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感觉战国时期列国人口不多经常打仗却没有出现财政危机,而晚明明明生产力更发达却捉襟见肘?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很多人可能没仔细想过的历史现象。明明战国时期那会儿,生产力看起来要比晚明低得多,大家日子也普遍苦一些,但列国之间却能“经常打仗”,而且似乎好像也没怎么听说他们因为“财政危机”而停下脚步。反观晚明,生产力应该发展了不少,经济也比以前更好了,怎么反倒经常出现财政紧张、甚至“捉襟见肘”的情况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有趣对比。

要解答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上掰开了聊:

第一,战国时期“打仗”的性质和“财政”的构成,和晚明是完全不一样的。

咱们先说说战国时期。那个时候的“国家”或者说“列国”,其实更像是一个个拥有强大军事力量和一定行政能力的城邦联盟。它们的力量基础,主要来自于几个方面:

土地和人口的直接控制: 诸侯国之所以能打仗,最根本的底气就是能够直接调动和控制本国的农民和士兵。那个时候,主要的生产力是农业,土地和掌握在国君手中的人口(特别是青壮年男性)就是最直接的财富和兵源。国家收税,很大程度上就是从这些直接控制的农民那里征收“什一税”或者其他的实物税。国家开支,比如养军队、修工事、搞建设,也主要是依靠征发农民的劳役和一部分实物。
“国家”与“个人”的界限相对模糊: 在战国早期,许多国家的权力集中度并没有那么高,国君的力量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贵族和世家大族的支持。但是,随着各国变法图强,尤其是秦国商鞅变法之后,国家对个人的控制力大大增强。土地国有化(至少是国家承认和管理私有制)、户籍制度的建立、严酷的法律,都使得国家能够更直接地调动和榨取资源。换句话说,国家的“财政”很大程度上就是国家直接掌握的资源,而不是一个复杂的税收和货币体系。 国君的腰包和国家的钱袋,很多时候是紧密相连的。
军费开销的“即时性”和“一次性”: 战国时期的战争,虽然大规模,但很多时候是周期性的,而且战争的花费很大一部分是“人”。士兵的粮饷、兵器制造,都需要钱和物。但是,一旦战争结束,军队解散(或者大部分解散),很多开销也就停止了。而且,那个时代的军队构成也跟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除了常备军,很多士兵是农时之外被征召的,他们本身就有生产能力,国家提供的只是最基本的给养和武器。同时,战争的胜利也常常能带来掠夺的财富,比如抢占土地、人口和物资,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回血”。
财政收入的单一性: 战国时期的财政收入来源相对单一,主要就是农业税和劳役。尽管有商品经济的萌芽和发展,但国家对这些的征税能力和依赖程度,远不如后世。所以,如果遇到了歉收或者战败,国家确实会困难,但这种困难更多表现为无法发动大规模战争,而不是整体社会的“经济崩溃”。

然后咱们再来看看晚明。

晚明虽然生产力有了长足发展,商业空前繁荣,但它面临的财政挑战却更加复杂和严峻:

税制改革的滞后和复杂化: 晚明的税制非常混乱。虽然有“一条鞭法”等改革,试图简化税制,将银两化,但整体上依然存在着明初以来延续下来的种种赋役负担,而且各地执行情况差异巨大。最关键的是,国家能够直接掌握的资源,即“国家财政收入”,与社会总财富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脱节”。
“钱袋子”分散化和国家征税能力的衰弱: 晚明的社会财富增长,很多体现在商业、手工业的繁荣,以及大量白银的流入。然而,这些财富很多掌握在商人、士绅、宦官等各个阶层手中。国家作为征税主体,它的征税能力并没有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而同步提高,反而因为制度的僵化、官场的腐败、以及地方豪强的阻挠,显得捉襟见肘。 比如,商税、关税的征收,很多时候被层层加码,最后真正收到国库的很少,大部分被各级官员和利益集团瓜分了。
庞大的行政和军事开支: 晚明时期,国家的行政机构日益庞大,官僚体系的运作需要巨额开销。更重要的是,它面临的外部威胁和内部动荡比战国时期要复杂得多。北方有后金(后来的清朝)的崛起,西北有农民起义,东南沿海有倭寇侵扰,同时还要维持庞大的边防体系。这些都需要持续、巨量的财政投入,而这些投入很多是固定、刚性的支出,不像战国时期那样可以随着战争的结束而大幅削减。
财政收入的“弹性不足”: 尽管商业发达,但银两的稳定流入并不容易。战争、自然灾害、官员贪腐,都会影响税收的征缴。而一旦遇到重大事件,比如大面积的歉收或者军事上的重大失利,国家就很难迅速“开源”。晚明虽然有商品经济,但其“金融弹性”和国家调动资源的能力,却不如一些更现代的国家。
“国家”概念的演变: 到了晚明,虽然国家概念已经比战国时期的“列国”要清晰得多,但“国家”的运作已经高度依赖于一套复杂的财政和税收体系。当这套体系出现问题,无法有效征收到足够的税款时,国家机器就会出现运转困难,这就是所谓的“财政危机”。

