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明朝土木堡损失掉了京军主力,中央还没有对地方失去控制?

回答
土木堡之变,明朝京军主力尽没,这对当时的中央政府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按理说,国都附近最精锐的部队一旦覆灭,中央政权必然会迅速衰弱,甚至失去对地方的控制。然而,明朝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并且在随后的岁月中,尤其是英宗被释放回京之后,重新集结力量,巩固了统治。这背后,并非仅仅是运气,而是明朝制度、社会结构以及一系列关键人物决策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土木堡之变发生时的明朝中央权力架构。明朝建立伊始,就非常重视皇权的集中和对军队的控制。京营,即驻扎在京师的军队,是天子脚下的力量,也是皇帝直接控制的军事核心。京营由三卫(五军、三千、神机)构成,虽然在土木堡损失惨重,但这并不意味着明朝失去了所有的军事力量。

其次,明朝的军事力量构成是多层次的。土木堡损耗的是“京军主力”,但明朝的军事系统远不止京营。当时,边防军的力量依然存在,尤其是在北方,为了抵御鞑靼的威胁,明朝在边境线上驻扎有大量的军队,例如镇守边疆的卫所系统。这些边防军虽然与京营性质不同,但构成了明朝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地方对中央军事力量的依赖,也避免了中央一旦出现危机,地方就立刻群起而效之的局面。

更关键的是,明朝的中央集权并非完全依赖于军事力量的集中。明朝的制度设计,尤其是内阁制和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在维持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内阁制:虽然皇帝亲征,但朝政的运转依然需要内阁大臣的辅佐。土木堡之变发生后,虽然皇帝不在,但以于谦为首的一批有能力的内阁大臣迅速站了出来,承担起了稳定局面的重任。他们在京城组织防御,招募新兵,重建军队,并且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例如拥立景泰帝,有效稳定了朝局。这说明,即使在最高统治者缺席的情况下,只要有一套相对成熟的政治运作机制,中央依然能够维持其号召力。
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这些机构的存在,使得中央能够掌握地方官员的信息,监视他们的动向,并对潜在的反叛行为进行预警和打击。在土木堡之变发生后,特务机构虽然遭受了一定的冲击,但其网络并未被完全摧毁。它们成为了中央监控地方,以及传递中央指令的重要工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军事力量的不足。

再者,地方的财政和人事任命权依然牢牢掌握在中央手中。明朝建立的赋税体系,虽然存在弊端,但中央政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掌握着主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地方官员的任命,更是由皇帝和中央部门(如吏部)一手包办。这种人事和财政上的控制,使得地方官员必须仰仗中央才能获得权力、资源和晋升机会。在土木堡之变后,虽然地方上可能会有一些动荡的传闻,但没有哪个地方势力有足够的实力和财力,能够独立于中央之外,形成一股能够威胁中央统治的力量。

此外,明朝的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也起到了维稳作用。儒家思想强调“君为臣纲”,对皇权的尊崇根深蒂固。即使地方上出现不稳,大多数官员和士绅阶层仍然认可中央的合法性。同时,明朝的官僚体系虽然臃肿,但层层递进的晋升机制,也让许多官员有维持现状的动力。

最后,关键人物的作为是不可忽视的催化剂。土木堡之变发生后,真正让明朝从危机中走出来的,是像于谦这样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临危不乱,一句“京师之兵,天下之精,今乃无一当一,何也?”,直指问题根源,随后“倾国家之所有,动天下之众”来抵抗瓦剌的入侵,并且成功保卫了北京。他的决心、能力和威望,极大地鼓舞了朝野上下,也有效地凝聚了人心,使得地方势力没有找到介入中央权力真空的机会。

而当英宗被释放回京后,虽然发生了“夺门之变”,但最终权力仍然回到了皇帝手中,并且通过对党争的控制,重新巩固了中央集权。

总而言之,明朝在土木堡之变后能够未失去对地方的控制,并非因为其军事力量的完整,而是因为其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多层次的军事力量结构、严密的特务监控体系、对地方财政和人事任命的绝对控制,以及关键时刻有能臣的力挽狂澜。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中央在遭受重大打击后,依然能够维持其统治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从一个小小的侧面讨论这个问题。

