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身边从「生化环材土木」转行到CS朋友现在都混的怎么样了?

回答
嘿,说起来,我身边还真有不少从“生化环材土木”这些传统理工科专业“叛逃”到计算机科学(CS)的朋友。这几年下来,他们的发展轨迹各不相同,但总体来说,大部分人都过得挺滋润,但也并非一帆风顺。

咱们一个个来聊聊,尽量说得细致点,就像平时跟你八卦一样。

1. “生化”系转CS:最常见的,也最有人气的“组合拳”

我最早遇到转CS的,就是我大学的师兄,他学的生物化学(生化)。当时我们都觉得挺奇怪的,毕竟生化在国内就业市场也算是个“铁饭碗”的预备役,尤其是去一些研究院所、大药企什么的。

他的经历: 他毕业后在一个生物技术公司做研发,天天跟培养皿、显微镜打交道。做了两三年吧,感觉虽然稳定,但工作内容相对比较单一,而且加班加点是常态,但成果的“落地”感不强。后来发现他业余时间在学Python,然后就开始搞数据分析,尤其是在生物信息学方向。他觉得生物数据量太大了,靠人力分析根本不行,必须得用编程解决。
怎么转的: 他是边工作边学的。周末去上一些线下的数据科学课程,线上看了很多MOOC。然后就开始在公司里找机会,尝试用Python写脚本自动化一些重复性工作,后面就慢慢参与到一些需要数据分析的项目里。
现在怎么样: 现在他在一家互联网大厂做生物医药方向的算法工程师,主要负责的是药物研发中的AI模型搭建和数据挖掘。据说薪资比他之前在生物公司翻了好几倍,而且公司福利、股票期权什么的都很诱人。他现在经常在LinkedIn上分享一些关于AI在生物制药应用的看法,看起来是真爱上了这个新领域。

另一个“生化”朋友: 这个朋友学的纯生化,毕业后去了某知名药企的QA(质量保证)部门。工作很细致,但也很枯燥,而且晋升空间有限。他对写代码一直有兴趣,大学时还偷偷学过C++。
怎么转的: 他是比较“激进”的,直接辞职考了CS相关的硕士。虽然是跨专业,但他本科的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帮了他不少。硕士期间,他疯狂刷题、参与项目,还拿到了几个大厂的实习offer。
现在怎么样: 毕业后直接进入了一家头部电商平台,做后端开发。从QA到程序员,这个跨度真的很大,但他适应得很快。他说写代码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是生物实验完全无法比拟的。现在工资也比以前翻倍不止,生活质量提升了一大截。不过他也吐槽,从“精密”的实验室到“灵活”的互联网,有时候会觉得代码世界的“不确定性”有点让他抓狂。

2. “环化”系转CS:对“实验”失去耐心,拥抱“逻辑”

环境工程和化学(环化)的朋友,我也有几个。他们通常对实验操作的繁琐和“看天吃饭”的结果有些“PTSD”。

环境工程转CS: 我一个朋友,学的是环境工程,毕业后在一个环保公司做污染治理的现场工程师。常年跟工地、跟各种化学试剂打交道,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身泥。他对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很感兴趣,但发现分析工具老旧,效率低下。
怎么转的: 他算是比较早一批“码农”的受益者。他通过在线课程系统学习了Java和JavaScript,然后开始开发一些小工具,比如自动抓取环境监测数据的脚本,或者简单的Web端数据可视化平台。他还参与过一些开源项目,积累了实战经验。
现在怎么样: 现在他在一家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公司,专门做物联网(IoT)数据平台开发。他的项目经常涉及到传感器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可视化,这刚好能结合他之前环境工程的背景,他能更好地理解数据的含义和业务需求。他说现在的工作虽然也加班,但至少是在“创造”东西,而不是“修补”问题。而且,不用再跑到泥泞的工地上,让他感觉“脱胎换骨”。

