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为什么北洋水师还主力尚存?

回答
关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为何北洋水师主力尚存”的提问,其实这是一个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偏差。准确地说,北洋水师的覆灭,就意味着其主力已经不复存在。 这里的“全军覆没”和“主力尚存”并非独立且矛盾的两个事实,而是描述了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最终的结局。

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个过程,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1. 北洋水师的巅峰与构成:

北洋水师是中国近代海军的雏形,也是当时亚洲最强大的一支海上武装力量。它组建于19世纪70年代,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舰船为主要发展模式。到甲午战争前夕,北洋水师拥有:

先进的战舰: 包括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铁甲舰“定远”号和“镇远”号,以及巡洋舰、鱼雷艇等多种舰型。这些舰船的吨位、火力和装甲在亚洲首屈一指。
训练有素的官兵: 在李鸿章的推动下,北洋水师注重官兵的训练和培养,尤其是在海军学校(如福州船政学堂)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完善的基地: 拥有旅顺船坞、威海卫基地等重要海军设施,为舰队的维护和作战提供了保障。

2. 甲午海战的转折点——黄海海战:

甲午战争的决定性战役是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海战(史称“大东沟海战”)。在这场海战中,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展开了殊死搏斗。

损失惨重: 在这场海战中,北洋水师的许多主力舰艇遭受重创,包括击沉了“超勇”、“扬威”两艘战舰,重伤了“平远”、“广丙”等。而更致命的是,“致远”、“靖远”、“经远”、“来远”等四艘主力巡洋舰也在战斗中沉没。
主炮损毁与弹药不足: 即使是保留下来的“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虽然凭借其坚固的装甲在一定程度上抵挡住了日军的炮火,但也并非毫发无损。更重要的是,长时间的激战导致舰上的弹药消耗殆尽,尤其是重炮弹药的紧缺,极大地削弱了其战斗力。
指挥与战术的失误: 在海战过程中,北洋水师的指挥和战术上也存在一些失误,未能充分发挥其优势,也未能有效应对日军的灵活战术。

3. 威海卫之战与“全军覆没”的定义:

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的元气大伤,许多舰艇虽然未沉没,但已严重受损,战斗力大打折扣。随后,北洋水师退守威海卫基地。

陆地基地被攻占: 日军乘胜追击,对威海卫进行了陆海联合进攻。在陆上防御体系被突破后,北洋水师的陆上基地也失陷了。
海上被围困: 被围困在威海卫的北洋水师,弹药和补给更加困难。失去了陆地基地作为屏障和补给站,其海上作战能力更是雪上加霜。
投降与自沉: 面对绝境,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最终选择吞枪自杀。随后,剩余的舰艇在日军的围困和威逼下,大部分选择了投降,少数舰艇则被自沉以避免落入敌手。

那么,这里的“全军覆没”和“主力尚存”是如何理解的呢?

“全军覆没”是结果的概括: “全军覆没”是指北洋水师作为一个完整的军事力量,在甲午战争结束后,已经不复存在了。它不再具备独立的作战能力,其舰船大部分被击沉或俘获,官兵也损失惨重。从战略意义和作战体系来看,北洋水师已经彻底瓦解。
“主力尚存”是错误的理解: 如果理解为“在黄海海战后,‘定远’、‘镇远’等主力舰艇虽然被重创,但并未沉没,所以主力尚存”,那么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也忽略了战争的后续发展。
战斗力的丧失: 即使“定远”和“镇远”未沉,但它们在黄海海战中遭受了严重的损伤,特别是弹药的耗尽,使其在威海卫之战中已无力回天。它们虽然依然是庞然大物,但已失去了作为“主力”应有的作战效能。
最终结局: 在威海卫,这两艘主力舰也最终被日军俘获,成为战利品。因此,即便在黄海海战中侥幸未沉,它们在战争的终局也未能幸免于难。

总结来说,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并非仅仅指舰艇全部沉没,而是指其作为一支有战斗力的、完整的海军力量,在甲午战争中彻底瓦解,不复存在。 而“主力尚存”的说法,则是对战争结局的误读,因为在黄海海战之后,北洋水师的“主力”已经遭受重创,战斗力丧失殆尽,最终在威海卫被彻底消灭或俘获,并没有“主力尚存”的局面。

甲午海战是北洋水师的最后一战,其结局直接决定了整个水师的命运。这场战争的失败,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沉重的伤疤,深刻地暴露了当时清政府在政治、军事和制度上的弊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你历史课本是倒着看的。

