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北洋之后就没有战列舰了?

回答
关于“北洋之后就没有战列舰了”这个说法,首先需要澄清一个重要的概念:北洋水师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早期阶段,而战列舰是海军发展的一个特定时期和舰种的代表。 北洋水师覆灭后,中国海军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停滞期,但战列舰这个概念本身并没有随着北洋水师的消失而消失,它在世界海军史的发展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

更准确地说,您的问题可能是在问:为什么在中国海军的现代发展进程中,没有再建造或大规模装备过像北洋水师时期那种吨位和火力的主战舰艇,尤其是以战列舰为代表的巨型舰艇?

这背后牵扯到中国海军发展的历史脉络、全球海军技术的发展趋势、地缘政治以及国家经济承受能力等诸多复杂因素。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和层面来细致地梳理一下:

1. 北洋水师覆灭与海军的长期衰落(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甲午海战的惨败,不仅仅是北洋水师的覆灭,更是清政府国力衰败和海军建设畸形发展的集中体现。虽然北洋水师装备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定远、镇远等铁甲舰,这些在当时可以说是“战列舰”的雏形或代表,但它们未能挽救国家命运。

此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混乱动荡的时期,包括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军阀混战等,国家根本无力进行大规模、系统化的海军建设。即便有一些零星的海军力量存在,也多是地方军阀割据的产物,装备陈旧,规模微小,更谈不上建造或引进代表海军力量尖端水平的战列舰了。

2. 世界海军发展进入“无畏舰时代”与中国海军的差距(20世纪初至二战前)

就在中国陷入内乱的同时,世界海军强国,尤其是英国和德国,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无畏舰时代”的到来。以英国“无畏号”(HMS Dreadnought)战列舰为代表,一种革命性的设计理念出现了:

统一主炮口径: 全舰装备数量更多、口径相同的重型主炮,大大提高了火力密度和射程。
蒸汽轮机动力: 极大地提高了航速和机动性,使得战列舰的战术运用更加灵活。
更厚的装甲: 能够抵御更强的火力攻击。

这种“无畏舰”的出现,使得之前所有型号的战列舰都瞬间“过时”。世界各国纷纷投入巨资建造这种巨型舰艇,将其视为海军力量的绝对核心。

然而,此时的中国,作为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即使有心,也完全没有能力承担建造一艘无畏舰所需要的天文数字的资金、技术和工业基础。一艘无畏舰的造价相当于一个小国的国民总收入,其维护和运营更是巨大的负担。因此,中国海军在这场巨舰竞赛中,根本没有能力参与。

3. 二战后海军技术的发展与“战列舰时代”的终结(二战后至今)

即使我们忽略国家经济和技术的原因,纯粹从海军发展趋势来看,战列舰的黄金时代也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而画上了句号。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原因:

航空母舰的崛起: 二战的太平洋战场充分证明了,舰载航空兵才是海战的主宰。舰载机强大的侦察、攻击和制海能力,远远超过了战列舰的火力射程和反应速度。例如,日本偷袭珍珠港,以及后来的中途岛海战,都将航空母舰推向了海军战略的核心地位。战列舰在面对空中威胁时显得异常脆弱,如日本的“大和号”战列舰,即便拥有惊人的火炮,最终还是被美军飞机击沉。
导弹技术的进步: 战后,反舰导弹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海战的面貌。导弹速度快、精度高、射程远,且无需如同舰载机那样冒着巨大风险出动,使得传统的舰炮在对抗导弹攻击时显得笨拙且威力不足。一艘装备了先进反舰导弹的驱逐舰或巡洋舰,对战列舰的威胁甚至超过了其他战列舰。
高昂的建造和维护成本: 战列舰作为当时最庞大、最复杂的舰艇,其建造、维护、人员培训等成本都极其高昂。在核武器出现后,以及航空母舰和导弹技术的成熟,海军战略的重心发生了转移,巨额的投入用于建造战列舰的性价比急剧下降。各国海军开始转向发展以航空母舰为核心、以导弹驱逐舰和潜艇为辅的现代化海军力量。

