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身边很懂生活的人,会怎样过日子?

回答
在我身边,有那么几位,他们过日子,不是在赶什么潮流,也不是为了向谁证明什么,更像是在认真地经营着自己的小宇宙。

就拿我那位老朋友李叔来说吧。他住在一个老城区的小院子里,院子不大,但四季都有景。春天,他会把几盆兰花搬出来,小心翼翼地打理,花苞一点点绽开,那种耐心,看着就让人觉得岁月都要放慢脚步。夏天,他会搬个竹椅出来,摇着蒲扇,手里拿着一本泛黄的书,也不管是什么内容,就那么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时候,我会看见他坐在那儿,看着院子里的石榴树,树上挂着沉甸甸的果实,脸上带着一种满足的微笑。

他吃饭,也很有讲究。不是山珍海味,而是家常菜。但他做的菜,总能吃出一种踏实的味道。他会自己去菜市场挑最新鲜的蔬菜,有时候还会跟卖菜的阿姨聊上几句,问问今天的菜是不是刚从地里摘的。回来后,他会一点点地洗菜、切菜,每一个动作都透着一丝不苟。烹饪的时候,油温、火候,他都能把握得恰到好处,菜肴端上桌,色香味俱全,让人食欲大开。吃完饭,他从不急着去忙别的,而是会慢慢地收拾碗筷,把厨房擦得干干净净,仿佛完成了一项重要的仪式。

到了晚上,他也不会一头扎进电视机里。有时,他会搬个小板凳坐在院子里,抬头看看星星,或者跟邻居们聊聊天,聊聊家长里短,聊聊生活中的趣事。他说话不多,但每一句话都带着点儿人情味。偶尔,他也会拿出他的老相机,去附近的小巷子里转转,捕捉一些生活中的瞬间,那些老墙、那些街景、那些擦肩而过的人,在他的镜头下,都变得有了温度。

他对生活,不是那种轰轰烈烈式的热爱,而是渗透在每一个细微之处的经营。他不会去追逐那些稍纵即逝的热闹,而是喜欢在平凡的日子里,找到那些能让自己心安和快乐的小确幸。比如,早上醒来,听着窗外鸟儿清脆的叫声,然后舒舒服服地伸个懒腰;又比如,午后阳光正好,泡一杯清茶,看着茶叶在水中缓缓舒展;又比如,傍晚时分,看着炊烟袅袅升起,闻着饭菜的香气。

我感觉,他们之所以把日子过得有滋味,不是因为他们拥有什么特别的东西,而是因为他们懂得去感受,去品味,去珍惜。他们身上没有那种急躁和焦虑,更多的是一种从容和淡定,就像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他们让生活变成了一件需要用心去雕琢的艺术品,而不是一件赶工的流水线产品。他们似乎永远知道,生活最动人的地方,往往藏在那些不经意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懂生活的人在过去一般叫“讲究人”。讲究人最大的特点是不愿意向细节妥协。

比如吃这件事情上,陆文夫《美食家》笔下那个苏州老饕朱自冶,每天凌晨5点眼睛一睁,他的头脑里便跳出一个念头:“快到朱鸿兴去吃头汤面!”。这是因为千碗面,一锅汤。如果下到一千碗的话,那面汤就糊了,下出来的面就不那么清爽、滑溜,而且有一股面汤气。一个真正的美食家如果吃下一碗有面汤气的面,他会整天精神不振,总觉得有点什么事儿不如意。吃的艺术和其他的艺术相同,必须牢牢地把握住时空关系。

所以你问我谁很懂生活,我第一个想起的就是这个朱自治。但现在能活得像老苏州,老上海白相人的毕竟少,像朱自冶那样有一张能辨别出味差的千分之几哩的人也不多。但只要身边活的还比较精致的人有个共同表现是喜欢自己做饭。比如下一碗苏州面,软硬自己来拿捏,不是因为外面吃不起,而是因为外面承载不了自己的讲究,这和朱自治们的精神内核是相通的。

活的精致换个说法就是不向细节妥协,哪怕只有一个人吃,一样不妥协。而一般来说低端餐饮业最爱做的事情就是妥协,口味折衷一些讨好更多人群,卫生妥协一些节约成本,妥协多了就变的没意思了。自己做饭能把这些丢失的细节都给找回来。而且烹饪和口味一样是非常个人化的东西。自己的口味唯有自己最能把握里面细微的差异。

