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明朝朝廷对明朝开国初期明军的各种屠杀并不忌讳?

回答
明朝朝廷对明朝开国初期明军的各种屠杀并不忌讳,其背后原因复杂且多层次,涉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需求、思想观念以及信息传播的局限性等多个方面。要详细讲述这些原因,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历史背景与政治合法性的需要

颠覆元朝的战争性质: 明朝的建立本身就是一场推翻异族统治的革命战争。元朝末年,蒙古贵族对汉族人民的压迫,以及随后爆发的红巾军起义,都充满了血腥与暴力。朱元璋作为这场战争的领导者,他的军队在反抗元朝的过程中,自然也会采用非常手段。在当时的语境下,消灭“异族”统治者及其支持者,被视为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斗争。因此,对元朝统治者、蒙古贵族及其党羽的镇压和清除,被广泛接受,甚至被颂扬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功绩。
巩固统治的需要: 朱元璋从一个贫苦的农民崛起为皇帝,其统治基础相对薄弱,需要强大的武力来征服旧势力和地方军阀,并迅速稳定全国的统治。在战争时期,为了快速取得胜利和压制反抗,军队的极端行为往往容易被容忍。一旦战争结束,巩固统治也需要一种强大的震慑力,以防止任何潜在的反对势力抬头。对元朝残余势力和不服从的地区进行残酷镇压,也是为了树立皇权权威,警告后人。
缺乏现代国家伦理观: 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战争罪行”和“人道主义”的认知,与今天有着天壤之别。国家之间的战争,尤其是推翻旧政权的革命战争,往往被视为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个人的生命安全和权益在宏大的国家叙事和政治目标面前被大大边缘化。对敌方的极端手段,在很多时候被视为“斩草除根”、“以绝后患”的必要之举。

二、 宣传与史书编写的主导权

官方叙事的塑造: 明朝的官方史书,如《明太祖实录》、《明史》等,都是由朝廷主导编写的。这些史书的主要目的是为明朝的建立和统治提供合法性论证,歌颂开国皇帝的功德,并维护皇权的正统性。因此,在史书的编写过程中,对于不利于皇帝形象和统治合法性的记录,很可能会被淡化、省略,甚至是篡辩。
选择性记录与强调功绩: 开国初期的屠杀事件,如果被记录,也多半会被包装成“平叛”、“镇压反抗”、“严惩不贷”的英勇事迹。例如,朱元璋在平定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的过程中,以及在征讨北元和地方叛乱时,确实发生了许多残酷的战斗和屠杀。官方会选择性地强调胜利的辉煌和对敌人的“严惩”,而将屠杀的细节和人道主义的损失有意无意地放在次要位置,甚至被描绘成正义的报复。
缺乏独立的史学批判: 在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史官的地位虽然重要,但其独立性和批判性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他们必须遵循官方的政治路线,为皇权服务。因此,即便一些史官可能意识到某些行为的残酷,也难以公开质疑或记录。

三、 思想观念与道德评判

“乱世用重典”的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乱世用重典”是一种普遍的观念。当国家处于动荡时期,为了迅速恢复秩序,统治者会采取更为严厉的手段。开国初期正是这样一个“乱世”,朱元璋的铁腕统治被许多人认为是对稳定局面的必要之举。
“德政”与“刑罚”的辩证: 儒家思想虽然强调“德政”和仁爱,但也承认刑罚在维持社会秩序中的必要性。在儒家政治哲学中,“刑罚”并非全然否定,而是“德政”的补充和保障。对于“乱臣贼子”,施加严厉的刑罚被认为是符合“天道”和“民心”的。朱元璋在征讨过程中,将对手描绘成“乱臣贼子”,对他们的镇压和清除,在当时的道德框架下,更容易被接受。
对“异族”的仇恨与恐惧: 明朝建立在推翻蒙古统治的基础上,当时汉族民众普遍对蒙古人存在强烈的民族仇恨和恐惧情绪。这种情绪在一定程度上为军队的过激行为提供了道德上的合理性。对于被视为“征服者”和“压迫者”的蒙古人及其支持者,人们更容易接受对其进行残酷的报复。
“斩草除根”的政治智慧: 对于朱元璋这样的政治家而言,为了避免后患,清除任何可能威胁其统治的敌对势力是至关重要的。他深知历史上的王朝更替往往伴随着血腥的斗争,因此,在开国初期采取极端措施,以防止潜在的叛乱和反对声音,被认为是“政治智慧”的一种体现。

四、 信息传播的局限性

信息不畅与缺乏监督: 在古代社会,信息传播极为缓慢且受制于官方控制。许多地方发生的屠杀事件,尤其是发生在偏远地区的,可能根本无法被京城的朝廷及时全面地获知,或者即便获知,也缺乏有效的独立信息来源进行核实和监督。
缺乏公众舆论的制约: 在没有现代媒体和大众舆论的时代,普通民众对政治事件的知情权和发言权非常有限。虽然会有民间传说和记忆,但这些信息很难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来挑战朝廷的政策或行为。朝廷掌握着话语权,可以通过官方宣传来引导民众的认知。