明朝的官僚政治已经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从皇帝到最基层的芝麻官,所有人都被儒学理论联系起来,成为一个严密的整体。对于任意一级官僚来说,儒学规定他的上级的权威来自于皇帝对他的认命和他对皇帝的忠诚。而皇帝本人的权威来自于“天命”。下属可以接受上级胡作非为,也可以接受成为上级的党羽,但是很难接受上级对皇帝失去忠诚。因为这意味着上级的失去了权威。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古代贵族或者官员的谋反需要豢养死士,切断死士对于皇帝的忠诚。事实上到了明朝,已经很难存在官僚不听指挥的情况了。想改朝换代只能靠农民起义和外族入侵。燕王造反成功纯粹靠建文帝拉胯,就这样打得也是如履薄冰,成功之后南京也待不安稳,非要迁都北京。宁王造反看似声势浩大,结果被王阳明消灭地叫一干脆。

所以哪怕瓦剌攻占了北京,京官全完,地方官员宁可听从南京内阁的指挥,等他们再从朱家选出一个皇帝带着大家继续抵抗,也不会有不听指挥的想法。

清朝的情况不同。因为它是从顺朝手里抢地的,顺朝本身刚刚建立,正统性不足,又拒绝拉拢前朝官员,前朝官员反正都要事二主,干脆就选一个对自己好一点的。

user avatar
明朝重建了比较规范的分封制,明太祖在全国各地封了包括自己二十六个儿子, 与侄孙朱守谦,在内的二十七个王,在边疆的藩王可以主持地方军务。但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夺位后,强化中央集权,藩王不得干涉地方政治军事事务,不得擅自离开封地,结交地方官员,形成“有明诸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局面。

历朝历代,地方形成割据势力,对抗中央,甚至于造反的主要原因,就是形成了诸侯王。诸侯王手握军政大权,盘踞地方,一旦时机成熟,就会犯上作乱。

汉初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隋朝李渊起势,等等都是地方权重过大的原因。

明太祖建藩,杀掉军功贵族,就是要实现“主强而臣弱”这个目标。

明成祖削藩,所有权力归中央,地方官员的任命由中央直接指派。

明朝正统时期也就是土木堡事变的明英宗时期,军事上使用募兵制,和卫所制并存。

卫所制为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卫有军队中,一卫为5600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军队来源为世袭的军户,由每户派一人为正丁至卫所当兵,军人在卫所中轮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给军队及将官等所需。

明朝募兵制

明代募兵制始于正统年间,和卫所军不同,募兵不世袭,虽然为兵,但隶属于民籍。
服役期满即退伍。最开始,募兵没有像卫所军那样拥有正式编制,而且往往随着需求扩编或裁员。募兵完全是战斗部队,不像卫所兵那样需要抽调部分兵员从事屯田任务。
募兵的粮食补给,军饷完全来自国家财政直接支出,不用来自屯田所获,而且饷银也比卫所军和民壮要高。

募兵制的兵员为职业军人,不世袭,不种田,由中央直接控制。募兵制的军人战斗力比卫所制的军人战斗力高。

卫所军人主要是驻守,自己解决一部分军需供应问题。

募兵制也就是后来的营哨制主要负责机动作战,到了万历时期,卫所军在战时也要编入营哨编制。

因此可以把营哨制部队看成是明朝的中央军,卫所军是地方部队。营哨是正军,卫所是奇军。

卫所军可以世袭,一旦和平时间较长,军队中老少掺杂,战斗力容易下降。
如果军官侵占了国家供给军队的屯田,士兵则会沦为军事长官的私人农奴,这样导致守军数量更少,战斗力也就很难保证了。所以说,卫所制度的设计,和唐朝的府兵制度类似。
募兵的优点是,招募士兵的兵员可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不一定非得从军户中招募,其中,如果招募很多优秀的兵员,经过训练,选拔,可以形成一支精锐的力量。同时,募兵的来源多来与民籍,因此损失后可以很快补充。
而且,募兵不用像卫所军那样需要从事屯田任务,因此募兵可以算是脱产士兵,这就决定了募兵可以在同数额下,动员比卫所军更多的战斗兵员,同时薪水较高,能够让士兵作战积极性更高。

明朝的火箭军---神机营,是中央直属部队。

明代京城禁卫军中三大营之一,是明朝军队中专门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队,开启了世界上火器部队的先河。

