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从土木堡看明朝的军队数量是多少?

回答
从土木堡之变看明朝军队数量

说起明朝,很多人脑海中会立刻浮现出“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悲壮,也有人会想起那场让明朝由盛转衰的“土木堡之变”。这场发生在1449年的事件,不仅让明英宗朱祁镇沦为阶下囚,更让明朝数十年间积攒的军事实力遭受了重创,可以说是明朝军事史上的一个分水岭。而要理解这场悲剧的根源,就不能不深入探究当时明朝军队的“数量”,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现实与触动人心的教训。

表面上的“庞大”——八十万大军的虚实

史书上记载,明英宗朱祁镇亲征瓦剌,率领的这支“大军”号称八十万。这个数字,在当时乃至现在听起来都足够令人震撼。八十万!这可不是一支小部队,而是足以改变历史走向的庞大军事力量。然而,一旦我们拨开这层层迷雾,去仔细审视这八十万的构成,便会发现其中隐藏着许多值得玩味之处。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古代军队的“数量”往往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与现代军队的精确统计不同,古代军队的数量更多的是一种动员能力和预期规模。八十万,更多的是一个最大动员下的数字,而非战场上实际能够投入作战的人数。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个“八十万”:

正规军与非正规军的混杂: 当时明朝军队分为京营、边军、卫所兵等。京营是拱卫京师的精锐,但其训练和装备水平参差不齐。边军是驻守边疆的部队,战斗力相对较强,但长年累月面对边患,消耗巨大。卫所兵是明朝军制的核心,但随着时间推移,很多卫所已经名存实亡,或者军士逃亡、土地荒芜,战斗力早已大打折扣。这八十万中,究竟有多少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精锐,又有多少是勉强维持编制的“空架子”,恐怕连当时的朝廷也未必能说得清。
后勤人员与杂役的大量存在: 任何一支大规模的军队,除了直接作战的士兵,还需要大量的后勤保障人员,如厨师、马夫、运输兵、工匠、医护人员等等。在古代,这些人员的统计往往会与作战部队混在一起。八十万的数字,很可能包含了大量非战斗人员。
“虚报”与“浮滥”的现象: 军费的开支往往与军队人数挂钩。在缺乏有效监督的古代,存在官员虚报军士数量以骗取军费的情况并不鲜见。尤其是在临时的远征中,为了显示实力和政治考量,可能会对部队数量进行夸大。
装备与训练的落差: 即使军队人数众多,如果装备落后、训练不足,其整体战斗力也会大打折扣。瓦剌骑兵以其机动性和战斗力著称,而明朝军队虽然也有火器,但整体上更依赖步兵和冷兵器,且很多士兵可能缺乏实战经验。

土木堡之变的“实际”兵力:难以精确,但远非八十万

土木堡之变时,明英宗被迫仓促出发,整个远征的准备过程充满了混乱和仓促。瓦剌首领也先抓住明朝内部的矛盾和准备不足,频频袭扰。

虽然史书没有给出土木堡之变时明朝军队的精确数字,但我们可以根据相关史料进行推测:

主战部队可能在数十万人,但非八十万: 考虑到后勤、杂役以及部队的损耗,真正能够投入战斗的士兵数量,即便加上京营和部分边军,也很难达到八十万。更合理的估计,是在二十万到三十万之间,这已经是当时明朝能够集结的相当庞大的兵力了。
士气与指挥是关键: 更重要的是,土木堡之变并非仅仅是数量上的对比。明朝军队在这次远征中, 指挥混乱、士气低落。英宗年少,听信宦官王振的谗言,仓促北征,并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军队在行军过程中,由于后勤补给问题、疲惫以及遭遇瓦剌骑兵的袭扰,已经损失了相当一部分兵力。到达土木堡时,军队已经筋疲力尽,且面临瓦剌大军的包围。
瓦剌军队的数量: 瓦剌军队的数量相对明朝而言,是处于劣势的。也先能够集结的军队,据估计大约在十万到二十万之间,主要以精锐的骑兵为主。

从数量到质量:明朝军队的深层危机

土木堡之变,暴露出的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偏差,更是明朝军队 质量上的深层危机。