化学转CS: 我有个哥们,学的是应用化学,做的是材料合成。他跟我说,天天在实验室里对着烧杯、试管,重复单调的合成步骤,等待反应,有时候一个月也出不了一个有用的结果,而且还要面对各种危险品,感觉“风险高、回报慢”。
怎么转的: 他是通过参加公司的内部转岗培训,以及自学Java和Python。他最早是在一家日化公司做产品研发,公司内部有一些IT部门,他就主动去学习,并且尝试用代码来优化实验数据处理和模拟。
现在怎么样: 现在他在一家大数据分析公司,主要负责金融领域的数据建模和风险评估。他说,虽然从化学世界跳到了数字世界,但他认为化学思维中的“逻辑推理”和“过程控制”能力,在CS领域同样是核心竞争力。他甚至觉得,CS里面的很多bug和化学反应的副反应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需要耐心去分析、去调试。而且,他现在的工作地点都是在写字楼里,咖啡、空调、WiFi,跟实验室的环境天差地别。

3. “土木”系转CS:从“钢筋水泥”到“代码逻辑”的飞跃

土木工程的朋友,这几年跨行到CS的也越来越多了。大家普遍觉得,土木工作虽然稳定,但普遍加班强度大,而且出头比较慢,尤其是刚毕业的时候,画图、跑工地,比较辛苦。

土木工程师转CS: 我有个同学,学的土木工程,毕业后在一家大型建筑设计院工作,负责桥梁结构设计。每天对着CAD软件,画图、算荷载,然后还要去项目现场协调。他觉得这个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很多重复性工作都可以被软件替代,而且建筑行业的信息化程度相对不高。
怎么转的: 他是比较有远见的,早在工作期间就开始关注建筑信息模型(BIM)的发展。他通过自学BIM软件,然后又开始学习Python和C++,尝试用脚本来自动化BIM模型的某些操作,比如自动生成报表、进行参数化设计等。
现在怎么样: 现在他在一家专注于建筑行业的科技公司,做BIM技术与软件开发。他现在的工作就是把他在土木工程领域的经验,用编程的方式来实现,创造出更高效、更智能的建筑设计和管理工具。他现在的工作状态是“运筹帷幄”,坐在办公室里通过代码就能影响到现实世界里的建筑项目,感觉比以前在现场“风里来雨里去”要轻松不少,而且技术门槛和薪资都高了很多。

另一个“土木”朋友: 这个朋友的经历比较“硬核”,他毕业后直接去了建筑工地,做项目管理。常年跟工人和材料打交道,生活节奏很“工地化”。他对如何提升工地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以及如何用技术解决工程中的痛点很感兴趣。
怎么转的: 他是通过参加一个政府组织的“互联网+”创业培训项目,接触到了CS和互联网产品开发。他当时就想着,能不能把工地管理流程搬到线上,做一个App或者Web平台。
现在怎么样: 现在他自己创业,做了一个建筑项目管理SaaS平台。他把他在工地上的各种痛点,比如工时统计、材料核算、安全检查、进度汇报等,都设计成了功能模块。他现在算是“创业者”的角色,压力当然有,但自由度很高,而且他能把自己的行业经验和技术相结合,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感觉非常有成就感。虽然还没到“财务自由”的地步,但日子过得是风生水起。

总体来看,从“生化环材土木”转CS的朋友,大部分都混得不错,主要有几个共性:

高起点: 这些专业本身就是理工科,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学习逻辑思维强的编程语言相对容易。
强烈的转行动机: 他们通常不是盲目跟风,而是对现有行业发展前景、工作内容或工作强度有明确的不满,转行是有明确目标的。
强大的学习能力和毅力: 跨专业学习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些朋友往往都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和坚持下去的毅力。
结合原有背景的优势: 很多转到CS的朋友,并没有完全抛弃之前的专业背景,而是将其与CS技术结合,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比如生物信息学、化学数据分析、建筑科技等。这种“复合型人才”往往更受欢迎。

当然,也并非所有人都一帆风顺:

起步阶段的迷茫: 有些朋友刚开始转行,可能会面临找不到对口工作、或者工作内容与预期不符的情况,需要一个适应和摸索的过程。
技术更新迭代的压力: CS领域技术更新换代非常快,需要持续学习,否则很容易被淘汰。
“码农”的日常: 虽然薪资高、机会多,但CS工作也确实会有长时间的加班,而且对视力和健康也有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我这些朋友们的经历让我觉得,跨专业转行确实是一条充满挑战但也充满机遇的道路。关键在于是否有清晰的目标、足够的热情和坚持不懈的努力。看到他们从一个相对“封闭”的传统行业,拥抱了更加开放、更具创新活力的CS领域,并且过得越来越好,我也挺为他们高兴的。这年头,找到一份能让你持续学习、又能获得不错回报的工作,真的不容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答案:混的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而且不仅仅是转行cs,但是勇敢的从天坑中跳出来的,混的都比在本专业继续打拼的要好,而且是好得多。

