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时的王爷,多尔衮多铎阿济格豪格等都是领兵大将,虽然多尔衮权倾一时,但也只是针对其他派系的王爷,矛头从未指向小皇帝顺治。
康熙时的王爷,无论是开始的康亲王杰书,安亲王岳乐,还是后来的福全、常宁都是带兵平定四方的大将。
雍正是近支亲王已经不领兵了,但平郡王还是当过大将军的
乾隆朝已经开始不用宗室领兵了。
后面虽然宗室领兵出征的不多,但是在政局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如道光朝,鸦片战争中的奕山、奕经、伊里布、耆英。 咸丰的八大顾命大臣里,载垣端华都是王爷,肃顺是端华的弟弟。
综上,清朝作为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为维护政权,在满族高层始终保持了比较高的团结程度,内斗烈度较低,对斗争失败者的处理一般也留有余地,所以宗室能够比较高程度的参政且受信任。
做官到了一定程度,能力什么还在其次,重要的就是要可信,对于上位者来说,底下人如果不可信一切都是零。
随便闲答一下,相当于给安国大将军作个补充。
这个问题本质上是明、清初期运作机制的不同,以及各自前期的历史惯性不同造成的。机制上是满清以异族身份主宰中央的同时继承了明代的地方政治系统,反而不怎么担心宗王贵族和地方势力勾结后尾大不掉。但并不意味着立有军功的远支宗室勾结后对主支产生巨大威胁的可能不存在,事实上这件事在之前辽、金、元几个征服者王朝中是大概率事件,而满清本身也不例外,只是一些偶发因素(真的要感慨运气在17世纪还是照顾满人的),最终导致小宗篡大宗并没有出现,从而避免了因为历史惯性大幅度削减宗亲权利行为的出现。
事情还是要从老奴说起,野猪皮晚年又是“杀无谷之人”,又是当众羞辱投降汉将,又因为偏爱阿巴亥把自己的大量牛录分给小儿子多尔衮三兄弟们,总之骚得很。
问:如何实现五年平辽?
答:给野猪皮续命五年,坐等后金自我崩溃
结果就是两白旗成了个历史遗留问题,即使雄才大略如洪太,分化瓦解、威逼利诱种种手段使尽,也只是确保了蓝、红对自己的忠诚,两白旗依然尾大不掉。到他死的时候,两黄的力量确实可以勉强压倒两白,问题是由于之前为了集权对蓝、红打击过狠,因此这两派内部不少人对帝系不满,豪格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退缩了,这种情况下又出了何洛会、谭泰两个二五仔,最后就是历史上那个妥协的结果。
然后纠正一个看法,即多尔衮没有野心或者没有力量夺取皇位,我认为这个说法是有问题。首先多尔衮没有野心?反正我是看不出他执政期间对帝系有什么尊重,摄政叔亲王甚至摄政叔父亲王这个称呼都正常,但内外行文用皇叔父摄政王并且不对顺治行臣礼,这不是一个自我定位为摄政的人该做的事。
那么是不是如泪大湿所言,是多尔衮没有力量夺取帝系呢,所谓有贼心没贼胆?我觉得也不是这样,事实上多尔衮担任摄政王后,不断通过打击异己,挖对方派系二五仔的手段,至迟到给豪格定罪的那一刻,多尔衮在政坛上已经大权独揽了。这也是个逐步的过程,由于弟弟多铎、阿济格出征顺利,建立起了多尔衮派系在军事上的威信,随后通过孤立济尔哈朗,逐步架空了他的辅政亲王,最后一步就是随便找了个理由(真的,豪格议罪的原因是手下人议功不实,屁大点事),把打了胜仗的豪格下狱处死。这还没完,多尔衮和孝庄有没有一腿正史无考,但他确实娶了豪格的妻子,老子不仅要弄死你还要给你带绿帽。
行事这么嚣张,我不觉得是不能控制朝局的表现,而且从力量对比上来看,两白的整体实力在豪格死后达到了顶峰,多尔衮本人是皇叔父摄政王,弟弟多铎是辅政德豫亲王,哥哥阿济格也是亲王,大学士刚林和亲信吴拜控制了行政系统,禁卫军则在二五仔谭泰的控制下,剩下几个实权宗王大部分都是郡王,威望无法和多尔衮三兄弟相比,这个局面你告诉我怎么输嘛?
