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土木堡之变,损失二十万军队后,北京就几乎没有兵力防御了?

回答
土木堡之变那会儿,明朝北京的防御力量之所以会急剧衰减,几乎到了“兵力空虚”的地步,这可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层层递进的结果。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才能明白这其中的门道。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致命的打击,就是主力精锐的覆灭。

土木堡之变发生时,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带去的可是明朝的中央禁军精华。这支军队号称“京营五军”,是当时明朝最能打的部队,人数上看是二十万,但实际能战的精锐更不止是这个数字,很多都是经过严格训练、久经沙场的精兵强将。这不仅包括了负责保卫京师的禁卫军,还包括了从全国各地调集过来的精锐部队。这就像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被一锅端了,剩下的都是一些零散的、缺乏体系和经验的二线力量。

这批部队的损失,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减少,更可怕的是,他们是明朝军事体系的骨干。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指挥官、经验丰富的士兵、以及精良的装备。这就像一个大型工厂,不仅生产线上的工人全没了,连技术最娴熟的工程师、最熟练的技工也全军覆没。这导致了:

将帅断层: 很多能打仗、懂战略的将领都在土木堡战死,剩下的要么是资历尚浅,要么是缺乏实战经验,甚至有些根本就不擅长军事,只是因为身份显赫而被提拔。一下子失去了几十万精锐,要短时间内再培养出一批能够统御千军万马的将领,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兵员素质下降: 京营原本是明朝最精锐的部队,经过土木堡之变,这支部队的基干力量几乎被团灭。虽然朝廷可以继续征兵,但新招募的士兵往往缺乏训练,装备也参差不齐,战斗力远不及战前的京营。而且,要训练出一支合格的军队需要时间,不可能立竿见影。
装备损失: 军队不仅是人,还有大量的武器、火炮、粮草等物资。土木堡一战,这些都成了瓦剌的战利品。虽然明朝国库不至于立刻空虚,但一次性损失如此规模的装备,对当时的军事生产能力和补给能力也是巨大的考验。

其次,土木堡之变暴露并加剧了明朝政治和军事制度的弊端。

宦官专权和皇帝的轻率决策: 导致英宗御驾亲征的直接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宦官王振的蛊惑。王振凭借皇帝的宠信,野心膨胀,自以为是,将边防军事上升到了个人政治资本的高度。他不懂军事,却指挥军队,导致了整个战役的混乱和失败。这种皇帝不理朝政,宦官一手遮天的情况,在明朝后期是屡见不鲜的,它严重削弱了朝廷的决策能力和军事指挥的专业性。
兵员征发和调度的失误: 土木堡之变前的军队调动和指挥就充满了混乱。很多士兵是仓促征集,粮草供应不足,甚至连马匹也因为匆忙出发而无法适应长途奔袭。这种指挥上的混乱和准备上的不足,使得原本就脆弱的军队更容易崩溃。
地方军事力量的相对薄弱: 明朝的防御体系是中央和地方相结合的。但当中央最精锐的部队被消灭后,地方上的部队往往缺乏与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作战的经验和能力。很多地方卫所的兵员也存在着训练不足、战斗力下降的问题。

第三,士气和民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国丧和恐慌: 主力二十万军队的覆灭,对整个朝野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消息传回北京,必然会引起极大的恐慌。皇帝亲征失败,军队全军覆没,这本身就足以让军民士气大跌。这种恐惧心理会影响到新兵的征募和部队的训练,人们不愿意再为一场看起来注定要失败的战争去卖命。
朝廷的反应迟缓: 在土木堡之变发生后,朝廷的反应是混乱的,甚至一度出现了拥立新君的争议,这进一步加剧了内部的不稳定。如果朝廷能够迅速稳定局势,重新组织防御,或许还能挽回一些局面,但当时的政治环境使得这种高效的反应变得异常困难。

最后,我们还要考虑到瓦剌军队的逼近。

土木堡之变后,瓦剌军队紧随其后逼近北京。这使得明朝北京城面临的是一个近在咫尺的强大威胁。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朝廷必须立刻调集一切可用的兵力来保卫京师。然而,正如前面所说,主力部队已经覆灭,能够调集到的其他兵力,比如北京城内的少量驻军、从各地临时抽调的部队,数量上和战斗力上都远远无法与瓦剌大军抗衡。