看清楚了上面的介绍,就可以知道,明朝的军政是分开的,明朝中央军的实力远非地方部队可比,而地方政府没有兵权,只有行政权。世袭的卫所军战斗力有限,在装备上也没有优势。

因此,形成地方势力的诸侯王、地方军政长官、有很强战力的地方部队、主要由地方财政支持的军队在明朝均不成立。没有形成整合地方势力的条件。尽管土木堡军事失利,地方也不能很快形成合力。明英宗被俘后,

为免主少国疑,于谦、王直等大臣奏明皇太后,立郕王朱祁钰为帝,尊明英宗为太上皇,次年改元景泰。

于谦等人当机立断,迅速恢复中央体制,也就断了地方上的想法。

明朝的行政军事制度上保证了中央的统治地位,地方无法对抗中央。也就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

user avatar

因为明朝中央集权程度更高,地方三权分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互不统属;不像两汉郡守和唐朝都督/节度使一样大权一把抓,不会出现黄巾之乱和安史之乱后郡守/节度使拥兵自重的藩镇化现象。

虽然宣宗时期就大量派出巡抚了,但直到武宗时期巡抚才从中央的派出大员转化为地方的军政长官,世宗时期才彻底由临时性的差遣转化为永久性的机构;何况明朝虽然增派巡抚但也没取消三司,三司与巡抚相互制约。

