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洋水师能不能充当袭击舰?

回答


北洋水师(又称清 navy)是中国清朝晚期建立的一支海军力量,主要在19世纪末(18741895年)活跃,其历史背景、舰船性能和战术用途与现代“袭击舰”的概念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北洋水师是否能充当“袭击舰”:



一、北洋水师的历史背景与定位
1. 建立时间与目的
北洋水师是清朝洋务运动的核心成果,由李鸿章主导,于1888年正式成立,旨在通过引进西方海军技术,建立一支能对抗外国列强的海上力量,尤其针对日本和英国的威胁。

2. 技术特点
舰船类型:主要由铁甲舰(如“定远”“镇远”)、防护巡洋舰(如“济远”“来远”)和快速巡洋舰(如“扬威”“致远”)组成。
技术水平:在19世纪末属于当时亚洲最先进的海军力量,但与同时期的英、法、德等国海军相比仍存在差距。
武器配置:主要装备120毫米至203毫米火炮,部分舰船配备鱼雷发射管,但火炮射速和弹药补给能力有限。

3.ed 局限性
航道受限:主要依赖渤海湾和黄海,难以远航。
维护能力差:舰船保养和弹药补给依赖国内资源,后勤体系薄弱。
人员训练不足:海军官兵多为清朝旧部,缺乏现代海军战术训练。



二、北洋水师能否作为“袭击舰”
1. 袭击舰的定义与特点
现代“袭击舰”(如美国的“濒海战斗舰”)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高机动性:快速突袭敌方目标。
轻装甲:侧重火力而非防御。
多用途武器:配备鱼雷、导弹、反潜武器等。
独立作战能力:可长时间远离基地执行任务。

2. 北洋水师的舰船是否符合袭击舰属性
火力与火力覆盖:
北洋水师的舰船火炮口径较大(如定远的203毫米主炮),但射速慢、弹药种类单一(多为实心弹)。其攻击范围较广,但缺乏现代舰载武器(如鱼雷、机枪、火炮炮塔布局)。
优势:在远距离对敌舰发射火炮,可能对敌方造成较大威胁。
劣势:对近程目标(如港口、舰船)的打击能力有限,且火炮射程受海况限制。

装甲与防御:
铁甲舰(如定远、镇远)装甲较厚,但速度较慢(约1518节),难以快速接近目标。防护巡洋舰(如济远)装甲较薄,机动性更好,但火力较弱。
适用场景:装甲舰适合在远距离对敌方进行威慑,但不适合快速接近敌舰发动攻击。

机动性与战术灵活性:
北洋水师的舰船速度较慢(如定远仅15节),且舰船体积较大,难以在狭窄海域快速机动。相比之下,日本的吉野、赤城等军舰(1890年代)速度更快(2025节),火力更集中。
战术局限:北洋水师的“袭击”更多依赖火炮轰击,而非快速突袭。

鱼雷与近程武器:
部分舰船(如致远、扬威)配备鱼雷发射管,但鱼雷技术落后,射程短,且需精确瞄准。在甲午战争中,致远舰因弹药不足未能有效使用鱼雷。
实际效果:鱼雷在实战中未能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多是象征性武器。

3. 历史中的实战表现
黄海海战(1894年):
北洋水师在黄海与日本联合舰队交战,但因舰船速度慢、火炮射速低,无法有效击沉敌舰。最终因弹药耗尽、指挥混乱而溃败。
教训:北洋水师的“袭击”能力受限于技术落后和战术僵化。

威海卫之战(1895年):
北洋水师在威海卫被日军围攻,因弹药不足、舰船被击沉而全军覆没。此战表明,北洋水师的“袭击”能力无法在近战中生存。



三、北洋水师作为袭击舰的局限性
1. 技术落后:
火炮射速慢、弹药种类单一,无法进行持续火力压制。
鱼雷技术落后,射程短,难以命中目标。
缺乏现代化通信和雷达系统,难以协调多舰作战。

2. 战术思维陈旧:
依赖传统海战战术(如火炮轰击),缺乏对现代海军作战理念(如舰队协同、战术机动性)的理解。
指挥官经验不足,决策失误频繁(如邓世昌牺牲前未有效使用鱼雷)。

3. 后勤与维护问题:
舰船保养差,弹药补给依赖国内资源,远距离作战能力不足。
军需物资(如煤炭、弹药)供应不稳定,影响作战持续性。



四、结论:北洋水师能否充当袭击舰?
从技术、战术和历史表现来看,北洋水师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可能具备有限的“袭击”能力,但整体上并不符合现代“袭击舰”的标准:

1. 有限的火力覆盖:
可对远距离目标(如敌方舰船)进行压制,但无法在近程快速摧毁敌方舰艇。

2. 战术局限性:
缺乏机动性,无法执行快速突袭任务,且在近战中难以生存。

3. 历史教训:
北洋水师的“袭击”能力在甲午战争中未能发挥作用,最终因技术落后和战术失误而失败。

因此,北洋水师更接近于“防御性舰队”或“老旧战舰”,而非现代意义上的袭击舰。若将其用于现代战争,其技术性能和战术适应性将严重不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894年的北洋水师及广东水师主要作战船只航速

类型 船名 最高航速
战列舰 定远 12
战列舰 镇远 12
巡洋舰 经远 10
巡洋舰 来远 10
巡洋舰 致远 15
巡洋舰 靖远 14
巡洋舰 济远 12.5
岸防铁甲舰 平远 6-7
巡洋舰 超勇 6
巡洋舰 扬威 6
巡洋舰 广甲 10.5
鱼雷巡洋舰 广丙 10

user avatar

如果指的是针对军事物资的袭击舰,那么是这样的:日本本土出发,即便是慢速舰队,也可以在2-3天内抵达目的地。IJN由此有能力给这些物资运输舰或者运兵船提供非常强大的护航兵力。如果要袭击这些舰队,那就注定需要调动相当大一部分的舰队兵力才能造成足够的威胁。而如果要集结多艘装甲巡洋舰去完成这样的任务,那么主力舰兵力占优(定远镇远vs扶桑金刚比睿)的北洋舰队就不如干脆把舰队主力调度起来,尽可能在交火中争取优势了。如果在海战中决定性取胜,摧毁敌军舰队的战斗能力,那么自然可以获得制海权。

如果针对的是日本本土进出口物资的普通商船,那么有些过于超前,结果取决于IJN是否作出反应。

如果IJN确实作出反应,为了极少量的袭击舰分散了一部分巡洋舰前往搜捕,那么这是有一定可能造成主力舰队之间的实力对比的。这时航速有一定意义。

更有可能的大概是IJN对此不作出反应。这一时期舰艇只有非常非常有限的RAS能力,其远距离通讯能力无限接近于零,在大洋上有效定位日本商船的能力更是非常有限,很有可能无法造成足够的损失引起足够的重视,还不如去炮击一下日本沿岸或者渔船看看有没有人发现。这时分散兵力就会导致北洋舰队在护航遭遇战(比如黄海海战/大东沟海战)中要面对兵力更少的问题了。而后如果陆上战争结果不变,那么战争结果不会变化。

小事情:1,20年代中IJN/RN/USN设想的远东破交战和十九世纪末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早期舰艇远远没有20-30年代的巡洋舰那么高效;这一时期的日本也远远没有20世纪那么大的航运量或者那么重的航运依赖。考虑到IJA的表现,除非彻底切断海上通路,很可能战争结果不会变化。

海参崴的俄国巡洋舰队大概是同期内比较成功的航运“袭击者”。其装备了合适的舰艇,由这一时期比较专攻袭击战的俄海军操作,最终的战果非常著名——但是仍然是围绕着关键性运输物资的袭击。其针对普通航运的袭击效果并不是非常成功。

2,航速问题不应该高估,至少航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首先,最大航速本身很少有意义。最大航速这个数字本身只有加上其维持时间和达成的海况条件才有意义。

其次,袭击舰本身在竞速中有劣势。如果维持最大航速造成了燃油的重大消耗(燃煤)那么袭击舰照样必死无疑。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航速稍慢的护航舰也可以有效威胁袭击舰的原因。少量潜艇也可以导致敌舰使用高速或者更不经济的机动轨迹。

最后,双方观测到对方存在战斗爆发并不一定发生在最大距离上,如果无法及时逃离交火距离,高速舰同样是有危险的。

航速之所以在特定时期比较重要有特殊原因:对于北海,续航力不是问题,甚至观测确认也很容易被潜艇/飞艇/小型舰艇完成。追得上就是追得上,追不上就是追不上——费老爹想追上,损失第二位;提尔皮茨老爷不想被追上,船不能丢。对于GIUK,用最大速度穿过盟军航空兵/巡逻舰艇的覆盖区域是非常重要的。高航速=短暴露时间。而且KM有海外补给舰网络可以提供燃油补充。这些情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很多时候袭击舰不一定需要撤离。比如H号或者俾斯麦是有和追击者一战的实力的,那么他们完全可以在交火后评估局势再决定是否继续。此时猎杀的对象完全可以是过度前出失去掩护的拦截舰队本身。

当然搞砸了情况会很糟糕。比如斯佩。斯佩完整地执行了朗斯多夫逼近击沉追击者的计划,但是未能摧毁3艘中型巡洋舰,也因此失去了任何甩掉对手的机会。对方穷追猛打之下唯有最后一战或者自沉两途。

卒。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