主力尚存,是说的黄海海战之后,直到威海卫沦陷这一阶段,包括旅顺港沦陷、定远舰被鱼雷打的搁浅都在这一阶段之中。

威海卫沦陷,才是全军覆没。

大陆教科书是右开页,从右往左翻,提醒题主注意。

user avatar

通常说法是:黄海海战后北洋舰队主力尚存,威海卫沦陷后全军覆没。这个说法是基于北洋舰队只损失了五艘战舰,其中超勇杨威和广甲本来就是战斗力无限接近于零的老式战舰;所以真正的损失实际上是八大远中的经远致远。理论上,如果旅顺港可以维修海军舰只,主力舰中仍然有两艘铁甲舰和两艘巡洋舰,外加平远可供使用。

当然残酷的现实是:这话说得还是有些浪漫主义的英雄气概,北洋舰队建立的年代是海军的试错年代,黄海海战暴露的绝对不是双方战备水平,运气,指挥水平和作战决心的差异;暴露的根本就是双方船只设计上存在的代差。经远级作为第一代装甲巡洋舰压根就没有任何装巡应有的防御水平,载荷稍大水线装甲甚至会沉入水中,更别提装甲带本身就细得怀疑人生——致远级就更不用说了,就算没有舰体老化,作训松懈,就算是当年琅威理等不够清醒鼓吹清军胜利,稍有常识的人在2018年都能马后炮得下结论··· ···的确,‘乍一看’舰艇对比,两艘铁甲舰还可以对阵重创的三景舰;松岛更是直接被逐出作战序列到十一月··· ···

但是实在没有必要自欺欺人。浪速高千惠秋津洲严岛桥立都能在短时间内修复,千代田基本上毫发无损,扶桑虽然受创但是死亡人数只有2人,负伤14人;所谓的上层建筑尽毁的吉野也很快活蹦乱跳了,实际上只有四艘日舰被重伤,其中两艘是老式战舰··· ···