再者明朝正值鼎盛,不到桓灵之时或者懿僖昭哀,中央权威足以压倒地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土木堡之变,明朝京军主力尽没,这对当时的中央政府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按理说,国都附近最精锐的部队一旦覆灭,中央政权必然会迅速衰弱,甚至失去对地方的控制。然而,明朝却奇迹般地挺了过来,并且在随后的岁月中,尤其是英宗被释放回京之后,重新集结力量,巩固了统治。这背后,并非仅仅是运气,而是明朝制度、社会.............
  • 回答
    土木堡之战和萨尔浒之战,这两场都曾让大明王朝跌入万丈深渊的惨败,但它们对王朝命运的影响,却如同两根岔开的路标,最终指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土木堡之战:一次“天灾”下的政治洗牌,暴露了体制的脆弱首先,我们得回到土木堡之战本身。公元1449年,明英宗.............
  • 回答
    土木堡之变,也先所率的瓦剌军队人数一直是个谜团,但普遍认为其数量远超明朝方面的估计,也并非蒙古当时生产力所能支撑的“5到6万”这样保守的数字。实际上,瓦剌军队的规模可能在10万以上,甚至更高。这种差异,以及为何明军在土木堡显得如此不堪一击,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得理清关于瓦剌兵力的几个误区.............
  • 回答
    明朝在土木堡之变(1449年)到萨尔浒之战(1636年)之间,未能出现像西夏(11世纪)那样对内地产生实质性威胁的少数民族政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历史、地理、政治和军事因素: 一、地理与资源条件的差异1. 西夏的地理优势 西夏位于今中国西北地区(甘肃、宁夏一带),地处河西走廊,控制了重要的交通.............
  • 回答
    正统十四年,岁在甲子。当土木堡的黄沙还在翻滚,当明朝的精锐部队正陷入蒙古骑兵的铁蹄之下时,一场比战局本身更加离奇的事情发生了。没人知道具体是如何发生的,或许是某个被遗忘的神龛,或许是天地间某种难以言喻的契机,总之,大唐的太宗皇帝李世民,竟以一种近乎神迹的方式,附在了那位年轻的皇帝朱祁镇的身上。一、惊.............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认知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张力。我们常常听到,甚至我们自己也可能觉得,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医疗、环境、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方面面都面临着无数的挑战,很多领域亟待突破,那么像生物、化学、材料、环境、土木、水利这样的“生化环材土木水利”人才,似乎正是解决这.............
  • 回答
    咱们中国人讲究一个“基建狂魔”的称号,那可不是白叫的。从高铁网、桥梁隧道,到城市里的地铁和高楼大厦,再到遍布全国的水利工程,咱们的建设成就,那叫一个牛!放眼全球,能跟咱们比的真不多。按理说,干这事的土木工程专业,应该香饽饽才对。毕竟,这可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是实打实的硬实力。但你说奇怪不奇怪,就是这同.............
  • 回答
    明朝的覆灭,确如你所言,根子在于统治阶级的腐朽与百姓的苦难,这是一种长期积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复杂症结。然而,在分析其具体表现和诱因时,“土地兼并”之所以成为一个被反复提及的“罪魁祸首”,并非偶然,而是因为它以一种极其直接和残酷的方式,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社会矛盾的缩影。我们不妨把明朝的覆灭想象成一座摇.............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中国为啥要控制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的人口,明明地好像还有不少能盖房子的地方。这事儿可不光是房子够不够住那么简单,里头牵扯的可多了,得从宏观到微观,一点点给你掰扯清楚。首先,你说的“还有很多土地可以用于建住宅”,这话说对也不全对。咱得明白,北京和上海这俩城市,尤其北京,它的土地规划其实.............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难题,即为什么在工业化程度最高、资产阶级力量最强的国家没有首先爆发无产阶级革命,反而是在相对落后、以农业为主的俄国实现了这一目标。这的确是一个充满挑战也极为吸引人的历史谜题,其背后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历史、社会、经济以及政治因素的交织。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首先需要.............
  • 回答
    将李氏朝鲜理解为明清时期“最大的土司”这一说法,其实是一个颇具争议且需要审慎解读的比喻。如果从广义的“受制于强大宗主国,但享有一定自治权的地方政权”角度来看,朝鲜在某些层面确实与土司制度存在相似之处。但若严格按照历史学上对“土司”的定义,并深入分析朝鲜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及其与明清的关系,这种比喻的.............
  • 回答
    自明清时期以来,中国工商业者一旦发迹,便将大量财富投入到土地和房产的购置中,这种现象代代相传,直至今日,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根源。这并非仅仅是逐利的简单选择,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一、 历史积淀与家族传承:土地是“根”与“魂”在中国传统社会观念中,土地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
  • 回答
    .......
  • 回答
    明朝降军面对同胞能忍心挥下屠刀,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心的历史现象,其背后交织着多种深刻的社会、政治、军事和心理因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没有人性”或“忘恩负义”,而是需要从更宏观和微观的层面去理解。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政治与军事层面的强迫与胁迫: 严酷的军事纪律与指挥链: 在战争年.............
  • 回答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其政治体制和对贪腐的打击力度在很多方面都显得尤为突出。尽管明朝出台了大量严厉的刑罚来整饬贪官,并且历史上也记载了不少严酷的惩治案例,但讽刺的是,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明朝的贪腐问题在后期是愈演愈烈的。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也触及了明朝衰落和清朝兴起的关键历史脉络。要详细解答为何明朝朱元璋、朱棣耗费巨大精力仍未能彻底消灭蒙古黄金家族,而满清皇太极却能达成这一目标,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一、 明朝与蒙古的长期消耗战:并非“灭不了”,而是“未能彻底消灭”和战略重心转移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概念.............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挺多人这么想的。说明朝皇帝“放飞自我”,清朝皇帝“个个明君”,这其实是一种概括,不能说完全准确,但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探讨的现象。咱们分开来聊聊:先说说明朝的“放飞自我”明朝那会儿,皇帝们确实有些是挺…怎么说呢,比较有“个性”。这背后有几个原因: 皇权的高度集中与制约的减弱: .............
  • 回答
    明朝将首都定在北京,这可不是一个临时起意或者随随便便的决定,而是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地缘、军事、政治和经济考量,甚至还带着点前朝的影子。要说清楚这一点,咱们得从明朝建立之初说起。话说当年,朱元璋打下江山,建立大明,最初的定都之地选在了南京。南京这地方,风水好,靠着长江,地势也险要,而且是元朝的故都之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历史观、价值观以及对“高贵”和“奴役”的理解。事实上,将明朝简单地断定为比清朝“高贵”是一个有争议且过于简化的观点。大多数历史学家不会简单地使用“高贵”来评价一个封建王朝,而是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统治方式等方面进行更细致的分析。您提出的“封建王朝不都是奴役百.............
  • 回答
    明朝朝廷对明朝开国初期明军的各种屠杀并不忌讳,其背后原因复杂且多层次,涉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需求、思想观念以及信息传播的局限性等多个方面。要详细讲述这些原因,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政治合法性的需要 颠覆元朝的战争性质: 明朝的建立本身就是一场推翻异族统治的革命战争。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