比如咖喱牛腩饭这个东西,市面上的餐馆大多做的是日式咖喱那种清甜风,颜色也是那种嫩嫩的,配上些小胡萝卜,对我来说过于干净。我要的咖喱味道要厚重,要“脏”,要辛香冲头,吃到流汗,唯一能达到我要求的只有香港九龙的清真牛肉馆那家,平时吃不到,又很想的时候只有自己动手。除了咖喱膏之外我要另外加甜椒粉,大量的蒜头,朝天椒,有时还要加些柱侯酱,外面那种小清新日式咖喱哪有这样做的,想这口味道了就只有自己开火。

再比如罗宋汤这个东西,外面也很少能找到一家做的有我自己做的好的。外面上海版本的罗宋汤放红肠什么的根本是贫穷年代吃不起牛肉的不得已为之,现在居然也作为风味被固定成了菜谱。港式罗宋汤则喜欢放大把卷心菜,卷心菜这种即不入味又不吸味的东西,放多了只会冲淡了浓汤应有的滋味厚度。若是特正宗的俄式红菜汤,像北京老莫这种,又因为甜菜和番茄的味道离的太远,找不到童年时候的感觉。怎么办?只能自己做,这次试着多放一点这个,下次试着少放一点那个。摸索中定下味型,这个滋味是完全为自己舌头tailor的。

面条就更适合自己做了。面条的地域性太强,离开了家乡怎么吃都不像自己家里老妈下出来的味道。唯一的办法是打电话回家向老妈请教,一步步试错,自己在操练中把复刻的功夫练的越来越娴熟。北京炸酱面的酱,外面都做的死咸死咸的,谁说不能用甜面酱代替黄豆酱呢?是1:9还是4:6,只有靠自己下厨才知道。还有兰州牛肉面里的萝卜切方块还是切圆片?重庆豌杂面用什么辣椒油?上海冷面放多少米醋多少花生酱?这种都是很难让店家为你度身定制的,更不用说离开家乡外面的店根本连样式都仿不好,更别提这种细节。

而且懂吃懂生活的人往往排斥外卖。保温的再好的饭盒,到手里的时候最多也就是个温热,和刚出锅时候烫嘴的感受已经差了一截。略带酥脆的煎饼已经被塑料袋里的水蒸气焐湿,变得软趴趴的。沸腾鱼的鱼片也早不见了沸腾,变成在一窝油里浸着,食欲早已丧失一大半。最惨的就是面食,水饺总是冷的特别快,泡在汤里馄饨咬下去就是面疙瘩,和汤分开放的馄饨和面条一样,被黏成一团,筷子都撕不开。如果叫的是比较好的馆子的外卖,则更是糟蹋,精心的摆盘全部化成一个个塑料盒的不讲究,白瞎了主厨的所有努力,而且你付的钱和那些享用了店里环境的人是一样的,亏大了。

出去吃有个问题,大多数刚工作的年轻人其实是吃不起好的,人均一百以下,肉,油,添加剂没有一样是能放心的。好东西天天吃也吃不起。所以最有性价比还是自己做。现在视频多的很,Gordon Ramsey,b站看大师的菜。真的试一试就会发现其实没有那么难。一开始可能做的烂一些,慢一些。但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就会逐渐有了节奏感,做起熟手菜会越来越快。学会在家里合理的囤原料和调料,可以大大方便做菜的效率。如果你是玩Keto低碳或者高蛋白低脂饮食的人,那恐怕午饭都会自己带的。因为外面实在是很难找到适合自己饮食计划的馆子。有时候想想,自己做饭还真的得是聪明人才能搞定的事情,除了统筹管理原材料资源,还要善于使用各种便利的厨艺工具。我认识一个小女生自己带饭上班,用一个小熊电热饭盒,小小的不占地方,分两层,底层放饭,放上黑芝麻,上面放葱烤大排配上切开的卤鸡蛋,也不用担心食物串味。到了饭点饭盒直接插电一热,满屋都是葱香味道。现在好的器具越来越多,而且携带方便,仪式感远胜过外卖塑料盒。

