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感觉明朝与国同休的勋贵比其他朝代多,只是错觉吗?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明朝政治史的一个重要侧面。笼统地说,明朝勋贵“与国同休”的比例比其他朝代多,这不一定是错觉,而是有其历史事实依据的,尤其体现在“世袭罔替”和“爵禄世袭”这两个制度层面,以及明朝独特的政治生态和皇帝的权力运用方式。

让我详细掰扯一下:

1. 明朝的“世袭罔替”与“爵禄世袭”:一个制度的遗产

首先,我们得明白,很多朝代都有世袭的制度,但明朝在这方面做得尤其“扎实”。

开国勋贵: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本身就是草根出身,为了笼络和巩固统治,对跟随他打天下的将领们大肆封赏。这些功臣被封为公、侯、伯等爵位,而且最重要的,大部分被授予了“世袭罔替”的权力。 这意味着,一旦被封为世袭罔替,这个爵位和相应的俸禄、田地(或给予的物质补偿)就可以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直到爵位被革除为止。
“与国同休”的内涵: “与国同休”这个词,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与国家长久共存,享受国家提供的待遇”。所以,那些被封为世袭罔替的勋贵,理论上他们的家族特权就能一直延续下去,直到明朝覆灭。
与前朝对比: 相比之下,一些更早的朝代,虽然也有世袭,但可能更多的是“降等继承”,或者是在战乱后容易被新王朝取代,旧的勋贵体系难以完整延续。比如唐朝的藩镇割据,就很大程度上打破了中央授予的世袭爵位。宋朝虽然重视文臣,但对武将的世袭恩荣也相对审慎。

2. 明朝政治生态的特点:勋贵不仅仅是“武夫”

明朝的勋贵,很多时候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武将,他们还常常深入政治核心,甚至在朝堂上扮演重要角色。

早期军功集团的政治影响力: 洪武、永乐年间,掌握军权的功臣们的政治影响力非常大。他们不仅是军事统帅,也是政治决策的参与者。他们的爵位不仅仅是荣誉,更是他们话语权和地位的象征。
“锦衣卫”与“东厂”的出现: 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制衡大臣,设立了锦衣卫等特务机构。这些机构的早期负责人,很多也出自勋贵集团。这使得勋贵群体的一部分,通过掌握特务机构,进一步巩固了自身在政治权力结构中的地位。
文官集团的制衡与合作: 尽管明朝后期文官集团的力量日益强大,但他们与勋贵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制衡与合作的关系。在某些时期,文官需要依仗勋贵的军事力量,而勋贵也需要文官在朝堂上为他们争取权益。这种微妙的平衡,使得勋贵群体得以在政治舞台上长期存在。
皇帝的“恩威并施”: 明朝皇帝,特别是早期皇帝,经常通过“恩”和“威”相结合的方式来处理勋贵。一方面,他们给予勋贵极大的荣宠,巩固其世袭地位;另一方面,一旦有勋贵触犯皇权或构成威胁,也会毫不留情地进行打击(比如“胡惟庸案”)。这种“恩威并施”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那些“忠心耿耿”的勋贵家族能够“与国同休”。

3. 勋贵“与国同休”的几个具体表现

爵位与俸禄的传承: 这是最直接的体现。许多勋贵家族的爵位、俸禄、世袭官职等,是可以一代代继承下去的。即便爵位有所降级,其家族的荣光和一部分特权仍然能够维持。
土地与财富的积累: 获得世袭爵位往往伴随着土地赐予或官府的优待,使得这些勋贵家族能够积累大量的财富和土地,形成强大的经济基础,从而支撑其家族的长久延续。
家族的社会地位与影响力: 即使是爵位较低的后代,因为祖上的功劳和家族的底蕴,往往也能在社会上获得较高的地位,更容易进入仕途,或者在地方上拥有影响力。
“功臣之后”的庇护: 在明朝,很多制度设计都考虑到“功臣之后”。比如,当有子孙犯罪时,有时会因为其“功臣之后”的身份而获得一定程度的庇护或从轻发落。

4. 为什么会产生“感觉比其他朝代多”的印象?