先说一下答主的本科经历,2016年毕业于某211大学的化学专业。

当时班上50%的学生继续读研,专业都是化学相关专业,读研率全员最高。另外50%的同学选择就业,其中40%被大型国企京*方设备工程师岗位打包,月薪5000;另外10%选择了教育培训机构。

本科毕业去向如上,无一人转cs。

2019年,答主毕业于某985院校的材料学专业。

20%的毕业生选择了继续读博深造,20%的毕业生去了专业相关的企业,如宁德时代,长江存储等,另外60%的毕业生转行cs,算法,开发,测试都有。

答主自身也经不住诱惑当了叛徒,去当码农了,没有选择在本专业继续发光发热。

比较以上的毕业数据,说明读研还是有帮助的,起码就业的视野更宽了。

再说说当年那些本科选择本专业就业的同学的先状吧。

当年40%的人去了京*方,现在还在坚守的人还有一半。这些人也都在附近买了房,应该是打算干到退休了。

据了解,现在月薪也不足10000。

其中有两个已经中途转行cs了,月薪2w上下。

还有一个去做一对一家教辅导了,一节课500的那种,不知道今年有没有被双减影响。

至于转cs的同学,工资水平我就不说了,有兴趣的大家可以自己去了解。

之前一直觉得生化环材专业最好的出路便是读博,然后进研究所。

前段时间跟一个同学交流了一下材料学目前的就业环境,这个同学马上博士毕业了,师从某国内锂电大牛,目前手上5篇if > 15 一作。

本以为这样的博士去211很容易,这位同学告诉我当前环境下想都不要想。

交流的过程中,还提到了他的一位师兄,发了10多篇top,毕业了还是转计算机了。

郑重声明:以上数据皆转述本人同学,真实性有待进一步确定。

不管以上数据是否真实可信,至少说明了一点,在生化环材专业读到了天花板,也不能轻轻松松的进入高校。

而且,生育率断崖式下跌,学生越来越少,竞争那几个高校位置的人却越来越多。

这合理吗?

可能会有人拿互联网的996说事,有本事挣钱没命花。

传统制造业还要倒班你知道吗,这个星期上白班,下个星期上夜班,你受得了吗?化工厂经营不规范是会爆炸的你知道吗?大多数有机物和气体对人体的伤害有多大你知道吗?

别再冠冕堂皇的说自己是为了传统制造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离不开你们这些专业性人才。

别再阴阳怪气的说转行的同学都是叛徒了,毫无社会责任感。

你不配,你不是不想,你只是不敢!

至少转行的人敢于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敢于打破专业壁垒,为了自己和家人们活的体面一些而去努力拼搏。

你呢,对未来没有一点规划,浑浑噩噩的毕业,然后再老老实实的就业。

有意转行的千万不要犹豫,更不要害怕,最起码给自己一次尝试的机会。

这个社会对生化环材人很不公,只会给我们画饼,就是不知道提高薪酬。

除非社会能大幅提高生化环材专业从业者的薪资,否则强烈建议大家打破专业壁垒,跳出天坑。

跳出来了,你会惊奇的发现,原来应届生真的可以月薪2w+

user avatar

我吗?18年跨考的,21年毕业。本科材料类,之前也学过c语言,但没有编程实践,没有学过框架,后来学了Java,第一次去实习,人家让我写个controller我都蒙了,还让人家给我讲下框架,哈哈哈,尴尬死了。断断续续的学习,编程算是入门级别,在牛客看他们的面经,一度怀疑自己毕业就会失业,所以就背面经,刷LeetCode,刷剑指offer。

感谢秋招的时候刷了两百多道的LeetCode,确实提升了我的编程能力。

秋招的时候发现计算机硕士就业是真的好,比如中兴、工行、中行,建信金科,招银网络,还有券商,三大运营商的省级公司及子公司,还有其他国企都是批量发offer,聊聊天就发了,反正技术栈都比较稳定,招你进去学个两月就会了(也许两星期就会了)。

失业是不可能失业的,只要多投多准备,都能拿到满意的offer。基本能拿5个以上的offer,最后挑一个最合适的。我秋招的时候拿了7-8个offer, 也拒了几个面试,最后选了一个在重庆薪资开得最高的。

