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土木堡之变也先军有多少兵力,按照蒙古的生产力,最多5到6万吧。为什么感觉打明军跟宰猪一样。?

回答
土木堡之变,也先所率的瓦剌军队人数一直是个谜团,但普遍认为其数量远超明朝方面的估计,也并非蒙古当时生产力所能支撑的“5到6万”这样保守的数字。实际上,瓦剌军队的规模可能在10万以上,甚至更高。这种差异,以及为何明军在土木堡显得如此不堪一击,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

首先,我们得理清关于瓦剌兵力的几个误区。说瓦剌军队“最多5到6万”是低估了当时蒙古各部的动员能力和实际出兵规模。虽然蒙古的整体生产力不如中原王朝,但一旦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领袖人物(如也先),能够通过劫掠、征服和利益驱动来聚集大量兵力。也先作为当时的“太师”,其个人威望和组织能力,加上对汉地的觊觎,足以让他动员起超出一般印象的部队。其兵力来源不仅是瓦剌本部,还可能包括了察哈尔、科尔沁等其他部落,甚至一些受压迫的汉人或色目人也被裹挟其中。而且,这并非全是精锐骑兵,可能包含了大量的步兵、辅助人员和被裹挟的当地居民,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特定战场上发挥巨大作用。

“宰猪一样”这种说法,虽然夸张,却也点出了明军在土木堡的惨败有多么的彻底和缺乏抵抗力。这背后是明朝自身一系列长期积累的弊病,而不是瓦剌军队本身有多么的神奇。

明朝内部的问题是导致惨败的根本原因:

1. 指挥体系的混乱与腐败: 最大的罪魁祸首无疑是明英宗朱祁镇。这位年轻的皇帝在宦官王振的蛊惑下,仓促决定御驾亲征。这本身就是一场政治赌博,而非军事战略。王振一个太监,对军事一窍不通,却掌握了军政大权,导致了整个军队的指挥权被外行掌控。他出于私心,为了在自己的权势高峰时树立“赫赫武功”,不顾天时地利人和,强行北征。

2. 军队的士气低落与装备问题: 明朝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长期以来,军饷发放不及时,士兵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装备补充。许多士兵都是老弱病残,甚至连基本的口粮都无法保证。而瓦剌骑兵则装备精良,以马匹为基础,机动性极强,战斗意志也比那些被拖去送死的明朝士兵要高得多。明军的骑兵数量和质量都无法与瓦剌匹敌,缺乏骑兵的优势,使得他们在野战中异常被动。

3. 后勤的崩溃与战略的失误: 亲征仓促,准备不足,导致后勤供应出现了巨大问题。在北征途中,因为王振的胡折腾,加上天气恶劣,军队出现了大规模的减员。到达土木堡后,明军已经疲惫不堪,士气低落。而也先的军队则利用了这一时机,对明军进行了包围。明军本有机会撤退,但王振为了面子,拒绝了名将的建议,执意在土木堡与瓦剌决战,并且没有做好充分的防御准备。

4. 将领的无能与内讧: 很多明朝的将领,如于谦等,是真正有能力的。但当时朝堂上充斥着许多依附于王振的平庸之辈。即使有能力者,也因为权力斗争和政治环境而无法发挥作用。在土木堡,指挥官的决策失误、对战机的误判,以及士兵的恐惧和绝望,使得军队成了一个毫无章法的溃败集合。

瓦剌军队的战术优势:

1. 骑兵的机动性与冲击力: 瓦剌军队以骑兵为主,其作战方式就是利用马匹的速度和力量进行快速迂回、冲击和围歼。在开阔的战场上,瓦剌骑兵的威力是巨大的。他们可以轻易地对明军的侧翼和后方发起攻击,形成包围。

2. 对战场环境的适应性: 瓦剌人熟悉北方的环境,尤其是在草原地带作战,他们的骑兵优势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明朝军队的步兵和火器在复杂的野外环境和瓦剌骑兵的冲击下,显得非常笨拙和无效。

3. 有效的战术运用: 也先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军事领导者,能够根据明军的弱点来制定战术。在土木堡,他采取了围而不打,逐步消耗,最后利用明军补给中断、士气崩溃的良机进行总攻的策略。