总结来说,明朝朝廷对明朝开国初期明军的各种屠杀之所以不忌讳,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政治上讲,这是巩固新生政权、清除敌对势力的必要手段,是国家合法性构建的一部分。
从宣传上讲,官方史书和叙事选择了性地记录和包装,将残酷行为合理化为正义的胜利和对罪恶的惩罚。
从思想上讲,当时的道德观念和政治伦理,对“乱世用重典”以及对“异族”的仇恨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容忍。
从信息传播上讲,受制于技术和政治环境,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公众舆论的制约。

因此,在当时的认知框架下,这些“屠杀”行为更多地被视为征服战争和巩固统治过程中的“必要之恶”或“功业”的一部分,而非需要被“忌讳”或被指责的人道主义灾难。这种对历史事件的评价方式,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政治运作的逻辑和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普遍性的对屠杀的忌讳是大约二十世纪才形成的价值观。历史上多数年代,对敌残忍往往被视为武人的美德,屠城和劫掠有时会被当作对军人的犒赏的正常组成部分。

user avatar

说穿了,明廷是你们各大集团派系的明廷,你们相互倾轧夺权,关老百姓什么事?

别扯什么朱元璋放牛娃出身做皇帝,燕王是历史上唯一造反成功的王爷,他们有多不容易,多励志,他们当皇帝,我一佃户投票了?税一分没少交,朝廷里有表达我的诉求的代表了?

user avatar

澳大利亚士兵虐杀平民。

南京大屠杀。

嘉定屠城。

所谓的湖南山东屠杀。

蒙古的征服。

赵匡胤的征战。

黄巢朱温的屠杀。

李世民的平乱。

曹操到屠城

项羽的屠城

秦始皇的屠杀

白起的屠杀

牧野之战

禹王治大水

女娲造人

盘古开天

是不是越来越没感觉?

陕西人在高平杀了四十万山西人,为何一片叫好?

陕西人在洛阳杀了二十万河南河北人,为何一战功成。

蒙古人杀戮无数为何被尊成吉思汗?