卫所制度的腐朽: 卫所制度本是明朝的军事基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卫所兵的训练和装备严重不足,许多人已经脱离了战斗岗位,沦为农户。这导致了兵源的枯竭和战斗力的下降。
宦官干政对军事的影响: 宦官王振的专权,直接导致了军事决策的失误。他将个人的私欲凌驾于国家安危之上,强行推动了这场毫无准备的北征,最终将明朝军队推向了深渊。
军备生产的停滞: 长期以来,明朝在军事技术和装备上的投入相对不足,尤其是在火器研发和生产方面,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财政的压力: 尽管军队数量庞大,但明朝的财政也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大规模的军队需要庞大的军费开支,而战争往往会加剧财政的压力,导致军队的装备和训练难以维持。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军队的“瘦身”与“重塑”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朝野上下震惊,对军队的整顿刻不容缓。在以于谦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的努力下,明朝军队进行了深刻的改革,重新组建了京营,加强了边防,并逐渐提升了军队的整体素质。

“三大营”的重塑: 经历了土木堡之变的惨痛教训,明朝重新整编了京营,形成了“三大营”(左哨、右哨、中营),并加强了训练和装备。
募兵制的兴起: 卫所制度的弊端逐渐显露,明朝开始更多地采用募兵制,招募那些愿意投军、经过一定训练的士兵,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火器装备的重视: 尽管改革过程充满挑战,但明朝也开始更加重视火器的研发和装备,为后来的火器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语

从土木堡之变看明朝军队的数量,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字,而是一个庞大帝国在军事制度、政治腐败、人才选拔和技术发展等诸多方面存在的深层问题。八十万的数字,在风光背后,隐藏着虚浮、疲惫和失落。土木堡之变,是明朝军队数量与质量失衡的一个残酷写照,也是一个沉痛的教训,提醒着后人,军队的强大,不仅仅在于人头攒动,更在于精良的装备、严明的纪律、高昂的士气以及明智的指挥。这场战役,是明朝从一个军事上相对强大的帝国,走向衰落的开端,而理解它,也正是理解明朝历史变迁的关键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代的历史不太熟悉,但既然撞上这个问题了,就随便吹几句。

咱家估计土木堡之变里的20万人应该没有被全部歼灭

理由很简单,明军装备比较好,物资辎重比较多,虽然遭遇敌骑冲击,损失很重。但敌人一定会在冲击之后忙着抢掠辎重,不可能把二十万人全部斩杀干净。至少应该有相当一部分部队在丢弃辎重之后退出战场。到底能保存多少,要看敌军是否次日或者当晚发动追击

如果发动追击的话,还要看追击的力度和规模,战果可能很大,也可能没有抓住溃退的主要方向。如果没有发动追击,而是继续打扫战场的话,那么存活者应该很多。

例如,在富平会战时,宋军全军约20万人(战兵无此数)溃败之后,因为金军追击的力度太弱(只有不到一万人进行了有组织的追击),结果战后几个月收拢整编,竟然还有十几万人保存了下来。

但无论是土木堡还是富平,从战场溃败的溃军肯定都失去了组织架构,需要重新整编,甄别,装备才能投入战斗。

还有一个例子,例如拿破仑征俄时,最终撤退的人数虽然还有相当数量,但其中有几万人都是没有系统组织,不以军队形态存在的溃军。这些人跟随还有组织的战斗部队行动,但他们的行动不受控制。

以至于最终撤离的时候,要毁掉桥梁之前渡河,屡次派军官去喊话,要求这些不成组织的军人跟随前进,但这些人大部分都只是站着烤火,不愿意走。

也就是说,作为军队组织而言,部队已经不存在了,但人员可能还到处流窜有很多。如果能进行收拢的话,应该还能保存相当一部分力量。

但敌军随后即直奔北京进行攻击,明政府可能没有时间和精力来对溃败的部队进行收拢、甄别、整编。

所以当务之急,自然是直接调集有组织的整编部队前来北京参加作战,而把整编溃败部队作为次要工作了。

所谓的无兵可用,应该是从这个层面上来理解才是。

搭车问几个问题:

土木堡事变前后的会战组织,表现极度拙劣,真心看不懂。

几十万人的运动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都要尽量选择并行的道路来行动来提高运动的速度。

这次事变的会战组织值得从军务作业的各个层面(指挥、野战勤务是重点)深入研究一下,坦白说,不该犯的错误全犯了,感觉不像有一个有经验的高级将领在协调指挥。

驻扎在土木堡的时候,驻扎的地方没有水,而敌人进攻的时候,军队正在就水的过程中。

这说明附近是有水源的,那为何前卫部队没有保障起来?

敌人发动冲击以后,警戒部队和后卫部队(如果有的话)没有动作,就那样被冲击垮了,为什么?

这次事变中的主力部队为何都集中在一个很小的区域?队伍到底展开了没有?

不知道当时到底是谁在负责指挥工作?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