那为什么最后没有篡夺皇位呢?答案其实颇不能为外人道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满洲黄毛、人妻爱好者、朝鲜公主收藏家多尔衮,他,那方面不行!
多尔衮妻妾很多,却疑似仅有一个女儿,而他历史上那么残暴,我怀疑就是因为外表掌握的巨大权力和实际上身为男人那方面却不行这种矛盾下产生的人性扭曲和道德沦丧(暴论!)。但是没有儿子,不代表不可以传弟弟,他也确实是这么干的。
多铎从江南回来后,他的职务是辅政裕德亲王,在权利顺位上名义排第三,实际排第二,类似赵光义的地位。不仅如此,多尔衮的养子也是保养的他的孩子,这样一旦多尔衮去世,多铎可以立刻从辅政亲王变成摄政王,不仅如此他的孩子还能实际上接收多尔衮的力量。这种情况下多尔衮之所以不像赵大一样立刻篡位,可能还是认为不需要像赵大外姓篡位那么急躁,而且多铎看着也年轻,过于操切反而会引起两黄残余势力的拼死反扑。
但第二个重要原因出现了,也算天道好还,多铎年级轻轻就暴毙而亡,而正如之前一篇回答所说的,多尔衮为了镇压山西起义,将硕塞、博洛、尼堪、满达海全部提拔为亲王,这样一来,朝堂上的政治力量完全失衡了,这就非常尴尬了。
而两白内部的问题也出现了,阿济格其实相对来说在三兄弟中比较疏远,多铎死后他当面指责多铎立功不实,葬礼上一度场面非常混乱。这一通折腾后,多尔衮只能重新布局,打击新封的几个亲王,最终博洛、尼堪被削爵,满达海罚银。最羞辱的,不是你不给,而是你给我后再拿回去,这顿操作一下子将外支宗室得罪光了。
因此,多尔衮因为山西起义和多铎去世导致的精神压力病倒去世后,两白内部就首先不团结。多尔衮幕府旧臣看不起阿济格,打算直接把多尔衮的养子多尔博扶成摄政王,他们作为摄政王的辅政大臣,实际控制大权,岂不美哉?而阿济格表示摄政王轮流做,今年到我家,对多尔衮幕府旧臣态度高傲。这个当口,济尔哈朗联手博洛、尼堪为顺治亲征站台,谭泰随风倒,结果帝系一下子就击垮了两白。最后结果是大清洗,阿济格被逼自尽,多尔衮旧臣多人被革职处死,二五仔何洛会被凌迟,谭泰被处死。
但是长远来看,这件事对满清还是有利的,避免了多尔衮死后局面演变成黄、白内战。设想一下多铎不死,靠着之前的权利顺位和比阿济格更强的号召力,两白势力将更加稳固;而对顺治为首的帝系而言,多尔衮之死是亲政的最后机会,必然会拼死一搏,这样,满清中枢在多尔衮去世后的权利斗争必然非常剧烈,演变成大规模内战也不是不可能,将给历史上的反清势力更多的机会。
不过,对多尔衮三兄弟而言,恶事做尽却只是为他人做嫁衣,子孙还被彻底踢出核心圈,不可谓不讽刺了。另一方面,山西人民的起义导致了清廷在爵位分配上的失衡,埋下了两白最终失败的伏笔,也不能完全说是天数如此。
顺治以后的局面,一是由于顺治亲政本身依靠了远支宗室的力量,二是之后宗室也是一代不如一点,三藩之乱时除了岳乐、杰书就没有能看的,各个是嘴炮王者,转进健将,对帝系的威胁也不大了,三是监视汉官的客观需要,因此宗室王亲还是继续发挥作用,不过也逐渐边缘化。
大明的问题安国已经说得差不多了,核心还是老朱大清洗后,护卫本家的勋贵力量虚弱,朱允炆能力不足,最终发生了小宗篡大宗的事件,而且之后还出现了两次尝试,导致帝系认为宗亲不可信,最终导致了明代宗王力量在政治上的出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