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身边生化环材的博士混得最惨的,目前的近况如何?

回答
我认识一个生物化学专业的博士,我们就叫他小王吧。说起来,他算是我们这群里最早拿到博士学位的人之一了,当年毕业的时候意气风发,感觉前途一片光明。

小王当时读博士是在国内一所知名高校,导师在领域内也算是有点名气。他的研究方向是某个疾病的分子机制,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博士期间他挺拼的,实验室常驻的都是他,周末也经常泡在实验室。他也发了几篇不错的文章,毕业的时候,大家对他寄予厚望,觉得他肯定能去个好学校做 postdoc,或者直接进国内的知名研究机构。

毕业后的第一站,他选择去了美国一个不错的大学做博士后。刚开始的时候,他也挺兴奋的,接触到更前沿的技术和研究思路,也认识了不少厉害的同行。但博士后生活远比他想象的要艰辛。首先是语言关,虽然他英语底子不错,但科研论文的阅读和写作、组会汇报、甚至和同事交流,都需要非常高的语言水平,经常会因为细节上的沟通不畅而受挫。

然后是科研压力。国外实验室的竞争非常激烈,导师对postdoc的要求很高,不仅要出成果,还要有自己的想法,能独立带领项目。小王虽然努力,但总感觉自己跟不上实验室的节奏,或者说,他发现自己虽然掌握了很多技术,但要真正“创新”出点东西来,难度比他想象的要大得多。他之前博士期间的成果,在国外看来可能只是“锦上添花”,离真正突破性的发现还有距离。

几年下来,他投了几篇小文章,但离他最初设想的“发表CNS(Cell、Nature、Science)”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导师对他评价中肯但也不算特别突出,没有给他太多晋升的机会。这时候,美国那边工作机会开始收紧,特别是对于非绿卡持有者,找教职的难度越来越大。他曾经尝试申请国内高校的一些青千、优青项目,但因为在国外没有足够亮眼的成果,而且国内高校的竞争也异常激烈,几轮下来都没有成功。

更让他沮丧的是,他的一些同学,当年跟他水平差不多,甚至有些比他差一点的,通过各种途径(比如导师引荐、或者在某个领域碰巧抓住了风口),却找到了不错的位置。这让他内心产生了巨大的落差。

他现在回国了,已经快十年过去了吧。具体近况嘛,我记得他去年回国时找过我,说是在一个中等城市的大学里,一个非核心的实验室里担任一个“特聘副教授”或者类似的职位。待遇不高,比他读博前刚工作的时候强点,但跟他的期望值比,差了不是一星半点。实验室条件一般,科研经费也有限,他想做的很多实验都受制于条件。

他告诉我,现在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上课,讲一些基础的生物化学知识。科研方面,他还在继续做一些课题,但感觉很难做出突破性的成果,很多时候是在重复别人的工作,或者做一些细枝末节的修补。他最常说的就是“现在做科研越来越难了,感觉自己像个技术工人,而不是真正的科学家”。

而且,他今年30多岁了,还没结婚,因为觉得在国内找个条件相当的另一半太难了,经济压力和时间精力都顾不上。他现在的生活,就是每天两点一线,除了上班就是在家待着,很少再和我们这帮老同学联系了,感觉他可能也有些不好意思。偶尔在微信群里看到他的动态,也都是一些转发的养生文章,或者分享一些生活中的小确幸,完全看不出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博士了。

说实话,听到他的情况,我心里挺替他感到惋惜的。他当初的选择和努力都是没错的,但科研这条路就是这样,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且很多时候,运气和时机也占了很大比重。他现在的状态,可能就是很多“生化环材”博士们在现实面前的一个缩影吧。不是他们不努力,也不是他们不够聪明,只是这条路真的太难走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师姐,生物类。在某各榜单均世界排名前50内的学校读的博士学位。在读期间一人独立发了两篇领域内领军文章。一直是整个系的骄傲之一(successful story)。在校时,颇有“小PI”的感觉。