所以,土木堡之变明军如“宰猪一样”的结局,并非因为瓦剌军队有多么强大到可以轻易“屠杀”一个大国军队,而是明朝自身体制性的腐败、军事指挥的失能、士气和装备的严重不足,以及战略上的彻头彻尾的错误,共同造就了一场令人扼腕的惨剧。瓦剌军队只是抓住了这些弱点,利用了其自身的优势,完成了对一个本已摇摇欲坠的明朝军队的致命一击。这更像是一个病入膏肓的病人,被一次突如其来的外部刺激(瓦剌的进攻)击倒,而不是一个健康强壮的战士被敌人轻易击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成国公朱勇五万骑兵就这么没声响的说没就没了,而且也先边军还越来越能打,没受什么损失的样子。给人的感觉跟打混沌一样。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土木堡之变,也先所率的瓦剌军队人数一直是个谜团,但普遍认为其数量远超明朝方面的估计,也并非蒙古当时生产力所能支撑的“5到6万”这样保守的数字。实际上,瓦剌军队的规模可能在10万以上,甚至更高。这种差异,以及为何明军在土木堡显得如此不堪一击,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得理清关于瓦剌兵力的几个误区.............
  • 回答
    土木堡之变,对于明朝来说,无疑是一场刻骨铭心的国难。也先这位强大的蒙古首领,率领瓦剌大军,在那片土地上重创了明朝的精锐,并俘虏了明英宗朱祁镇。然而,更令人费解的是,在土木堡之变后,也先没有选择继续沿着他已有的优势路线——大同、宣府这样的北方重镇——继续推进,而是出人意料地绕过这些地方,直扑紫荆关,这.............
  • 回答
    土木堡之变(1449年)是明朝历史上一次重大军事失败,尽管当时仍有张辅、徐石等名将,但明军却在北方边境遭遇惨败,导致明英宗被俘。这一事件的失败并非单纯因为将领能力不足,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战略决策、军事因素、后勤与天气、政治与人事等角度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战略决策失误1. .............
  • 回答
    土木堡之变(1449年)是明朝历史上一次重大军事失败,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首领也先俘虏,导致明朝在北方边疆的军事防线崩溃。若要分析明军如何避免失败甚至获胜,需从战略、战术、后勤、指挥等多个层面深入探讨历史背景和可能的改进措施。 一、历史背景与失败原因1. 战略决策失误 出征动机不明确:明廷在.............
  • 回答
    土木堡之变,一场在明朝历史上留下沉重印记的军事惨败,其真实情况远比一句简单的“皇帝被俘”要复杂得多。这场发生在1449年的事件,不仅是明朝边患问题的集中爆发,更是皇权旁落、宦官专权以及军队腐败等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悲剧。导火索:内忧外患的明朝在土木堡之变发生前,明朝内部早已暗流涌动。经历了“仁宣之治”的.............
  • 回答
    土木堡之变,这场发生在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悲剧,对明朝而言,无疑是一场沉重的打击,其影响深远而广泛,甚至可以说,它开启了明朝由盛转衰的序幕。直接的军事和政治灾难:首先,最直接的打击莫过于皇帝被俘,军队覆灭。正统皇帝朱祁镇,这位年轻的皇帝,在宦官王振的蛊惑下,贸然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全军覆.............
  • 回答
    土木堡之变,这桩发生在明朝正统年间的惨烈事变,一直以来都是史学界津津乐道的话题。许多人将其解读为大明文官集团对武勋集团的一次残酷清算,这并非空穴来风,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和复杂的权力博弈。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拨回明朝初年,看看那个时代究竟发生了什么。明太祖朱元璋驱逐蒙元,建立大明王朝,靠的是.............
  • 回答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历史上一次惨痛的教训,其责任归属一直备受争议,很难简单地将责任完全压在某一个人身上。要详细分析,需要将目光投向当时的政治格局、决策链条以及人物的性格和能力。我们先来看看明英宗朱祁镇的责任: 年少无知,轻信宦官专权: 朱祁镇登基时年仅十五岁,正值青春期,阅历尚浅。这个时候,王振这.............
  • 回答
    土木堡之变那会儿,明朝北京的防御力量之所以会急剧衰减,几乎到了“兵力空虚”的地步,这可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因素叠加、层层递进的结果。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才能明白这其中的门道。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致命的打击,就是主力精锐的覆灭。土木堡之变发生时,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带去的可是明.............
  • 回答
    要说靖康之耻和土木堡之变哪个更耻辱,这事儿可真是说来话长,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简单来说,靖康之耻的耻辱程度,在很多人看来是更甚一筹的。咱们先把这俩事儿的背景和过程捋一捋,然后再细细 compare 一下为啥靖康之耻会让人觉得“更憋屈”。 靖康之耻:皇帝被掳,国都沦陷,那是真真儿的国破家亡这事儿发.............