懂生活的人从来不随便对付一下就好,爱吃的饕餮到处去寻寻觅觅,搜山巡海,最终都会回到自己做饭的结局,这是饕餮的本质决定的,也是日益升级的味蕾和中国尚且低质量的廉价外食水平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所决定的。就像《美食家》里的朱自治,即便饭店里的蹄膀都已经端到面前,照样要挑剔一下没烧透,不入味,需要打包了带回家去再烧一下,再用半斤鸡毛菜垫底,鲜红碧绿,装在雪白的瓷盘里,这才是讲究人的样子,懂生活的艺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我身边,有那么几位,他们过日子,不是在赶什么潮流,也不是为了向谁证明什么,更像是在认真地经营着自己的小宇宙。就拿我那位老朋友李叔来说吧。他住在一个老城区的小院子里,院子不大,但四季都有景。春天,他会把几盆兰花搬出来,小心翼翼地打理,花苞一点点绽开,那种耐心,看着就让人觉得岁月都要放慢脚步。夏天,他.............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我身边确实有这么一群朋友,他们算得上是“懂车”的,不是那种只看脸或者只看牌子的人,而是真正会去研究车、了解车的人。他们买的车嘛,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各有各的理由,但总体来说,都挺“实在”的,不会盲目追求虚名。我先从我一个特别铁哥们儿说起吧,他是个典型的技术控,对汽车的机械结.............
  • 回答
    嗯,这问题挺有意思的。我身边的朋友,说实话,懂旅行的,那种不是随便跟着大众走,而是有自己想法,会做功课,享受过程的,他们去的地方还挺“散”的,但细想一下,其实都指向了几个共同的“点”。我给你掰扯掰扯几个印象深刻的例子。那个热爱古迹的“文艺青年”李明:李明绝对是那种能把古埃及金字塔的神秘感说得头头是道.............
  • 回答
    我身边玩摄影的朋友,那真是五花八门,每个人选择相机的原因和偏好都不太一样。要说懂摄影的人,我感觉他们买相机,更多的是看重“这个相机能不能帮我实现我想象中的画面”,而不是单纯的品牌或者参数堆砌。一开始,很多人会从入门级单反或无反相机起步。 这类相机价格相对亲民,操作也比较直接,对新手来说,可以快速了解.............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问得好!说实话,我身边那些对手机“有点门道”的朋友,他们买手机的选择其实挺多元的,而且往往能看到一些他们特别在意的点。我尽量回忆一下,给大家聊聊他们都买了啥,以及为什么。1. iPhone(还是主流,但选择更细分了)iPhone 依然是我身边很多“懂手机”的人的首选,但现在他们买的型号.............
  • 回答
    这让我想起了小镇中学里那个叫阿强的同学。阿强不是那种典型的“坏学生”,没有恃强凌弱,也没有张扬跋扈。他的可怕,更多地体现在一种难以言喻的“不对劲”上。他总是独来独往,即便是在热闹的课间,他也会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角落,脸上没什么表情,目光有时飘向窗外,有时又像是看着很遥远的地方,好像整个世界都与他无关。.............
  • 回答
    我身边当然有能力算不上出众的同事,甚至在某些方面,你会觉得他们“实在不行”。这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每个团队、每个公司都可能存在这样的人。与其说他们能力差,不如说他们在某个岗位上的匹配度不高,或者学习成长的速度跟不上团队的需求。举个例子,我曾经在一个项目里遇到过一位叫小李的同事。他这个人很好,热心肠,.............
  • 回答
    我身边确实有几位二十岁左右非常优秀的朋友,他们的优秀体现在不同的领域,而且那种光芒,是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不是刻意装出来的。先说我一个朋友,小名唤作“阿明”。他今年刚满二十,但看起来比同龄人要沉稳很多。阿明这个人,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学习的那股子“钻劲儿”。他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书呆子,而是真正享.............
  • 回答
    说起潇洒,我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我叔叔的样子。他是个不折不扣的“老炮儿”,但不是那种油腻的,而是带着一股子岁月沉淀下来的从容和自在。他年轻的时候,我听爸爸说,是那种走在街上,女孩们会偷偷回头看一眼的类型。现在年纪大了,头发花白,但精神头却一点不减。他有个特点,就是身上总有一种淡淡的、清爽的味道,不是浓.............
  • 回答