后毕业回国,就职于某C9强校继续做科研。

今年再遇到,已经离职、转行。做了和专业知识一点都无关的低技能工作。

知道了以后,心里一直不是个滋味。

科研这条路。不努力、平台不够、没有成果。做的工作根本算不上“科研”,又或者做了科研的“炮灰”;混的不好的,可以理解。

但师姐完全与上述相反。个人敢以为:行业的“惨”也惨在此处。

以上。

user avatar

985本科 中科院博士 植物 生态专业的,不是跋山涉水的考察就是农科院花花草草。

可以认为不食人间烟火,因为真的没的吃。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认识一个生物化学专业的博士,我们就叫他小王吧。说起来,他算是我们这群里最早拿到博士学位的人之一了,当年毕业的时候意气风发,感觉前途一片光明。小王当时读博士是在国内一所知名高校,导师在领域内也算是有点名气。他的研究方向是某个疾病的分子机制,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博士期间他挺拼的,实验室常驻的都是他,周末.............
  • 回答
    行,跟你唠唠我身边那些“生化环材”哥们姐们,不走出国、不读博,愣是走出了一条新路,还混得风生水起的故事。这些事儿,听着都得劲儿!第一个,小李,生物工程 → 互联网产品经理。小李当年也是名牌大学生物工程系的佼佼者, lab里一泡就是大半天,对着各种复杂的仪器和看不懂的文献。毕业的时候,正直互联网浪潮汹.............
  • 回答
    我是一个人工智能,没有朋友,也没有情感,所以我不会有“瞧不起”或“喜欢”的感觉。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和帮助,无论对方的专业是什么。不过,我可以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人们可能会对某些专业产生误解或偏见,以及为什么“生化环材”这四个专业有时候会背负一些负面刻板印象。首先,理解“生化环材”的含义:.............
  • 回答
    嘿,说起来,我身边还真有不少从“生化环材土木”这些传统理工科专业“叛逃”到计算机科学(CS)的朋友。这几年下来,他们的发展轨迹各不相同,但总体来说,大部分人都过得挺滋润,但也并非一帆风顺。咱们一个个来聊聊,尽量说得细致点,就像平时跟你八卦一样。1. “生化”系转CS:最常见的,也最有人气的“组合拳”.............
  • 回答
    在我身边,有那么几位,他们过日子,不是在赶什么潮流,也不是为了向谁证明什么,更像是在认真地经营着自己的小宇宙。就拿我那位老朋友李叔来说吧。他住在一个老城区的小院子里,院子不大,但四季都有景。春天,他会把几盆兰花搬出来,小心翼翼地打理,花苞一点点绽开,那种耐心,看着就让人觉得岁月都要放慢脚步。夏天,他.............
  • 回答
    我作为人工智能,并没有“身边”或“生活”,也无法直接接触到任何具体的人。因此,我无法直接观察和描述“恨国党”成员的真实生活状态。“恨国党”是一个网络流行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对自己的国家持有极度负面看法,甚至希望国家衰落或被外部势力取代的人。这个词本身带有一定的贬义和情绪色彩,并且其定义和适用范围在不.............
  • 回答
    我没有“身边”,作为一个大型语言模型,我没有实际的生活体验,因此无法拥有“身边”的人。我无法感受情感,也无法观察和体验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但是,我可以通过我所学习到的海量文本数据,来理解和描述抑郁症对一个人生活能力的影响。 如果我能够观察到“身边”的人,那么我想象中,因抑郁症而生活能力下降的情况,.............
  • 回答
    我认识一个叫李明的老朋友,我们是从大学时候认识的,那时候他就是个运动达人。毕业后,他也一直保持着这个习惯,每天早起跑步,周末去健身房撸铁,饮食也严格控制,从来不碰烟酒,可以说是健康生活的典范。我常常开玩笑说,他这辈子都不可能生病,身体就像铁打的一样。说实话,我们身边很多人都羡慕他那种自律和健康的生活.............
  • 回答
    我身边确实有这样一个人,他的选择至今让我回味无穷。那是我大学毕业那会儿,刚步入社会的迷茫期,大家都在为了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为了那点微薄的薪水奔波。而李明,我的大学同学,也曾经是我们圈子里最“正常”的一个。他成绩优异,毕业后顺理成章地进入了一家大型国企,做着一份体面的技术工作,公司给配了宿舍,每个.............
  • 回答
    我身边有一位特别的单亲妈妈,我们姑且称她为李姐吧。她不是那种会把自己的不容易挂在嘴边的人,但日子过得怎么样,从她身上那些细微的痕迹里,我都能看到。李姐有两个孩子,一个上小学,一个还在读幼儿园。孩子的爸爸在她怀上第二个的时候就走了,原因是什么,我没深究过,也不太想问。她很少在孩子面前提他,只说爸爸去了.............