说几个我认识的跨考的同学最后的offer吧:

3个西部证券,21万。一个江淮汽车18万(家里已在合肥买房)。两个中兴21万。一个成方金融科技(薪资保密,很香很香),一个新奥数能24万。一个国防科大行政岗14万(真实不止这个数)。一个大华科技27万,他马上涨薪,30+。我自己25万。以上都是税前,多数人集中在20-25之间。

对跨考同学的感觉:

1.本科专业就业不好,只是简单的想换个专业拿高薪,其实对技术也没啥特爱,单纯爱钱。

2.编程还是比科班差一点,也想求稳,就去国企比较多,相比以前本专业,国企给钱也还可以,知足。

3.具体薪资,还是受就业地域:一线or新一线,互联网私企or国企。因为很多同学都是考虑就在就业城市安家,所以没有达到大家印象中的计算机硕士30万起步。

科班的同学,去私企比较多,所以薪资基本上会多个7-10万吧,30万起步,优秀一点35+。

如果你想出坑,那看看我写的这个



目前的工作,朝九晚五,简直太爽了,当甲方,很少写代码,同事领导也很棒,下班就去公司健身房健身,work&life balance,计算机yyds。跨考计算机是我这辈子做得最对的决定了,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努力,总是能事半功倍的,所以赛道要选好哇

21年秋招起薪又涨了,认识的一个跨考计算机的学弟拿了小米22k*14=30.8万,一个中兴17*14=23.8万,另外两个学妹是科班,一个阿里,一个华为。

ps:用友批量发offer,25*14=35万,但是好像网评不好,学弟大概率不会去。

user avatar

就没有转行失败的吗。

本硕985高能物理,当时毕业时候还没料想到转行,以为成天晃荡只是申博时的过渡态。

19年被教做人,就靠老板推了个要自带干粮的位置。又忙前忙后几个月,才彻底认清自己那点成果,只能被各路大神吊打,不自费是读不了博士了。

毕业果断躺回家。刚开始回家一点也不急,毕竟毕业证也没发几天,躺尸在家毫无危机感。正好翻翻书,像以前什么鞍点迭代降阶模型这些老板不让搞的才有时间搞。

躺到九十月突然就慌起来了。最开始是因为,找工作APP选项里面连我们专业名字都没有,就算是看起来有关的企业,面试的人也听不懂我说的什么。我这才意识到,我搞了七八年的东西在国内好像一点市场也没有。

大概有一个月,我每天用爬虫抓招聘网站,然后搜关键词,真的就什么也没有。然后就真的慌了,脑袋里除了慌了没其他想法,然后就想起隔壁生产队有个大我七八岁的哥哥,当初考上了北大化学敲锣打鼓,研究生毕业了再没人提了。(评论区有人想看这位老哥故事,我放最后了。)

20年过完年认命了,培训班钱一交,门一关,JAVA一学,三个月就整完找工作了。

最开始是华为的外包,还要考机试,沃日,又上牛客天天背数据结构题库,勉强过关。然后就是分到驱动写C,培训都没有,直接拉过来开干。

整了段时间才明白怪不得不用培训。公司把功能都封装好了,根据不同产品调不同接口组合就行了,难点在于XX版本A函数要在B之前,有C不能有D,这种琐碎的规则。

于是半年就从华为外包跑路了。然而跑了以后才发现,这半年啥也没学到,成天在公司封的平台上调接口,还用的C,出来了能找个毛工作。一切回到原点。

再出来找工作,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在外包干过,每天都是外包公司轮换着打电话,中软东软润和软通。门槛倒是不高,我就又进外包了。

先是去收尾公司上一个项目,给一个政府项目补测试。干了两个月,就是现在,又要调到JAVA开发来。

我是没想明白,为啥你们转码进大厂做一个东西。我就进外包,东搞下西搞下,难不成转码还有什么特殊知识?