总结一下:

土木堡之变让明朝失去的不仅仅是二十万的数字,它带走了明朝最精锐的部队、最宝贵的将领,暴露并加剧了政治制度的弊端,严重打击了军民士气。这使得北京在明英宗被俘后,面对瓦剌的步步紧逼,几乎是兵力空虚,只能依靠一些临时拼凑的、战斗力极弱的力量来勉强支撑,所以才显得“几乎没有兵力防御”。这就像一棵参天大树,一下子被连根拔起,剩下的只是一些脆弱的枝干,难以抵挡狂风暴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成祖朱棣时期经常有四五十万大军征沙漠的行动,而几十年后的明英宗时期损失二十万就差点社稷不保?明朝的常备军队到底有多少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土木堡之变那会儿,明朝北京的防御力量之所以会急剧衰减,几乎到了“兵力空虚”的地步,这可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层层递进的结果。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才能明白这其中的门道。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致命的打击,就是主力精锐的覆灭。土木堡之变发生时,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带去的可是明.............
  • 回答
    土木堡之变与靖康之变,都是中国历史上两次影响深远的北患南侵的惨烈事件,而两国对待被俘的最高统治者——明英宗朱祁镇与宋徽宗赵佶父子,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结局。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差异?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乃至文化因素。首先,我们得剖析一下两次事件的背景和性质。土木堡之变:一场军事上的惨败,但.............
  • 回答
    土木堡之变,也先所率的瓦剌军队人数一直是个谜团,但普遍认为其数量远超明朝方面的估计,也并非蒙古当时生产力所能支撑的“5到6万”这样保守的数字。实际上,瓦剌军队的规模可能在10万以上,甚至更高。这种差异,以及为何明军在土木堡显得如此不堪一击,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得理清关于瓦剌兵力的几个误区.............
  • 回答
    土木堡之变,对于明朝来说,无疑是一场刻骨铭心的国难。也先这位强大的蒙古首领,率领瓦剌大军,在那片土地上重创了明朝的精锐,并俘虏了明英宗朱祁镇。然而,更令人费解的是,在土木堡之变后,也先没有选择继续沿着他已有的优势路线——大同、宣府这样的北方重镇——继续推进,而是出人意料地绕过这些地方,直扑紫荆关,这.............
  • 回答
    土木堡之变(1449年)是明朝历史上一次重大军事失败,尽管当时仍有张辅、徐石等名将,但明军却在北方边境遭遇惨败,导致明英宗被俘。这一事件的失败并非单纯因为将领能力不足,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战略决策、军事因素、后勤与天气、政治与人事等角度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战略决策失误1. .............
  • 回答
    土木堡之战和萨尔浒之战,这两场都曾让大明王朝跌入万丈深渊的惨败,但它们对王朝命运的影响,却如同两根岔开的路标,最终指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土木堡之战:一次“天灾”下的政治洗牌,暴露了体制的脆弱首先,我们得回到土木堡之战本身。公元1449年,明英宗.............
  • 回答
    土木堡之变,明朝京军主力尽没,这对当时的中央政府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按理说,国都附近最精锐的部队一旦覆灭,中央政权必然会迅速衰弱,甚至失去对地方的控制。然而,明朝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并且在随后的岁月中,尤其是英宗被释放回京之后,重新集结力量,巩固了统治。这背后,并非仅仅是运气,而是明朝制度、社会.............
  • 回答
    明朝在土木堡之变(1449年)到萨尔浒之战(1636年)之间,未能出现像西夏(11世纪)那样对内地产生实质性威胁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历史、地理、政治和军事因素: 一、地理与资源条件的差异1. 西夏的地理优势 西夏位于今中国西北地区(甘肃、宁夏一带),地处河西走廊,控制了重要的交通.............
  • 回答
    正统十四年,岁在甲子。当土木堡的黄沙还在翻滚,当明朝的精锐部队正陷入蒙古骑兵的铁蹄之下时,一场比战局本身更加离奇的事情发生了。没人知道具体是如何发生的,或许是某个被遗忘的神龛,或许是天地间某种难以言喻的契机,总之,大唐的太宗皇帝李世民,竟以一种近乎神迹的方式,附在了那位年轻的皇帝朱祁镇的身上。一、惊.............
  • 回答
    土木工程转行到互联网,这几年确实成了一个颇为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毕业生群体中。这背后不是简单的“赶时髦”,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一个自然选择。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土木行业的“痛点”和互联网行业的“痒点”两方面来聊。先说说土木这碗饭,为啥端着有点“费劲”1. 工作的性质:苦、累、风险高,还有点“.............