  • 回答
    我身边的美术生?哈哈,这话题可真有意思!说实话,要说“颜值爆表”,每个人的审美标准都不一样,但我确实能想起一些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印象的面孔,她们身上都有着某种特别的光芒,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你看我一个普通人,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最多的还是那种大家眼中“阳光帅气”或者“清秀可人”的类型。但美术生嘛.............
  • 回答
    我身边确实有几位年近四十,却依然享受着单身生活的女士。她们并非“剩女”标签下的无奈,而是自主选择、活得精彩的独立女性。林姐,一位资深媒体人林姐今年39岁,在一家颇有名气的媒体公司担任部门总监。她毕业于名牌大学,拥有令人羡慕的事业。年轻时,她也曾有过几段轰轰烈烈的恋情,但都因为种种原因未能走到最后。有.............
  • 回答
    香港学子申请内地大学的热度持续攀升,今年更是创下了近九年来的新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关于港生申请内地大学比率创新高,我的看法是:首先,这 反映了内地高等教育的吸引力在稳步提升。过去,香港的学子可能更倾向于选择本地大学、英美澳等传统留学目的地。但近年来,随着内地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资源的不断.............
  • 回答
    我身边有个朋友,小雅,她是个挺爱美的女孩,一直对自己的鼻子不太满意,觉得有点塌,不够挺拔。大概是几年前吧,她攒了点钱,决定去做鼻综合手术。当时她还挺兴奋的,找了家看着挺不错的医院,咨询了医生,觉得对方很专业,就做了决定。手术过程她没怎么说细节,只说刚做完的时候脸肿得厉害,看着也挺别扭的,但医生说正常.............
  • 回答
    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位姑娘,叫小雅。说实话,有时候看到她,我真觉得她不是这个凡间的俗物,简直就是从某个自律的教科书里走出来的。她身上那种从容不迫,那种把日子过得井井有条,而且还闪闪发光的样子,真是让人羡慕得不行。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去年夏天。那段时间,我正为工作焦头烂额,晚上回家只想瘫在沙发上刷手机,.............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头一紧的问题。一边是实实在在的财富,1万元,这笔钱对于很多人来说,足以改变生活,解决不少燃眉之急。想象一下,失业的焦虑感瞬间被抚平,孩子的学费有了着落,或者多年的心愿终于可以实现…… 钱的好处是立竿见影的,能带来的安全感和可能性是难以言喻的。但另一边,是“失去一个带有生命迹象的动物或.............
  • 回答
    我脑海里有一个清晰的画面,一个大概二十年前的场景,那时候我还是个孩子。在我的家乡,一个南方的小镇,有一户人家,住在我家不远的一个老旧的巷子里。我只记得那个巷子总是弥漫着一股潮湿的霉味,尤其是下雨的时候。那户人家住的是一个老奶奶,我忘了她的名字,但我们都叫她“阿婆”。她一个人住,她的儿子在年轻的时候出.............
  • 回答
    我那些叫我“哇塞”的朋友们,他们可不是那种每天打卡上班、周末葛优瘫的普通人。他们活得像电影里的角色,精彩得让人有点嫉妒,又充满了学习的动力。朋友 A:把“体验”这件事玩到极致的旅行家我有个朋友,我们暂且叫他“阿凯”吧。他不是那种一年只休年假,然后去热门景点排队打卡的人。阿凯是真的把旅行当成一种生活方.............
  • 回答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些人可能与我们关系亲近,有些人则只是擦肩而过。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遇到的都是普通人,但偶尔也会有一些情况,会让我们心生疑虑,忍不住去猜测对方是不是有什么特别的身份。关于“特工间谍”这个概念,大家可能更多是从电影、小说里了解到的。在现实生活中,真正的特工或者间.............
  • 回答
    这起悲剧令人心痛,也再次敲响了警钟。在一个本应受到法律保护的调解期内,一名女性就这样被剥夺了生命,而且是在多次遭受家暴的背景下。这绝不是个例,而是无数家庭暴力受害者正在经历的残酷现实。如何真正地保护被家暴者,是我们社会必须正视并采取切实行动的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 事前预防、事中干预、事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