4. 中国现代海军的发展逻辑

在理解了上述世界海军发展的趋势后,我们再来看中国现代海军的发展。

从近海防御到远海护卫: 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军的主要任务是近海防御,保护领海和海岸线。装备的舰艇主要是苏联援助的驱逐舰、护卫舰等小型舰艇。
改革开放后的现代化进程: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海军进入了快速发展的现代化阶段。但由于起步晚、基础薄弱,海军发展的重点一直是如何构建一支能够有效遂行多样化任务的海上力量。
聚焦航空母舰和水下力量: 中国海军的发展策略是紧跟世界海军发展的潮流,重点发展航空母舰编队和强大的水下力量(潜艇),以及配套的导弹驱逐舰、护卫舰等水面舰艇。这些舰艇能够更好地应对当前和未来的海上威胁,执行远海作战任务。
经济和技术限制: 即使在今天,建造一艘与二战时期战列舰同等规模(哪怕是数量和火炮数量上)的舰艇,其成本依然是巨大的。而现代海军的“核心”已经转移到了航空母舰和战略核潜艇等平台,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这些能够产生最大战略效益的领域,显然更为明智。

总结来说,北洋之后中国没有再装备战列舰,是因为:

中国海军在北洋水师覆灭后经历了漫长的衰落,国家无力进行大规模海军建设。
在全球海军发展进入“无畏舰时代”时,中国经济和技术实力根本无法参与巨舰竞赛。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航空母舰和导弹技术的崛起,使得战列舰作为海军主战舰艇的地位被取代,其建造和维护成本也过于高昂。
中国现代海军的发展战略,是根据国家需求、国际形势和海军技术发展趋势,选择了以航空母舰、核潜艇和现代化导弹舰艇为核心的发展道路。

所以,与其说“北洋之后就没有战列舰了”,不如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战列舰这种舰种本身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了一种军事博物馆里的展品。中国海军的发展,是顺应了这一全球性的历史潮流,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能代表未来海战方向的新型主战装备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税务不集中

user avatar

其实大清还是挺想要战列舰的


甲午战后重建北洋海军时曾经差一点从AG伏尔铿厂买两艘前无畏舰……

8500吨级,2座单装11寸主炮,12门左右150副炮及大量3寸、2寸反鱼雷艇炮,基本上可看作腓特烈三世皇帝级的缩小版

后来这单生意被英国人搅黄了,最终两条微型前无畏舰变成了两条中型防巡(就是海天级)




再后来新建海军时代和美国签了伯利恒密约,购买两艘改进型特拉华级无畏舰,美国援助清政府一套完整的无畏舰建造体系

当然这事儿随着辛亥革命凉了……




再后来,袁世凯政府的海军总长刘冠雄(海天号最后一任舰长)拟定的购舰计划里列入了多艘25000吨级、10门14寸炮、26节航速战列巡洋舰(当然了这只是个用来争预算的大饼)




