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适合我回答的问题。
先直接回答核心问题,然后再详解。
为啥会败得那么惨?
一,脱欢-也先父子两代完成了从瓦剌三王之一,龟缩杭爱山以西到横贯大漠,控制全漠北,西征中亚,兵锋逼近高加索的壮举。这个主要责任人,应该说不是明英宗,而是明宣宗和张太后(朱高炽的老婆)。
明宣宗有联合打击阿鲁台,送回脱脱不花大汗,拒绝援助太平,没有出兵惩罚脱欢暗杀把秃孛罗等骚操作。还有巡抚统兵权力扩大的实验,并割裂了明朝九边与京营,与五军都督府的联系。他刻意的使得九边的领导归属权被模糊化,变成了兵部,五军都督府都管又都不全管的局面。这一点对下面要说的第三点有重大影响。
张太后垂帘听政时期也有攻灭阿岱汗部的亦集乃之战。
他们都可以说是脱欢-也先父子崛起路上的好帮手。
二,明朝当时另外有两场中世纪特大规模战争正在扫尾阶段,它们是王骥蒋贵三征麓川,陈懋平东南矿工大起义。
三征麓川是明朝经过开国以来到这一阶段,最终摧毁麓川王朝的收尾之战,规模浩大征程遥远。
明朝大军抽调陕甘青海四川湖广精锐十余万人,大举攻入云南檄外,兵锋逼近缅甸中部,缅印边界。(剑桥明史说这些声势浩大的战争给中南半岛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苦难和久远的记忆。)
东南矿工大起义,蒋福成,邓茂七,叶宗留等人,聚众十余万,横跨今天四五个省份的地域,攻占州府城镇几十座,沉重打击了明朝在东南地区的统治权威。南方卫所部队已经一筹莫展。
不得已,抽调部分京营,保定鞑官精锐,宁夏精锐,统一由大将陈懋统帅,南下平叛。
三征麓川和东南矿工大起义在土木堡时都处于收尾阶段。三征麓川结束之后又引发了四川云贵苗瑶大起义,继续拖着王骥蒋贵,以至于蒋贵病逝。
到目前为止,知乎我好像还没有在任何一个讲土木堡之变的回答中看到有人提起此事。
这两场大战在中世纪用任何标准看都算得上是规模浩大的战争,敌我双方使用兵力合计都超过十万,明朝更是双线作战。
东南矿工大起义规模是永乐朝唐塞儿起义的二十倍以上。但知名度只能给后者提鞋,个中缘由,令人玩味。
第三,也是最直接的一件事,宣府主将杨洪,对于长子失守,弃守宣府东北角防线一事,隐瞒不报。
致使宣府东侧防区,鞑靼本部主力长驱直入,宣府左右翼山区亦为瓦剌游骑所掌控。
杨洪隐瞒的这个情报,直接导致了明英宗中央军主力的败亡。
首先我们先来简略回顾一下明太宗文皇帝朱棣的六征蒙古,五次御驾亲征,是什么个情况。
详情请见
有的人可能没时间看完这个二十五分钟的视频,我再精练一下。
到朱棣去世前夕
蒙古高原的势力,除了比较明确羁縻于明朝的关西八卫,也先土干等部之外,剩下的分五大部分。
兀良哈人,鞑靼本部,把秃孛罗部,太平部,脱欢部。
土木堡之变的主导者,也先太师,他老爸就是脱欢。
到朱棣去世时,脱欢部还在天山北麓到杭爱山西麓一带驻牧。
他儿子是怎么做到土木堡之变吊打明朝的呢?