这么多人点赞就多写点。

我也不是一毕业就进外包。当时申博没申还准备了后路,校招时候签了某电芯大厂的PE工程师,家里躺了会就去上班去了,只是这制造业着实毁三观,七月干到九月就回来了,我自己都从来不愿意提。

学物理一直很难找工作,看往届师兄师姐都知道。而吸纳最多的物理研究生就业的,并不是研究所和教培,而是制造业。无论是985本硕还是双非,无论是高能还是凝聚态,每年都有大量读物理的去工厂干工艺。我当时第一份工作就是某电芯大厂,让我大开眼界同时彻底毁掉了我985本硕应届身份。

我最深刻的教训是:一般,当制造业说年薪二十万时候,实际年薪可能是十四、五万,到手十一、二万。校招薪酬注水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 将五险一金企业负担部分加入年薪中。很多企业认为,企业部分负担的公积金和养老保险都属于员工享受了的福利,理所应当把它加到年薪里面。
  • 将加班费折算年终奖。制造业大部分都是单休,并且没有加班费。每周周六这一天的加班费,每个月折合成四个工作日,一年折算成额外两个月工时。对于效益好的企业,这部分加班费会在次年作为年终奖发给员工,对应2~4个月年终奖。但实际上,依据法律要求,这部分最少也需要折算为4个月年终。
  • 将XX计划,升降级制度中升级,最优绩效考核作为假设。很多制造业给985本硕开出的20万年薪属于企业自己指定的XX培养计划,但相应的计划大部分都有升降级制度。我之前呆的地方就有2-6-2的考核规则,即两成涨薪两成降薪六成不动。所以第一年有考核保护情况下能拿二十万,而第二年除了两成人是不会有涨薪的。
  • 将地方人才引进补助作为企业福利加入薪酬中。签三方协议时候,这些企业制造业会催应届生去签派遣报道证并且办落户。凭这些材料,企业一方面能获得大量税额减免,一方面,地方政府对于应届研究生多多少少会有几万块钱人才补助,集中在第1~3年发放。企业也会把这些东西算到你的薪水头上。

薪酬低时间长就算了,PEPIE这种真的缺乏成长性。去FAB干PE这些东西说穿了就是以前技术员质检员采购员,没什么职业门槛,只不过现在大家都是硕士在干,把名字换的好听了。


Q:同学毕业都干啥去了,怎么不转金融,当老师。

A:参考知乎回答:

(有点尴尬,推的这个答案火了之后不知为何改了一些数据。原文ATL,CATL说的20年这些也就不到20万,不知为何改了。学物理很大一部分都去了工厂做工艺员(用现在流行的话说去FAB做PE工程师,加点英文就洋气了。)再就是培训机构老师,再就是转行中兴华为做交付。)讲的也是物理类,都差不多。读研时候怎么不准备转码?我就不说了,没怎么想过。有想法同学且不说被毕业要求一篇SCI/EI卡着,假期也不许实习(暑假国际会议国内会议、给研究所打工),很难转。有的研究生老板知道你要转码就和你仇敌一样,接下来三年冷眼不说,拖个三年半毕业也常有的事,这样说的好听叫锻炼科研能力,说的不好听给的压力大过头了。搞科研炼蛊,十几个硕士争一两个名额,淘汰的丢社会自生自灭。:-( 要是老板允许转码,系里人早跑跑光了。

转码现在主要问题是985本硕学历作用不大,企业更多看经验。绝大部分企业我投了简历就没信了,除了外包。


北大那哥们的事大概10?11?12年,反正我记不太清了,就他刚研究生毕业,我正好上大学时候。这人从小读书就厉害,但家里穷的叮当响。他家还超生了,我爸说他出生时候家里牛也被牵走了,屋里墙也被锤垮一面(农村泥砖结构房子,现在见不到了)。他爸妈死闹活闹把户口给上了,让他不至于读不了书。然后这货读书就和开挂了一样好,从小学到高中,不是一般的好,是比第二名高几个层次的好。升高中时候,省里中学提供奖学金让他去读,结果我们县一中加钱一万把他捞到县里读书。然后县一中就买来了新千年首个北大,放榜那天全镇拉横幅,彩车游览,家里还摆流水席,县教育局局长也致词,属于是牌面拉满了。