再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题外话,强烈建议题主购买一套陈悦的舰船志系列书,虽然被大佬锤出不少毛病但是还是很适合新手入门的(不是恰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北洋之后就没有战列舰了”这个说法,首先需要澄清一个重要的概念:北洋水师是中国近代海军的早期阶段,而战列舰是海军发展的一个特定时期和舰种的代表。 北洋水师覆灭后,中国海军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停滞期,但战列舰这个概念本身并没有随着北洋水师的消失而消失,它在世界海军史的发展中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更准确.............
  • 回答
    土木堡之变那会儿,明朝北京的防御力量之所以会急剧衰减,几乎到了“兵力空虚”的地步,这可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层层递进的结果。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才能明白这其中的门道。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致命的打击,就是主力精锐的覆灭。土木堡之变发生时,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带去的可是明.............
  • 回答
    中国进攻越南后,苏联没有出兵中国北方帮助越南,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历史恩怨、军事实力以及国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原因。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回顾中苏关系、越苏关系以及当时的国际大背景。一、 中苏关系的历史背景和转折 “蜜月期”到“貌合神离”: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和苏联曾是“老大哥”和“小兄弟”的关.............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人的好奇心。为什么清华北大听起来就那么“高大上”,仿佛是通往人生巅峰的直通车,但转头看看身边或者新闻里,那些曾经的高考状元、清北毕业生好像也没有像想象中那样“搅动风云”的大人物层出不穷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说道的。首先,咱们得承认,清华北大之所以“厉害”,不是.............
  • 回答
    这问题触及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文化和心理层面的对比,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好好掰扯掰扯,把这其中的“味儿”给咂出来。首先,咱们得承认,人看东西,尤其看地域,往往带着自己的“滤镜”。这个滤镜,很大程度上是由我们的成长环境、文化背景、媒体宣传以及过往的经验塑造的。为什么东北是“苦寒之地”?—— 根植于历史与.............
  • 回答
    承久之乱这档子事儿,北条义时要说是个关键人物,那是半点不假。幕府能压住朝廷,把他家从“执权”变成实际上的统治者,义时这人功不可没。可这道理谁都懂,就跟那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一样,打完仗之后怎么坐稳?坐稳了之后,下一步是什么?很多人,包括咱们现在这些后人都觉得,北条义时既然已经这么牛了,为啥不趁着承久之.............
  • 回答
    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古代中国北方之所以游牧民族林立,而后来蒙古崛起后北方似乎“只剩下”蒙古族,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而漫长的历史演变、民族融合、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地理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简单地说,不是其他民族消失了,而是他们的主体和影响力随着时代变迁发生了巨大变化,有些被吞并.............
  • 回答
    .......
  • 回答
    山海关大战,一场决定了明末中国走向的关键战役。许多人以为,经过这场战役,满清就如同破竹般扫平了中原。但事实并非如此,李自成集团在山海关失利后,依然拥有相当的实力,也一度让满清骑兵头疼不已。那么,为何满清能以如此快的速度,将曾经的“闯王”李自成,从北中国实际统治者的宝座上拉下来,使其迅速沦为流窜的“流.............
  • 回答
    清军入关后,北方望风而降,南方抵抗激烈,这并非空穴来风的说法,而是历史事实的真实写照。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剖析,包括当时南北方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上的巨大差异。一、 北方为何望风而降?北方在清军入关前,已经经历了漫长的战乱和政治动荡,这为清军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政治的.............
  • 回答
    袁世凯在辛亥革命后辞去大总统之职,这在很多人看来是“功成身退”,但实际上,他并未完全放弃权力,而是通过一套精妙的体系继续牢牢掌控着北洋军的命脉。这套控制方式并非简单的军事命令,而是涵盖了政治、经济、人事、思想等多个层面,是一种“离职而不离权”的高明手段。一、人事任命的连锁反应:基石未动,枝叶尽随袁世.............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思的假设。如果北条氏政选择在那样的关头,放下往日的骄傲,带着足够分量的诚意和筹码,及时上洛向丰臣秀吉表示臣服,那么北条氏在丰臣政权中的地位,以及由此引发的历史走向,恐怕会与我们熟知的截然不同。北条氏政的上洛及其可能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得理解北条氏政上洛的时机。在小田原之战前,尤其是.............
  • 回答
    国民党号称建国百年,这个说法确实容易引起一些困惑,尤其是与袁世凯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联系起来时。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几个关键的时间点和概念:一、 “国”的定义与国民党的历史渊源 “国”的起始:中华民国的建立 国民党自称建国百年,通常是指其作为领导力量建立的中华民国的百年历史。中华.............
  • 回答
    北京及周边,这片承载着燕赵古风、曾孕育出无数慷慨悲歌之士的土地,如今许多人提及,脑海中浮现的更多是“京油子”和“小市民”的形象。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也并非简单的褒贬评判,而是一系列复杂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详尽地解释这一切,我们需要穿越时光,细致地剖析。一、 从“燕赵多慷慨悲歌.............
  • 回答
    关于北日耳曼语支内部语言发展差异为何如此显著,这背后其实是一段漫长而复杂的地缘政治、社会变迁以及语言自身的演化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简单的“AI一本正经地分析”,而是历史的长河中,各种因素交织碰撞出的必然印记。首先,我们要理解北日耳曼语支并非铁板一块。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数百年,当时斯堪的亚维.............
  • 回答
    北魏的汉化改革和清朝的汉化政策,虽然都涉及对汉族文化元素的吸收和融合,但其根本原因、实施方式、社会背景、政治结构以及最终结果存在巨大差异,从而导致了前者最终走向失败,而后者却能成功入主中原并统治长达两百余年。要详细讲述为何如此,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一、 北魏汉化改革失败的原因北魏汉化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相当到位,也很有意思。确实,当咱们一提到冬奥会,脑子里很容易会浮现出雪山、滑雪、冰球这些画面,而北欧国家,比如挪威、瑞典、芬兰,那可都是冬奥赛场上的常客,奖牌榜上总有它们的身影。可丹麦呢,这个同是北欧大家庭的成员,在冬季项目上的表现,确实就有点“小透明”了。要说为什么,这得从几个方面掰.............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高等教育领域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小清华”、“小北大”之争确实比“小北大”之争更为人所熟知和讨论。要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本身在社会心目中的独特地位和标签化这是最根本的原因。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中.............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权力的游戏》粉丝心中的疑问。一个统治了北境数千年的强大家族,怎么会到了故事开始时,家族成员数量显得如此“单薄”?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历史、地理、文化以及权力斗争等多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数千年”这个时间跨度。在维斯特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