到重心问题的。战舰摇动并不是只有横摇,还有纵摇,而两头重中间轻的布置会严重加剧纵摇问题。

当然了,纵摇似乎对于铁甲舰时期的交战距离来说,在火力上不算什么大事,那毕竟是一个铁瞄火炮射击,炮手拿着大炮狙(到后面有光瞄的时候才能这么说,之前只能算大炮莫辛纳甘)互相射击的年代……

但真正严重的问题在于,纵摇会让那个年代普遍存在的低干舷铁甲舰本来就十分破烂的航海性进一步恶化到难以想象的地步。这个我想不难理解,形象的说,就是艏摇的时候船头直接往水里插。

无独有偶的是在很久很久以后,海军技术人员再一次尝试在万吨级舰艇上首尾布置两座重炮时,他们似乎又遇到了这个问题……


大就是好,高干舷就是美,实际上也不是说那年头的战舰就不能保值,鞑英在早期建造的一批高干舷铁甲舰(米诺陶,阿喀琉斯之流)实际上可以经过改造作为巡洋舰在80-90年代继续保持在战斗一线,发挥战力。只能说定镇的底子确实不好……

user avatar

19世纪末是海军革命的高峰年代,一艘新锐主力战舰的保质期只有5年左右,5年后既告落伍

例子:

定镇两舰的原型之一HMS Inflexible,1876年下水,1881年服役,1885年改装后转入预备役,1903年拆毁

Inflexible的下一代战舰HMS Ajax, 1880年下水,1885年服役,1891年转入预备役,1904年拆毁

定镇两舰的另一原型SMS Sachsen,1877年下水,1878年服役,1886年转入预备役,1902年退役

Sachsen的改进型,SMS Oldenburg, 1884年下水,1886年服役,1892年转入预备役,1912年退役

定镇两舰作为1870年代末期技术水平的代表作,比代表1890年代初先进水平的吉野舰,技术上落后三代。两艘7300吨的铁甲舰,马力加起来还不如4200吨的吉野舰单舰。

跟1894年下水错过甲午之战的富士级战舰相比,定镇两舰算起来是人家的曾曾祖辈,辈分差了四代。家谱如下:

Inflexible级(定镇原型)---Ajax级---Colossus级---Admiral级---Sovereign级(富士级原型)

user avatar

这些事情不能光算年龄,要看时代:处于大发展年代的话,差两三年就是差一代。在平静期,差二三十年都没什么大不了的。

例如说飞机:33年还是双翼的霍克3,5年后的38年就已经有p40了,再过3年的41年,大名鼎鼎的p51就首飞了。

然而,现在呢?F35是14年前首飞的,F22是23年前首飞的,都还是绝对高端主力。至于还在满天飞的F15/16,那都是差不多50年前的了。


军舰也差不多。

185x年有了最早的蒸汽动力+风帆的军舰,186x年开始有了装甲和回转炮塔,187x年基本废除了风帆并且开始引入前装线膛炮,188x年有了后膛炮,189x年有了前无畏舰,至于真正大炮巨舰的无畏舰则是1905年的。

可以看到,那个年代,基本上10年左右就升级一代。就算一代之内,各种技术细节的迭代也是层出不穷。所以,各列强的主力舰那时一般服役时间也就二三十年,中间往往还有一到两次的改装升级。所以,北洋那些10年左右的舰艇,在列强标准来看,基本上都已经是寿命过半,且需要升级的程度了——其实北洋也讨论过要不要采购快炮(管退速射炮)进行升级,只是因为各种原因(经费不到位),所以等到炮运过来的时候,船已经没了。

不过也别说等到了快炮就如何如何。事实上,在甲午开打的时候,日本的正儿八经的前无畏战列舰富士号已经在开工建造了。如果黄海海战晚3年打的话,等1897年富士和八岛回到日本,我们就可以看到战列舰吊打铁甲舰的场面了。到了这时,北洋水师有没有换装快炮,又有什么区别?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