所谓“主力尚存”,说白了就是“两艘铁甲舰还没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为何北洋水师主力尚存”的提问,其实这是一个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偏差。准确地说,北洋水师的覆灭,就意味着其主力已经不复存在。 这里的“全军覆没”和“主力尚存”并非独立且矛盾的两个事实,而是描述了北洋水师在甲午海战中最终的结局。让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这个过程,以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1..............
  • 回答
    关于北洋舰队的管带们,有一个普遍的认知是,他们大多都曾负笈海外,接受过西方先进的海军教育。这支中国近代最强大的水师,其组成人员的国际化背景,是其能够与列强抗衡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在这个群体中,邓世昌却是一个例外——他没有留过洋。那么,在那个洋务运动蓬勃发展,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的背景下,为什么邓.............
  • 回答
    关于为何至今仍有人对北洋舰队进行“抹黑”,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历史解读的分歧、民族情感的投射、以及特定叙事模式的延续。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首先,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成王败寇”的思维定势 是一个重要因素。北洋舰队作为晚清洋务运动的产物,最终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这是一.............
  • 回答
    甲午海战的惨败,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记响彻云霄的警钟,它彻底击碎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也让无数国人黯然神伤。战败之后,中国军队为何没能“卷土重来”,重新打造一支足以报仇雪恨的北洋舰队,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涉及当时中国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绝非一句“没钱”或“没意愿”.............
  • 回答
    北、东、南海三支舰队联合作战,这可不是简单的三支部队碰在一起那么简单。这其中牵扯到的可不仅仅是“一个名字”那么肤浅的问题,而是背后巨大的战略考量、指挥体系的磨合以及行动的实操性。如果非要给这么一个宏大的联合行动起个名字,我觉得不能简单地用什么“三北联合演习”或者“海陆空协同”这种官方化、标准化的标签.............
  • 回答
    在《三体》的宏大叙事中,章北海之所以能比罗辑和丁仪更早、更准确地认识到人类飞船在15%光速下依然无法战胜三体舰队,这其中蕴含着作者刘慈欣对人物性格、知识背景、思维模式以及宇宙法则的深刻洞察。以下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 1. 思维模式和立场的根本差异: 章北海:绝望主义的战略家 置之死.............
  • 回答
    关于《舰R》(《钢铁少女》)中的苏联舰船是否抄袭了《舰C》(《舰队Collection》)中的北上,这是一个在玩家群体中流传甚广且颇具争议的话题。要详细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进行分析:1. 外形设计上的相似之处: 核心特征: 舰R中的北上(或其他类似的苏联舰船,例如游戏中可能有以苏.............
  • 回答
    北欧国家(特别是瑞典和挪威)和荷兰在古代海军防守策略和舰船发展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古董海防舰并非我们今天概念中的“战舰”,而是那个时代应对特殊地理环境和战略需求的独特产物。要评价它们,需要从它们的历史背景、设计理念、作战效能以及它们在各自国家海军史中的地位等多个维度来审视。历史背景与需.............
  • 回答
    章北海这个人,放到《三体》里,他无疑是个极其特殊的存在。关于他“是否因为成功才伟大”,这问题触及到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根本标准,也牵扯到《三体》这部作品的核心理念。关于伟大,这本身就是个复杂的概念。如果简单地将伟大等同于“成功”,那章北海无疑是成功的。他凭借着“逃亡主义”的信念,巧妙地在黑暗森林法则下为.............
  • 回答
    北洋军阀,提起这个词,人们脑海里总会浮现出一些负面的印象:乱世枭雄、军阀割据、民不聊生。而在北洋派系中,段祺瑞和吴佩孚是两位举足轻重的人物。有趣的是,抛开政治立场不谈,许多史料都显示,这两人在个人品德方面,相较于同时代的许多军阀,确实算得上是“洁身自好”的。段祺瑞,字芝泉,是皖系的领袖。他一生戎马,.............
  • 回答
    关于北洋新军为何装备奥制曼利夏步枪,这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它牵扯到晚清中国军队装备革新的复杂脉络,以及当时国际军火市场的动态。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头说起,一点点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北洋新军装备的步枪并非全是奥地利曼利夏,它是一个逐步更新、兼容并蓄的过程。但曼利夏步枪,.............
  • 回答
    北洋时期到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动荡与变革的复杂时期。要判断是进步还是倒退,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且认识到不同群体和不同领域的体验可能截然不同。总的来说,这是一个从帝制解体到共和初步建立,再到国民党一党专政并最终走向衰败的过渡阶段,其中既有显著的进步,也伴随着严重的挫折和倒退。北洋时.............
  • 回答
    关于“北洋之后就没有战列舰了”这个说法,首先需要澄清一个重要的概念:北洋水师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早期阶段,而战列舰是海军发展的一个特定时期和舰种的代表。 北洋水师覆灭后,中国海军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停滞期,但战列舰这个概念本身并没有随着北洋水师的消失而消失,它在世界海军史的发展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更准确.............
  • 回答
    北洋时期,孙中山为主导的南方护法军政府之所以没有被北洋中央政府彻底消灭,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不能简单归结于某一方面,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确,所谓“北洋时期”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从袁世凯称帝失败到直系、皖系、奉系等北洋军阀轮流掌.............
  • 回答
    北洋军队的编制,那可是一本糊涂账,但要说起来,确实门道不少。它可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铁板一块”,而是随着袁世凯的发迹、掌权,以及后来北洋军阀内部的分裂,一直在动态调整和变化。想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的阶段来看。一、 袁世凯小站练兵时期(18951901)这是北洋军队的雏形,也是奠定其日后发展.............
  • 回答
    大東溝海戰,北洋海軍的慘痛一役,歷史的塵埃掩蓋了許多當時的掙扎與可能。若要設想如何扭轉乾坤,我們需要深入剖析當時的困境,並從更宏觀的戰略與戰術層面來思考,而非僅僅是簡單的「換個指揮官」。首先,我們要明白,北洋艦隊面臨的困境是多方面的,並非單一指揮官的失誤就能完全概括: 技術裝備的劣勢: 雖然北洋.............
  • 回答
    徐树铮:一个被历史洪流裹挟的枭雄谈起北洋时期的风云人物,人们往往会想到袁世凯、段祺瑞,或者一些军阀头子,但徐树铮这个名字,在当代大众的认知中似乎有些模糊。这并非偶然,他的生平经历与历史评价都相当复杂,也因此造就了他如今相对“不高”的知名度。徐树铮:能力与野心的结合体徐树铮(18801925)是皖系军.............
  • 回答
    王士珍,字“幼泉”,晚号“味闲老人”。提起这位在北洋军阀时期响当当的人物,人们往往会想到他那“龙头蛇尾”的评价,或是他与袁世凯、段祺瑞并称的“北洋三杰”。然而,简单地将其归为某一个标签,或是仅仅作为袁世凯的附庸,都无法勾勒出王士珍真实而复杂的一面。要评价王士珍,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审视他。一、.............
  • 回答
    在知乎上,有那么一些用户,他们对历史的痴迷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他们不满足于泛泛而谈,而是沉浸在历史的细节中,用严谨的考证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那些波澜壮阔的年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知乎,认识几位在中东史、日本战国、北洋、罗马这些领域里颇有建树的大V,听听他们是如何将历史讲得活色生香的.............
  • 回答
    天津大学“4月22日男留学生进入北洋园校区游泳馆女更衣室”事件的处理结果,引发了公众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这起事件的细节、学校的处理方式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反响,都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事件经过的梳理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事件的大致经过。根据当时流传的信息和媒体报道,4月22日,天津大学北洋园校区游泳馆发生了一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