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错觉,明朝与国同休的勋贵数量,在享国久的历代大一统王朝中,确实是数一数二的多。
就我目前读过的史料来看,明朝与国同休的勋贵数量仅次于清朝,清朝是最多的。
大一统王朝的史书里好像只有《史记》、《汉书》、《明史》和《清史稿》修了功臣世表。
史记、汉书皆表列侯,明史世表亦及功臣。清於封爵,皆仿古制;世及为礼,视汉特优......今并为表,最初封者,恒越十代,除爵既鲜,延世莫废,非汉列侯所敢望也。
唐宋似乎是降等袭爵为主,勋贵难以与国同休;只《新唐书》因为士族门荫,修了宰相世表。
唐为国久,传世多,而诸臣亦各修其家法,务以门族相高。
其材子贤孙不陨其世德,或父子相继居相位,或累数世而屡显,或终唐之世不绝。呜呼,其亦盛矣!
清朝史学家万斯同修了《历代史表》,用来补充历代史书的表,但是有学者说他的“唐功臣世表”等草率未就,再加上我手上没有《历代史表》这套书......
所以咱们拿西汉、清朝和明朝比一下吧:
(肯定有所疏漏和混淆,特别是我手上没有《清史稿》也没找到电子版的诸臣封爵世表,欢迎评论区补充和指正,或者等我有功夫把《清史稿》的扫描图好好啃一遍......)
先数一下明朝,
只算撑到思宗朝的太祖-太宗(成祖)朝世袭勋贵,太宗朝以后始封的世袭勋贵就不算了(以下结果来自于《明史·功臣世表》,子爵、男爵后来被废除了,所以不数):
公爵5,
魏国公,定国公、成国公、英国公、黔国公;
侯爵11,
武定侯,泰宁侯、镇远侯、西宁侯、阳武侯、永康侯、安远侯、武安侯、丰城侯、宁阳侯、隆平侯;
伯爵14,
诚意伯,兴安伯、襄城伯、新宁伯、应城伯、忻城伯、平江伯、成山伯、安乡伯、遂安伯、彭城伯、广宁伯、武进伯、成安伯。
朱元璋是真的狠,太祖朝延续到明末的世袭勋贵只有一公两侯一伯(西平侯在太宗朝因功升为黔国公了)......不过跟着朱棣的就比较爽了。
再数一下西汉,
只算撑到哀帝朝的太祖(高帝)-太宗(文帝)朝世袭勋贵,也是太宗朝以后不算(结果来自于《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中宗(宣帝)“诏复家”的就不算了):
侯爵3,
平阳侯、酇侯,弓高侯。
没错,延续到西汉末的勋贵只有三家,其中太宗封的弓高侯还是投降的匈奴人......
不过一部分被除爵的勋贵子孙,被中宗“诏复家”免除赋役、赏赐钱财等:
故孝宣皇帝愍而录之,乃开庙臧,览旧籍,诏令有司求其子孙,咸出庸保之中,并受复除,或加以金帛,用章中兴之德。
明朝也是,很多勋贵被除爵后,子孙又被恢复了爵位。
例如常遇春之子郑国公常茂,子孙被孝宗封了世袭锦衣卫指挥使、世宗封了世袭怀远侯:
五世(常)复,弘治五年授世袭南京锦衣卫指挥使。八世怀远侯(常)玄振,嘉靖十一年四月辛卯继封怀远侯,禄千石,世袭;十四年领南京后(军都督)府。
最后数一下清朝,
只算撑到德宗(光绪)朝的太祖-世祖(顺治)朝世袭勋贵,世祖朝以后不算(结果来自于《清史稿·皇子世表》和《清史稿·诸臣封爵世表》):
亲王6,
(郑亲王)舒尔哈齐-济尔哈朗-巴尔堪、(礼亲王)代善-满达海、(睿亲王)多尔衮-多尔博、(豫亲王)多铎-多尼、(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
郡王2,
(克勤郡王)代善-岳讬/(顺承郡王)萨哈璘;
公爵8,
扬古利、图赖、赉塔、黄梧、和硕图、恩格德里、费英东、多尼库鲁格;
侯爵6,
伊尔德、马德功、张勇、田雄、巴世泰、李国翰;
伯爵8,
莽古尔代、舜保、明安、尼堪、石廷柱、王之鼎、车尔布、巴都礼;
子爵30,
多尔机达尔汉诺彦、祖泽润、张存仁、阿尔津、冷格里、顾尔布锡、敦拜、准塔、范文程、马光远、郭尔图彻臣、德参济旺、布尔哈都、胡有陛、阿山、根笃扎布、七复、达连、叟格都兰、古鲁格、觉善、多尔济、霸拜、马喇希、张大猷、霸奇兰、刘之源、希福、噶尔玛叶尔登、夏成德;
男爵,
略(估计得50+了)......
清朝宗室出身的开国功臣很多,其实有不少也与国同休了,但因为宗室爵位要降等袭爵而没被我算上:
例如穆尔哈齐-务必海-托克托慧有两支奉恩将军、褚英-杜度的有一支辅国公和几支将军等等,毕竟同姓宗室总体上比外姓勋贵待遇好,开枝散叶更多且更容易获得爵位。
此外,很多与国同休的蒙古勋贵(清朝有三套爵位,对应着宗室、外姓和蒙古)我也没数上......
PS:
西汉、明朝也有宗室出身的开国功臣,如荆王刘贾、楚王刘交、靖江王朱文正等。
之所以不如清朝那么多,是因为刘邦、朱元璋的家族没有努尔哈赤那么显赫,起兵争夺天下的时候诸子年龄太小,夺取天下太快没给子孙什么发挥的空间。
是的,因为明朝开国两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