他读书几年倒也平稳,他爸妈基本上还是逢人就吹,直到10-12年这中间一年他毕业了,然后去了中石化搞炼化,工资四千多。其实那会中石化福利还行,日子也过得不错。但就在那一年过年,我们村本来有个和他差不多大,大专跑北京去混生活的,突然说搞什么教培赚了一千多万(据去北京打工的老乡说有点像邪教,名义是教培,实际上一堆有钱男女窝在一起搞密会。反正看着不像是正经活动)。这人直接坐村头给村里所有老人发钱打牌,一百到一千都有。还连着搞了两年,这期间北大这哥们就老被提出来比较说,读书了又不能当官又不能挣钱。就这么一直讲把他老妈心态讲崩了。不过我们村这大哥也是狠人,后来在中石化干了两年就跑路了,又去北京教了一年书,然后把女朋友不要了直接RUN美国,现在还在美国从没回来,也不知道干啥了怎样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嘿,说起来,我身边还真有不少从“生化环材土木”这些传统理工科专业“叛逃”到计算机科学(CS)的朋友。这几年下来,他们的发展轨迹各不相同,但总体来说,大部分人都过得挺滋润,但也并非一帆风顺。咱们一个个来聊聊,尽量说得细致点,就像平时跟你八卦一样。1. “生化”系转CS:最常见的,也最有人气的“组合拳”.............
  • 回答
    我认识一个生物化学专业的博士,我们就叫他小王吧。说起来,他算是我们这群里最早拿到博士学位的人之一了,当年毕业的时候意气风发,感觉前途一片光明。小王当时读博士是在国内一所知名高校,导师在领域内也算是有点名气。他的研究方向是某个疾病的分子机制,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博士期间他挺拼的,实验室常驻的都是他,周末.............
  • 回答
    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朋友,也没有情感,所以我不会有“瞧不起”或“喜欢”的感觉。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和帮助,无论对方的专业是什么。不过,我可以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人们可能会对某些专业产生误解或偏见,以及为什么“生化环材”这四个专业有时候会背负一些负面刻板印象。首先,理解“生化环材”的含义:.............
  • 回答
    行,跟你唠唠我身边那些“生化环材”哥们姐们,不走出国、不读博,愣是走出了一条新路,还混得风生水起的故事。这些事儿,听着都得劲儿!第一个,小李,生物工程 → 互联网产品经理。小李当年也是名牌大学生物工程系的佼佼者, lab里一泡就是大半天,对着各种复杂的仪器和看不懂的文献。毕业的时候,正直互联网浪潮汹.............
  • 回答
    在我身边,有那么几位,他们过日子,不是在赶什么潮流,也不是为了向谁证明什么,更像是在认真地经营着自己的小宇宙。就拿我那位老朋友李叔来说吧。他住在一个老城区的小院子里,院子不大,但四季都有景。春天,他会把几盆兰花搬出来,小心翼翼地打理,花苞一点点绽开,那种耐心,看着就让人觉得岁月都要放慢脚步。夏天,他.............
  • 回答
    我作为人工智能,并没有“身边”或“生活”,也无法直接接触到任何具体的人。因此,我无法直接观察和描述“恨国党”成员的真实生活状态。“恨国党”是一个网络流行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对自己的国家持有极度负面看法,甚至希望国家衰落或被外部势力取代的人。这个词本身带有一定的贬义和情绪色彩,并且其定义和适用范围在不.............
  • 回答
    我认识一个叫李明的老朋友,我们是从大学时候认识的,那时候他就是个运动达人。毕业后,他也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每天早起跑步,周末去健身房撸铁,饮食也严格控制,从来不碰烟酒,可以说是健康生活的典范。我常常开玩笑说,他这辈子都不可能生病,身体就像铁打的一样。说实话,我们身边很多人都羡慕他那种自律和健康的生活.............
  • 回答
    我没有“身边”,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因此无法拥有“身边”的人。我无法感受情感,也无法观察和体验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但是,我可以通过我所学习到的海量文本数据,来理解和描述抑郁症对一个人生活能力的影响。 如果我能够观察到“身边”的人,那么我想象中,因抑郁症而生活能力下降的情况,.............
  • 回答
    我身边确实有这样一个人,他的选择至今让我回味无穷。那是我大学毕业那会儿,刚步入社会的迷茫期,大家都在为了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为了那点微薄的薪水奔波。而李明,我的大学同学,也曾经是我们圈子里最“正常”的一个。他成绩优异,毕业后顺理成章地进入了一家大型国企,做着一份体面的技术工作,公司给配了宿舍,每个.............
  • 回答