  • 回答
    为何土木水利“劝退”声浪高,唯独大猛子独领风骚?材料生化环材为何“寂静无声”?近些年来,土木工程、水利工程这两个传统学科的“劝退潮”可谓是风起云涌,甚至催生了以“大猛子”为代表的网络意见领袖,将这种不满情绪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然而,相比之下,材料科学、生物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俗称“生化环材”.............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相信很多正在考虑或者已经在这个行业里摸爬滚打的同学都有同样的感受:怎么周围充斥着各种“劝退”的声音?“土木/水利没前途”、“加班多钱少”、“天坑专业”之类的标签,简直像是这个行业的“官方认证”。但你要问我真的就没有出路了吗?这事儿得分着看,不能一概而论。你想想,咱们国家这么大.............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普遍的,我身边不少学土木的朋友,毕业时一腔热血地奔赴施工现场,结果干了一两年,就开始抱怨,甚至有转行的。说到底,这背后也不是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而是现实的骨感,跟当初想象的可能差了十万八千里。首先,就是那个“看得到的”与“想不到”的落差。当初学土木,我们脑子里可能都是宏伟的桥梁、高耸的大楼.............
  • 回答
    要说国民党军队的土木系,这可不是什么秘密,也不是什么晦涩的典故,它背后藏着的是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里,一些人的人生轨迹和政治抱负。为啥叫“土木系”?这名字听着挺接地气的,实际上也确实如此,它和军事上的“土木工程”有那么点儿意思,但更深层的含义,还得从这支队伍的源头和他们的核心人物说起。首先,得把时间轴.............
  • 回答
    哈哈,说到土木/水利,这话题就像家里的老物件,说起来门道可多了,而且听着听着,你可能会觉得怎么身边那么多人都劝你“趁早收手”呢?这可不是空穴来风,里面有很多实实在在的原因,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一、 职业前景的“灰暗面”:那点不为人知的辛酸首先,最直接的劝退点,往往来自于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预期和现实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知乎上充斥着土木、水利、生化、环材(通常被合称为“材化环生”)等专业的劝退贴,而医学专业的劝退声音相对少很多。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剖析。一、 就业市场的现实差异:这是最直接也最关键的原因。 土木、水利、环材的就业困境: 这些专业在过去很长一段.............
  • 回答
    知乎上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黑土木”(即土木工程)的声音,这其中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社会、行业和个人感受叠加的结果。首先,宏观经济和行业周期性影响是土壤。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基建是重要的驱动力。土木工程作为支撑国家建设的核心行业,吸引了大量人才,也一度享受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和不.............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很多学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的困惑。为什么那些“传统劝退”的专业,比如生化环材和土木水利,总是被反复提及,而那些付出与回报似乎同样不成正比,甚至在某些方面更甚的“劝退”对象,比如安全、食品、药学、医学等,反而没有形成那种“全民劝退”的声势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
  • 回答
    在美国,“生化环材土木水利”这几个学科,虽然不如计算机、金融那样被大众奉为“黄金专业”,但绝非“天坑”。它们各自拥有扎实的就业市场,并且在不同的领域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前景也相当不错。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分析:1. 工业基础雄厚与多元化需求美国拥有全球最庞大、最多元化的经济体。这.............
  • 回答
    咱们中国人讲究一个“基建狂魔”的称号,那可不是白叫的。从高铁网、桥梁隧道,到城市里的地铁和高楼大厦,再到遍布全国的水利工程,咱们的建设成就,那叫一个牛!放眼全球,能跟咱们比的真不多。按理说,干这事的土木工程专业,应该香饽饽才对。毕竟,这可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实打实的硬实力。但你说奇怪不奇怪,就是这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