脱欢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把秃孛罗和太平这两个亲明派,他们两部在朱棣的扶持下称雄于蒙古中部,和脱欢一样都接受了朱棣赐予的王爵。
在朱棣去世后的两年时间里,脱欢先后在宴饮,打猎等环节先后暗杀了安乐王把秃孛罗,贤义王太平。
此时明朝恰逢明仁宗朱高炽也在继位不满一年后去世,明宣宗朱瞻基登基之后先对付叔叔朱高煦,并且在军中大搞清洗。
对于千里迢迢来求救的贤义王太平的大儿子,朱瞻基仅仅是敷衍了事,派使者到草原上敕封宴赏,便回头专心收拾叔叔的余党。
由于朱瞻基拒不履行宗主义务,不到一年之后,太平的大儿子亦为脱欢所杀,脱欢终于一统瓦剌三大部。
统一起来的瓦剌三大部此时其实还没有足够的实力立刻挑战明帝国,他们选择先继续攻击鞑靼本部。
而明朝从朱瞻基一直持续到朱祁镇登基之后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在持续不断的北伐打击鞑靼本部,持续追杀黄金家族。
鞑靼本部的强人,阿鲁台,阿岱汗,在明朝和瓦剌的联合打击之下,彻底崩盘。
如此枉顾草原势力均衡,恣意妄为,浪费战略缓冲,朱瞻基对朱棣时代的战略可以说是种种倒行逆施。
更让人惊掉下巴的是永乐七年七月就已经在威远守御千户所向明朝投降的脱脱不花兄弟,具有黄金家族血统的大汗继承人选。
竟然让朱瞻基自作聪明的送给了脱欢。
从此成为脱欢-也先父子手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天子”。更不用说鞑靼本部拥立的鬼力赤之子阿岱汗,也在正统三年被明军北伐追的满地找牙,直接被追到了天山东麓以北,元气大伤,最终战死。
网络明史圈很神奇,对这些明仁宗,明宣宗到明英宗前期的骚操作仿佛是视而不见。
每次谈及土木堡言必问朱棣五征漠北之后为何还会有土木堡。
又不是明成祖一死,马上时空大挪移到了土木堡,忽视草原战略平衡的人更不是朱棣。朱高炽,朱瞻基对朱棣时代的政策,只能用倒行逆施四个字来形容。
事实上,麓川大乱和朱瞻基的懒政同样是离不开的。
东南矿工大起义也让所谓仁宣之治,三杨辅政的美化泡影破灭。
你应该问的是,朱棣时代到底建立了多好的大环境,才能让这帮人如此肆意挥霍。
再加上,明朝这种体制,如果短时间内连续更换最高首脑,出问题的概率会加大。明太宗,明仁宗,明宣宗-张太皇太后-明英宗亲征。
明朝实际上相当于二十多年里连续更换了四次最高首脑控制权。这对于政策连贯性,朝廷洗牌损耗控制,都极为不利。
明朝末年努尔哈赤崛起也遇上一波明朝十年四换皇帝,朝令夕改,派系斗争,换届洗牌,政局大乱。
也就是说,朱高炽,朱瞻基不仅处处违背朱棣时代的政策和战略方针,更是在位时间严重不及格。
洗牌的内耗,制度的改革,使得九边边军的直接领导权出现矛盾,虚化。为杨洪为保儿子而瞒报军情创造了极好的条件。
这样一看,战略上胡乱折腾,执政上寿命不足,其他边疆爆发大战,草原均衡抛诸脑后,边军管理模糊钝化。
遭遇土木堡之败,简直是天经地义。
只不过以前某些歪了屁股的人,本着汉族皇帝功绩不能高于我大清皇帝的缘故,巧妙的误导大家,将明仁宗,明宣宗时期的种种倒行逆施,胡作非为,隐瞒不提或者扣到朱棣脑门上。
比如说朱棣五征漠北过度打击鞑靼,忽视战略均衡。
这种砖家想必是忘了,中间还杵着把秃孛罗和太平两部呢?朱棣什么时候允许瓦剌坐大了?
分明是仁宗,宣宗的不作为,先坐视瓦剌统一,再合伙逼死阿鲁台,再到张太皇太后讨伐鞑靼阿岱汗,才有也先的霸业。
只不过,将明仁宗,明宣宗的错误指出来,那就不利于贬低明成祖朱棣的丰功伟业。不如把屎盆子扣在朱棣头上,抬高明仁宗明宣宗,甚至张太后和三杨。
反正明仁宗,明宣宗再怎么抬,也威胁不到康雍乾的。
所以出现了比唐塞儿起义规模大二十倍的东南矿工大起义,却几乎无人知晓,唐塞儿区区两个县,两个月的起义,搞到拍电视剧的局面。
也先经过明仁宗,明宣宗,张太皇太后等人的大力协助,已经建立起一个不输给铁木真西征花拉子模时的强大草原力量。
而明朝却被大幅削弱了。
永乐朝留下来的三大重将,文武双全的王骥,勇冠三军的蒋贵,三百人俘虏几万人的骁勇先锋陈懋,分别被抽调南下。
王骥蒋贵率领陕甘青海四川湖广明军讨伐麓川王朝。陈懋率领宁夏精锐,京营骑兵,保定鞑官铁骑,去讨伐东南矿工大起义。
明朝相当于,从山西以西的全部战略机动力量,抽调一空。
等于面向草原的左臂没了。
除了精兵大批抽调南下,最重要的是统帅。
明朝最有资格和也先一较高下的,非王骥莫属。
王骥,蒋贵,陈懋都南下了,剩下的统帅,在当时只能算是杂鱼。
令我无语的是,当年明月对这些事情,甚至连一个字儿也没说。
剩下的有空再更新,也许等我视频做到这部分再说。
章邯:别讲了,别讲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