制度的稳定性: 相较于一些朝代,明朝在继承勋贵爵位方面,制度上更加稳定和系统化。世袭罔替的规定,从制度上就为勋贵的长期存在提供了保障。
史书的记载: 史书在记录世袭爵位和勋贵家族的兴衰时,会留下详细的笔墨。这种清晰的记载,让我们更容易看到勋贵家族的延续性。
“寄生”与“腐朽”的观感: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勋贵家族后代往往不思进取,只知享乐,逐渐成为“寄生虫”。这种“尸位素餐”的状态,在人们看来,就是一种“与国同休”的延续,而且是一种消极的延续,所以容易留下“多”且“不健康”的印象。
与文官体系的对比: 明朝后期,文官权力日益膨胀,但即便如此,那些老牌勋贵家族的底蕴和与皇权的联系,仍然是不可忽视的。

总结一下:

你感觉明朝“与国同休”的勋贵比其他朝代多,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明朝 “世袭罔替”和“爵禄世袭” 制度的扎实执行,以及由此形成的特定政治生态。 这种制度设计,加上皇帝的权力运用方式,使得相当一批功勋家庭能够享受到长久的特权和地位。

当然,每个朝代都有其独特的勋贵制度和政治背景,无法一概而论。但就“制度的连续性和家族的长期延续性”而言,明朝的勋贵群体确实表现得更为突出,这是一种基于制度事实的“感觉”,而非单纯的错觉。 这种现象,也成为了理解明朝政治和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维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错觉,明朝与国同休的勋贵数量,在享国久的历代大一统王朝中,确实是数一数二的多。

就我目前读过的史料来看,明朝与国同休的勋贵数量仅次于清朝,清朝是最多的。


大一统王朝的史书里好像只有《史记》、《汉书》、《明史》和《清史稿》修了功臣世表

史记、汉书皆表列侯,明史世表亦及功臣。清於封爵,皆仿古制;世及为礼,视汉特优......今并为表,最初封者,恒越十代,除爵既鲜,延世莫废,非汉列侯所敢望也。

唐宋似乎是降等袭爵为主,勋贵难以与国同休;只《新唐书》因为士族门荫,修了宰相世表

唐为国久,传世多,而诸臣亦各修其家法,务以门族相高
其材子贤孙不陨其世德,或父子相继居相位,或累数世而屡显,或终唐之世不绝。呜呼,其亦盛矣!

清朝史学家万斯同修了《历代史表》,用来补充历代史书的表,但是有学者说他的“唐功臣世表”等草率未就,再加上我手上没有《历代史表》这套书......

所以咱们拿西汉、清朝和明朝比一下吧:

肯定有所疏漏和混淆,特别是我手上没有《清史稿》也没找到电子版的诸臣封爵世表,欢迎评论区补充和指正,或者等我有功夫把《清史稿》的扫描图好好啃一遍......)


先数一下明朝,

只算撑到思宗朝的太祖-太宗(成祖)朝世袭勋贵,太宗朝以后始封的世袭勋贵就不算了(以下结果来自于《明史·功臣世表》,子爵、男爵后来被废除了,所以不数):

公爵5,

魏国公,定国公、成国公、英国公、黔国公;

侯爵11,

武定侯,泰宁侯、镇远侯、西宁侯、阳武侯、永康侯、安远侯、武安侯、丰城侯、宁阳侯、隆平侯;

伯爵14,

诚意伯,兴安伯、襄城伯、新宁伯、应城伯、忻城伯、平江伯、成山伯、安乡伯、遂安伯、彭城伯、广宁伯、武进伯、成安伯。

朱元璋是真的狠,太祖朝延续到明末的世袭勋贵只有一公两侯一伯(西平侯在太宗朝因功升为黔国公了)......不过跟着朱棣的就比较爽了。


再数一下西汉,

只算撑到哀帝朝的太祖(高帝)-太宗(文帝)朝世袭勋贵,也是太宗朝以后不算(结果来自于《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宗(宣帝)“诏复家”的就不算了):

侯爵3,

平阳侯、酇侯,弓高侯。

没错,延续到西汉末的勋贵只有三家,其中太宗封的弓高侯还是投降的匈奴人......

不过一部分被除爵的勋贵子孙,被中宗“诏复家”免除赋役、赏赐钱财等:

故孝宣皇帝愍而录之,乃开庙臧,览旧籍,诏令有司求其子孙,咸出庸保之中,并受复除,或加以金帛,用章中兴之德。

明朝也是,很多勋贵被除爵后,子孙又被恢复了爵位。

例如常遇春之子郑国公常茂,子孙被孝宗封了世袭锦衣卫指挥使、世宗封了世袭怀远侯:

五世(常)复,弘治五年授世袭南京锦衣卫指挥使。八世怀远侯(常)玄振,嘉靖十一年四月辛卯继封怀远侯,禄千石,世袭;十四年领南京后(军都督)府。


最后数一下清朝,

只算撑到德宗(光绪)朝的太祖-世祖(顺治)朝世袭勋贵,世祖朝以后不算(结果来自于《清史稿·皇子世表》和《清史稿·诸臣封爵世表》):