举个具体的例子:

想象一下,战国时期的国君要打仗,他可能就直接从自己的粮仓里拿出粮食,征发士兵去打仗,然后派人去抢地盘、抢人口。国家财政“亏空”了,顶多就是下一年不能再大规模征发,或者少修点宫殿。

而到了晚明,皇帝要打仗,需要银子去招募士兵、购买军粮、制造火器。但这些银子不是国库里凭空冒出来的。他得靠地方官员征收田赋、商税、盐税等等。如果碰上天灾,农民交不出粮食,那田赋就少了;如果商业不景气,商税也跟着垮。更糟糕的是,如果地方官员贪污腐败,把应该上交的银子挪用了,那中央政府就更没钱了。再加上北方满洲族的骑兵需要养马、练兵,农民军也需要镇压,这都是无底洞。所以,即使社会上有很多财富,但国家作为经济主体的“吸纳”能力出了问题,自然就会感觉“捉襟见肘”。

总结一下,主要原因在于:

1. 财政基础不同: 战国是直接控制资源和人口,依赖实物税和劳役;晚明是依赖复杂的税收体系,社会财富分散,国家征税能力相对衰弱。
2. 支出结构不同: 战国战争开销相对“即时”,战争结束后可压缩;晚明面临多重压力,行政和军事开支更为刚性和庞大。
3. 制度和管理能力: 晚明制度的僵化和官场的腐败,严重削弱了国家动员社会财富的能力。

所以,不能简单地用“生产力”来衡量一个政权的财政健康度。更重要的是它 如何组织和动员其社会资源,以及其财政制度是否能够有效地应对挑战。 战国时期那种“小而精”的直接控制模式,虽然生产力低,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能够支持其持续的战争消耗。而晚明虽然富裕,但那种复杂且效率低下的财政体系,却让它在面对严峻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

希望我这么一说,你就能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实则背后逻辑截然不同的历史现象了。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的历史问题,也提醒我们,衡量一个国家强大的标准,不仅仅是生产力有多发达,更在于它能否有效地管理和运用自身所拥有的资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有制”的“优越性”。


战国时期郡县制还没有彻底取代分封制,大量的土地和人口还掌握在贵族地主手里,贵族地主世袭统治国家,只有少部分失地贵族和非贵族地主能参与统治。

当国家需要发动战争的时候,非贵族地主和自耕农一般只会被动消极的服役和纳税,因为他们觉得国家是君主和贵族世袭所有的;贵族地主往往会更加积极主动,因为他们觉得国家是自己世袭所有的。