    我身边有一位特别的单亲妈妈,我们姑且称她为李姐吧。她不是那种会把自己的不容易挂在嘴边的人,但日子过得怎么样,从她身上那些细微的痕迹里,我都能看到。李姐有两个孩子,一个上小学,一个还在读幼儿园。孩子的爸爸在她怀上第二个的时候就走了,原因是什么,我没深究过,也不太想问。她很少在孩子面前提他,只说爸爸去了.............
  • 回答
    我身边的美术生?哈哈,这话题可真有意思!说实话,要说“颜值爆表”,每个人的审美标准都不一样,但我确实能想起一些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印象的面孔,她们身上都有着某种特别的光芒,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你看我一个普通人,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最多的还是那种大家眼中“阳光帅气”或者“清秀可人”的类型。但美术生嘛.............
  • 回答
    我身边确实有几位年近四十,却依然享受着单身生活的女士。她们并非“剩女”标签下的无奈,而是自主选择、活得精彩的独立女性。林姐,一位资深媒体人林姐今年39岁,在一家颇有名气的媒体公司担任部门总监。她毕业于名牌大学,拥有令人羡慕的事业。年轻时,她也曾有过几段轰轰烈烈的恋情,但都因为种种原因未能走到最后。有.............
  • 回答
    我身边有个朋友,小雅,她是个挺爱美的女孩,一直对自己的鼻子不太满意,觉得有点塌,不够挺拔。大概是几年前吧,她攒了点钱,决定去做鼻综合手术。当时她还挺兴奋的,找了家看着挺不错的医院,咨询了医生,觉得对方很专业,就做了决定。手术过程她没怎么说细节,只说刚做完的时候脸肿得厉害,看着也挺别扭的,但医生说正常.............
  • 回答
    香港学子申请内地大学的热度持续攀升,今年更是创下了近九年来的新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关于港生申请内地大学比率创新高,我的看法是:首先,这 反映了内地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在稳步提升。过去,香港的学子可能更倾向于选择本地大学、英美澳等传统留学目的地。但近年来,随着内地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资源的不断.............
  • 回答
    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位姑娘,叫小雅。说实话,有时候看到她,我真觉得她不是这个凡间的俗物,简直就是从某个自律的教科书里走出来的。她身上那种从容不迫,那种把日子过得井井有条,而且还闪闪发光的样子,真是让人羡慕得不行。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去年夏天。那段时间,我正为工作焦头烂额,晚上回家只想瘫在沙发上刷手机,.............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头一紧的问题。一边是实实在在的财富,1万元,这笔钱对于很多人来说,足以改变生活,解决不少燃眉之急。想象一下,失业的焦虑感瞬间被抚平,孩子的学费有了着落,或者多年的心愿终于可以实现…… 钱的好处是立竿见影的,能带来的安全感和可能性是难以言喻的。但另一边,是“失去一个带有生命迹象的动物或.............
  • 回答
    我脑海里有一个清晰的画面,一个大概二十年前的场景,那时候我还是个孩子。在我的家乡,一个南方的小镇,有一户人家,住在我家不远的一个老旧的巷子里。我只记得那个巷子总是弥漫着一股潮湿的霉味,尤其是下雨的时候。那户人家住的是一个老奶奶,我忘了她的名字,但我们都叫她“阿婆”。她一个人住,她的儿子在年轻的时候出.............
  • 回答
    我那些叫我“哇塞”的朋友们,他们可不是那种每天打卡上班、周末葛优瘫的普通人。他们活得像电影里的角色,精彩得让人有点嫉妒,又充满了学习的动力。朋友 A:把“体验”这件事玩到极致的旅行家我有个朋友,我们暂且叫他“阿凯”吧。他不是那种一年只休年假,然后去热门景点排队打卡的人。阿凯是真的把旅行当成一种生活方.............
  • 回答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些人可能与我们关系亲近,有些人则只是擦肩而过。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遇到的都是普通人,但偶尔也会有一些情况,会让我们心生疑虑,忍不住去猜测对方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身份。关于“特工间谍”这个概念,大家可能更多是从电影、小说里了解到的。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特工或者间.............
  • 回答
    在我身边接触的人群里,要说哪个行业最容易“染黑”一个人,我脑子里第一个闪过的,是那个每天被五颜六色、光怪陆离的广告词和诱人承诺包裹着的行业——互联网营销和公关行业。不是说这个行业里的人都是坏人,绝对不是。我认识很多在这个行业里勤勤恳恳、有职业操守的朋友,他们靠着创意、策略和辛勤劳动,为企业树立了良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