只能说观念在明清时候发生了断层,白起坑的四十万全是甲士?秦军进赵地果然秋毫无犯?因为那时候屠城,都不需要记载。

项羽有记载杀的平民更多,影响人家是英雄霸王吗?人家在齐地秦地杀人,又不是在山东陕西杀人。哪像朱元璋,差点没具体到湖南某市某小区了。

杨广,只要找个名头修运河,打异族,哎,千古一帝。死的那叫人吗?那叫士族。那修河的都是高门大户。没看最后被士族推翻了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朝廷对明朝开国初期明军的各种屠杀并不忌讳,其背后原因复杂且多层次,涉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需求、思想观念以及信息传播的局限性等多个方面。要详细讲述这些原因,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政治合法性的需要 颠覆元朝的战争性质: 明朝的建立本身就是一场推翻异族统治的革命战争。元.............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不少人有这样的感觉,好像明朝在教科书里总显得“缺点多于优点”,而其他朝代则相对平衡。要详细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几个层面去分析。首先,咱们得明白,教科书的编写,特别是历史教科书,它本身就有一个“选择性”和“叙事性”的过程。它不是把所有史料一股脑地塞给你,而是要构建一个对学习者来.............
  • 回答
    明清两朝的民间兵器管制,可以说是政策趋严、执行不一的复杂局面。总的来说,官方的态度是“防范”与“控制”并重,但具体到执行层面,会受到社会背景、地方差异、以及特定时期政治气候的影响。明朝:防微杜渐,但执行存在弹性明朝建立之初,就对民间持有武器有着高度警惕。原因无他,洪武皇帝朱元璋本人就是从农民起义出身.............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到明末历史的复杂性、小说创作的逻辑以及读者口味的演变。前几年明末穿越小说“清一色去朝廷”而鲜少描写“三十六营”的现象,背后有着多重原因:一、 创作的易得性与主流叙事模式 朝廷是权力的核心,易于切入: 明末朝廷,无论是万历中后期、天启、崇祯,都.............
  • 回答
    明末江南士绅们“死抗朝廷税赋”,将其解读为“没有一点家国情怀”是一种过于片面的看法,也忽视了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重利益纠葛。将士绅的行为简单归结为“自私”或“缺乏家国情怀”,是站不住脚的。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朝廷税赋的压迫性与不合理性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明末.............
  • 回答
    明朝抗倭援朝,又称万历朝鲜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对外战争。然而,在一些历史叙述中,这场战争似乎总是被“黑”,存在着一些负面的评价和解读。究其原因,可以从多个层面来分析,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历史认知、立场和叙事交织的结果。一、 历史叙事中的“国家利益”偏移与“大国心态”的审视传统上,很多.............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俺答汗这个人说起。他可是明朝北边,那瓦剌之后的又一个强悍的对手。咱们先说说俺答汗是谁,还有他当时是个什么情况,这样才能明白为啥他想朝贡,明朝又为啥不答应。俺答汗是谁?他当时在干啥?俺答汗,真名是俺答,他是蒙古土默特部的首领。在他爹之后,俺答汗逐渐成为了蒙古草原上最有势力的人物。您想想,.............
  • 回答
    要说明朝的历史比其他朝代“复杂得多”,这倒也未必是绝对的定论,毕竟中国几千年的王朝史,每一段都有其独特的曲折和深邃之处。但若要探究明朝为何会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复杂”印象,那得多从几个层面去细细拆解,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总能挖出新的滋味和泪点。首先,我们得承认,明朝是个“不走寻常路”的朝代。与其他.............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历史对比,唐朝后期宦官权倾朝野,甚至能废立皇帝,而明朝宦官虽然权势滔天,却始终无法触及皇权本身。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两个朝代各自的政治结构、权力制衡机制以及历史演变的具体情况来分析。唐朝后期宦官权倾朝野的根源:皇权衰弱与内朝的扩张唐朝后期,尤其是安史之乱后,中央集权逐渐削.............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明朝政治史的一个重要侧面。笼统地说,明朝勋贵“与国同休”的比例比其他朝代多,这不一定是错觉,而是有其历史事实依据的,尤其体现在“世袭罔替”和“爵禄世袭”这两个制度层面,以及明朝独特的政治生态和皇帝的权力运用方式。让我详细掰扯一下:1. 明朝的“世袭罔替”与“爵禄世袭”:.............
  • 回答
    关于“讨论明朝或清朝时为何常会涉及对其他朝代的贬低”,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历史评价的复杂性、文化心理、政治宣传以及学术研究中的比较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历史评价的相对性与时代局限性1. 历史评价的主观性 历史评价往往受到时代背景、政治立场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例如: .............
  • 回答
    清朝政府能够容忍朝鲜继续使用明朝年号,并且收容明朝遗民,这背后牵扯到复杂的政治考量、历史脉络以及现实利益的权衡。这并非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清朝在确立统治地位后,对周边藩属国和潜在的政治影响力量进行长期规划和策略运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清朝并非以一种“民族清洗”的狂热姿态去摧毁一切与明朝有关的东.............
  • 回答
    关于《明朝那些事儿》为什么独树一帜,没有出现其他朝代的同系列作品,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原因。与其说是“没有”,不如说是“还没有出现”或者“遇到的困难不同”。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这个问题。1. 作者的个人特质与创作契机: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作者当年明月。他的文笔风格、对明朝历史的独特视.............
  • 回答
    明朝皇帝“几十年不朝”却能正常运转,这绝非一句简单的概括就能说清的。这背后是一整套复杂的政治运作机制、庞大的官僚体系以及对皇帝权威的巧妙平衡所共同支撑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权力的分散与制度的成熟:从“皇帝为尊”到“制度为王”尽管明朝确立了皇权至上的原则,但经过历.............
  • 回答
    明朝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国家却能照常运转,这背后隐藏着一套相当成熟和复杂的政治运作机制,绝非皇帝怠政就能轻易瓦解。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明朝特有的政治体制、官僚体系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一、高度集权的皇权与制度的代偿首先,明朝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这是国家机器的核心。尽管皇帝可能不上朝,但他的.............
  • 回答
    在人们的印象中,好像许多朝代的覆灭都与女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仿佛红颜祸水成了历史的惯性。我们常会听到诸如褒姒导致周朝灭亡,貂蝉是汉朝灭亡的罪魁祸首,杨贵妃让大唐王朝分崩离析,而陈圆圆则成为了明朝灭亡的推手等等说法。然而,如果我们将这些故事放在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下去审视,会发现事实远比一句“女人灭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明清两朝皇族亲王在政治体制中的不同角色和命运。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历史演变、制度设计以及实际操作层面的差异造成的。明朝:藩王“坐拥”但“不得干政”的困境明朝对藩王的制度设计,初衷是为了巩固皇权和分封功臣。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大肆分封宗室,但同时也对他们的权力进行了严格的限制。核心.............
  • 回答
    “改元”在古代是中国历法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意味着一个新君即位,或者发生了一些被认为具有重大意义的政治或社会事件,从而改变了纪年方式,开启了一个新的纪年周期。然而,到了明清两朝,我们发现皇帝们似乎不再热衷于“改元”了,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其实很有意思,背后牵涉到政治制度、文化观念乃至皇帝个.............
  • 回答
    嘉靖年间那场搅得朝堂天翻地覆的“大礼议”,与光绪、宣统两朝相对平静的即位过程,这其中的差异,绝非偶然,而是历史演进、制度变迁和权力格局相互作用下的必然结果。要细说起来,得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 嫡庶之辨与宗法观念的深刻差异:嘉靖大礼议的根源明朝嘉靖皇帝,也就是朱厚熜,他的即位本身就带着一股“不正.............
  • 回答
    要说朝鲜在明末打不过后金,这事儿可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得从多方面来看,而且很多细节都挺让人唏嘘的。首先,最根本的问题在于实力悬殊。当时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清朝,那帮人是真的能打。努尔哈赤打下江山,靠的是什么?是八旗制度,是那种高度组织化、极具战斗力的军队。他们以骑兵为主,机动性极强,弓马娴熟,而且打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