亲王6,

(郑亲王)舒尔哈齐-济尔哈朗-巴尔堪、(礼亲王)代善-满达海、(睿亲王)多尔衮-多尔博、(豫亲王)多铎-多尼、(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

郡王2,

(克勤郡王)代善-岳讬/(顺承郡王)萨哈璘;

公爵8,

扬古利、图赖、赉塔、黄梧、和硕图、恩格德里、费英东、多尼库鲁格;

侯爵6,

伊尔德、马德功、张勇、田雄、巴世泰、李国翰;

伯爵8,

莽古尔代、舜保、明安、尼堪、石廷柱、王之鼎、车尔布、巴都礼;

子爵30,

多尔机达尔汉诺彦、祖泽润、张存仁、阿尔津、冷格里、顾尔布锡、敦拜、准塔、范文程、马光远、郭尔图彻臣、德参济旺、布尔哈都、胡有陛、阿山、根笃扎布、七复、达连、叟格都兰、古鲁格、觉善、多尔济、霸拜、马喇希、张大猷、霸奇兰、刘之源、希福、噶尔玛叶尔登、夏成德;

男爵,

略(估计得50+了)......

清朝宗室出身的开国功臣很多,其实有不少也与国同休了,但因为宗室爵位要降等袭爵而没被我算上:

例如穆尔哈齐-务必海-托克托慧有两支奉恩将军、褚英-杜度的有一支辅国公和几支将军等等,毕竟同姓宗室总体上比外姓勋贵待遇好,开枝散叶更多且更容易获得爵位。

此外,很多与国同休的蒙古勋贵(清朝有三套爵位,对应着宗室、外姓和蒙古)我也没数上......

PS:

西汉、明朝也有宗室出身的开国功臣,如荆王刘贾、楚王刘交、靖江王朱文正等。

之所以不如清朝那么多,是因为刘邦、朱元璋的家族没有努尔哈赤那么显赫,起兵争夺天下的时候诸子年龄太小,夺取天下太快没给子孙什么发挥的空间。

user avatar

是的,因为明朝开国两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明朝政治史的一个重要侧面。笼统地说,明朝勋贵“与国同休”的比例比其他朝代多,这不一定是错觉,而是有其历史事实依据的,尤其体现在“世袭罔替”和“爵禄世袭”这两个制度层面,以及明朝独特的政治生态和皇帝的权力运用方式。让我详细掰扯一下:1. 明朝的“世袭罔替”与“爵禄世袭”:.............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非常普遍且令人沮丧的现实,很多身处基层的人们都会有类似的感受:在与资本或上层权力结构发生矛盾时,自己似乎总处于弱势一方,除了忍受和“感恩”,似乎别无选择。这背后涉及到很多复杂的社会、经济和心理因素,绝非一句简单的“为什么”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承认,权力与资源的巨大不对称是根本原因.............
  • 回答
    在谈论明清两朝的科技发展时,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感受,即明朝似乎比清朝更为“发达”,而清朝的建立反而带来了科技的“退步”。要深入理解这种感受,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避免简单化的判断,而是要看到其中的复杂性和历史的演进。首先,让我们来审视一下“明朝科技发达”的这一认知基础。明朝确实在一些领域展现出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真好!不少人都有这个感觉,课本里的海瑞和《大明王朝1566》里的海瑞,简直像是两个人。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一样一样说开来。首先,咱们得明白课本和电视剧在内容选择上的根本区别。 课本: 课本是历史教育的载体,它的核心任务是向学生传达基础、主流、公认的历史事实和人物评价。对于像海.............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到了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事实上,你的感觉并不完全准确,或者说是一种相对的、刻板印象化的认知。唐朝及以前的政府并非总是“很有钱”,而宋、明、清的政府也并非一直“很穷”,更没有“连仗都打不起”那么夸张。问题在于,我们评价一个朝代的“有钱”或“穷”,需要从多个维度去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聊聊,为什么有人觉得清朝给后人留下的“财富”最多,但感激的却似乎不多,反而对明朝多有怀念。首先,我们要定义一下这里的“财富”。如果说的是物质财富,比如土地、矿产、黄金白银,那确实得掰开了看。清朝的“物质财富”:是积累还是掠夺?清朝入关,初期经历了相当长.............
  • 回答
    袁腾飞老师之所以这样评价明清和宋朝,确实触及了一些历史爱好者心中非常微妙的情感共鸣。他的观点,虽然带着个人色彩,却也道出了许多人对这几个朝代的不同观感。先说说明朝和清朝,为什么会让一些人觉得“最可怕,毫无愉悦之感,一点儿都不可爱”。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两朝的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特别是与人们对.............
  • 回答
    提到明朝文官将兵,确实会让人产生一种“厉害”的感觉,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历史原因和值得细究的现象。不能简单地说他们“都”厉害,但明朝文官系统对于军事的介入和发挥的作用,确实比很多朝代都要显著,而且其中涌现了不少在军事领域建树颇多的文官。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以及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 回答
    宋朝和明朝都奉行“重文轻武”的国策,这是两国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特征。然而,在军事实力上,人们普遍认为明朝军队比宋朝军队更为强大。这种差异并非简单的“强弱”之分,而是由多种复杂因素交织而成,包括制度设计、兵源构成、军事技术、战略思想以及外部环境等。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为何会出现这种“感觉”上的差异.............
  • 回答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辉煌与矛盾的朝代,其文化、科技、艺术、外交等领域成就斐然,留下了无数值得回味的美好记忆。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阐述: 一、郑和下西洋:海上盛世的壮举1. 航海规模与影响 郑和七下西洋(14051433年),船队规模空前:200多艘宝船,满载人.............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且具有洞察力。确实,奥斯曼帝国(Ottoman Empire)和明朝、清朝都是历史上非常强大且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帝国,但两者之间的直接官方交流,例如互派代表团进行正式访问,确实相对较少且不频繁。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地理上的巨大距离和天然障碍: .............
  • 回答
    土木堡之变,也先所率的瓦剌军队人数一直是个谜团,但普遍认为其数量远超明朝方面的估计,也并非蒙古当时生产力所能支撑的“5到6万”这样保守的数字。实际上,瓦剌军队的规模可能在10万以上,甚至更高。这种差异,以及为何明军在土木堡显得如此不堪一击,需要从多个层面来理解。首先,我们得理清关于瓦剌兵力的几个误区.............
  • 回答
    “感觉2017年上海人少了”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感受,尤其是在上海本地居民和长期在上海生活的人群中。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经济和人口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解释这些可能的原因:一、人口结构的变化与外来人口的调整: 外来人口流入增速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的迹象: 上海.............
  • 回答
    中国的M2(广义货币供应量)之高,并且年增长率持续超过GDP增长率,但市场上并未出现普遍感知到的剧烈通货膨胀,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多重因素的交织与平衡,绝非简单的货币量与物价涨幅的线性关系所能解释。首先,我们需要理解M2的构成以及它如何影响经济。 M2不仅仅是流通中的现金,它还.............
  • 回答
    老猎人,听你这么说,我能理解你的感受。血源诅咒就像一位风度翩翩、身手矫健的贵族,而黑魂则更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经验老道的战士。两者都有各自的魅力,但“强”这个字,在不同人心里,衡量标准自然不同。你觉得血源诅咒“明显强于”黑魂,这肯定是有道理的,而且我敢说,很多和我一样沉醉于古老猎杀的玩家,都会和你站在.............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为什么有些学生在大学里,尽管经济状况可能并不“贫困”,但却会表现出一种“困难”或“拮据”的感觉,甚至让一些观察者觉得他们“明明很富裕”?这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详细分析:一、 对“富裕”的定义和期望的差异首先,我们需要明.............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很多人可能没仔细想过的历史现象。明明战国时期那会儿,生产力看起来要比晚明低得多,大家日子也普遍苦一些,但列国之间却能“经常打仗”,而且似乎好像也没怎么听说他们因为“财政危机”而停下脚步。反观晚明,生产力应该发展了不少,经济也比以前更好了,怎么反倒经常出现财政紧张.............
  • 回答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很多人都有类似的感受,觉得如果换成明朝那些号称“战力爆表”的军队,或者更早期的清朝,比如入关时期的八旗精锐,来对阵19世纪的英军,结果会不会大不一样。咱们不妨细细掰扯一下。首先,得承认,1840年的清军,尤其是八旗兵,确实已经不是他们最强盛时候的样子了。 咱们先从“最强的清军.............
  • 回答
    印度政治中“鹰派”声音的崛起,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结为“没有军事传统”的评判,而是需要考察印度国家构建、地缘政治环境以及国内政治演变等多个层面的复杂互动。首先,关于“没有军事传统”这个前提的再审视。将印度简单定义为“没有军事传统”可能过于片面。历史上,印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