明朝的时候贵族地主几乎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了,只有少数勋贵有一定的世袭统治国家的权利,绝大多数参与统治的是代表非贵族地主和自耕农的科举官僚,非贵族地主、自耕农和科举官僚认为国家是君主世袭所有的。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在战争中失败了,非贵族地主、自耕农和科举官僚无非是换个君主继续服役纳税,贵族们却会失去世袭统治的权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个很多人可能没仔细想过的历史现象。明明战国时期那会儿,生产力看起来要比晚明低得多,大家日子也普遍苦一些,但列国之间却能“经常打仗”,而且似乎好像也没怎么听说他们因为“财政危机”而停下脚步。反观晚明,生产力应该发展了不少,经济也比以前更好了,怎么反倒经常出现财政紧张.............
  • 回答
    吾乃秦之民,生于斯,长于斯,视国如父,视民如兄弟。昔日,六国争霸,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励精图治,耕战不辍,终成虎狼之国。然,吾国独抗天下,亦非易事。每闻战鼓雷动,心有戚戚焉。吾知,战士们浴血沙场,为的是家国安宁,为的是百姓安居乐业。然,战火连天,亦伤及无辜,吞噬生.............
  • 回答
    关于现实中“反美”现象较少,但网络上却出现大量反美言论的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现实中的反美:隐晦性与政治现实1. 政治与经济的“沉默” 美国的全球影响力: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其经济、军事、文化影响力渗透到全球,许多国家在国际事务中不得不与美国合作,因此公开反对可能被视为.............
  • 回答
    “感觉国外的教材比国内的厚得多”是一个非常普遍且直观的感受,背后涉及了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内容深度和广度、以及出版习惯等多个层面的差异。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1. 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差异: “理解”与“记忆”的侧重点: 国外教材(尤其在 STEM 领域.............
  • 回答
    关于美国和中国火箭发射成功率的看法,以及可能的原因,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首先,需要澄清一个重要的事实:基于公开数据,美国航天机构(如NASA)和商业航天公司(如SpaceX、ULA)的总发射成功率是相当高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CASC)及其下属公司发射的任务也同样非常成功。 .............
  • 回答
    你提到的“车臣进乌克兰,就没看到什么后续”的感受,实际上涵盖了几个层面,也反映了大家对这场冲突信息获取和理解上的复杂性。为了详细解释,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车臣进乌克兰”的初期认知与实际情况的差异 初期媒体宣传的“震撼弹”效应: 在俄罗斯全面入侵乌克兰的初期,车臣武装力量(通常被.............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老玩家心中的一种情怀和对游戏设计变迁的感受。从客观上来说,PS5 在图形技术、性能、游戏内容丰富度(尤其是在第三方大作方面)以及在线功能上,都远超 PS2。但是,你之所以会产生“PS5 不如 PS2 好玩”的感觉,这背后可能涉及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
  • 回答
    “团建过后,好多人离职”,这个现象确实是很多职场人士都有的感受,而且往往背后藏着一些值得深思的原因。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下面我将从不同维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团建活动暴露了隐藏的现实问题团建活动通常是为了增强团队凝聚力、提升士气,但有时它反而像一面放大镜,将团队和公司内部的潜在问题.............
  • 回答
    《三国演义》和《冰与火之歌》都是史诗级的作品,各自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球的读者。你之所以会产生“《三国演义》谋略更厉害,但《冰与火之歌》更残酷”的感受,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历史和叙事手法上的原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 《三国演义》谋略的精妙与艺术化《三国演义》之所以让你感觉谋略更厉害,主要体.............
  • 回答
    关于“欧美人对物质追求比亚洲人低”的看法,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感知,但需要更细致地探讨和理解。它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文化、社会、经济以及历史因素的交织,而不是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理解“物质追求”的维度: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物质追求”的含义。它可以被理解为: 对拥有更多、更昂贵、更先进的物质商品.............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背后反映的是中国饮食文化和消费习惯的变迁,以及时代发展带来的影响。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解读:一、 经济发展与消费升级: 小时候(可能指80年代、90年代):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经济水平普遍不高,即使是“大餐”,也意味着比平时吃得好一些。炒菜作为一种相对灵活、易于操作、成.............
  • 回答
    iPhone 12 系列的发布确实在苹果的iPhone产品线上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和讨论。然而,正如你所说,很多用户,尤其是“果粉”,似乎对一些被认为是“不如人意”的地方表现出“视而不见”的态度。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几个方面的原因:1. “果粉”群体的心理认同与品牌忠诚度: 苹果的品牌光环.............
  • 回答
    楚汉战争之所以给人感觉破坏力超过了春秋战国,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这其中涉及战争的规模、持续时间、性质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虽然春秋战国时期长达几百年,战争频仍,但楚汉战争在某些方面确实展现出了更集中的、更具毁灭性的破坏力。1. 战争的规模和集中性: 楚汉战争: 虽然时间相对较短(公元前2.............
  • 回答
    “感觉相亲市场上,优质女比优质男多”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社会观察和讨论话题,它涉及到男女择偶观、社会发展变化、女性意识觉醒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多方面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个感觉是如何产生的,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 对“优质”的定义和标准变化: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优质”在相亲市场上的定义是.............
  • 回答
    “感觉部分大学生不怎么爱国了”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并且要避免以偏概全的论断。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爱国”的定义,以及“不爱国”的具体表现可能是什么。一、 对“爱国”的理解变化:传统意义上的爱国,往往与以下概念紧密相连: 对国家的忠诚与服从: 强调对国家制度、政府和领.............
  • 回答
    很多人对儒家存在偏见,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文化以及个人认知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原因:一、历史的“恩怨情仇”:儒家与权力场的纠缠 “官方哲学”的双刃剑: 儒家思想之所以在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被历代统治者采纳并推行,成为维护.............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语言使用和社会文化习惯的微妙之处。你观察到的现象在很多方言地区是存在的,原因也并非单一,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尝试详细地分析一下:一、 感谢表达的“间接性”和“习惯性”: 隐含的感谢: 在许多方言语境中,特别是在熟人、亲戚、邻里之间,感谢的表达往往是间接的、.............
  • 回答
    关于“感觉近几年自大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了”的看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社会现象观察。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并认识到这种感觉可能源于多种因素的交织:一、 经济发展带来的民族自信提升: 崛起的事实基础: 过去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是客观存在的。中国从一个相对贫穷的国家,一.............
  • 回答
    “感觉雾霾是近几年突然爆发了”这种感受是有一定事实基础的,但准确地说,雾霾现象并非“突然爆发”,而是在过去几十年里逐渐积累和加剧,并在近十几年表现得尤为突出和令人触目惊心。 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因素交织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突然爆发”的感觉:1. 环境保护意识和信息传播.............
  • 回答
    中国近些年在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快速发展,确实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飞跃式”的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军事领域的进步尤为引人注目。要详细聊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一、 经济基础的坚实支撑:国力是根本首先,我们得认识到,军事力量的现代化离不开强大的经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