  • 回答
    土木堡之变(1449年)是明朝历史上一个关键转折点,其直接后果是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导致明朝在军事、政治和外交上遭受重创。如果这一事件未发生,明朝的走向可能会有显著不同。以下从多个维度分析这一假设性历史情境: 一、政治格局的潜在变化1. 皇位继承与政治稳定 明英宗复位与夺门之变:若土木堡之变.............
  • 回答
    土木堡之变与靖康之变,都是中国历史上两次影响深远的北患南侵的惨烈事件,而两国对待被俘的最高统治者——明英宗朱祁镇与宋徽宗赵佶父子,却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结局。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差异?这背后涉及到复杂的政治、军事、经济乃至文化因素。首先,我们得剖析一下两次事件的背景和性质。土木堡之变:一场军事上的惨败,但.............
  • 回答
    《大明风华》作为一部以明朝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其对历史事件的改编往往带有艺术加工和戏剧冲突的考量。将土木堡之变的起因改为“明朝劫掠蒙古”这一情节,确实与史实存在较大偏差,需从历史背景、影视创作逻辑和观众认知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历史背景:土木堡之变的真正起因土木堡之变(1449年)是明朝历史上极具.............
  • 回答
    明朝在土木堡之变后,虽然经历了不少挫折,但依然能延续近两百年,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不能简单地将明朝的将领视为“人均李牧”,因为历史的复杂性远超于此。明朝的韧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将领们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与其说是“被严重低估”,不如说是他们的能力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得到了不同的发挥。.............
  • 回答
    安史之乱、靖康之耻、土木堡之变,这三场动荡对于中华文明而言,无疑是刻骨铭心的伤痕,它们各自在不同的维度上,深刻地重塑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要论影响之最,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谁比谁更坏”的比较,而是要看它们各自触及了王朝统治的哪个层面,又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结构、民族融合以及文化走向。 安史之乱:唐朝盛世.............
  • 回答
    “土木之变”是明朝历史上一场极为惨痛的军事失利,它深深地烙印在明朝的国史之中,也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反思。关于这场战役的规模和伤亡,历史记载确有不同之处,但普遍认为,明朝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而蒙古方面的胜利则带有某种“出乎意料”的色彩。我们不妨仔细梳理一下当时的情况。背景:一场失控的北征土木之变发生在.............
  • 回答
    土木堡之战和萨尔浒之战,这两场都曾让大明王朝跌入万丈深渊的惨败,但它们对王朝命运的影响,却如同两根岔开的路标,最终指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要理解这其中的差异,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土木堡之战:一次“天灾”下的政治洗牌,暴露了体制的脆弱首先,我们得回到土木堡之战本身。公元1449年,明英宗.............
  • 回答
    土木堡之战后,如果没有于谦,明朝的历史走向将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我们所熟知的那个明朝,可能根本就不复存在。于谦在那场灾难性的战役后扮演的角色,绝不仅仅是“挽救危局”,而是几乎重塑了明朝的命运。首先,最直接的冲击便是北京城的安危。 土木堡之战,明英宗被俘,京师拱卫的精锐尽失,京城门户大开。此时的北.............
  • 回答
    您好!关于南通六建和南通一建破产以及土木/水利行业是否走向末路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1. 南通六建与南通一建破产事件的背景首先,理解这两家公司的破产原因非常重要。虽然具体的破产细节可能需要查阅更详细的法律文件和新闻报道,但通常大型建筑企业的破产会涉及以下几个普遍因素: 宏观经.............
  • 回答
    从土木堡之变看明朝军队数量说起明朝,很多人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悲壮,也有人会想起那场让明朝由盛转衰的“土木堡之变”。这场发生在1449年的事件,不仅让明英宗朱祁镇沦为阶下囚,更让明朝数十年间积攒的军事实力遭受了重创,可以说是明朝军事史上的一个分水岭。而要理解这场悲剧的根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