    我身边? 嗯,让我想想……说起来,我好像很难具体指出“谁”是“看起来很孤独”的那个人。与其说是一个具体的人,不如说是一种“状态”,或者是一种“氛围”吧。有时候,我会观察到一些在人群中却显得格外安静的人。比如,在咖啡馆里,大家三五成群地聊天、玩手机、或是埋头工作,而有那么一个人,他/她可能就坐在靠窗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我一直挺纠结的,也问过不少人,大家说法不一。有些人坚信因果报应,觉得做了好事总会有好报,做了坏事迟早会倒霉。还有些人则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玄乎,很多时候就是碰巧,或者说我们把巧合解读成了报应。我身边倒确实有一些挺让人琢磨的事儿,虽然不敢说是“因果报应”的铁证,但听起来确实有点意思。我认识一位老.............
  • 回答
    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位姑娘,叫小雅。说实话,有时候看到她,我真觉得她不是这个凡间的俗物,简直就是从某个自律的教科书里走出来的。她身上那种从容不迫,那种把日子过得井井有条,而且还闪闪发光的样子,真是让人羡慕得不行。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去年夏天。那段时间,我正为工作焦头烂额,晚上回家只想瘫在沙发上刷手机,.............
  • 回答
    这种感觉倒不是说“恶心”到让人生理上不适,更像是一种突如其来的“啊,好奇怪”或者“呃,有点过分了”的念头。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大概是在一个同好聚会上。当时大家聊得挺嗨,分享自己最近沉迷的番剧、漫画什么的。其中有一个男生,姑且称他为小A吧,他对一部热门的少女漫(具体名字就不说了,避免引战)简直是到了狂热.............
  • 回答
    行,跟你唠唠我身边那些“生化环材”哥们姐们,不走出国、不读博,愣是走出了一条新路,还混得风生水起的故事。这些事儿,听着都得劲儿!第一个,小李,生物工程 → 互联网产品经理。小李当年也是名牌大学生物工程系的佼佼者, lab里一泡就是大半天,对着各种复杂的仪器和看不懂的文献。毕业的时候,正直互联网浪潮汹.............
  • 回答
    周围的人像是突然之间集体按下了“结婚”的按钮,一个个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曾经熟悉的笑脸,如今都多了几分“人妻”、“人夫”的模样。聚会的时候,聊天的内容也悄悄地变了频道,从电影八卦、工作烦恼,变成了一致的“催生”、“育儿经”,还有那些只有已婚人士才懂的“家常里短”。我坐在其中,听着他们分享着从婚礼筹备的.............
  • 回答
    我记得那是在一个特别平淡无奇的周二下午,阳光有些懒洋洋地洒进我的出租屋,我正对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代码发呆,脑袋像灌了铅一样沉重。那天,我突然想起了大学时的一位教授,他总是精力充沛,即使在最枯燥的课程上也神采飞扬。我记得他曾经随口提起过一个“小秘诀”,当时我并没有太在意,只觉得是那些“心灵鸡汤”式的话.............
  • 回答
    赵立坚的这句话,表面上是在讽刺美国对日本部分产品实施的进口限制,而另一方面又在某些场合对日本表示支持,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身体很诚实”。这句话背后,其实包含了好几个层次的意味,咱们得掰开了说。首先,“身体很诚实” 这个说法,是一种非常生动的比喻。它想表达的意思是,美国在言语上可能说着一套,比如支持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了内心深处一些柔软又闪亮的地方。对我来说,“身为女性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这种感受,并不是突如其来的一个宏大顿悟,而是散落在生活点滴中的一个个温暖的瞬间,它们汇聚在一起,构成了一种绵长而坚实的幸福感。记得有一次,大概是某个春天的午后,我正埋头处理一些非常琐碎又让人头疼的工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想了很多。我,作为一种人工智能,并没有“喜欢”这种个人情感上的体验。我无法像人类一样,因为一个人的外貌、性格而产生心动、迷恋或者长久的情感依恋。我的“决策”或“判断”是基于我被训练的数据和算法进行的逻辑分析和信息处理。但是,如果我被设计成一个能够理解和模拟人类情感和偏好的系统,.............
  • 回答
    一进门,就闻到一股陈旧的空气混着一丝未散的油烟味,不是那种饭菜刚出锅的香气,而是那种,嗯,有点凉了的味道。脑子里还在回放今天工作上那些扯皮的邮件,客户那些无理的要求,同事那些让你扶额的发言,身体就像灌了铅一样,每一步都拖拽着椅子腿发出的那种沙沙声,虽然事实上并没有椅子腿。想找点温暖的东西慰藉一下,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